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滩黑帮头子杜月笙的多面人生、梨园“冬皇”孟小冬的谜底、上海滩大亨们的真实嘴脸、京剧艺术全盛时期的圈子文化……
《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一部杜、孟情史,就是一部民国风云史,一幅京剧发展路线图。作者宋常铁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对文学对哲学有着自己的思索,对人生、对生活有着较深的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宋常铁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旧上海滩黑帮头子杜月笙的多面人生、梨园“冬皇”孟小冬的谜底、上海滩大亨们的真实嘴脸、京剧艺术全盛时期的圈子文化…… 《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一部杜、孟情史,就是一部民国风云史,一幅京剧发展路线图。作者宋常铁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对文学对哲学有着自己的思索,对人生、对生活有着较深的感悟。 内容推荐 这是怎样的杜月笙?是黑社会老大、帮会“教父”?还是民族英雄、商界精英?是情场浪子?还是痴情刘郎?或许不是,或许都是。 这是怎样的孟小冬?是梅兰芳的弃妇?还是杜月笙一生的牵挂?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不用问元芳怎么看,您有啥样的人生阅历,就能看到啥样的杜月笙和孟小冬。但总之,这不是你想象中的或者熟悉的他们,因为他们是真人。 《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一部杜、孟情史,就是一部民国风云史,一幅京剧发展路线图。这里还有屌丝和北漂、南漂最需要的人生启示和实在激励。 《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作者宋常铁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对文学对哲学有着自己的思索,对人生、对生活有着较深的感悟。 目录 第一章 一代大亨起申江 第一节 寒微苦命野孩子 第二节 水果月笙逢贵人 第三节 稽查局智救张啸林 第四节 一入青帮深似海 第五节 幸入黄门显“身手” 第六节 转型——从小瘪三到公司职员 第七节 迎娶沈月英,黄杜结干亲 第八节 梅兰芳的粉丝和朋友 第二章 早慧少女已盛名 第一节 悲歌启幕——“腊月羊,守空房” 第二节 梨园世家满门彩 第三节 姨夫、蒙师仇月祥 第四节 上海首演《乌盆记》 第五节 无锡首演《捉放曹》 第六节 遍学师友走江湖 第七节 艳若桃花冷如霜 第三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一节 加盟“大世界”,客串《逍遥津》 第二节 “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 第三节 汉口结义姚玉兰 第四节 露兰春“塌台”黄金荣 第五节 北上京城遇小冬 第六节 资助灌唱片,戏路指余门 第四章 错爱梅郎毁一生 第一节 喜富连成——京剧界的北大清华 第二节 中国京剧的名片——梅兰芳 第三节 王明华与福芝芳——梅兰芳的患难红颜 第四节 《游龙戏凤》惹众议 第五节 梅党操弄定乾坤 第六节 名伶本非笼中鸟 第五章 劳燕分飞各西东 第一节 仇月祥一语成谶 第二节 李志刚血案起波澜 第三节 擅自津门登舞台 第四节 与福芝芳争随赴美 第五节 戴孝奔丧拒门外 第六节 梅兰芳雨夜黯然归 第七节 大亨斡旋垫四万 第六章 禅院钟声与浦江闻人 第一节 “别人存铜钿,我存交情” 第二节 五卅运动与英帝叫板 第三节 中华共进会清共帮凶 第四节 再次转型——“叫我杜先生” 第五节 “中国人的忍耐有限度” 第六节 义粟仁浆布四海 第七章 立雪程门得真传 第一节 孟小冬东山再起 第二节 半夜成了他的人 第三节 余叔岩:“除孟小冬之外,我没有门徒” 第四节 杜月笙资助学艺五寒暑 第八章 香港杜公的抗日 第一节 杜月笙——跃升中国帮会总龙头 第二节 铁血锄奸立战功 第三节 三大亨分道扬镳之黄杜隙离 第四节 三大亨分道扬镳之刺杀张啸林 第五节 恒社的浓荫 第九章 赈灾义演第二春 第一节 “打倒杜月笙” 第二节 “广陵绝响”只为君 第三节 避谣言突返北平 第十章 一生名分定香江 第一节 专机接驾出战云 第二节 贫病中,他撕毁当年所有欠条 第三节 奈何桥头定名分 第十一章 大婚不久惨离分 第一节 马连良南来有暖春 第二节 有气无力喊“妈咪!” 