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连森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张景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谈什么是真正的文人

文人这个词由来已久,是民间语言。关于文人的定义、词义很多,其通俗的说法是定位于读过书或读了很多年书的人,多同知识或知识分子画等号。在社会上,相对于大众而言,任何朝代读书年数较长的人都被称为文人,不管他读得如何、素质如何。如现代社会将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称文人。文人在中国历届封建专制者掌握的话语权里,还近乎是个贬义的称呼,如“文人相轻”,“秀才(文人)造反,十年不成”,“秀才(文人)娘子,饿断肠子”,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文人,或是对文人的误解、断章取义。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呢?

一、有文化而非有知识或有学历的人。“文化”一词.《大英词典》的定义,是“关于人的一切的东西,其核心是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尤其是你的政治、法律、历史以及是非、得失、成败、福祸等方面的价值观是否科学、先进,这是一个人有无文化也即是否是文人的第一要素。

二、有素质的人。这是一个人是否是文人的主要特征。这个素质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修养素质、政治素质(民主法治思想)等,不同时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无论他知道再多、学历再高,他也只是个没文化的人即不是真正的文人。

三、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谦和友善的人。当然,文质彬彬绝非是戴个近视眼镜说话细声细语,而是指一个人文雅、高雅、典雅且谦虚和气友善,处处讲公德,有修养、有君子之风、有绅士风度,绝非是那些大吃大喝、目空一切、高声大语、炫耀名牌的有学历的人,甚至买了硕士博士文凭的暴发户。

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为了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即使面对现实中的不公不正不平,也不会顾个人安危得失,敢于讲话、敢于呐喊,敢于以微弱的声音抗争,如被称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被称为“欧洲灵魂”的“我不抗争谁来抗争”的萨特、为火车上不给发票而打官司的郝劲松。

五、穷尽文化或有很大文采的人。即在“文化”上有一定造诣或贡献的人,如孔子、苏轼、慧能、屈原、曹操等,还有那自称“穷禅客”的周敦颐,开一代诗风的李白、杜甫等。

六、有儒之真义的人。世人常将有知识与儒并列,这是错误的,就是历代及当今儒学大家也并非掌握或深谙儒之真义。这不是在于学问的多少、儒家经典掌握多少、运用如何,而是强调内在之德、之善、之情、之趣,不是人际学、成功学,而是由内在之德展开的一种对世界及他人的态度;不故作清高、穷酸、卖弄、脱俗、不合流,而能寓个性于共性之中,寓文化于生活之中。儒家自古有这样的传统: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七、有骨气兼有知识的人。“几根穷骨头支撑天地,一副饿肚皮包容古今。”“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道相同束冠立于朝,道不同乘槎浮于海。”“富贵于我如浮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些都是对文人又一特点的描述或是对真正文人的人生高境的又一真实写照。

谈观看与欣赏

观看与欣赏,词文相近但内涵不同,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区别如下:

观看,自然是用眼观、用眼看,都是看的意思,如看书、看戏、看风景等,与欣赏比较而言,多是表面的、肤浅的、不加思考的、被动接受的。

欣赏,自然也离不开眼睛,但更多的则是用心、用脑,或心脑眼共用的,是在观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寻觅,在寻觅中探求,是深入的、深刻的、主动的、创造的人类高级活动,并且与之相伴的还可能有凝思、震颤、陶醉甚至出现“大卫综合征”。

欣赏,是一种“远远”地看,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没有占有的欲望。可恰是在这种没有目的性没有占有欲的“欣赏”中,事物向你展示的都是善的、美的、温柔的一面,扑面而来的便都是惊喜和满足。如一旦占有,不仅没有了距离更没有了美,且多了厌倦、争吵、矛盾、失望,以致连看都懒得看了,岂能说到“欣赏”?

