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化学》一书汇聚了编者李国英多年来从事胶原的制备、表征、改性和产业化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国内外关于胶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图文并茂,将知识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胶原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它集科普与专业、学术理论与应用实践于一身,不仅对胶原初学者具有很好的启蒙作用,而且对于从事与胶原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检测机构的专家、研究生、大学生以及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信该书的问世,必能引发人们对于胶原的广泛兴趣,加深对胶原的理解和认识,并促进胶原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发展。
第一章 胶原概述
1.1 胶原的定义和分类
1.2 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特征
1.3 胶原的氨基酸组成
1.4 胶原在生物体组织中的分布
1.5 胶原、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的区別
1.5.1 相对黏度及特性黏数
1.5.2 相对分子质量
1.5.3 圆二色谱
1.5.4 成纤维性能
1.5.5 成膜性能
1.5.6 促进细胞生长的性能
第二章 成纤维胶原
2.1 引言
2.2 Ⅰ、Ⅱ、Ⅲ型胶原
2.2.1 Ⅰ型胶原
2.2.2 Ⅱ型胶原
2.2.3 Ⅲ型胶原
2.3 Ⅴ、Ⅺ型胶原
2.3.1 Ⅴ型胶原
2.3.2 Ⅺ型胶原
2.4 ⅩⅩⅣ、ⅩⅩⅦ型胶原
2.4.1 ⅩⅩⅥ型胶原
2.4.2 ⅩⅩⅦ型胶原
2.5 成纤维胶原的生物合成
2.5.1 前胶原口链的合成
2.5.2 前胶原α链的羟基化修饰
2.5.3 前胶原α链的糖基化修饰
2.5.4 前胶原分子的生成
2.5.5 原胶原分子及胶原纤维的形成
2.6 成纤维胶原的生物降解
2.7 成纤维胶原的超分子聚集
2.7.1 天然胶原纤维的超分子结构
2.7.2 端肽对胶原成纤维的影响
2.7.3 溶液环境对胶原成纤维的影响
2.7.4 化学交联对胶原成纤维的影响
2.7.5 胶原聚集形成长间距片段
2.7.6 胶原聚集形成长间距纤维
2.7.7 胶原聚集形成微带
第三章 非成纤维胶原
3.1 引言
3.2 纤维相关胶原
3.2.1 Ⅸ型胶原
3.2.2 Ⅻ型胶原
3.2.3 ⅩⅣ型胶原
3.2.4 ⅩⅥ型胶原
3.2.5 ⅩⅨ型胶原
3.2.6 ⅩⅩ、ⅩⅪ、ⅩⅫ型胶原
3.3 网状结构胶原
3.3.1 Ⅳ型胶原
3.3.2 Ⅷ型胶原
3.3.3 Ⅹ型胶原
3.4 珠状细丝胶原
3.5 锚定胶原
3.6 跨膜胶原
3.6.1 ⅩⅢ型胶原
3.6.2 ⅩⅥ型胶原
3.6.3 ⅩⅩⅢ型胶原
3.6.4 ⅩⅩⅤ型胶原
3.7 内皮抑素相关胶原
3.7.1 ⅩⅤ型胶原
3.7.2 ⅩⅧ型胶原
3.8 ⅩⅩⅥ、ⅩⅫ型胶原
3.8.1 XXⅥ型胶原
3.8.2 XXⅧ型胶原
第四章 胶原的性质和检测
4.1 引言
4.2 胶原的物理化学性质
4.2.1 两性电解质性质
4.2.2 胶原的光谱性质
4.2.3 胶原侧链基团的反应活性
4.2.4 胶原与酸、碱、盐的作用
4.2.5 胶原与金属离子的作用
4.3 胶原的生物学性质
4.3.1 低抗原性
4.3.2 凝血作用
4.3.3 易被人体吸收的特性
4.3.4 促进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性能
4.4 胶原的定量检测
4.4.1 凯式定氮法
4.4.2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4.4.3 双缩脲法
4.4.4 羟脯氨酸测定法
4.5 胶原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4.6 胶原的电泳法分析
4.6.1 电泳法原理
4.6.2 电泳法分类
4.6.3 SDS-PAGE
