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滕叙兖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由滕叙兖著,这是20世纪初的一群热血青年,他们忧国匡救,以其卓识奇才,筚路蓝缕,扶危继绝,或投身武装革命,或专心科学救国,呕心沥血,忍辱负重,孤往不悔,为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立下丰功伟绩。他们生能俯仰无愧,死则浩然天壤的不凡人生,闪耀在共和国60年辉煌与苦难并存的历史中。

内容推荐

《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由滕叙兖著,本书以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再现了20世纪中叶一批老干部、老教师(“两老”)跟随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奋斗、激情、成功、坎坷的一生。作者以真诚细腻和满怀激情的笔触描写出了张述祖、刘恩兰、徐立行、卢庆骏、马明德、唐铎、任新民、谢有法、杨仲枢、李懋之、唐凯、曹鹤荪等33位哈军工先贤的人生历程,凸显了这些名将名师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高扬了以陈赓大将为校魂的哈军工精神,道出了哈军工创业与发展的峥嵘岁月和饱受挫折后浴火重生的历史命运。《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中国百年大历史。

目录

序言 “长征两万五”与“寒窗十年苦"成兴邦

兵工元老的报国情怀

——记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

刚直不阿的黄埔老将

——记徐介藩将军

大海的女儿

——记海洋地理学家刘恩兰教授

“飞将军"传奇

——记唐铎将军

隐蔽战线的老战士

——记炮兵专家赵唯刚

历史还他们清白

——记机械专家杨仲枢教授

百岁将星的军旅生涯

——记李懋之将军

“得四方之英才而育之”

——记教育家周明鸂教授

大草原上的“不老松”

——记李开湘将军

半为书生半为兵

——记徐立行将军

“业精于勤。学成于思"

——记空气动力学家曹鹤荪教授

数学殿堂里的笑声

——记数学家孙本旺教授

非凡的人生

——记数学家和航天专家卢庆骏教授

中国航天事业的“总总师"

——记“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

永垂中国航空史册的明星

——记空气动力学家马明德教授

风范人间山水长

——十位哈军工“两老”的人生简介

沈毅

刘君杰

黄景文

刘有光

岳劫毅

张相麟与王如芝

慈云桂

张文峰

罗时钧

薪火相传六十年

附录一 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系、处以上部分将校

领导干部名录

附录二 军事工程学院时期教授、副教授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兵工元老的报国情怀

——记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

他是协助陈赓创建哈军工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坎坷的人生苦旅,浓缩着中国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梦幻与追求,奋斗与挫折,痛苦与欢乐。

一、留学德国的博士

晚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张述祖生于江苏南通县三姓街。父亲是稍识几个字的农民,忠厚老实,终年务农,冬闲时以织布为副业。乡间封建势力浓厚,族中长辈常受大户人家的欺负,张述祖幼时就立志读书,希望今后光大门楣。7岁时从叔祖读蒙塾,两年后,清末状元、著名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南通创办张氏小学校,9岁的张述祖才得以走进校门。

少年张述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只知埋头苦读,毅力颇强。刚人小学,名列全校倒数第三,三年后,竟名列全校第一。读到四年级,父病重不起,他是长子,被迫辍学,回家种田。不管何时何地,他身边必携带一本书,求学之心,不减分毫。

1916年,张氏高等小学成立,张述祖瞒着父母去投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母亲以家贫为由阻止他上学,张述祖答应每天晚上回家干活,这才劝说母亲放行。1918年夏毕业后,张述祖考取南通师范,正值五四运动前后,他读了不少新思潮的书,深受“读书救国”思想的影响。尽管国难家忧,却能始终如一地奋发苦读,终于在23岁时考取东南大学理科物理系。1927年夏,张述祖毕业,在大革命时代的影响下,他听从思想进步的吴有训教授的劝说,联合一批同学到南通乡下办农民协会。是年秋,东南大学更名中央大学,张述祖返校任物理系助教。两年后,张述祖报考江苏省的公费留欧生,他选择了科学发达的德国,特别希望学习军事科学以期对付他痛恨的日本人。谁也没有想到一介穷书生竟独占鳌头,张述祖数理基础之好,学问之精,一时在中央大学传为美谈。