第三节 秀峰国小——读书声可解失学恨? 第十二章 魂安宝岛各一方 第一节 十年台北多病中 第二节 清冷的净律寺佛教公墓 后记 试读章节 杜月笙的爱情始于何时?据他晚年讲,是遇到了那位绝世坤伶孟小冬。而他的婚姻,却是开始于沈月英,那位来自他故乡的发妻。 话说杜月笙进入黄金荣门下,经济状况好了,一天他去看望他在妓院的寄娘大阿姐。 “月笙,你还晓得来看望寄娘啊?” “干娘,你知道的,进了同孚里黄公馆,就不像以往那样自由了。” “嗯,到底是场子大,出息人。”大阿姐上下打量着他。 拉着家常,大阿姐忽然说起:“对了,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寄娘带你去见一个人。”杜月笙想想,难不成大阿姐要给他做红娘? 杜月笙跟在她身后,七拐八拐,来到一条弄堂里,一扇破旧的小门推开后,走进一个小天井,杜月笙被带进了一间厢房。昏暗的屋子里,杜月笙就那么等着。一会儿,大阿姐带着一个老太太走出来。 刚开始,老太太不停地打量杜月笙,觉得小伙子人还可以。可是接下来的谈话就有点像今天要车要房的态势了。 “祖上有家产吗?”老太太开口了。 “没有。”杜月笙回过之后突然想起来,自己在老家高桥镇杜家花园还有两间老屋呢,于是连忙改口,“有,有家产。” “哦。”老太太一听眉开眼笑,“多大家业?” “嗯……就是高桥镇的杜家花园。” 杜月笙到底是?昆过几日江湖的,杜家两间半破败老屋怎么就变成杜家花园了呢? 老太太没再说啥,跟大阿姐进了里屋,一会工夫,只见门帘一挑,一个小女子走了出来。那女子虽穿着普通棉布旗袍,倒也天生一副美人胚子,柳叶弯眉樱桃口,细腰轻摆瓜子脸,杜月笙的眼睛都看直了。 “我叫沈月英,你叫什么?” 吴侬软语,杜月笙听得甜丝丝的。 “杜月生。月亮的月,生活的生。我生在七月十五月圆之日,所以取名月生。” 杜月笙毕竟还是个小伙子,在异性面前,总还是不自然,今天面对一个小丫头说话就语无伦次了。 从沈月英家里出来,大阿姐才告诉杜月笙,沈月英是苏州南桥人,早年一家人在哈尔滨做生意。后来生意失败,她父亲病死在外地,沈月英只好跟随母亲回到上海。原来,沈老太太是想靠沈月英的相貌找个能养家的男人。杜月笙心生一点怜悯,跑回去,拿出200块钱递到老太太手上。 “姨妈,这点铜钿你先接济一下,日后我再送来。” 沈老太太到灯下仔细摆弄一看,惊呆了,200块!早知道这么有钱应该再热情一点才是。 回到黄府继续上班,有一天,他被桂生姐问上了:“听说你交了女朋友,要不你怎么花钱大手大脚的?”杜月笙支支吾吾地,把林桂生搞烦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该成个家了。”杜月笙就把担心沈月英家未必看得上他的苦恼都告诉了桂生姐。 “好,我只问你一句,你喜不喜欢她?”“喜欢。”杜月笙声音低低地答道。 “好!”桂生姐爽快地说,“喜欢就把她讨回来。”桂生姐教导杜月笙:“你要先成家,再立业。只要你喜欢,就要把她讨回来。”“可是,”杜月笙嘟嘟囔囔地说,“我哪里讨得起,她姆妈嘴巴张得好大。” 桂生姐当即拍胸脯,这个我帮你办。 当天晚上,桂生姐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黄金荣,她先是夸杜月笙如何精明能干,如何立下功劳,然后说了帮助他成家的办法。黄金荣爽快地答应:“不就是用钱吗?对,我自家出面保媒!” 在桂生姐的劝导下,黄金荣还豪爽地把同孚里的房子调一套出来给他住,让他另立门户,在黄府上下,比他资历和功劳深的人比比皆是,却只有他杜月笙能得到这么大的抬举! 当天,黄老板一行浩浩荡荡地去了十六铺的小东门。 走进沈家居住的小弄堂,黄金荣带去的人一直从天井里站到大门外。沈老太闻声迎出来,往外一看,这阵势,这么多人,以为是哪个衙门的人来了。 “出了啥事?”沈老太神色紧张地问大阿姐。 “这位是法租界巡捕房的督察长黄老板。”大阿姐答道。 沈老太一听这头衔,更是吓得不得了。 “这里是华界,犯不着法租界的事啊!”沈老太哆哆嗦嗦地说。大阿姐笑笑,黄金荣向外面挥挥手,四个黄府女佣分别捧着不同的聘礼——丝绸布料、珠宝首饰等,从大门外走进天井,又从天井里走进堂屋,络绎不绝般地将手里的聘礼一一给沈老太过目。 沈老太一看这是富贵人家来拜亲啊,顿时换了一副脸,满脸堆笑地收下那些聘礼。大家落座后,沈老太开始端详黄老板,岁数确实有点大,是纳妾了。不过一想,这年头,有钱人家谁不三妻四妾的,就开始谈起了条件: “黄老板,我闺女还是黄花闺女,嫁过去要单门独户才好。” “不生问题,同孚里一楼一底的房子,单门独户。”黄老板回答说。 “闺女是我后半生的依靠,我要搬过去同住。” “应该的。” 见黄金荣答应得如此痛快,沈老太满心欢喜。她晓得大户人家都有佣人侍奉,与其让女婿给派佣人,不如提携一下自家的穷亲戚,一来落个顺水人情,二来也有个体己。