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革顺自传(附光盘生命如圣火般燃烧)(精)/马革顺艺术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革顺口述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篇追求

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荷尔德林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我热爱音乐,不倦追求,且因“还乡”获得了故土传统的滋养,才成就了我对合唱中国化的探索,还努力造就更多的“诗人”,我视之为天职。

1.难忘的大学生涯

1933年,我高中毕业了,准备考大学。按我的爱好,当然想考音乐专业。当时上海国立音专的声誉是很高的,可我因为钢琴学得比较晚,恐怕自己的程度不够,所以不敢报考上海音专,同时家中也不会同意我去上海读书。

当时南京的中央大学设有艺术科,主任是徐悲鸿,艺术科下设有音乐组。我那时打算报考中央大学的音乐专业,可是我父亲不同意,他说:“搞音乐赚不到钱,音乐教师太穷了,不如考土木工程系。”我知道父亲要我考土木工程系是受一位陕西老乡的影响,这位老乡就是参与中山陵建筑的工程师刘梦锡。刘是著名的建筑师,他的成功使我父亲认定土木工程是最有前途的专业。

我无法违抗父亲,只得报考中央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可是我仍不甘心放弃自己的理想爱好,就去同父亲商量。我说:“如果我报考音乐系,将来学成了为教会作音乐工作,你能不能同意?”父亲一听,觉得教会的音乐工作也确实需要人才,就同意了。我高兴极了,赶紧去托中大艺术系的一位陈干事帮忙,把我报考的专业改成音乐专业。经考,我幸运地被录取了,由此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为我走上音乐艺术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一生都记得当时对父亲的承诺,其实是我对天父许的愿——一生都为教会音乐工作作奉献。直至老年,只要教会需要、而我又力所能及,就会全力奉献!

南京中央大学的音乐系所在地是一幢称为“梅庵”的西式小洋房,很有特色。小楼前种着一株六朝松,所以这里曾是中大校园的一个景点。可是音乐系的设施和资料都很匮乏,全系只有几架钢琴、一批钢琴谱和一些78转的唱片。

当时中大艺术科的主任徐悲鸿兼管音乐科,音乐科的具体工作主要由李叔同的弟子唐学咏负责。蔡元培曾送唐去法国里昂音乐学院学音乐。我考入音乐系后,唐学咏教我视唱练耳、和声及音乐史。唐先生的课不多,他也不大备课,上课时拿着外文原版的课本,念一段翻一段,如此教学,我觉得所学不多。

中大教师兼职的较多,当时我的钢琴和声乐教师都是国民党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的太太:钢琴老师名叫史培曼,声乐老师叫威尔克,她们的水平都不俗。可是由于我学钢琴太晚,手指不太灵,而且是从上大学才开始正规学习,所以我的钢琴课学得不理想。声乐限于自身条件,会唱但不能独唱,所以就在合唱科目上下功夫勤学苦练。当时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也在中大兼课,他的弟弟马思宏、妻弟王友健也在中大琴房练琴。人才云集的中大,成了我学习音乐的乐土。而我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最幸运的事,是我遇到了教我指挥的老师——史达士博士。

史达士老师是奥地利人。他是奥地利与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交换教授,能讲一些英语。当时,他负责教授指挥、合唱、音乐教学法、配器、音乐史等课。我所在班上只有三名同学,另两位是女同学周崇淑和徐炳华,四年学习中也有一些插班的学生。由于周、徐两位女同学对音乐教学法、配器和指挥没什么兴趣,就不上这几门课。所以在大学的四年间,这几门课实际上是史达士老师给我一个人上的。史达士老师教学十分认真,他尽心尽力地教,我如饥似渴地学,师生间相处得十分融洽。虽然语言上还不能完全沟通,但他教指挥课,我们不需要语言就能很好地互相沟通和领会。

史达士很有才华,在指挥上颇有造诣。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请他任客席指挥,指挥贝多芬“第三”和格里格的组曲。我们全系师生都到上海参加他的音乐会。因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是享有盛名的乐队,指挥这样的乐队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上的。我们参加这场音乐会一方面是欣赏史达士老师的指挥,同时也是特地慕名去听这个乐队演奏的。那次去上海听音乐会,我大大地开了眼界,不仅领略了史达土老师的指挥才华,也增进了对交响乐团各种乐器和演奏特点的认识。