观看,是低级活动,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而欣赏,则是高级活动,是人类仅有的,在人类中又属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而言,对事物包括对艺术品及大自然中的风景,都只能停留在观看层面。

要向《农夫与蛇》中的农夫致敬

可能绝大部分读者都读过《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农夫见一条蛇冻僵了,将之放在胸前暖和,蛇醒后咬了农夫一日致其死亡。我们国家的课本或文章注释、辅导里都是指责农夫不该救毒蛇,不该对毒蛇心慈手软,应趁机将之致死甚至再踏上一脚,起码不应该去救它。认为农夫愚昧,死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笔者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要在此为农夫正名,并向农夫致以深深的敬意。一是农夫身上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珍爱。不管蛇如何毒,它毕竟是条生命。如发达国家的虐待动物罪以及对动物的保护,可从没分什么毒与不毒。再如,老虎等食肉动物不都也又凶又毒吗?照此说我们都不应保护了。二是从农夫身上表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的重要一点就是善,善包括利人、助人。在别人(当然也包括动物)遇难时见死不救或无动于衷,不仅是自私麻木的表现,而且还是灵魂、人性扭曲的表现。三是农夫一定是个有德之人,是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试想对动物尚能如此,况对同类乎?记得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如果见死见难无动于衷,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没人性即不是人的人了。既然不是人,也就枉披了一张人皮。

话又说回来,农夫这种珍爱生命、有恻隐之心的行为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方法有错。如果将蛇放到温暖的水里,那么既能救它又不致伤人,用这样的方法就更好了。纵然我们可以批评农夫的方法,但却不能否定农夫的做法。记得苏轼同章淳郊游时,章一脚踏死一只受伤的鸟,苏见之仰天长叹:“此人如有权必伤及无辜。”此人得势后果然滥杀人数以千计。谈北大农村学生不足1%说明了什么

据报道称,201O年北大招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历史上最高的70%左右降到不足1%。笔者阅之,首先是感到震惊,其次是掩卷长思,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先从客观上讲,城市化的加快,使许多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但这不是主因,因为中国的城市人口尚不足一半,按理说其比例也不应低于50%。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是:约40%的城市人口,占有80%以上的教育资源;至于名校、名师、名馆,农村几近于零。

三、高昂的学费使不少农村人上不起大学。四年大学上下来,少则也需要4万元左右,这相当于一个农民种一亩地二十年的纯收入。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子弟上大学的积极性。  四、读书无用论成为现实。现在不少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不易,考公务员,进企事业单位、国企等体面的单位,没钱没关系即使面试第一名也不一定顺利过关。因此,农村孩子(包括不少城市下层居民的子女)谁还有上学的动力?

五、教育腐败。现在高考学生中有“裸考”之说,即没有任何加分项目,硬考。这说明加分项目太多,有的省市已达上百项,而且得到加分优待权的90%不是取决于学生的素质而是取决于家长的实力。

六、二元化严重。城市的二元化使得城乡居民不仅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有许多不平等之处,而且乡下的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在就业劳保医疗等方面也有许许多多受歧视或不公平的待遇,使得农民与城市人相比成了地地道道的二等公民(我国的农民不是职业称呼,而是贫困愚昧没文化的代名词),这使得这些“二等公民”在自身素质、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都难及城市人一半。

七、权力寻租。据有关资料表明,“官二代”“官三代”不仅有着较好的家庭条件,能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请最好的老师.而且尽享各种优惠。据有关资料表明:“官二代…官三代”上重点率及保送率要大大高于普通百姓。P3-8

