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关村村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胡道早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胡道早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将来着想”的原则,编写《黄关村村史(精)》。《黄关村村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真实地记述黄关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六十余年的历史和现状,特别反映1979年改革开放后黄关村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化。

内容推荐

胡道早编著的《黄关村村史(精)》行文中个别地方使用了一些简化的政治术语或村民的习惯用语,均尊重村民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在此加以说明。如“走日本”指1944年9月日军入侵灌阳,村民为躲避日军烧杀抢掠而背井离乡到山区去逃难。“解放后”则以灌阳县1 949年1 1月20R解放后为界; “旧社会”指1949年灌阳县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 “旧时”、“古时”指清代及其以前的历朝历代。本书行文中有关资料上限至汉代,下限迄2011年上半年。

《黄关村村史(精)》一些行文中的有关资料援引了《灌阳县志》、《灌阳县姓氏通书》、《灌阳解放战争》、《灌阳当代人才荟萃》等几部地方志史和部分姓氏族谱,在此加以说明。并向志史和族谱的编者表示感谢。

目录

盛世史编黄牛寨下艳阳天

领导纪事

人文景观

古宅余韵

黄关村集市

生态文明村

民营企业

文艺学校

雪 景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村名的来历

 第一节 两江交汇的河谷平原

 第二节 气候宜人

 第三节 八大姓移民开发黄牛寨

 第四节 村名演变历史

第二章 多姓氏的大家庭

 第一节 村民姓氏源流

 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

 第三节 家族与家庭

第三章 隶属沿革

 第一节 宋、元、明时期

 第二节 清朝时期

 第三节 民国时期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四章 村级管理演进与变革

 第一节 民国时期村级组织简介

 第二节 解放后村组织管理变革

第五章 变革的年代峥嵘的岁月

 第一节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村里人率先成立互助组

 第三节 在人民公社的岁月里

 第四节 群团组织发展壮大

第六章 土地经营转变u

 第一节 移民农民垦荒到土地封建私有化时期(1361-1 949)

 第二节 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1949_-1956)

 第三节 土地集体所有时期(1956-1981)

 第四节 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时期(1981年至今)

第七章 动植物

 第一节 植物类

 第二节 动物类

第八章 农业

 第一节 耕地与劳力

 第二节 解放前农耕概况

 第三节 解放后农耕种植变化发展

第九章 林业

 第一节 林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果树种植

第十章 水利

 第一节 兴修沟渠,造福子孙

 第二节 修建防洪堤,免除水涝灾患

 第三节 饮水工程惠泽农家

第十一章 工业

 第一节 手工业

 第二节 现代工业

 第三节 电站建设

第十二章 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乡路村道的演变与建设

 第二节 运输业的发展

第十三章 村容村貌-

 第一节 街道市容今昔对比

 第二节 村民住房建筑演变

 第三节 新农村群的崛起

第十四章 衣食住行

 第一节 衣

 第二节 食

 第三节 住

 第四节 行

第十五章 社保福利

第十六章 教育

 第一节 私塾教育

 第二节 成人教育

 第三节 小学、中学教育

 第四节 幼儿教育

第十七章 文化娱乐

 第一节 演剧、打快板、渔鼓

 第二节 跳舞、唱歌、舞龙舞狮

 第三节 下棋、猜谜语、讲故事

 第四节 “粑粑灯”、“斗鸡会”

