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编著的《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是社会管理丛书之一。本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社会: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公民社会(上):从西方话语到中国语境、公民社会(下):从理想到型塑、市场:从创制到基本确制、国家:从全能到有限等。本书可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公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学界对于公民社会理念的关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开始系统的、严肃的理论反思。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转型给当今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现实的问题:中国是否必然存在公民社会?如何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当前中国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机构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社会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个新生的社会系统可以称为公民社会。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运作体制,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合理界定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理论思辨和实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及其带来的变化,着重论述新出现的公民社会的特征与作用,考察其历史渊源和理想模型,详细阐述公民社会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科学论证公民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建构现代性的社会结构。
《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由李劲编著。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逻辑结构
六、重点、难点问题及几点创新
第一章 社会: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
一、社会结构转型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
(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三)社会分化与利益集团
二、社会领域的变化
(一)宗法社会造就弱国家、弱社会
(二)“国家全能主义”造就强国家、弱社会
(三)改革与强国家、强社会
(四)国家、市场与社会自治领域
三、社会领域中的公域与私域
(一)广义社会、中义社会、狭义社会
(二)公域与私域
第二章 公民社会(上):从西方话语到中国语境
一、三次分离与历史演变
(一)城邦、文明与政治社会
(二)商品经济与公民社会
(三)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
二、概念的界定
(一)四种译法
(二)两分法与三分法
(三)内在观念与普遍特征
(四)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
三、中国语境与现状考察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历史探索
(二)改革与公民社会的初现
(三)现状考察
第三章 公民社会(下):从理想到型塑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个性特征
(一)先天的自发性与后天的选择性
(二)先天的草根性与现实的官方性
(三)先天的自主性与依赖性
(四)现实的合作性与潜在的真空性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理性选择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困境突破
(二)治理与公民社会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三、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比较与价值范式
(一)发展障碍
(二)路径比较
(三)价值范式
四、建构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一)实体维度的结构模型与解释维度的理论支撑
(二)制度环境
(三)公民素质环境
第四章 市场:从创制到基本确制
一、市场的自主逻辑
(一)市场经济的人性基础
(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三)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四)衡量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尺度与我国市场现状
二、国家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二)谨防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三)政府与市场博奕下的公民社会
三、市场与公民社会
(一)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出场
(二)市场领域与公民社会的互动
(三)资本的扩张性及其对公民社会的侵蚀与挤压
第五章 国家:从全能到有限
一、国家与政府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与政府含义
(二)国家的起源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基本理论
二、政治国家的作用与限度
(一)政治国家的作用
(二)政治国家的限度
(三)政治国家的扩张性与公共权力异化
三、政府的治道模式与选择
(一)全能政府与有限政府
(二)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
(三)政府治道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构
四、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
(一)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几种关系
(二)公民社会的限度
(三)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内在紧张及其消解
第六章 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
一、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形成与核心理念
(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特征
(三)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结构的论述
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公民社会
(一)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中国问题
(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公平正义
(三)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
三、建构“三维制衡”的社会结构,发展公民社会
(一)重塑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分析
(二)建构“三维制衡”的理念与实践
(三)“三维制衡”视域下的中国公民社会
结束语一种从三维结构研究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
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目
二、英文书目
三、学术论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