1929年,张述祖来到柏林的时候,已是满地落叶的深秋时节。看到德国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科学技术,想想祖国的贫弱落后,张述祖一腔愁绪化为“科学救国”的抱负,他想学兵器技术和弹道学,或者学高电压技术,然而他过于天真,德国人怎么会允许他选择与军事有关的学科呢?几经碰壁,最后只能在柏林大学物理研究所落下脚,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普朗克教授和纳恩斯特教授,他的研究课题是普朗克教授提出的“电压下不同浓度的电解质”。他辛苦学习和研究了三年,于1932年11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由于两位导师都是世界一流物理学家,当时在德国留学的大才子俞大维等知名人物对张述祖刮目相看,主动联络他,邀请聚餐和一起参观工厂。俞大维后来出任国民党政府兵工署署长的要职,也不忘张述祖其人。

此时,日寇强占我东三省的消息传到德国,张述祖义愤填膺,他写信给江苏省政府,请求回国抗战,受到省府训斥,令其继续学习。深受刺激的张述祖反复思考,认为中国国力赢弱,科学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军事科学不发达。物理学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应该改学军事科学,以便将来回国能大量培养军事技术人才。主意甫定,他便积极活动于柏林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之中,已获博士学位的张述祖总算有了一点社会地位,国民党政府驻德大使馆愿意出面帮忙。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弹道学家克朗兹教授,研究弹道学。工作之余,张述祖曾为德国兵工厂解决若干生产技术问题,中国学子的才华令德国人刮目相看。在克朗兹的指导下,张述祖在内外弹道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久,他的研究论文《几个重要外弹道解法计算精度的研究比较》收人克朗兹1936年出版的专著《弹道学——补充本》之中。

认准“科学救国”的大目标,张述祖如饥似渴地钻研国防工业技术,他经常去旁听有关装甲、海军和空军的技术课程,一些专为德国军官开设而不准外国人旁听的课,如枪炮制造、弹药、坦克等,张述祖则不惜付出不菲的酬金请德国教员私下教授。1936年,他白天跑兵工厂实习,掌握国防工业的实际知识,晚上经常整理实习笔记到深夜。

勤奋刻苦的中国博士引起德国金发女郎的爱慕,邻居一位教授的千金向他暗送秋波。张述祖却故作愚钝,他的心里早有一位深爱的漂亮姑娘,她就是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在国内苦苦等着自己的陈德华。

中国著名的进步记者邹韬奋是张述祖的好友,1934年,邹韬奋被迫离开中国,在欧洲游历考察,在德国期间就住在张述祖的宿舍里,两人同吃同住,常促膝长谈至夜深。张述祖不仅资助邹韬奋的旅欧经费,而且抽出时间,陪同他参观乌斯太音报业公司和一些工厂。在《韬奋全集》中,邹韬奋详细记述了在张述祖陪同下的参观经过。

张述祖深受邹韬奋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把祖国的危亡挂在心上。他参与组织中国留德学生的“抗日救国会”,任委员。20多年后,已是哈军工科教部部长的张述祖,仍深深怀念着老友邹韬奋。一次,他领着小女儿张希秦去军工院里的书店买书,发现新版《邹韬奋文集》,喜形于色,马上阅读起来。女儿奇怪地问:“什么书让爸爸这么高兴?”张述祖怀着敬意告诉女儿:“这是邹韬奋伯伯的书,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和记者。”邹韬奋的小儿子邹竞蒙是哈军工第四期学员,张述祖曾去探望,问寒问暖,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

再说留德期间的张述祖,与自费留德的曾石虞结为莫逆之交,当曾石虞经济拮据时,张述祖必慷慨相助。曾石虞后来成为著名的化学家,而命运又安排这两位老朋友共同走进哈军工。

P001-003

序言

“长征两万五”与“寒窗十年苦”

学长滕叙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奔走于大江南北,穿梭在长城内外,伏案十数载,批改无数次,完成了讴歌我们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系列著作:《哈军工传》、《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开国元勋的子女们——略军工高干子女传记》。这些著作一经面世,立即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认同,很快成为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重要文献。

