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国之魂》整体反映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之后,邓贤开始用传记体的方式特写父亲的抗战历程。
《父亲的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中原腹地河南闹了大饥荒,陪都重庆遭了轰炸,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亲的一九四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贤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继《大国之魂》整体反映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之后,邓贤开始用传记体的方式特写父亲的抗战历程。 《父亲的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中原腹地河南闹了大饥荒,陪都重庆遭了轰炸,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内容推荐 《父亲的一九四二》由邓贤编著。 《父亲的一九四二》讲述了: 父亲本来是个富家子弟,抗战时期,他有太多机会到国外留学深造或者明哲保身远离战场,但他还是投笔从戎,把自己从高中生变成一名特种兵,1942年,父亲与十万中国学生一起组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支学生军,奔赴印缅战场。 父亲说:打仗不是演戏,死神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生命灰飞烟灭,何来雄壮而言! 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兵,哪怕他的胸前没有勋章,甚至由此在建国后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挫折磨难…… 事实上,所有为拯救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军人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历史已经把功绩、褒奖、颂扬和荣誉铸成一枚巨大的军功章,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程碑上。 目录 第一章 黑色的翅膀 第二章 透明的血肉之躯 第三章 遥远的西行之路 第四章 江水依旧,涛声依旧 第五章 泪洒人间悲喜同 第六章 谁偷走了鲜花 第七章 上帝死了吗 第八章 我心飞扬 第九章 教堂里的撒旦 第十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十一章 亲吻冰雪之巅 第十二章 印度的天空 第十三章 “火坑”蓝姆伽 第十四章 天竺恋歌 第十五章 天上有个绿太阳 第十六章 死神的眼睛 第十七章 穿行地狱的风 第十八章 木鼓咚咚 第十九章 恒河之约 第二十章 大空降 第二十一章 喋血密城 第二十二章 奔腾的伊洛瓦底江 第二十三章 地狱之火 第二十四章 破碎的阳光 后记 我的永远的父亲 附录 重庆参军第一人(节选)邓述义 试读章节 第一章黑色的翅膀 1 一九三九年六月的一天,也就是著名的“五三”、“五四”大轰炸过后不久,“火炉”重庆酷暑难耐。石头仿佛变软了,江水泛起金属的光斑,连聒噪的知了也躲进树荫噤了声。马路上的柏油被烤成了一摊烂泥,偶有车辆驶过,碾出一串湿漉漉的音符来。 午后父亲偷偷约了几个男同学下长江游泳。他们在美国教会创办的博学初中念一年级,身穿斜纹咔叽布的短袖校服,胸前一排闪亮的铜纽扣,显得优越感十足。这天没有空袭,城市恢复了喧嚣而忙碌的生机。 他们来到窍角沱的一处江湾。这里沙滩平坦水流舒缓,一块巨石正好可以挡住路人的视线。几个人转到巨石下面时,却见有个少年正准备下水。他跟他们年纪相仿,穿一件蓝布对襟衫,粗布短裤。父亲的同学老庾悄悄说:“这人是黄泥塘初中的,叫张兴富,外号‘江猪’。家里大人也是你们裕华的。听说本事可大了,能扎到江底石缝里摸鲶鱼呢。”‘江猪”就是江豚。那时候长江上还没有建堤坝,也没有污染,重庆江段还常常能看见江豚成群嬉戏的身影。 父亲听了不以为然,尤其对裕华的孩子不以为然,自家老子就是裕华纱厂的老板。他径直走到张兴富面前嚷道:“喂,咱们下江里比试比试,你敢吗?” 张兴富不出声,提着自制的木头拖鞋,抱起衣物欲往下游去。父亲叫住他:“把手上的鞋放下。”张兴富迟疑着放在地上,父亲使劲把木拖鞋扔进江水里说:“你不是会摸鲶鱼吗?捞鞋去吧。'’ 几个人大笑。张兴富咬紧嘴唇,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就追自己的鞋去了。 等他们“占领”江滩才发现,因为连降大雨,浑浊的江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而来,眼看就要漫上窍角沱码头了。老庾退缩了,愁眉苦脸地说:“这么大的水,要是我爸晓得了,回去要吃‘笋子烧肉’了。’’ 其他同学也附和说:“要是衣服裤子被水冲走了,光着腚多难为情啊。” 父亲利索地把衣裤打了个卷,用裤带捆起来顶在头上,说:“我要游到那座江心矶。