不久,上海工部局乐队又与上海雅乐社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九”。我们全系师生再次兴致勃勃地赶到上海听音乐会,还参观了上海音专,有幸见到了萧友梅、陈能芳、李惟宁等音乐界的名人,参观了他们的教学。记得有一位俄罗斯女教师教授合唱,处理得十分细腻感人,令我印象很深。

我就读中大时期,参加了一个基本由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中央大学三个学校的学生组成的合唱团,称作“声歌协会”。这个合唱团的指挥也是史达士老师。当时合唱团还吸引了郑律成、王鹏万夫妇、余忠海等音乐界名人加盟。史达士老师曾两次指挥“声歌协会”演唱《创世记》,一次在学校唱,一次在南京首都大会堂成立时唱,演出引起南京音乐界的关注和好评。

1937年,首都大会堂建成,这在南京是一件大事。当局为表示庆祝,就组织了四场音乐会:第一场是燕京大学合唱团演唱《弥赛亚》;第二场是由上海音专举办的民乐、独唱、合唱的综合音乐会;第三场是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的音乐会;第四场就是我们“声歌协会”演唱《创世记》,由史达士指挥,苏石林等独Ⅱ昌,工部局乐队伴奏。这四场音乐会在南京引起轰动,也使“声歌协会”名声鹊起。

史达士老师后来又指挥南京金陵大学合唱团Ⅱ昌史坦那的“十架牺牲”。我参加“声歌协会”后,承担了团里的事务性工作,平时开音乐会前的刻乐谱、校对、印谱、联系音乐会场地等准备工作,甚至连合唱团的先期教唱和排练工作都由我来负责做,然后由史达士老师来指挥演出。这一系列音乐会的前期工作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同时在合唱指挥方面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老师学习,获益匪浅。P13-16

后记

自从认识了马革顺教授,就很有兴趣阅读他的艺术人生大书。这本书看上去已经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然而装帧典雅、美观。一旦打开阅读它,那丰富的内涵更深深地吸引了我……

而今,在我帮助他整理写作自传的同时,又阅读了一遍他的人生大书,我依旧兴致盎然:是因他的艺术魅力,也因他的人格魅力,还因他的人生经历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愿读者与我有同感!

目录

2013年版序

2003年版序

引子启蒙

1.我是牧师的儿子

2.父亲创办孤儿院

3.严父慈母难为儿

4.音乐启蒙在教会

5.“九一八”激发少年爱国情

第一篇 追求

1.难忘的大学生涯

2.发表首篇 合唱论文

3.我以我歌荐轩辕

4.抗战音乐之我见

5.娶妻组织小家庭

6.携妻女逃难去西安

7.在大后方的音乐活动

8.抗战庆胜利加入浸信会

9.赴美留学求深造

10.威斯敏斯特我心中的艺术圣殿

第二篇 磨炼

1.学成即回国接办神学院

2.音乐事奉教会无罪我下地狱

3.脱离宗教界就职华师大

4.创作合唱《受膏者》 尝试“圣乐”民族化

5.被诬集团反革命隔离审查又抄家

6.任教“上音”指挥系专业从此有发展

7.替父申诉成右派灾难之年事事难

8.逆境中求索 《合唱学》出版

9.“文革”苦难不堪回首

10.我可以原谅但不会忘记

11.日久见人心患难显真情

第三篇 再生

1.“文革”结束与祖国一起重生

2.《合唱学》修订再版 当选为“音协”理事

3.怀念琴坛英才顾圣婴

4.出席“ACDA”年会 致力中美文化交流

5.荣获院士称号补行毕业典礼

6.在春天里快乐耕耘

7.再赴“ACDA” 喜获荣誉博士

8.创办室内合唱团很有成就感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相濡以沫情深难舍老伴离世

11.从教五十年艺术从头越

12.访宝岛 旧友新知同唱中华情

13.信仰得自由 圣乐再奉献

14.“路向”持己见客观评“三自”