《哈军工传》荣获2f)07年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陈赓大将与哈军工》被当代中国出版社作为2008年度重点推荐书籍。《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精选本)则被广东省出版集团纳入“红色年轮·将帅”系列丛书。

滕叙兖并没有停步。最近,他的新作《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顺利完稿,付梓出版。

《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和《哈军工传》等书籍一样,是一部记录和描述我们母校——哈军工光荣历史的著作。

60年前,在朝鲜战场炮火连天的艰难时刻,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将军奉调回国,受命创建一所特殊的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后简称“哈军工”),并出任院长兼政委。然而,身经百战的陈赓将军并没有创办技术院校特别是综合性高等技术院校的经验。同时,他面临着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的重重困难。而前线,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还是战云密布的台湾海峡,都亟待我国军事现代化的进步。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防工业,正望眼欲穿,等待着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军事科学技术人才、军事工程干部。办好哈军工,对于身经百战的陈赓将军来说,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役。

在哈军工的筹办阶段,陈赓院长倾注心血最多的工作就是延聘专家、学者、教授。他深知没有名师就不可能办起一所名校,他多次进中南海面见周总理,请求批准哈军工调进一批知名的教授;他亲自约见教育部领导,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落实拟调入哈军工的知名教授;他派出多名得力助手到全国许多著名高校,谦恭有礼,登门求援,请求放人。为了名师办校,为了求贤,他敢于担当、不避风险,甚至挺身而出,把在“三反”运动里被错判了死刑的留法炮兵专家从监狱里解救出来——他刀下救人,把这位专家硬是要到了哈军工。  陈赓院长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求人才”、“勇于担当用人才”的珍闻逸事已经载入史册,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篇章。

在中央领导、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许多著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哈军工迅速调进一大批由欧美留学归国且学贯中西、年富力强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一时名师云集北国冰城松江畔,哈军工终于有了自己强大坚实的以老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团队。

1952年12月初,陈赓院长住进哈尔滨市文庙街一间狭窄简陋的小平房里,在调兵遣将,全面指挥建院工作的时候,他连续作了三场激动人心的“就职演讲”,半年来,陈赓头脑中反复酝酿的办学大计方针基本考虑成熟,他的演讲把其教育思想的雏形公布于众。

陈赓在“就职演讲”里首先提出“两老办院”的口号,所谓“两老”,即泛指汇集在陈赓麾下的老干部(老将军、老军人、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学者、老教授)。陈赓将军深入分析了出身工农的军队老干部和出身学生的老知识分子这两个不同群体的现实情况、心理特点、思想状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情感矛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陈赓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对如何落实“两老办院”,如何处理好“两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实施了相应的得力举措。

陈赓院长组建哈军工的时候,他麾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军人团队。一声号令,他很快就集合起一大批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将校军官,组成了一支能够冲锋陷阵、富有牺牲精神的以老干部为主的名将团队。

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对知识分子排斥打击的“左”倾错误是毋庸回避的历史事实。

建院初期的哈军工,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存在对工农干部心存畏惧、敬而远之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陈赓的“两老办院”绝不是一般性的宣传口号,它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它的实质是既要坚持党对学院的绝对领导,又要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方面,带有高度机密性的、关系到国家和军队安危的军事工程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特殊部队,它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军队是个崇尚资历和威望、信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武装集团,军队院校要由久经考验、德高望重的部队将领执掌大权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军事工程学院是培养国防科技干部的理工科高等学府,必须由学养深厚、精通专业的教授讲课授业,培养学生。因此“两老”缺一不可。“两老办院”的方针首先在政治上为知识分子定位,陈赓开宗明义,把“两老”置于相互平等的地位,他说:“办好我们学院要有两根柱子,老干部是一根柱子,老教师也是一根柱子。”陈赓将军认为,两大群体的主要矛盾起因于工农干部头脑中的“左”的思维惯性,因此,反“左”是陈赓须臾不敢疏忽的大问题。为了教育广大干部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讲过一句石破天惊的名言:“既要承认你光荣的‘两万五’,也要承认人家的‘十年寒窗苦’。”他还说,老教师的知识来之不易,“在科学技术上奋斗了几十年,也是老资格”。“要办好军事工程学院,首先要依靠老教师,不能光靠‘两万五…。查遍始自建国初期的新中国教育史,唯有陈赓将军发表过如此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