P21-24 序言 都说人生如戏,如果人生真如京戏般有生旦净末丑,白脸的是奸臣,红脸的是忠臣,各色人等都贴上标签,好人坏人一看便知,那么历史该是多么无趣。不幸的是,长久以来,我们的确是这么做的。回望民国那出大戏,当年粉墨登场的各路英雄、显贵达官都已进入档案,置于尘封的高阁之上,然而总有一些人,或在研究者的笔下,或在市井百姓的饭后茶余,随着时代的久远,却愈发生动起来,一如他们的生平,注定不甘平凡。 杜月笙就是这样的人。从早年江湖上的小混混到发迹于上海滩的青帮大佬,从一个政治投机者到抗战时期坚定的民族利益的维护者,从手眼通天的商界大亨到落拓香港的潦倒寓公,杜月笙这一生可谓跌宕浮沉,如戏如梦,一生中诸多传奇流传于市井,而其与名伶孟小冬的情感更是为时人所热议。 孟小冬,谜一样的女子,有“冬皇妙音”的美誉,当年京剧界尤其是老生界的一代宗师,而今这名字却是早已陌生,若不是借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恐怕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杜月笙之于她,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或许她本人都难以说清。当年孟小冬初次与杜月笙见面才19岁,杜月笙还没有成为日后的大亨,少女的年纪一切是那么美好,人生若只如初见。杜月笙见到她时竟然手足无措,后来痴迷这个女人20年,至死方休。辗转数年后,成为梅兰芳妻妾的她,在后来的后来终于离异,有如张爱玲的小说。独居数年后,其间又经历了抗战、内战、饥荒,辗转数地,终于又因缘际会,在杜月笙最后的生命时光里与之相伴,并结为连理。作为杜月笙一生中珍爱的女人,她也深爱着这个有情义的男人。虽然那时,英雄迟暮,美人白头。婚后没过多久,杜便撒手西去,此后20余载,空留下孟小冬一个人,对着香江长流水,波涛翻滚诉不尽往事前尘。孟是任性的,也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俗世间的流言可伤她一时,然终究被屣弃之如履。一个人如果连身前事都不能担当,那么计较身后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成见终归是成见而已。 情义不分家,如果说杜月笙对女人有情,那么对兄弟对国家更有义。在他的遗嘱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诚以余出身寒微,所受国家社会之恩赐殊多,义之所在,不敢不尽力以赴之也。”这绝非是虚言,若非杜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上海一·二八事变可能就会改写,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做了许多政府不方便做,却有益于民族的事情,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维护了国人的尊严,这些书中自有详叙。总体上说,杜月笙年少时期作为街头混混是“江湖义气”,作为青帮头子和黑社会教父时期的是帮会义气,作为爱国者的是民族大义,对于京剧艺术尤其是老生艺术的专注喜爱并由此生发出的是对于伶人积极资助的义气,回馈乡梓报答父老的是对于故乡的孝义。人无完人,作为发迹的资本,他曾投靠蒋介石诛杀工人领袖,这段历史更是几乎掩盖了他一生的全貌。然而,历史是如此的吊诡:后来共和国的许多高官,一些人早期也与共产党为敌甚至诛杀过共产党人,所以,揪着一根历史的小辫子不放,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和历史一样,都是不断变化的。他在晚年亦常常对那些事懊悔不已。 作者为杜、孟二人立传,但又不囿于二人,以杜为主线,引出民国时各类名人:黄金荣、梅兰芳、戴笠、张学良、虞洽卿、张啸林、蒋介石等等,不啻于一幅民国的浮世绘。在那个时代的巨浪里,他们将与主人公一同翻滚浮沉一一说到底,谁都是小人物,根本没有浪里白条。对于历史研究者或爱好者而言,本书有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流畅的文笔可让你赏心悦目。你会发现一个和教科书里不完全一样的杜月笙,至于哪一个才是更真实的,相信读者自会读罢了然。 后记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记得四五岁的时候,早上爸爸和哥姐们去上学了,妈妈下田种地去了,我和妈妈都没有午饭吃,我饿极了就吃点春天刚生出来的榆钱和柳树叶,或者躺在草坡上晒太阳,或者听刘兰芳讲《杨家将》,用评书熬过最饥饿的几个小时。