后记

这是笔者继《札记》、《百日谈》、《仰望星空》后的第四本杂文集。不知怎的,总有要写的冲动,虽然在医学美学教育学文学禅学法学等皆有专著,但最喜爱的还是写杂文(又有两杂文集《吃饱了没事干》和《现代论语》正在同时紧张写作中)。我写杂文(包括写作)历来奉行“三不主义”:不在出与不出,不在名与不名,不在利(稿费)与不利,就像牛耕田一样,虽然劳累(多半累死田中、套上)中不时夹杂着驱使者的呵斥、鞭打,有时伤痕累累鲜血淋淋,但仍任劳任怨,将耕(写)作为一种习惯。虽从不计名利,但欣慰者有三:一是自参加工作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不辍,自喻是个有毅力之人;二是自参加工作那日定下座右铭:书读无厌食我任重道远,笔耕不倦任它飞短流长。二十年来日日时时诺之(保证了自己工作之余每日不少于千字,甚至有时每日上万字),自恋自己是一个守诺之人(虽达不到“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境界,但毕竟“一诺二十年不变”);三是自认没虚度人生。在同芸芸众生一样上班下班养家糊口、忙于关系、争斗、晋升晋级之余,还能每年有至少一本书问世,颇感没虚度人生——男人的最高境界是像华氏那样通过治国平天下普度众生,最低境界是像苏氏著书立说影响众生(也是普度众生的一种)——无非前者是用权力影响人,后者是用思想影响人。即前者是世俗王国的权力之王,后者是思想王国的思想之王,后王虽没前王煊赫及影响(普度)众生来得快、来得直接,但却来得久、来得深、来得根本。故有哲人称前者是一世之王,后者是百世之王。另外,笔者还收获(获利)有三:一是在数十年不辍的写作中,使自己的修养在不断提高,因写作是修养的比赛。虽然古圣哲讲过“照圣人(文人)做的做,别做圣人(文人)说的做”,但笔者总觉得在说、写中自己的修养得到不断升华;二是对自然美、人性美的感悟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上帝”能让“大卫综合征”多次出现在自己身上,真的很感恩他老人家的偏爱,特别是自己真正地感觉到“人人是好人、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无论对人对事对境(时)不仅没了埋怨之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怨之憾之为常总),且常常感恩遇到的每一个好人、坏人(世俗标准下的坏人,下同),好事坏事、顺时逆时。记得一记者朋友知此时不解地问我:“你没有烦心事吗?”“真的没有!”“那你不成佛了?”“不敢!但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三是使我成长而非衰老。这个习惯要求我时时不断学习、精确考证,也自然不断提高即成长(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为成长,今日之我不能优于昨日之我为衰老)。从事过写作的朋友都知道:一本几十万宇的书至少要有几百万字、几千万字的与之相关的知识量为前提——坚持写作焉能不成长。记得欧洲有位哲人说过:痛并快乐着。而我则认为“写(作)并快乐着”。我还应感谢“上帝”的是我写几十本书,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是“5·11”(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后睡觉),但从未觉得不快乐。这真是“上帝”对我眷顾一这个“上帝”便是生我、养我的纳税人及能在百忙之中读我的书的读者朋友。

在此感谢支持我写作的妻子、女儿及帮我打印编校的同志。

张景

2011年7月3日

目录

第一章 文化、教育篇

谈什么是真正的文人

谈观看与欣赏

要向《农夫与蛇》中的农夫致敬

谈北大农村学生不足%说明了什么

谈本科生被拒考国家公务员的五大悲哀

谈中国厨师工资为什么高过教师、医师

谈中国历史教坏了人

谈利用时间的五大学问

谈成功、成长、成熟、成人

谈决定伟大的三要素

谈图书馆里的四次哭泣

谈大学的“八大”

第二章 人生篇

谈稚子的五大人生智慧

谈人生的最高“三智慧”

谈人生最大的富贵

谈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

谈人生化解困厄的七妙招

谈小溪式的生活

谈优雅的三个境界

谈人生的“六个两”

谈做人当做云

谈人生的“六类事”

谈做人的“六无愧”

谈男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相通的

谈理想的三个内涵

谈人生修养的“四个境界”

谈人生最重要的“四个管理”

谈“肉堆人生”

谈人生“五惜”

谈人生的“五个来自”

谈什么是人类的验“善”镜

谈人生的五个母亲

谈人生之死

第三章 社会篇

谈为什么倡导自由的社会才会持久繁荣进步

谈低素质有钱(权)人的几大危险或祸害

谈忙的五个层次

从平安夜商店拥挤不堪所想到的

谈创造型社会与寻租型社会

谈国人红白喜事盛行大操大办的社会原因及弊端

谈国人动辄好送礼的历史及社会原因

谈现代乡村保卫战

谈开心于“别人的不开心”的社会悲哀

谈恶性暴力犯罪大增的现代因素

谈女比男长寿的非生理原因

谈中国人的三种关系

谈大公无私、公而有私、大公大私

谈中国人为何缺乏冒险探险精神

谈四大名著对中国人的负面影响或戕害

谈慢生活的五大好处

谈中国过多使用水泥的七大忧思

第四章 哲思篇

谈“静”的五个层次

谈名师与大师

谈奴用人才、标准人才与特殊人才

谈中国的成功者为何自杀多

谈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谈文明人与“未文明人”的根本区别

谈当代智者为什么不收藏真文物

谈大智者为什么不收藏当代名人字画

谈大男人的“三要素”