为了落实“两老办院”的方针,陈赓院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强调干部不能以教育者、改造者、领导者自居,要把知识分子当成“自己人”,他提倡全院要尊师重道,干部应主动和教师交朋友,他说“工农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结合,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老干部、老教师加强团结,才能办好学院”。为了“两老”的团结,他用心良苦,甚至把哈尔滨市京剧团请进学院,演出全本老生戏《将相和》。他曾对哈军工政治部副主任张衍说过:“从中国历史上看,知识分子同你相交,不是看你官位大小,而是看你是否把他们视为知己,真诚相待。所以,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

陈赓非常珍惜和爱护这些请来不易、学养丰厚的教授、专家,包括学有专长的国民党起义的工程专家、学者教授,称他们是“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也是陈赓的用人之道——这个用人之道贯穿了哈军工建校和办学的全过程。他任命张述祖教授为科教部首任部长,曹鹤荪和任新民两教授为教务处正副处长,后来,哈军工又任命卢庆骏、高步昆、曹鹤荪、李天庆四教授为教务部副部长——这些专家教授无一不是与旧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他们不负陈赓的信任,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赓说过:“既要他们工作,就要他们有职有权,大胆地干。”“既要教授做教务部的工作,就要他当部长,因为他懂行,老干部当副部长,做政治思想工作。”在陈赓的指示下,学院又安排了几位教授当系的教育副主任和部门的主管处长。陈赓对他们说:“你们有许多智慧和本领,把这些智慧和本领用于军事科学和国防建设事业,那就是了不起的功劳。”“我办学校不过是跑跑龙套,以后要把学校交给你们去办好它。”

陈赓院长有一流传甚广的形象比喻:“教员是炒菜的,学员是吃菜的,干部是端盘子的。”他要求全院上下都要树立教学神圣、自觉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陈赓的提议下,哈军工成立全军院校第一个“教育工作者协会”,给老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让他们自己管理和提高自己,这又是哈军工的一个独创。

在哈军工的历史上,陈赓关心爱护老知识分子的故事温暖人心,流传经年。1953年春节前,为了让沪宁地区的老教师家属赶到学院过个团圆年,他亲自出马,通过有关部门的努力,安排加挂旅客列车车厢,保证家属们及时赶到哈尔滨;他把当时条件最好的楼房分配给老教师们住,而且经常拖着伤残的双腿,挨家挨户,到老教师的家里嘘寒问暖,推心置腹,情同手足;他关心老教师的思想进步,为他们讲党课。勉励他们自觉改造世界观。在发展第一批教授入党时,他亲自到基层党支部看材料,并参加老教师新党员的宣誓仪式;1955年肃反运动和1957年反右派运动时,陈赓多次指示要慎重对待老教师的问题,他说:“老教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有点旧思想是难免的,有错误也是允许的。”当有的老教授被错划成右派时,陈赓挺身而出,千方百计保护老教授免遭残酷迫害和错误处理。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反右倾”运动铺天盖地而来,陈赓担心这股潮流会冲击到老教师,他暗授机宜,指示刘居英副院长带队,把老教师们请出哈尔滨,送到长春、吉林两市,以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名义,在远离政治斗争旋涡的地方待了一个月,巧妙地避开了汹涌而至的政治运动,等学院内部的“反右倾”运动接近尾声时才让他们返回哈军工。老教师们知道真情后无不感激涕零。陈赓这样苦心保护知识分子,感天地,泣鬼神,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是十分罕见,也是十分难得的。

陈赓院长金子般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哈军工的校魂。他赢得了哈军工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哈军工的专家学者教授队伍经历了种种困难坎坷,遭受了种种政治风浪的打击摧残,仍能以赤诚之心,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知识和专长,源自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个伟大的校魂——陈赓老院长。

除了无法躲避的中国政治大风浪(如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外,陈赓所精心挑选的助手——一批久经战争考验且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将军们,基本上坚守住了陈赓院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住了“两老办院”的方针,哈军工院党委遵循陈赓将军的指示,对知识分子做到了“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放手,生活上照顾”。

