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虎编写的这本《地名与北京城》将要告诉您:北京城乡的地名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它们具有怎样的北京风格和北京气派?透过地名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北京?
《地名与北京城》是现代北京地理科普丛书之一,由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北京地理学会主持编著,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名与北京城/现代北京地理科普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孙冬虎 |
出版社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冬虎编写的这本《地名与北京城》将要告诉您:北京城乡的地名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它们具有怎样的北京风格和北京气派?透过地名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北京? 《地名与北京城》是现代北京地理科普丛书之一,由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北京地理学会主持编著,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地名与北京城》中讲述的丰富多彩的北京地名,犹如历史在不同时期留给这座城市的一枚枚印章,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足迹,折射着城市的文化韵味,打开了一扇认识北京的窗口。不同时代产生不同语言属性、变迁过程各异、文化韵味多样的地名,从古代一直发展积累到现在。漫步在北京古今地名的密林里,透过历史的滚滚烟尘,一幅幅古都变迁、城市生活、政治波澜、文化兴衰的生动画卷纷至沓来。 《地名与北京城》由孙冬虎编写。 目录 名似珍珠缀京华 一 城墙消逝名犹在 二 江山易主地更名 三 老城区内看胡同 四 “胡同”语源需澄清 古今随变历沧桑 一 历代幽州各不同 二 北京肇始自蓟城 三 “蓟门烟树”非“蓟门” 四 此“燕山”非彼“燕山” 五 燕京流风遗韵长 六 天变即换国门匾 七 对称牌楼对称名 京腔京韵乡土风 一 儿化韵里“京味儿”浓 二 大栅栏前听乡音 三 从“家”到“各”见音变 四 方言土语入地名 五 满蒙语词有孑溃 三教隐现地名中 一 城门命名出《周易》 二 语义对称流播远 三 寺庙派生街巷名 四 实用信仰两相宜 五 五顶环绕北京城 地名群里寻故迹 一 无地无水成“斜街” 二 湖渠村旁湖渠多 三 水乡海淀聚名园 四 八旗营房变村落 五 群“坟”印证城外荒 六 寺庙遍布帝京西 七 御苑虽垦风雅在 八 “七十二营”记移民 循名责实觅遗踪 一 雪泥鸿爪识南城 二 考史定位万柳堂 五彩纷呈映万象 一 坛庙庄严壮帝都 二 官署府藏列九城 三 五镇八旗寓五行 四 清早开门七件事 五 京师三百六十行 六 古今人物留声名 求吉趋雅古今同 一 同音异义生忌讳 二 去俗趋雅借谐音 三 改字适应新时代 四 大众乐见吉雅名 正本清源解谜团 一 悠悠古今一名牵 二 探名须识伪词源 三 “高立”原本是“高丽” 四 借问何来凤凰嘴 五 谁人曾见分钟寺 六 怪村之怪在哪里 七 丰台之源何处是 浪卷波飞六十年 一 古都特色在延续 二 更名群趋时代风 三 新区崛起村变城 四 美词并非总相宜 五 定名思路待改观 六 纠谬重整罗马化 附图 历代京城变迁 金中都城图 元大都城 明北京城 清北京城 清末北京城 民国北平市城区 后记 试读章节 对称牌楼对称名 在一个区域内具有标志意义的建筑,容易成为附近地方命名的依据。以这座建筑的名称为主干,或原封不动或稍加变换,能够派生出若干个地片、街巷以及其他类型的地名。北京许多地名的演变遵循着这个规律,有些还因为城市格局、城市建筑的独特性,在语词结构、地理分布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对称之美。南北中轴线极为突出的北京老城区,不仅城门的命名与分布是东西对称的,某些道路及建筑也是如此。 从天安门沿着长安街行进,向东不足2公里,到达“东单”,向北穿过“东单北大街”、“东四南大街”到达“东四”,它的北面是“东四北大街”,西面是“东四西大街”。这些地名的起源,都是基于明代在这里修建的“牌楼”。 牌楼也叫“牌坊”,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装饰性的小品建筑,有的安置在一组建筑的前面,作为大门的入口;有的矗立在城市中心或通衢大道的两头,起到显示地名、划分空间地段的标志作用。 明代在今“东单北大街”南口,修建了一座四柱三楼式的木牌楼,檐下安装如意斗拱,坊额上题写“景星”二字。嘉靖年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衙衙集》著录的中城“澄清坊”之下,有“单牌楼西”,大体上就是今天“东单北大街”以西、协和医院以南一带地方。由此可见,当时这里的地段性标志还只是写实性地称作“单牌楼”。在张爵记载的“明照坊”之下,有“四牌楼西南”,所指的地域即今“东四南大街”以西、首都剧场附近。“四牌楼”屹立在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与“单牌楼”形制相同的东、西、南、北四座木牌楼各占一方,南、北两座坊额上书写“大市街”三字,东、西两座坊额分别题写“履仁”与“行义”。“单牌楼”与“四牌楼”扼守着内城东部的繁华街道,不仅作为标志性建筑为人们指示着地理方位,而且成为附近地段的泛称。 与上述情况完全对称的是,从天安门沿长安街向西不足2公里,即可到达“西单”,向北穿过“西单北大街”、“西四南大街”到达“西四”,北面还有“西四北大街”。“西单”与“西四”,同样起源于明代修建的牌楼。在张爵记载的西城“阜财坊”之下有“单牌楼西”,“咸宜坊”有“四牌楼西南”,“鸣玉坊”有“四牌楼西北”;中城“积庆坊”有“四牌楼东北”。明代西城的“单牌楼”建在今“西单北大街”南口,坊额上书“瞻云”,与中城“单牌楼”上的“景星”相对称;“四牌楼”建在今“西四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形制、题额与中城的“四牌楼”完全一样。