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交通技术的发达,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曾经巍峨一时京杭大运河?这个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京杭大运河在经历了千年的沧桑锐变后还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和深思呢?如果说当年的《话说运河》给我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运河风貌,发起了时代性的口号“爱我中华,修我运河”,那么,今日的尹松年和郎雪宝编著的《古稀运河游日记》则是开启了当下人对萧条古运河深深的沉思与反省的思想思悟。
两位年龄加起来已经150岁的老人,为了唤醒更多人心目中已经淡忘的久远温暖,不远万里,亲自乘飞机,坐火车、乘大巴、坐出租车沿京杭大运河游览、采访,其时间历时一个多月,其历程更是超出了大运河全长的1794公里,其精神真是令人敬畏啊,那么我们这些晚辈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了。期待更多的人能加入古运河的保护行列中……
中国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长流不息的运河水,承载了太多的战火硝烟、朝代更替和经济兴衰的传奇故事。运河的子孙世代相传,英雄辈出,在华夏大地续写新篇。
《古稀运河游日记》是两位从北京出发的古稀老人就是本文的作者尹松年和郎雪宝,从南向北游览运河全程16个城市写下的真实日记和影像记录,并且简述了运河的历史沧桑。它反映了老人对古运河的眷恋之情,也向世人展示了今日古运河的风光,本书《古稀运河游日记》内容在网站上初步发表后,激起了万千网友支持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景优美,如诗如画。我以前曾多次到过杭州,游览西湖、灵隐寺、六和塔等多处风景,但从未想过运河古迹。这次重来,主要是想看千年古运河的源头、流向、遗迹,看看《话说运河》播出二十多年后的变化。
2010年6月28日下午,坐大巴到杭州中山大酒店住下后,走路15分钟就到西湖滨海路,沿湖漫步。天阴有小雨,没走多久便返回宾馆了。
29日一早,我到西湖边游览、照相、录像,见到三三两两的晨练或快步行者,一些老者在聊天。我询问运河事,有一老人说到武林门可坐船游运河,运河水在南部与钱塘江相连,钱塘江水位高于运河,故运河水自南向北流;西湖水也来自钱塘江,每隔一段时间放一次水,保持水质不腐。
29日上午,我与夫人在西湖边乘船至三潭印月岛,然后再乘船到花港观鱼,风景如画,游人络绎不绝。由于下午3点老同学到宾馆来看我们,未能在风景区久留。
30日早6点多,我到西湖南边“涌金公园”,见到公园门口前广场老年舞蹈队表演,据说是老年杂志社主办的活动。另一队老年人在表演腰鼓,步伐整齐,精神抖擞,鼓手领队说他们是健身腰鼓队协会的活动,全市协会有2000多人。走到涌金公园一亭内,见一老者用大水笔在水泥板地面写字“党在心中,中国共产党万岁”,原来再过一天,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我请他署上名字,然后拍照并与他合影,他很高兴地答应了。他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1951年入党,已经82岁了。
30日上午,我们搬到西湖边华侨饭店住下,华侨饭店坐落在西湖岸边,从客房窗户往外看,可以零距离欣赏西湖美景。下午4点到武林门码头乘船北上游运河,船票只需1元钱,约20多分钟到达“拱宸桥”,桥边有碑亭,刻字日:最早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经清光绪年代重修。多年前桥面石阶垫有木板通行汽车,河水污染发臭。桥上乘凉的老人说:2005年前后开始治理,纸厂、印染厂等搬走后,河水变清,不臭了。两岸新楼林立,现已大为改观。我们沿着河边新建的民俗古典的店铺走去,还见到杭州有名的伞博物馆和扇子博物馆。
7月1日上午乘出租车寻找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看到“三堡船闸”,从运河到钱塘江出入的船只都要过闸,因为钱江水位比运河水约高3~4米,只有通过船闸将水位提高才能让船只从运河驶入钱塘江,进入东海。出租车司机特意带我走过一段杂草丛生又在施工的坡地,好不容易找到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口观看并拍照。司机说他也从未来过,这次真的看到了这古老运河的南端终点。
7月2日下午,到“登云桥”方向,见到一座名叫“和睦桥”的小桥旁边建了大公路桥,平行跨过小河。小河流水仍是黑、脏、臭,正在清淤泥施工,要完全清理估计还得半年多时间。
7月3日早上,我自广田大宾馆走路到“小河路”,它是昨日见到的小河下游,与另一条小河交汇流入运河,三支水交汇处看到河水清浊分明,小河从北向南流来的水又黑叉臭,有漂游物。另一从西向东的水黄混,无漂游物,不臭。这个交汇区岸边原是运河的码头,沿河岸已兴建了一栋一栋的中式传统屋。一青年告诉我:“小河路边中式传统房屋全由政府出资改建,仍为原房主保留产权,在建期间离开外出租房,也由政府补助。现在码头边还有新造的几座码头工人的雕像,供游人欣赏。