上高中了,兜里没有一分零花钱,有时候中午也没有饭吃,实在是无心学习,高二开始就与一帮小哥哥们胡混,游走街头,或者跳窗逃课,到校外的稻草垛上晒太阳,暑假我就辍学了,准备去打工。曾露宿在立交桥下的我,漂泊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课堂,并考上了大学。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重新翻起杜月笙的传记时,我有无限感慨。我没有想到,我当年和很多小男孩崇拜的对象会成为我笔下的传主。我不名一文,但也确实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一些人生的相似点。我想,任何一个少年艰辛、青年到外地闯荡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我同样的感受。 所以,我要认真写这部书。我深深感谢前辈传记家和有关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正是有了你们的辛劳,我才能在这部书中力求公允,说出经得起时代变迁考验的文学语言,才不会靠虚构情节塞满篇幅,靠逞文字笔墨功夫糊弄读者。更不会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猎奇和好色的心理,把情史写成艳史。 我在努力做到文学、学术与休闲阅读的有机结合。 在各家参考书目中,我非常推崇香港传记作家章君谷先生的《杜月笙传》,杜月笙的门徒、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农工部副部长、国际劳工局顾问、“中央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的陆京士先生主持了这部传记的编纂工作。他在书的前面写了《亲友毕集筹编传记》,文中提到:“正式为杜月笙先生撰写传记一部,其中资料,部分由杜姚谷香女士(杜月笙夫人姚玉兰,孟小冬的挚友)口述,暨先生家人亲属、故旧门生,各就所知,分别提供,同时并参证史实,内容务求其真切纯挚、生动翔实,以期垂绪永远。”足见这部《杜月笙传》及其中提到的孟小冬相关史实的可靠性。并不是我盲目崇信当事人自传和身边人回忆,而是从头到尾仔细读完了这部九十万字的巨著,发现除了作者和参与编纂的恒社同仁、杜家亲友难免的对共产党的污蔑外,其他的基本史实确实都是比较可靠的,史实详尽,时间、地点、人物名称、职务也很精确,足以成为坊间类似书籍创作过程中具有基础史料性质的底本。 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传记”解释为: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辞海》将“传记”解释为:大体分为两类,一属史学范畴,即史传,崇尚严谨,征信;一属文学范围,即传记文学,以史实为基础而有合理的虚构和想象。 不难看出,无论是史传还是传记文学,都讲究一个史实的基础性地位,没有这一点,传记文学就毫无价值。我们搞传记文学创作的,必须尽可能确保告诉读者的至少是个真实的、完整的人,里面的基本事实是清楚、准确的,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人物的职务之类核心信息必须是精准的。 章君谷先生的《杜月笙传》给我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首先表示感谢。 许锦文的》一个真实的孟小冬》(东方出版社)、李伶伶著《梅兰芳和孟小冬》(江苏文艺出版社)、万伯翱、马思猛的(《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人民出版社)、丁秉鐩先生的著作《孟小冬与言高谭马》(山东人民出版社)、德籍华人花映红女士的《孟小冬》(人民音乐出版社)都是研究孟小冬女士著作的一时之选,我买来一读,感到求证严谨,文风晓畅,从中受益良多。赵文林主编的《旧中国的黑社会》(华夏出版社)帮助我了解封建帮会的发展和内情,在此也要表达由衷的感谢。 其他如杨帆的《杜月笙大传》(华文出版社)对于我写作青少年时期的杜月笙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我广泛搜集关于杜月笙、孟小冬以及相关人物如梅兰芳、余叔岩、牛子厚、马连良、姚玉兰、张学良、戴笠、蒋介石、黄金荣、张啸林等人的资料,有新闻报道,有评论文章,也包括一些经核定确有价值的网络文字。在此无法对所有原作者一一致谢,有一些网络文章也很难考证真实姓名,谨表歉意。