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军、邵龙义所著的《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中英双语版)》基于单颗粒分析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阐明沙尘暴、灰霾和雾天条件下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粒度分布、组分来源和混合状态等,揭示气溶胶单颗粒经过长距离输送后发生老化现象与非均相化学反应的机理,为探讨极端污染天气的形成机理与评价不同类型气溶胶颗粒物在区域及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卫军、邵龙义所著的《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中英双语版)》是系统论述极端污染天气条件下气溶胶颗粒物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全面概述气溶胶单颗粒分析方法的特点与优势,并以沙尘暴、灰霾和雾天为研究对象,采用以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为基础的单颗粒分析方法,阐述沙尘暴、灰霾和雾天条件下气溶胶单颗粒的理化特性、形貌特征、粒度分布、组分来源和混合状态,揭示气溶胶单颗粒经过长距离输送后发生老化现象与非均相化学反应的机理。本书数据翔实、内容丰富,展示了极端污染天气条件下气溶胶颗粒物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了气溶胶颗粒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中英双语版)》可供大气科学、大气环境化学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大气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管理人员参考。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还可供读者查阅和了解大气环境科学领域的英文专业词汇。
前言
1 大气颗粒物的研究意义
1.1 气溶胶的气候意义
1.2 气溶胶的组分、粒径和混合状态
1.3 国内气溶胶单颗粒研究进展
1.4 单颗粒的仪器分析方法
1.4.1 扫描电镜
1.4.2 透射电镜
1.4.3 气溶胶飞行质谱仪
1.4.4 环境扫描电镜和环境透射电镜
1.4.5 其他单颗粒分析方法
1.4.6 气溶胶单颗粒技术在气溶胶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2 灰霾期间空气污染的现状与评价
2.1 空气污染现状
2.2 采样和实验设备
2.2.1 采样点
2.2.2 沙尘暴、灰霾和雾的区别
2.2.3 采样仪器介绍
2.2.4 样品信息
2.2.5 实验设备介绍
2.2.6 K2SO4和KNO3标准颗粒的实验室制备
2.2.7 透射电镜实验分析
2.2.8 扫描电镜实验分析
2.2.9 图像分析
2.2.10 矿物颗粒的x射线分析
3 灰霾气溶胶颗粒的来源和类型
3.1 灰霾气溶胶颗粒的研究现状
3.2 灰霾事件描述
3.3 灰霾气溶胶颗粒类型
3.4 气溶胶单颗粒来源及混合颗粒
3.5 小结
4 灰霾和沙尘暴期间矿物颗粒表面的硝酸盐
4.1 矿物颗粒非均相化学反应的研究意义
4.2 中国北方的区域性灰霾和沙尘事件
4.3 带壳的矿物颗粒
4.4 矿物颗粒表面壳的比较
4.4.1 矿物颗粒相关的大气化学反应
4.4.2 研究结果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
4.5 结论
5 气溶胶中有机组分的混合状态
5.1 有机气溶胶研究的气候意义
5.2 水透析实验
5.3 有机组分内混于无机颗粒
5.3.1 颗粒物的分类
5.3.2 单颗粒的水透析实验
5.4 大气科学的应用
5.5 结论
6 农业生物质燃烧的气溶胶单颗粒研究
6.1 生物质燃烧研究的重要性
6.2 区域灰霾的描述
6.3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及主要类型
6.3.1 气溶胶的粒径分布
6.3.2 富钾颗粒
6.3.3 富硫颗粒
6.3.4 烟尘颗粒
6.3.5 非挥发性有机气溶胶
6.4 农业生物质燃烧影响的灰霾事件
6.5 农业生物质燃烧排放对灰霾形成的影响
6.6 中国大气灰霾事件的进一步思考
6.7 小结
7 雾天条件下矿物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
7.1 雾中气溶胶研究现状
7.2 雾中矿物颗粒的TEM和SEM分析
7.2.1 矿物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
7.2.2 矿物颗粒的类型
7.2.3 矿物颗粒中S的分布
7.3 矿物颗粒的化学修改机理及雾的形成过程
7.4 结论
8 亚洲沙尘暴颗粒的组分及其非均相化学反应
8.1 亚洲沙尘暴期间沙尘颗粒研究现状
8.2 三次沙尘暴事件
8.3 气溶胶单颗粒的形貌特征
8.4 沙尘颗粒的矿物类型
8.4.1 沙尘单颗粒中钙的分布
8.4.2 沙尘单颗粒中硫的分布
8.5 三次沙尘事件研究结果对比
8.6 小结
9 北京特大沙尘暴颗粒的矿物组成分析
9.1 沙尘暴研究的意义
9.2 特大沙尘暴的后向气流轨迹图及PM10质量浓度变化
9.3 矿物颗粒的粒度分布
9.4 XRD半定量分析
9.5 特大沙尘暴期间研究结果对比
9.6 结论
10 沙尘暴期间的降尘矿物学研究及来源分析
10.1 亚洲沙尘暴研究的概述
10.2 沙尘暴降尘中矿物来源、粒度和组分
10.3 不同沙尘暴期间沙尘颗粒矿物组分对比
10.4 不同沙尘暴期间黏土矿物组分对比
10.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