“两老办院”是陈赓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开启中国国防科技学府大门的钥匙,是哈军工成功办教育的基石。一代军事教育家陈赓将军的晚年,苦心孤诣,用“两老办院”为哈军工知识分子发挥才智和创造力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制度保障,从而为哈军工铺垫出名将名师的办学格局。德才兼备的哈军工“两老”,紧密团结在陈赓院长的周围,使哈军工横空出世,迅速崛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声名远播,成为当时中国热血青年争相报考的大学。

为哈军工“两老”立传,是许多哈军工校友的共同期望,滕叙兖学长有志于此久矣。2003年,在纪念哈军工50华诞之时,他的巨著《哈军工传》出版,其中已经包含若干“两老”的事迹。但作为一部编年史,《哈军工传》中对“两老”人物的描写要服从宏大史实的陈述,因此显得线条粗糙了一些、内容简单了一些、缺乏人物史话的完整性。只有用专门写人物的传记文学的文体,把历史人物从生到死的完整生命过程细细道来,力求再现先贤们“生能俯仰无愧,死则浩然天壤”的不凡人生,才能算作立传。

“哈军工之父”陈赓将军是哈军工“两老”的核心与灵魂,是“两老”的“第一老”,立传理应自陈赓始。2007年底,滕叙兖的《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出版,详述了晚年陈赓将军创建哈军工、致力于国防现代化的辉煌而艰难的历程,弥补了《陈赓传》一书在哈军工历史研究中的不足。2013年初,当代中国出版社又推出《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增订版。

刘居英将军是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可算“两老”中的“第二老”。2008年5月,滕叙兖与刘智女士通力合作,推出《刘居英画传》,为健在的刘居英老院长立传。

除了陈赓和刘居英之外,其余的哈军工“两老”鲜有传记出版,他们的生涯或散见于报端,或完全湮没于历史长河,这是令人遗憾的。2011年5月,滕叙兖着手为一部分哈军工“两老”写小传,希望能结集成合传。

想得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年代久远,岁月无情,相关史料严重缺乏。为了寻觅史料,滕叙兖四处采访传主的后人或知情者,一点一滴地收罗历史资料。然而面对电脑屏幕,作者仍常常觉得诚惶诚恐,不敢下笔。一年多下来,尽管作者自己并不满意,还是写出23位颇具代表性的哈军工“两老”人物传记,另有10位“两老”,受制于史料的稀缺,只得以简历形式记录之。书名定为《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它应该是继《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和《刘居英画传》后的传记姊妹篇,考虑到陈赓与刘居英已有传记出版,本书不再为两位将军另设独立章节。

书中人物以出生年月排序,序长不序爵。同时以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为主要例子,简要介绍哈军工的主要继承者——“军工六校”的最新发展,以示哈军工薪火相传,哈军工精神长存。

在纪念哈军工60华诞之时,滕叙兖以这部传记追思哈军工“两老”,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从一个侧面再现洪波激荡的中国百年大历史中,一群热血男儿忧国匡救。以其卓识奇才,筚路蓝缕,扶危继绝,或投身武装革命,或专心科学救国,呕心沥血,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孤往不悔,为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立下丰功伟绩的人生之旅,从而使吾辈知晓先贤们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高山仰止,永怀不敢或忘。

学长滕叙兖《名将名师—_哈军工“两老”传记》一书的出版,高扬了以陈赓大将为校魂的哈军工精神,道出了哈军工创业、发展、进取的艰辛,为我们的母校哈军工60周年生日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令我感动。因此,写下上面的文字。

最后,我要说的是:谢谢你,滕叙兖学长!