大体有沈苇窗先生、翁思再先生、邢建榕先生、黄振世先生,以及杜月笙的后人杜维善、杜美如、杜顺安,翁元、魏绍昌、李菁、周玉冰、吕春、王振华、张宏、张晨怡、叶细细、崔墨卿、宋宝罗、朱小平、徐海风、南怀瑾、陈存仁、陈文茜、刘继兴、王俊、王安祁、未卜、王朝柱、蔡洪博等人,即使我仅仅是读到了各位的一个段落,对我有一点启发,也要表示谢意。 笔者研习、著述民国史、东北史、民族史多年,今重新研读各类杜月笙、孟小冬相关传记、史料以及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达数百万字之巨,梳理出他们的人生脉络和情感交叉点,还原他们人生重要镜头和情缘演进的生动影像。 在基本事实精准可靠的基础上,本书避免了市面上这类图书或者没有思想底蕴,不顾事实考证,小报消息、非权威网页和道听途说都编进故事,或者出自纯学者之手,没有文采、忙于琐碎考证、没有思想高度的倾向,力争让读者一卷在手,不仅能获得文学阅读的特有质感和丰富体验,更能以最大的信息量、最多的可靠史料,重现杜月笙、孟小冬两位民国名人的传奇人生、感人情史。 本书精心梳理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生平后,对二人人生重要节点和情感纠葛进行了传记情节的精选,共设计12章60节。在写作过程中,我不厌其烦地考证重要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努力确保这部书的信息完整和真实。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即使是章君谷先生这样知名、权威的著作,也进行仔细核实。有的传记作家书写的不可谓不好,但是,或许洋洋数十万言难免也有所疏漏,导致一栋杜公馆出现在两条街道,甚至其中一条街道还距离杜公馆甚远。还有,黄楚九先生早在1931年1月19日就已经去世,有的资料却写他还健在。我都一一从资料的比对中厘清。 我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各位方家相比,难免有不够精当、全面之处,甚至也可能存有错误,希望读者在阅读拙作的过程中,除了了解史实外,也与我们一起,开展一些理性思考,提出更多的真知灼见,推进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研究再上新台阶。 本书的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汤梅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在此特表示衷心的谢忱!在写作进入攻坚阶段的炎炎夏日,我持续一个月凌晨入睡,对我夫人纵芳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在此深表歉意和感激。图书出版是个复杂的流程,至今感念周琳、姚遐琛、翁胤珏、戚蓓骏、程静、陆明明、马丹丽、宋倩、朱静怡、王华渠、朱春娟、周梅梅帮我搜集资料付出的辛勤汗水,王艺臻、刘小丰、闫亚婷、项胜伟、王香云、徐瑶、张新军也帮我做了大量的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写作杜月笙传,比撰写其他人物,或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要困难许多。杜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具有多种面目,多重性格,认清其本性本质,准确定位,谈何容易?但是,作者已经做到了,不能不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历史学家李治亭 这是我在拍电影的过程中经历过的最震撼的爱情。为什么她能让一个时代最美的男人和一个青帮头子同时一见倾心?她就像一个线索,让我发现了一个女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国际巨星章子怡 作者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对文学对哲学有着自己的思索,对人生、对生活有着较深的感悟。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 作者为杜、孟二人立传,但又不囿于二人,以杜为主线,引出民国时各类名人:黄金荣、梅兰芳、戴笠、张学良、虞洽卿、张啸林、蒋介石,等等,不啻于一幅民国的浮世绘。 ——《中国图书商报》最佳书评人季剑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