不过,在大多数依然只称“四牌楼”的同时,西城“安富坊”下有了“西四牌楼东南”这样的地点,看来已经注意到与紫禁城东边的牌楼相区别了。 经过后来的不断演化,这四座两两对称的牌楼依照所在的方位,分别称作“东单牌楼”与“西单牌楼”,“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随着口语称说和文字书写过程中的自然简化,又变成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原来据以命名的“牌楼”却被省略了,作为地名只需要取其符号意义,对于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原来的某些称说在特定场合下的使用。欣赏已故相声名家侯宝林、郭启儒合说的《夜行记》,可以听到他们用地道的京腔京韵说出的“由打西四牌楼到前门,您就骑十分钟?”就足以体会到“西四牌楼”一类的地名是何等贴切地活跃在老北京的口语中了。 这四处精美的牌楼,至今已荡然无存。东单牌楼被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火中,在四座牌楼里最先遭受厄运。西单牌楼在1923年被拆除,东四牌楼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毁于火灾后照原样重修,到1954年与西四牌楼一起也被拆除了,当时的出发点都是打算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但作为有文物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历史性建筑,无论怎样都是一去不复返了。与北京城墙被基本上一扫而光的命运相比,这几座牌楼的不幸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遥想当年梁思成致力于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经历的磨难,令人不免扼腕叹息。建筑实体虽然消失了,但张爵画出的简图以及后世测量的地图,都能指示出它们曾经立足的地方。今天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作为地片名称分别指代着四个十字路口周围的地区,同时又派生出了东单二条、三条,东四头条至十四条,西四北头条至八条等街巷名称,还有几十个公园、商场、电话局之类的单位名称。北京地名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淘汰旧地名、创造新地名的过程中吐故纳新,由此淀积了五彩缤纷、底蕴深厚的区域地名文化。 P38-43 序言 每一个地片——无论大小,每一条街道——无论长短,都可以看作一个有生命的活体,都有它的缘起和兴衰,它的名称往往会随自身的生命轮回而不断变更。对一个地方曾经拥有的全部名称的记忆,可以串起许多时空交合、人世沧桑的生命历程。 北京及其周围的远近郊区,就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地名,它们作为生活的指南、地理的标志、历史的记录、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记忆着北京城乡的古往今来。 王府井大街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北京饭店东侧,南起东长安街,北至美术馆东街南端,全长近1800米。从清末开始,王府井大街就以商业繁荣而闻名。在很长的时间内,它几乎成了代表北京经济文化特色的一张城市名片,留下了国内外无数旅游者的足迹。人们一般把它简称为“王府井”,除了代表一条街道之外,还作为一个地片、一个区域的语言标志,对它的范围通常只需有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模糊处理,却并不妨碍人们的日常交际。但是,也许有人会问:这个称呼是怎么得来的?王府的那口水井究竟在哪里? 王府井大街一带在元朝称为“丁字街”,看来是根据街道延展的形状命名的。明朝永乐皇帝营建北京城期间,在这条街道的东侧修建了一座“十王府”(也称“十王邸”),作为分散在各地的藩王们进京朝见时的馆驿。这座府邸成了地标性的建筑,所在街道也据此改称“十王府街”或“王府街”。到了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王府旧址虽然被改建为贤良寺,但街道名称依然如故。乾隆年间这里称为“王府大街”。大约在清末宣统年间,有了“王府井大街”之称,因为这里打出了一口清洌甘甜的水井。从前北京的井水以咸水居多,相对稀有的甜水井便足以成为街道命名的理由。这口“王府井”的准确地点已不易查考,有人说位于原来的人民日报社门前,还有人说在工艺美术大厦对面的便道上。1999年9月,在王府井大街与东安门大街东口的交叉点稍微向南、外文书店稍北的地方,设立了一处“王府井”的标志。尽管井盖上关于王府井历史的铭文还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但游客到此往往驻足观看,多少也满足了追怀历史的愿望。 在1915年的《北京四郊详图》上,今天的“王府井大街”被分为三段:北段从如今的五四大街到灯市口西街,叫做“王府大街”;中段从灯市口西街到东安门大街,称为“八面槽”,因清朝乾隆年间设置了官员饮马的八个水槽而得名;由此向南的一段叫做“王府井大街”。直至1947年北平市工务局编绘的《北平市城郊地图》上仍是这样分段称呼的。“王府大街”一段,在1915年曾被改为“莫理循大街”,为的是纪念1912年开始担任袁世凯政治顾问的澳大利亚人George Ernest Morrison,直至1949年春才将英文的“Morrison Street”路牌撤换。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将“八面槽”并入北段的“王府大街”。不过,在民间尤其是熟悉北京掌故的中老年居民中,带上儿化韵的“八面槽儿”一直作为地名在口语中使用着。比如您要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向上了年岁的居民询问“东安门大街”或“王府井大街”,或许不如问“八面槽儿”来得更直接有效。