 第五节 看电影、观电视

第十八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从合作医疗到新农合

 第二节 私人诊所的兴起

第十九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计生工作迎难而上

 第二节 从被动计生到诚信计生

第二十章 民俗礼仪

 第一节 节 日习俗

 第二节 婚嫁习俗

 第三节 丧葬习俗

 第四节 待人接物礼仪

 第五节 饮食习俗

 第六节 生孩子习俗

 第七节 生日习俗

 第八节 进伙习俗

第二十一章 宗旗、宗教遗产

 第一节 宗祠、夹石

 第二节 庙宇、凉亭

第二十二章 风景名胜

 第一节 名胜景点

 第二节 古物保存

第二十三章 语言类

 第一节 方言

 第二节 俗语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四节 歇后语小故事

 第五节 谚语

第二十四章 艺文

 第一节 民间故事

 第二节 黄关颂

 第三节 山歌民歌

第二十五章 人物

 第一节 历史名人

 第二节 游击队员、革命烈士

 第三节 副处以上领导干部

 第四节 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

 第五节 民营企业家

 第六节 供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村民子弟芳名录

 第七节 参军入伍村民子弟芳名录

 第八节 村民户主、人口刊载

 第九节 定居台湾省的两村民

第二十六章 村民的榜样

 第一节 富于特色的村民家庭

 第二节 为村民谋福祉的领头雁

 第三节 商海竞舸的企业家

 第四节 戍边卫国的村中好儿郎

 第五节 善心可鉴,人天共敬

 第六节 身怀一技为民服务,八仙飘海各显其能

第二十七童 历史回顾

 第一节 时势锻炼人,时势改造人

 第二节 回忆在游击队的峥嵘岁月

 第三节 我一锄头干掉了日军中队长

 第四节 一个伤疤的故事

 第五节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鸣谢

附录

 一、村规民约

 二、赞助编写《黄关村村史》的单位和个人芳名录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九章林业

第一节林业发展概况

黄关村位于灌阳县中南部河谷丘陵地区,有较宽阔的林业用地和森林资源。全村林业用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00~800米与西山瑶族乡接壤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另有一部分位于灌江东岸与兴秀、东阳村相连的山边。土质以黄壤、红壤和紫色土为主,宜种各种南方林木,尤以松、杉、竹等最适宜。据初步估算,黄关村总土地面积22640.4亩,其中林地面积10227亩,用材林7413亩,林场林地1100亩,其他宜林地924亩,农业人均林业用地为34亩,有宽广的植树育林发展前景。

一、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集体经营山场植树造林

全村在土改时将各族宗公用山地和地主、富农私人山头没收,划分到各村屯.集体经营管理。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林业发展十分重视,因此大队和生产队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村民积极性十分高涨。各队分得的山林长势茂盛,特别是种植的松树林各山坡均呈葱葱郁郁的势头。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各村屯附近松树杂木和近山风景树木惨遭厄运,几乎被砍伐殆尽。随后鹅公包、孙家岭、罗汉现肚、田眼井、大坳子、老君凹、大坪山等地的山林被一部分村民乱砍滥伐了一些松、杉树,致使森林遭到一定的毁坏,许多山头被砍光。随后各队虽又植树造林。但不少的生产队队员疏于管护,全村林业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

二、20世纪70年代,村办林业发展迅速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大队党支部带领下,掀起建队办林场,植树造林高潮,组织发动各生产队群众挖山种树。全村主劳力和半劳力自带糍粑、冷饭等干粮到与西山接壤的蒋家渡槽和大小禾晒坪等山头挖山开荒,广植松杉林木,大战几个冬春,村民种植杉木10多万株。于1976年建立了面积600多亩的黄关大队林场。场址在与西山瑶族乡接壤的蒋家渡槽晒禾坪。该场属江北片村民管理。与此同时,江南片又在所属的与西山接壤的丘陵山地开挖山地几百亩,建立种植杉木几万株的小林场。这两个林场最初都是由大队管理,请人看守,护理杉木、松树。到80年代后期,黄关村林场的10多万株杉木成林后,大队将其砍伐卖掉。随后,承包给王奇日、王继民、贺祖才等人,重新种上10多万株杉木。江南小林场则承包给文崇贵一个组护理。两个林场承包给私人植树护理后,由于种植得当,专人悉心护理,现在各个坡地山岭上均长满了茂盛的杉树、松木。每当微风吹拂,各个山坡上掀起一片绿色的波浪,漫山遍野的松、杉木呈现十分喜人的态势。

三、落实山林权属,激发村民造林热情

1984年4月,县政府给各村屯农民颁发了山界林权证,划定了自留山,村民吃了定心丸,调动了农民在全村20多个山坡丘陵地范围内的自留山上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85年以后,各村屯的农民在每年春天植树节前后,自觉买上松、杉、银杏等各种树苗,到自留山上开荒植树造林。据初步统计,村民在各自的自留山和丘陵旱地上开荒植树造林有几百亩,种下各类树木几万株,如张家屯蒋月英和张步茂两家在罗汉现肚自留山上各种下几十株银杏树,现已枝繁叶茂,开始挂果。早禾田胡学鹏、胡学元、胡学喜在田眼井自留山上各自种上数百株杉木。开始成林。黄毛岭、余条屯、大堰上、老村、罗盘洞等村屯许多农户在自留山上种上成百上千株杉木及其他林木,经过精心护理,树木茁壮成长,形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林地。从2D1 O年8月起,黄关村对分到户的山地和未到户的山地由县林业局派技术员统一测量,审核划定林地界限,给村民重新发放林权证,进一步落实山林权属。