你们回吧,胆小鬼。” 水流果然比平时急许多,身体被冲得歪歪斜斜的。游了一阵,发现不远处有个光光的脑袋时起时伏,待近了才认出来,正是刚刚被自己捉弄的“江猪”。只见他摊开四肢懒懒地漂浮在水面上,好不悠闲自在的样子。父亲顿时有些紧张,想悄悄溜走。不想张兴富忽然身体一翻朝他游过来。 父亲大惊,知道自己肯定游不过他,但也只有硬着头皮迎战。“江猪”却没有发起攻击,只是示威性地做了两个漂亮的“豚跃”——这种高高跃起的水上动作是一般泳者望尘莫及的,然后“噼噼啪啪’’地游走了。豚跃掀起的水浪让父亲呛了几FI浑水,但他松了一FI气:“江猪,,显然放了自己一马,不然凭那小子水性自己有得苦头吃。 接近江心时有一个水涡,父亲小心地避开去。长江水势复杂,漩涡密布,到处都有水妖设下的陷阱。他原本打算游到江心矶航标站歇Fl气,取一颗生锈的螺丝钉明天好向同学炫耀,但游过来才看到江心矶礁石已经被洪水淹没了,航标站在激流中歪歪倒倒。他不禁有些慌乱,看来不仅取不到螺丝钉,连喘FI气的机会都没有了。 就在这时,有个东西重重地撞了他一下。他不高兴地回头一看,一个人正龇牙咧嘴地朝他笑呢,肚子鼓得老高。仔细一看,眼睛早已是两个洞了,白森森的骨头露着。是个死尸! 父亲吓坏了,大叫一声正欲躲开,又有几个人迅速围拢来。有的哭丧着脸,有的怒气冲天,还有的对他挤眉弄眼做怪相。他不禁魂飞魄散,屏住呼吸,一个猛子扎下去。直到憋不住气浮起来一看,不禁头发根根倒竖,江面上有密密麻麻的浮尸。这才猛然记起,上月的大轰炸中,很多无人认领的遇难者被当局草草掩埋在江滩上。如今洪水一到,膨胀的尸体就自动漂浮起来,浩浩荡荡地结伴而行,仿佛地狱之门打开一样。 父亲在江水中左冲右突,一心要逃离那些浮尸的包围,不料情急中却落入了“锅底堰”。锅底堰是由江底吸水洞(暗河)造成的锥形漩涡,小木船被卷进去也会无影无踪,人更是不值一提。父亲发现这个致命错误为时已晚,江水猛烈地打着旋,连浪花都散发出死亡的阴森气息。他听见死神在得意地狂笑,只好抡圆手臂顺着漩流方向猛冲,除了拼死一搏别无出路。不幸的是,漩涡是一张水妖精心编制的大网,父亲心一慌手脚就乱了,连呛几口水,水里仿佛伸出许多柔韧的触角,裹住他,拖住他…… 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睁开眼睛,有个人正在吭哧吭哧按他的肚子。是“江猪”,他身上多处被岩石划破了,还流着血。父亲吃惊地说:“是你……” 张兴富看见他醒了,站起身来就走。父亲连忙叫住他。见自己难为情地捂住下身,张兴富很不情愿地将换下的裤衩扔给他。父亲又接着央告说:“你千万莫告诉人,莫让我父母知道。” 张兴富低头看自己的光脚丫,转身走了。 2 由于敌机空袭频繁,学校提前放暑假。父亲喜出望外,终于有机会实现心愿,邀请客人到他私人空间做客。客人的主角自然是黄泥塘初中的张兴富。 所谓“私人空间”,其实只是祖父在江岸边修建的一个钢架库房。库房耸立在缆车索道旁,视野开阔,凉爽的江风穿堂而过,因此成为厂里孩子向往的游乐场。但是库房重地闲人免进,于是他就常常带领他的伙伴们翻墙入室,同守库房的老头打游击。P1-3 后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的远征军老兵杨义富先生回乡访友,希望与成都地区的远征军老兵见见面。没想到一下子来了五六十人。我惊讶地看见,这些年事已高的与会者大多是从事工程、科技、社科和文化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或干部,他们中有教授、学者、总工程师、总设计师、艺术家、企业领导、院长、厅长等,还有国外学成归来的洋博士,有人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自从四十年代弃学从军,远赴印缅战场浴血奋战,至抗战胜利后回国各奔前程,已有整整半个世纪没有以中国远征军的名义聚会过,因此战友见面格外激动,有人甚至血压升高当场急救。 更令我吃惊的是,这些当年投笔从戎的青年学子,有很多人都出身优越,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富二代”、“官二代”、“名门之后”等等。比如父亲的战友杨叔叔,他的父亲就是曾任四川省主席,人称“四川王”的大军阀杨森。而当年与我父亲一同报名参军的卢叔叔,他叔叔是国民政府的陆军中将。我父亲当然不用说了,他是国内赫赫有名的“棉纱大王”的儿子,标准的“富二代”,而以祖父为首的“裕(大)华纱厂”集团的四大股东里,就有三家人的儿子作为中国学生兵到印度打仗。要知道在那个战火连天、国险民艰的年代,能送孩子念大学和高中的家庭都不会是普通百姓人家。 二○○四年,我应国务院新闻办之约,带领几位文学青年完成一部反映印缅抗战的口述体回忆录。我们先后寻找、询问记录散落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远征军老兵近千人,其中采访达数百人,最终精选回忆录五十二篇成书,书名叫做《同一面战旗下——二战中国老兵回忆录》。该书于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此次群体采访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当年十万后方学生大从军的壮举堪称中华民族发出的“最后的吼声”。试想,连校园里的莘莘学子都不再念书而是主动投身军营(当时国民政府规定在校生免服兵役),以鲜血和生命践行“抗敌救国,不当亡国奴”的历史使命了,那还有什么能阻挡这条沉睡的古老巨龙走向觉醒和重生呢? 