7月3日上午我与夫人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它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2006年10月1日开放,位于杭州市北面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分为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的保护(杭州段)、运河文化、世界运河等展厅。将文化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展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以及变化的历史。我们在参观中幸会画家吴理人,谈得很高兴,他是杭州人,对运河情有独钟,创作了许多运河风情画,他还热情地将他的一本杂志题词送给我们。
7月4日中午我们到长途车站乘大巴去无锡,因为我们到杭州前已游览了苏州,但按地理位置从南到北,把杭州排在第一节。P2-4
25年前,《话说运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几乎每集都看,对于运河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去年我在美国女儿家赋闲,她从朋友家借来《话说运河》的光盘,我又看了一遍,当时就想回国后要亲自去看《话说运河》25年后的风光。今年6月,我与夫人决定作一次运河游,但不知可否坚持游完全程,因为我们的年龄加起来已经150岁。
《话说运河》的开篇便提到中国的长城与运河在我国地图上就像一个“人”字。是古代中国两项伟大的人力工程。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我想说“不游运河有遗憾”。我国古运河的挖掘最初在公元前480多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邗沟。过了近lO00年隋炀帝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重新开挖南北大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贯通的运河系统。直到元代,元世祖建都北京(原大都)。他授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负责河流与渠道的整修,掌管北京水务,挖通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最后完成了京杭大运河,也就是现代人们所见到的北京到杭州贯穿天津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的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它在历史上犹如一条大动脉,灌溉运河两岸的广大农田、农作物,哺育两岸的农民百姓。将南方的粮食、丝绸、布匹运往北方,将北方的煤、石、建材运往南方。明清时期康熙、乾降十多次下江南巡视,都是沿江而下,至今留下不少古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汽车、火车、飞机逐渐取代了河道航运,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已日渐衰退。《话说运河》给我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运河风貌,并大声疾呼“爱我中华,修我运河”。
应当怎样游运河?我们没有作多少准备,只从网E查到一些信息,知道大致的路线,打算从杭州开始,由南向北依照近代运河去向图,有船坐船,无船坐车;观赏,拍摄今日运河的风光和人文风情。无论是历史遗留的古迹或是现代新建的工程景点,无论是绿水碧波或是脏臭水道;一概真实记录。当然不可能是全面的,但可以说拍摄下来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事先安排和选择。它是两个古稀老人的所见所闻,我们愿与有兴趣的朋友们分享和交流。期望现在对运河开发较好的城市,持续发展,锦上添花;期望现在对运河保护和发展尚未下大力的城市,能在发展现代城市的同时统筹规划本地区的运河工程,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我们不介意今日运河与古代相比有多少差异或改变,并且乐意见到今日运河披上现代化的新装,发展现代旅游的新功能。如果将来真有一天,人们可以从北京乘船游江南,或者在运河沿岸开发旅游走廊,那该是多么高兴,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千年运河将再次唤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