第二节果树种植

一、私人果场和联户连片果场

黄关村村民在经营好自留山上松、杉林木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代起,涌现了个体种植果树和承包果场的农户,种植温州蜜柑、橙子、柚子,到80年代形成高潮。余条屯的文崇吉、文崇桂、贺祖有、邓跃中和干榜上的蒋人仙、马头山的陈礼能等,均是种植和承包500~1000株以上的果农大户,他们从种植和承包果树中受益,挣钱发了财。进入21世纪后,黄关村党委书记文春发等带头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新世纪1号、2号、3号优质雪梨树苗,组织发动白沙、田垌、渡船头、早禾田等几个屯村民,在白沙、田垌、渡船头的灌江西岸将几百亩旱地、水田连片种植。经过科学种植和精心护理,2005年以后,500多亩梨园挂果,产量十分可观。由最初每年10多万斤到2010收获40多万斤。由于所产优质雪梨皮薄肉甜细脆,外表光滑好看,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售价每斤1.8~2元不等,产值达到100多万元。种梨大户文泽应种新世纪优质梨十六七亩,2010年收入六七万元,2011年超10万元以上。黄关村下半片几个屯的村民种果增收,主要靠村党委、村委领导引进新品种优质雪梨,组织规模化种植,村民们悉心护理经营,梨园挂果,并大量销售,使经济活跃,村民致富。

二、见缝插针种植果树

随着近十年植树造林,营造“绿色银行”高潮的兴起,黄关村各村屯不少农户又方兴未艾地见缝插针,利用村头地角、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种植桃子、李子,尤其是大种黑李、优质雪梨、葡萄、枇杷等果树。现在许多村民的果树已成林挂果,每年的夏、秋季节,各种果类陆续上市出售。利用房前屋后闲地和菜园子空地见缝插针种果树,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

第十章水利

第一节兴修沟渠,造福子孙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水才有粮”。黄关村历届党支部和行政领导深谙水利建设对农村增产增收的重要性,故历来重视村内农业灌溉水利设施的修建、完善。村领导与县、镇领导和水利部门紧密配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解除村西边山脚下旱地水田灌溉难,易发生旱灾之困,积极参与各种水利工程的开发与建设。

1956年10月。黄关村与县、乡配合。派出劳力开挖建设小牛湾河渠道,在黄关村新凉亭附近的牛湾河上建坝首和渠道,到1957年4月竣工。引水灌溉黄关、中秀一带农田,使余条屯、油草湾、干门前、张家村、早禾田几个屯上千亩水田解除了旱灾威胁。

1958年10月,黄关村又派出各生产队农民参加县修建的大牛湾河渠道工程。坝址位于西山乡柑子岭附近牛湾河上。当年坝首至黄关段全线开工,中途停工,1964年9月续建,1965年完成大牛湾河渠道,黄关村内的农田、旱地更加受益,村内西边几个村屯的田地彻底解除了旱灾之忧。1956年和1958年两次修建牛湾河大小水渠,黄关村先后投入四五千个劳力,进行义务劳动。

20世纪70年代,大堰上、枫木林、正山、老村、罗盘洞等几个屯的村民.与龙吟村配合,在县、镇领导和水利部门的支持下,组织青壮年民兵、村民,投入五六千个劳力又修建了大堰上屯后的一条通往龙吟村长6公里左右的倒水沟。这条倒水沟牵引着牛湾河水自老凉亭山脚开始跨悬崖、越峭壁、过密林、穿山洞,直至大堰上屯后到龙吟,灌溉着黄关村数百亩良田沃土,许多昔日旱地变成了饱水田,做到旱涝保收。