抗战后期,大后方兵源几近枯竭。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遭遇惨败,日军趁机攻占缅甸和东南亚,切断了中国通往外部的最后一条生命线——滇缅公路。深感兵力匮乏的美国人决定在印度重组中国驻印军,其使命就是打通印缅国际交通线,为坚持抗战的中国大后方紧急“输血”。在这样危机四伏的国际背景下,成千上万的后方学生挺身而出,成为担当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他们弃学从军奔赴异国战场,接受英美盟军的现代化装备,学习盟军的现代化作战理念,掌握先进武器与盟军互相配合、并肩作战,终于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打败了强敌,完成了收复缅北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伟大使命。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八年抗战敌强我弱,正面战场历次重大战役,多以中国军队失利和国土沦陷而告终,即便是台儿庄大战、昆仑关大战、长沙保卫战等局部胜利其实也不例外,战果得而复失。唯有反攻印缅之战成为日本人的噩梦,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日军精锐,还在于这是第一场以中国人为主力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军队在整个二战中投入的唯一一场国际战役,这是何等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的历史记忆!印缅之战的胜利已成为中国抗战乃至二战最鼓舞人心的战争绝唱。而这次战争的作战主体就是父亲所在的“中国学生兵”。 须知,要取得这个胜利绝非易事,青年学子面对的凶恶敌人是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日军师团,这支部队曾经发动过“卢沟桥事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攻陷新加坡、马来西亚,大败英美盟军和第一次入缅的中国远征军。除了现代化的装备,年轻的中国驻印军到底是靠什么战胜了强敌,让中华民族做到了凤凰涅槃呢?我相信历史之谜就隐藏在一个个学生兵身上。统计数字表明,远赴印缅作战的学生兵中,大学文化程度约占百分之二十,高中文化程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较高英文能力的人约占四分之一。这样一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军队,相信即使是二战时期的英美盟军也无出其右! 我的父亲就是这千千万万从军学生中的一员。生在那样的年代,他用行动践行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但这段异域从军的经历却从此成为他人生中永远的亮点。不幸的是,这支在印缅战场摧枯拉朽的队伍回国后又遇到了国共内战,学生纷纷大逃亡。一时间,胜利者土崩瓦解,王者之师名存实亡。后来,父亲和他的战友大多重返校园继续念书,走上了知识精英科学救国的道路。但是在建国后那段不正常的历史岁月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公正对待,那段慷慨悲歌的从军经历居然变成了他们需要反复申明洗刷的“历史污点”,直至改革开放才予以改正。二○○五年,正值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向所有参加抗战的离休干部颁发荣誉勋章,父亲与他的战友却无一人获得。我为此不平,但是那群老人却表情淡淡的。经历了战争的惊涛骇浪,这历史的起起伏伏和个把身前身后评于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俱往矣! 二○○四年采访期间,有一次给仅在一周前采访过的老兵打电话,谁知他儿子说,老人家刚刚谢世。以后这样的事情就屡屡发生。在将近一年的采访中,至少有十几位接受过采访的老人相继离世,很多人甚至没能看到记录他们人生的新书出版。岁月的流逝就是这样残酷无情。二○○九年,我父亲也告别人世,到天堂与他的战友们会合。如今成都地区那一代金戈铁马的学生兵存世者仅寥寥数人。 这部《父亲的一九四二》呕心沥血写作三年,它是我第一部带有家族传记性质的长篇小说,我以父亲和他的战友为原型塑造了一群征战印缅的学生兵艺术形象。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部浓缩的印缅战争史,再现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是我在父亲墓前献上的一束小小的鲜花,以寄托儿子永远的怀念和哀思。 谨以此书,纪念所有为拯救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苦难而投身反法西斯战场的我的父辈,祈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安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