文化大革命期间南北两段合称“人民路”,1975年恢复为“王府井大街”。 街道的名称变迁其实也是城市变迁的一个方面。清末以来的商业繁荣,当代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东安市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及近年来重新定位并命名的王府井时尚休闲文化商业区,都通过“王府井大街”或“王府井”传布到国内外,地名由此成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沟通古今中外的桥梁。但是,对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以及周围广阔的郊区来说,这只能算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丰富多彩的北京地名,犹如历史在不同时期留给这座城市的一枚枚印章,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足迹,折射着城市的文化韵味,打开了一扇认识北京的窗口。不同时代产生不同语言属性、变迁过程各异、文化韵昧多样的地名,从古代一直发展积累到现在。漫步在北京古今地名的密林里,透过历史的滚滚烟尘,一幅幅古都变迁、城市生活、政治波澜、文化兴衰的生动画卷纷至沓来。这本《地名与北京》将要告诉您:北京城乡的地名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地理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它们具有怎样的北京风格和北京气派?透过地名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北京? 后记 地名是北京文化的特殊载体,是地理特征的标志、历史风云的记录、语言变迁的样本。这本小册子就像在广阔无垠的密林里随手掇拾的几片散叶,远远不能涵盖北京地名的多姿多彩与区域文化的悠久厚重。尽管如此,仍然希望能对读者了解北京多少有些助益,同时恳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 由于职业的缘故,20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历史地理和地名问题,研究北京尤其成为最近10多年来的重点所在,并逐渐形成了对北京地名的语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初步认识,但很少用现在这样的方式讲述出来。此次尝试,承蒙北京地理学会朱祖希、王越先生的鼓励,三联书店朱竞梅博士、北京社科院吴文涛等同事,为我提供了许多北京古地图和老照片,这都是我要由衷感谢的! 本书的附图或据以加工的底图,参考引m T-FN~集、单张地图以及文献中的附图: 1.侯仁之主编: 《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中华地图学社,1975。 3.《最新详细帝京舆图》。1909年编印,中国画报出版社翻印。 4.北平市政府工务局:《北平市城郊地图》。立生图书社1947年印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翻印。 5.上海商务印书馆:《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商务印书馆1921年再版,中国地图出)~&at3:2006年翻印。 6.张建华主编:《新北京城区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 7.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8.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9.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10.海淀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年。 11.大兴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年。 12.崇文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年。 13.幸月阳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3年。 14.昌平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7年。 除作者自拍的照片之外,本书作为插图的绘画和部分照片,参考引用了下列文献,恕未逐一注明: 1.冈田玉山等:《唐土名胜图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2.傅公钺编著:《北京老城门》。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 3.段柄仁主编:《北京胡同志》。北京出版社,2007年。 4.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景区管理处编:《什刹海志》。北京出版社,2003年。 5.仲兆军等主编:《北京宣武》。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2004年。 6.陈刚等主编:《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系列丛书》(9册)。北京出版社,2004年。 7.张展主编:《北京文博》2003年1期。 8.首都博物馆编辑委员会:《首都博物馆文集》第5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9.崇文、海淀、大兴、朝阳4区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年、1993年。 还有一些朋友提供了其他帮助,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