第二节修建防洪堤,免除水涝灾患

解放后,村领导与县、乡镇水利部门对大堰沟堆石坝和早禾田泥湾江滚水坝等几处原有的水利设施投入劳力和资金进行了多次加固、防渗衬砌。

20世纪60年代,在县水电局组织领导下,黄关村投入资金和劳力,参加了修筑灌江黄关街一段的防洪堤.修建了高12—15米左右的浆砌石挡土墙的防洪堤约300多米。消除了黄关街村民世世代代以来因灌江洪水引发的洪涝;中击的威胁,确保了黄关街村民生命财产安全。20世纪90年代,黄关村村委组织村民,争取上级政府及水利部门的资助,将泥湾江南岸早禾田至白沙段的堤岸砌筑了水泥片石的防洪堤,使位于泥湾江南岸村道不被洪水冲垮,农田不受洪水冲没威胁,确保了这两个屯村民水田和财产安全。

进入21世纪后,村党委和村委又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对渡船头上、下沿灌江西岸长1000多米的堤岸加高加固,修建了高15米、宽1米、长1000多米的灰浆砌矿石的坚固防洪堤。使多年受灌江洪涝威胁的渡船头、田垌、白沙三个屯的近200~:,人家的生命财产有了切实的安全保障,再无洪涝灾害的后顾之忧。此举深得百姓赞扬。

大堰上屯后面长6公里左右的倒水沟自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后,历年受洪水冲击,多处崩塌,直接影响江南片1100多亩水田灌溉。2000年后,村委几位领导成员到县城找县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争取资金,到2002年冬获得立项维修,使倒水沟“三面光”工程竣工,黄关村2000多村民受益。2000年后的头几年,村党委、村委谏言上书,争取县、市政府批准立项维修的水渠、水坝工程多处,长达几千米。

第三节饮水工程惠泽农家

入村定居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几百年,村民们靠肩挑手提灌江、牛湾河、白沙涧江水解决吃水和生活用水。虽然挑水方便,但水质差,不卫生,村民身心健康受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有很多村民打水井,可一到枯水季节,水井无水,饮水十分困难。改革开放后,在上级政府、水利水电部门和村委的关心支持下,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各自然村屯的村民,自发集资、捐工捐料,争取上级拨款资助、技术指导,掀起了修建饮水工程高潮,村民们出资捐工捐料安水管、建水塔,引山泉水进村入户。大堰上、干榜上、大龙、枫木林等屯的村民最早行动,他们集资、安装水管1000多米,修建水塔,将海角石山下的一股山泉水引进村,进入各家各户。随后,正山、沙街、马头山、余条屯、黄毛岭、张家屯等屯的村民也相继行动。争取上级拨款,各户集资,纷纷找水源安水管,将一股股清甜的山泉水引进农户家中。早禾田胡家上、下屯村民亦积极效法,农户集资捐工献料,争取上级拨款,不仅修建了一座容积80多个立方米的大水塔,而且安装3公里多长的中型水管将碗厂箐里头的山泉水引进村庄。不久,罗盘洞、老村、官仓地、后锁等村屯的村民不甘落后,亦效法其他屯村民的做法,自筹资金,争取上级拨款修建水塔,将西边高山上清清的泉水引进村内家中。黄关街村民与镇机关单位联合兴建了自来水塔,安装水管,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至今,除个别村屯的农户仍自己打水井使用外,全村90%以上的村民已经用上了从高山流出的山泉水。村民们夸他们的自来水是天然的矿泉水,既洁净又清凉,而且一年四季长流不断,真正超过了市场上瓶装的矿泉水。他们感激地说:“我们一天三餐用上山泉水,全靠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P122-125