4.7 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7.1 免疫酶技术
4.7.2 免疫荧光组化技术
4.7.3 免疫金(银)组化技术
4.7.4 免疫铁蛋白组化技术
4.8 胶原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检测
4.8.1 生物相容性检测
4.8.2 安全性检测
第五章 胶原的流变学和热稳定性
5.1 引言
5.2 胶原的稳态流变行为
5.2.1 温度对胶原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5.2.2 浓度对胶原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5.2.3 胶原溶液稳态流变行为的数学模拟
5.3 哺乳动物胶原的动态流变性能
5.3.1 浓度对哺乳动物胶原溶液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5.3.2 温度对哺乳动物胶原溶液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5.3.3 交联对哺乳动物胶原溶液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5.4 水产动物胶原的动态流变性能
5.4.1 温度对水产动物胶原溶液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5.4.2 浓度对水产动物胶原溶液动态黏弹性的影响
5.5 基于胶原的共混材料的流变性能
5.5.1 胶原/聚乙烯醇共混溶液
5.5.2 胶原/壳聚糖共混溶液
5.5.3 胶原/醇共混溶液
5.6 胶原的热变性机理
5.6.1 不可逆速率过程模型
5.6.2 协同平衡转变模型
5.6.3 Lumry-Eyring模型
5.7 胶原的静态与动态热稳定性
5.8 交联对胶原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9 醇对胶原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原料来源胶原的制备及性能
6.1 引言
6.1.1 胶原的制备原材料
6.1.2 胶原的提取介质
6.1.3 胶原的分离纯化方法
6.2 肌腱胶原的制备
6.3 哺乳动物皮胶原的制备
6.3.1 牛皮胶原
6.3.2 猪皮胶原
6.3.3 羊皮胶原
6.3.4 兔皮胶原
6.3.5 鹿皮胶原
6.4 水产动物皮胶原的制备
6.4.1 鱼皮胶原的制备
6.4.2 牛蛙皮胶原的制备
6.5 软骨胶原的制备
6.5.1 牛软骨胶原
6.5.2 猪软骨胶原
6.5.3 羊软骨胶原
6.5.4 鸡软骨胶原
6.6 肌肉胶原的制备
6.7 硬组织中胶原的制备
6.7.1 哺乳动物骨胶原
6.7.2 鱼鳞胶原
6.7.3 鱼骨胶原
6.7.4 鱼鳍胶原
6.8 从制革废皮边角料中制备胶原
6.8.1 废灰碱牛皮胶原
6.8.2 猪硝皮胶原
6.9 其他动物组织中胶原的制备
6.9.1 鸟足胶原
6.9.2 蟑螂胶原
6.9.3 水母伞膜胶原
6.9.4 海参体壁胶原
6.9.5 鱿鱼皮胶原
第七章 胶原的改性、应用及其原理
7.1 引言
7.2 胶原的物理改性
7.3 胶原的侧链修饰改性
7.3.1 水溶性胶原的制备
7.3.2 基于胶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7.4 胶原的化学交联改性
7.4.1 醛类
7.4.2 碳化二亚胺
7.4.3 多元羧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酯
7.4.4 二亚氨酸酯
7.4.5 环氧化合物
7.4.6 二异氰酸酯
7.4.7 京尼平
7.5 胶原的共混改性
7.5.1 胶原与天然高分子共混
7.5.2 胶原与合成高分子共混
7.6 胶原在食品中的应用
7.7 胶原在美容护肤中的应用
7.7.1 医学美容
7.7.2 护肤化妆品
7.8 胶原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7.8.1 人工皮肤
7.8.2 人工骨
7.8.3 可吸收手术缝合线
7.8.4 其他医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