成兴邦

后记

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人的历史犹如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尽可能留住个人的生动身影和细腻的表情,使之不被粗枝大叶的历史洪流所吞没,这就是传记文学的责任。拙著《名将名师》正是想把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一批哈军工先贤们集中提炼,凸显于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中,让后世子孙可以体察到他们那一代人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乐,或许对于当今年轻人处身立世、建功立业有所借鉴和启迪。

然而,真要把每位传主的人生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却是极为困难的事。首先,这些先贤们大多作古,我有幸当面采访的仅是少数,缺少传主亲口当面的陈述与指教,殊感遗憾;其次,历时久远,不得不受制于史料的有限性而踌躇无奈;再次,人生苦短,笔者已年近古稀,精力不济,拙笔不灵,作为体制外的独立学者单枪匹马再闯蜀(书)道,颇感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但是,偏偏我又放不下,我想这件事如果不抓紧,恐怕今后再也没有机会去做了。

好在十余年来我潜心研究哈军工历史,积累了大量口述历史资料,曾先后采访过多位寿高耄耋的哈军工“两老”遗孀,如:谢有法夫人贺伟、徐立行夫人王雅琴、张衍夫人程倩、徐介藩夫人张梅、唐凯夫人邹光、贺振新夫人萧平、曹鹤荪夫人薛任、祝榆生夫人何鸥、顾懋祥夫人李宗善、张良起夫人刘杜珍等。感谢这些长辈老人家们的理解和支持,令我信心大增。

2011年5月,在多年挖掘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我再一次向传主的亲人求援,通过采访发现新史料,是我完成这本新作时唯一走得通的道路。我要深深感谢“两老”的后人们对我不可或缺的帮助,他们是赵一玮、杨昂岳、黄晓夏、唐维佳、唐瓦加、马小愚、马晓哆、张希梁、张希秦、李莉、张健、李辉、贺西明、贺南明、卢晓和、孙融、周兴武、周兴汉、徐晓云、李征征、徐晓燕、张超英、沈明、祝战兵、祝捷等。他们大多年逾花甲,所以“抢救历史”这句老话继续对我发生不小的督催作用。

我要深深感谢96岁的刘居英老院长在病中为拙著题词,感谢我的老师汪浩将军为拙著题写书名和题词。。

刘恩兰一章的写作过程充满感人的故事:上海的朱文曼老师和南京的白秀珍老师是刘恩兰的学生,她们不愧是金陵女大“999朵玫瑰”之一,听到我要写刘恩兰传。两位老人家热情相助,寄来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后来在深圳大学李沛然博士的帮助下,我又北上长春采访东北师范大学陈才教授,进一步了解刘恩兰的史迹,哪怕是三言两语,也是很宝贵的。在本书已进入编辑流程的时候,中科院生态学专家、我当年的老领导李文埕研究员闻讯找到我,因为他也是刘恩兰的学生。他热心地帮助我继续寻找刘恩兰在东北师范大学时期的学生(都是高龄老人),收集点滴的历史碎片,以期使刘恩兰一章更趋完善。

我要特别感谢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和校友们给予我的鼎力支持:他们是宫载春、刘满凡、王贵林、路景芝、崔正翔和沈伟生。‘

我要感谢全国各地的哈军工校友会对我的支持,特别是北京校友会、南京校友会、深圳校友会、西安校友会、上海校友会、广州校友会、成都校友会、河南校友会、天津校友会、武汉校友会等。

我要感谢哈军工老师和校友叶琢良、温广彦、郑志南、杨埜、沙钰、谭邦治、谢代辛、殷寿源、刘苏民、黄占武、黄厚宽、欧阳合、赵荣基、李贵根、王德全、黄丹等,他们以各种不同形式给予我大力的帮助。

最后,我的挚友、哈军工老同学郭银军(笔名成兴邦)在百忙中为拙著撰写序言,我要向老郭道谢!

本书涉及的33位历史人物都在20世纪历史大背景下生存,他们的人生注定精彩纷呈,充满了理想、激情、成功、坎坷、痛苦,甚至血泪。光阴荏苒一甲子,当年跟随陈赓创建哈军工的“两老”们相继仙逝,隐入苍莽青史,硕果仅存者亦臻耄耋期颐。一篇小传所述仅是其荦荦大者,有许多事笔者还不了解掌握,可能难以完整地反映出他们的一生。而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无法超脱其时代的局限性,对于其中个别传主的历史错误或各种缺点的准确描述又是极其困难的事,有时不得不以宽厚谅解的态度为尊者讳,这一点尚请读者理解。

总之,受笔者文史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错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滕叙兖

2013年1月于深圳香山居

E-mail:tengxuyan@126.com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