谈男人的三个“天性”

谈如何舒展灵魂

谈吃饭与品尝

谈笑的三个境界(层次)

谈贫和穷的区别

谈中国富人的六大悲哀

谈中国富人的五大隐患

谈乞票者的高贵

谈人类最大的天赋和美德

谈智者不与人争

谈好朋友的六大特征

谈不为与不能

谈“孔雀粪崇拜”

谈“有什么”与“是什么”

谈理想和欲望

谈花销与花钱

谈伟大的“六特征”

谈大智者的五种状态

谈智者的“五争五不争”

谈部分国人的“无所适从”与“无所不从”

谈什么人是最值得尊重的人

谈志与智的比例关系

谈朋友的“三视…‘三不”

谈朋友的“三笑…‘三要”“三境”

谈原谅自己的最高境界

谈智者或成大功人士的九大特征

谈种族与民族的本质区别

谈公民心态与子民心态

谈“虞人”精神。

谈“三待”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谈挫折的“六大收获”

谈人人身上都有的六颗“定时炸弹”

谈人生不成功的“三不自”

谈“泛交”(朋友过多)的十大害处

谈现代英雄的四个标准

谈“君子”三可惜

谈人类计龄方法的弊端

谈嗜好与爱好

谈从陈独秀打架所想到的

谈“马桶精神”

谈为“狂狷之气”喝彩

谈“麻雀哲学”的可敬之处

谈白领早衰的原因及悲哀

第五章 婚姻、家庭篇

谈理想的家的五大标准

谈最大的爱情纪念物

谈美国的男人为什么更爱老婆

谈夫妻(男女)天生的四大根本分歧(矛盾)点

谈极品女人的十三个标准

谈夫妻各自的三个等次

谈幸福的“三决定”“三不计”“五拥有”

谈幸福的“五种表现方式”

谈女人在爱情婚姻上的“四个懂与不懂”

谈欧美人再婚婚礼上的“不可理喻”

谈女人的八大武器

谈女性的十二种美

谈要为“性”正名

谈恋爱中的“四失四不失”

谈结婚后的五大负性心理

谈中国婚姻的四种类型

谈中国婚外情多的婚内八因

谈女人的四种皱纹

谈爱的五个“最高境界”

谈男女婚姻与性上的“三大区别”

谈男人要小心什么样的女人

谈女人要小心什么样的男人

第六章 其他

谈梦的九大好处

谈运动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十二大好处

谈运动后立即洗澡的七大坏处

谈吃饭的四个在乎与不在乎

谈“自以为是”与“自以为非”

谈用牙签对人类的五大害处

谈抗生素养医与抗生素养虎

谈部分官场“难进易退”变味的悲哀

谈官员庆幸“平安着陆(退休)”说明了什么

谈为官员打伞说明了什么

谈治政的三境界

谈欧美医院为什么反对病人住院

谈能长期坚持运动的四种人

谈中国人心理疾病高发的六大原因

谈德之三内涵

谈慢生活的八大好处

谈真正优雅的十大表现

谈让自己变优秀的若干习惯

谈当代中国人糟蹋自己的八种常见方法

谈为什么诚善之人往往贫贱,作恶之人往往富贵

后记

序言

森林是产生思想家的地方(代序)

为什么将这本杂文集取名为《流连森林》,理由只有一点:森林是产生思想家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

1.森林有产生哲学家、思想家的历史传统。如世界文明最早最大的发源地之一的西欧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就是产生于森林或喜欢(流连)森林的。如德国是全世界各国中产生思想家、哲学家最多的地方,主因之一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最喜(流连)森林,被称为“森林民族”。

2.思想家多有隐居森林的爱好。如大家熟悉的中国思想家姜子牙曾隐居森林,连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在森林中;西欧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更是干脆居住在森林中,如写《瓦尔登湖》的梭罗就在森林里自建木棚居住。