15.今年八十明年十八

16.桃李满门 师徒情深

17.“嘟嘟”“娃娃”都叫我外公

18.二度赴澳演出喜结一段良缘

第四篇 使命

1.赴美国探亲会友大瀑布再领洗礼

2.“洛华”演唱《受膏者》 水晶教堂做嘉宾

3.“韶音”——我的艺术挚友

4.在暮年我走进了“春天”

5.接受“圣乐事工成就奖”

6.旧金山之旅散记

7.香港音乐界的朋友们

8.五十年后重访母校

9.与“爱乐”合作很愉快

10.来到老师的故乡奥地利

11.老马奔得急大意跌一跤

12.把沉甸甸的乡情带回家

13.跨进新世纪-荣获“金钟奖”

14.一部《受膏者》 唱到跨世纪

15.四代同堂享天伦

16.心酸的故事

17.再访“西南”母校欣会谢氏夫妇

18.亲聆黑人唱灵歌

19.指导“韶音”练新曲

20.弟子王燕:愿你高飞盼你归来

21.八十八岁指挥“榕树”唱了八首歌

22.思乡又回南京

23.我熟悉杭州喜欢杭州

24.暑期去哈尔滨真爽

25.无心插柳柳成荫

26.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27.愿生命如圣火般燃烧

2013年版后记

序言

在庆祝马先生百岁诞辰的大喜日子里,重读他十多年前出版的自传《生命如圣火般燃烧》,我依然是那样的感动。可以说,这支像圣火般燃烧着的生命之炬,它所绽放出来的光和热,它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和激励,已经具有永恒的意义了。

听赏马先生的精彩演出,总是能让我得到一种不同于一般欣赏所得到的感动,尤其是他指挥的那首埃尔加的女声合唱曲《雪花》。从最初的和弦开始,我的眼眶就开始湿润,因为我知道,这是马先生的座右铭,是他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诉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解释。一曲终罢,在泪光中,看到络绎不绝涌向舞台的献花者,把玫瑰、百合献给马先生的那一刻,泪水更是无法控制地涌出泪眶。因为我知道这个生不逢时而又顽强奋斗着的生命,他走过的道路,曾经是多么地险恶!

但是,手捧鲜花的马先生站在舞台上,这形象本身就像一幅画作,给我们隐喻了正义必将得到伸张的公理,也给我们隐喻了人当为何存在的哲思:这存在的全部意义即在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而在这些追求者之中,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的精神自由,已经托付给集中人类生存智慧的真知了。

人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背景和出身时代,但却可以决定自我完成的道路。可是“自我完成”四个字,做到它却又谈何容易!不仅是路途崎岖,荆棘满布,而且风云突变,时世险恶;即便挨过了万般劫难,东山再起,却还有权力、金钱、情欲在暗中窥候着,企图诱惑我们意志消蚀,以至最终在自甘堕落中沉沦。

因此,我们需要信仰,以此鼓舞脆弱的心灵,使之挣脱现实环境的物质囹圄,逐渐坚强起来。

只有信仰,才会使我们的生命像马先生那样达到超越尘俗、提纯生存的意义,从而达到自我完成的至高境界。像马先生那样,永远行走在真实中,无需违心,无需谎言,无需恐惧,也无需慎微。因而永远坦荡、从容、淡定地面对一切。毫无疑问,这样的生命必定是纯洁的,因而又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

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像马先生那样,让它像雪花般的纯洁。

内容推荐

马革顺先生是音乐界、宗教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的成就光照四宇,他的道路却艰难坎坷,这两者强烈的反差,衬托出他精神力量的坚毅。和我国许许多多爱国家、爱事业的知识分子一样,这种由信仰所支持的坚毅,也就是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强盛、并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最最伟大的力量。因此《马革顺自传(附光盘生命如圣火般燃烧)(精)》不仅是马老的传记,也是中华民族精英的漫长心路历程中最为耐人寻味的一章。

希望读者从《马革顺自传(附光盘生命如圣火般燃烧)(精)》的阅读中,不仅能够得到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许多生动史料,而且也能够从中得到前辈精神的传承和鼓舞。

编辑推荐

《马革顺自传(附光盘生命如圣火般燃烧)(精)》在已有产品“马革顺自传”基础上进行大量修改,并加入近十年来最新的艺术人生点滴。DVD内容为央视“大家栏目”纪录片《和谐之美》。马革顺是我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今年正值马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合唱100周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