后记

黄关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元代就有人来村定居。明初形成村落。60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村民繁衍生息,历尽艰辛,营造了美好生活,谱写了时代乐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黄关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和谐幸福。生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黄关村赤子的胡道早、胡道利两位退休教师,多年前就萌生了要给村中亲人写点东西的夙愿。终于在2010年3月弟兄俩向村党委、村委会领导谈及欲编纂黄关村村史的设想和打算,大家一致公认,黄关村至今历经6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个村来说,可谓乡俗悠长,回味无穷。为了让岁月在此永恒,让往事得以重现,村党委、村委决定编纂村史,随即成立村史编委会和顾问小组。2010年3月《黄关村村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本着对历史和村民负责的精神,编纂开始后,编委成员沿着村史这根红线,寻根溯源,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访问。正、副主编胡道早、胡道利不顾古稀之年骑单车或步行走街串巷深入全村20个自然屯48个村民小组,多次重点访问了200多位村民,共记1000多人次。他们不耻下问,拜“四老”(即老农、老村干、老党员、老游击队员)为师,座谈采访交流,查阅有关姓氏族谱,翻看了村民保存几十年的土改、入社等历史资料和证件,从乡亲口中和手上获取了大量生动、丰富的村史原始素材。他们还奔走于县、镇有关单位,到灌阳县史志办、县委组织部、黄关镇政府办公室、档案室等搜集与村史相关的人事档案资料,查阅志史族谱等书籍。通过调查走访、查询资料,积累了丰富翔实的村史素材,较充分地确保村史编纂资料来源的权威性、真实感和乡土味,为编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采集资料和撰写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得到村、镇、县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而且有幸得到桂林市档案局领导的参与指导,使村史的编纂有了更坚实的依托。在编纂期问,尤其得到在外工作颇具影响的两位亲人的鼎力帮助:中国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欣然为村史作序;中国著名摄影家、广西画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蒋仁润高级研究员为村史摄影并设计村史版面。更有幸得到自治区党委原常委、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广西诗词学会会长、广西著名书法家钟家佐先生为村史题写书名。四川广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老干部、老游击队员蒋延生处长、桂林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蒋仕林等亲人为村史挥毫题词。诸位领导、教授为村史不吝赐笔,浓墨重彩,为本书添光生色,增加了厚重的分量,在此向他们为村史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编纂期间,在外工作的亲人黄正东、蒋人轲等不惜笔墨,撰诗著文,热情讴歌山清水秀的家乡和村中好人好事。不少远在千里之遥的黄关村籍人士,如福州空军部队医院外一科正师职主任医9币蒋述均,昆明、兰州空军部队的蒋才旺、王德辉两位正团级干部等来函来电,热情关注并鼓舞支持。在调查访问几百位村民时,他们均极富耐心详尽介绍耳闻目睹的内容;在与顾问组7位老同志多次促膝座谈中,他们均毫无保留地介绍村上解放前后的沧桑历史,并将保存几十年的一些会议记录、社员名单、土地证书等原始资料奉献给编委会,提供许多弥足珍贵的信息。村人热心之情,溢于言表。悠悠在外人,众多亲情乡意,汇聚到一个心愿上:让记录家乡的这部村史早日呈现于世人。面对乡亲们的真情实意,编委们备受鼓舞,争分夺秒,伏案疾书,想让村史尽早面世。在五稿成册后,市、县、村领导卿树祥、王治珍、蒋人轲等同志反复审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原桂林市档案局局长赵荣桂、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蒋仕林同志还对有关章节给予了真知灼见的悉心修改,将有关章节材料串写,使村史更趋完善通俗化。几经修改,十易其稿后,一部凝聚亲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黄关村村史》付梓刊印;当此之时,我们还得到河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局长文建中,桂林市档案局,中共灌阳县委、中共灌阳县人民政府,灌阳县委宣传部、灌阳县档案局,黄关镇党委、镇政府以及企业家蒋仁发、张群等26家单位、领导和173位亲人的捐资赞助。值此村史出版发行之际,我们对市、县、镇、村有关领导和亲人们的帮助、慷慨解囊捐资,谨致以最诚挚的谢忱!

正、副主编的两家贤内助刘小萍、史玉莲为使他们集中全部精力于村史的调查和编写上,均承担了全部家务,刘小萍甚至多次顶风冒雨陪同主编走村串户调查收集村史素材。主编胡道早在广西大学任教的女儿胡玮和女婿袁经文博士教授对村史的编写倾注了不少精力,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村史编纂过程中,编委参考了《灌阳县志》、《灌阳姓氏通书》、《灌阳解放战争》、《灌阳现代人才荟萃》以及本村部分姓氏家谱,在此予以说明。毋庸置疑,要用一本书反映全村的沧桑历史是困难的。在编纂时,编者虽进行了费力的垦荒工作,广搜博采,汇集多方材料,但由于本书所记述的历史人物、事件,年代久远,人事更迭,资料失散,隔时较长,涉及内容繁杂;更由于我们能力和水平有限,所能掌握的史料很难说已经完全弄明白了这段历史,或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轨迹已完全厘清了。故在内容的安排取舍和史实的甄别与鉴定方面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难免存在不恭之词、磕碰之虞、错位之嫌、挂一漏万之憾。基于此,我们竭诚欢迎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赐教斧正,敬祈宽谅!

《黄关村村史》编委会

2011.11.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