3.森林使人思维更活跃,更有利思想(考)。医学研究表明:森林中氧气含量高、负离子多,更能使人思维活跃,有利思想。

4.森林使人更赏心怡神,有利创作及思维(想)飞跃。森林中新鲜的空气、盛开的花朵、悦耳的蝉鸣、醉人的鸟歌,还有那草长莺飞、泥馨草香,无不令人思维活跃,硕果颇丰。

5.森林中的安静更有利思维(想)创作(造)。中国有句古哲语叫“慧由静生”。老子也说过静是慧之本。当然,这个静是指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内在心灵的安静。而森林由于远离城市的喧闹,将自身融于大自然而致使物欲的淡泊、自身的渺小……这些都很有利于思想(维)。

6.森林可提高人的修养品位。有位哲人说过:写作归根结底是修养与品位的比赛,如同弹琴,心不正人俗则琴音不正不雅不高(尚)。而对作为创造思想的作家而言,如不流连森林拥抱自然,天天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中、在物欲的缠绕中,你怎么可能修养及品位起来呢?况且正如一个心理学家所言,不经常接触大自然的人,心理已经有疾病了——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怎么可能有好的思想、好的作品呢?

7.喜欢森林是一个人有闲暇、不浮躁、喜孤独的表现。首先一切思想作品都是闲暇的产物,那些天天为名利为升官发财奔忙之人是没有闲暇的(闲暇不仅指身闲更指心闲,身闲心不闲之人叫闲散,如陶渊明说“不如归去做个闲人”),无闲暇之人是不可能有思想的;其次是森林可使人不浮躁,而闹市最易使人浮躁;再次是喜森林之人必是能安于孤独、品味孤独、享受孤独之人,而思想(作品、创造)都是孤独的产物。交往是与人对话,孤独是与己对话,而孤独又是思想者、高贵者甚至是王者(指思想之王)的特征之一。你看森林中的百兽之王或食物链顶端的狮虎都是孤独的,而只有低等动物或食物链底端的那些小虫子、小蚂蚁等才喜成群结队、吵吵嚷嚷、挤作一团的。

当然,我在序中写这么多森林的好处或与之相关的东西,看似与我这本杂文集无关。其实我唯一想说的,就是希望我尊敬的读者及全国的同胞要养成“流连森林”即思考(想)的习惯,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思想;人与人高尚与低俗、深沉与浅薄、厚重与浮躁与否的根本区别点也在于有无思想。如美国人最看不起中国男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多有知识人员,少有知识分子)的四点,首推没思想(余者为没个性、没探险精神及脏)。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西欧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以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还有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一言以蔽之,我写以上这些文字的目的,包括书名取为《流连森林》的目的,就是通过笔者系列杂文集中的思考,抛砖引玉地引导好赏好学的人们去思考。

内容推荐

之所以作者张景对本书取名为《流连森林》,理由只有一点:森林是产生思想家的地方。 1.森林有产生哲学家、思想家的历史传统。2.思想家多有隐居森林的爱好。3.森林使人思维更活跃,更有利思想(考)。 4.森林使人更赏心怡神,有利创作及思维(想)飞跃。 5.森林中的安静更有利思维(想)创作(造)。6.森林可提高人的修养品位。7.喜欢森林是一个人有闲暇、不浮躁、喜孤独的表现。《流连森林》共分为6个章节,分别为文化、教育篇;人生篇;社会篇;哲思篇;婚姻、家庭篇以及其他。从而通过杂文集中的思考,抛砖引玉地引导好赏好学的人们去思考。

编辑推荐

《流连森林》是作者张景继《札记》、《百日谈》、《仰望星空》后的第四本杂文集。对作为创造思想的作家而言,如不流连森林拥抱自然,天天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中、在物欲的缠绕中,你怎么可能修养及品位起来呢?况且正如一个心理学家所言,不经常接触大自然的人,心理已经有疾病了——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怎么可能有好的思想、好的作品呢?故通过杂文集中的思考,抛砖引玉地引导好赏好学的人们去思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