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稻城亚丁告诉你(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志发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天地的确很美,甚至堪称极致之美。放松心情行走其间,曾经虚幻的香巴拉之境会在你眼前变得越来越真切,其可触摸的形态、可聆听的音韵、可融入的气息,会让世外桃源于你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稻城亚丁告诉你》作者王志发从一位普通游客的视角,对所到之地的人文资源进行了大量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这部书稿里,康藏文化的魅力,是透过大量史实的梳理、鲜活案例的分析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通过“香格里拉之行”,体味了“香格里拉之谣”,展开了“香格里拉之思”,揭示了“香格里拉之魂”,最后攀上了“香格里拉之巅”。

内容推荐

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旅游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区域旅游业快速增长,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与高难度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凸显出来。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稻城亚丁告诉你》作者王志发对大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识见地,并以一位普通游客的视角,对所到之地的人文资源进行了大量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稻城亚丁告诉你》是本随笔集。

目录

序言

香格里拉的行与思/007

第一部分 香格里拉之行

01.飞向人间天国/013

02.拜谒蜀山之王/021

03.泸定桥边断想/029

04.徜徉磨西古镇/035

05.穿行在新都桥/041

第二部分 香格里拉之谣

06.伫立跑马山下/053

07.在那东山顶上/061

08.过丹巴美人谷/069

09.寻找康巴汉子/077

10.走婚故乡扎坝/085

第三部分 香格里拉之思

11.红石公园之盼/097

12.格萨尔王怀想/105

13.延续古老传奇/111

14.重构精神家园/117

15.心中的香巴拉/125

第四部分 香格里拉之魂

16.香格里拉天路/137

17.长青春科尔寺/145

18.风中的嘛呢堆/153

19.神秘的藏佛塔/161

20.稻城亚丁之问/169

第五部分 香格里拉之巅

21.稻城亚丁之光/181

22.留住那份神秘/191

23.不老的亚丁村/201

24.香巴拉的倒影/209

25.香格里拉之愿/217

后记

香格里拉告诉我/226

试读章节

01.飞向人间天国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出行。当飞机从双流机场腾空而起,飞向甘孜,一种少有的快慰在我心头升起。

这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晨光。当金色的阳光瞬间穿透云雾,洒向雪山,夙梦得圆的激动令我血流加速。

走进香格里拉藏地的机会,曾经很多次近在眼前,看似唾手可得却又擦肩而过。每每都将向往变成遗憾。

此刻,夙愿终于上路。飞机正穿过霞光与云雾,飞往康定。本次出行是应四川省政府之邀,为《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稻城亚丁概念性总体规划》实施进行考察。带着行业管理者的使命走进香格里拉——这一传说中的人间天国。而我,也已肃穆了心灵,准备接受它的洗礼。

从四川甘孜的康定进入香格里拉区域,是有着深深香格里拉情结的四川省委常委、省农工委主任李昌平给出的建议。出身嘉绒藏族,曾在甘孜州工作过多年的他曾对我如数家珍:从贡嘎雪山到稻城亚丁,从康巴汉子村到丹巴美人谷,从约瑟夫·洛克到詹姆斯·希尔顿……后来,他的凝思聚情之作《在高原》便在我们谈兴未尽之时被我及时索至手边,每每拜读,都久久不忍释卷。

香格里拉(Shangri-La)的闻名于世,应该始于80年前的1933年。随着西方畅销书《消失的地平线》的流传,世人便开始追寻:香格里拉究竟在何方?

希尔顿在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某国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维等4人乘飞机撤离。途中,却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蓝月亮山谷”。那里,有金字塔般的卡拉卡尔雪峰、五彩斑斓的河谷、大片的草甸和海子,有不同信仰却和睦相处的寺院和教堂。那里的人们,彼此关爱,幸福长寿,神秘而安详。

《消失的地平线》面世之时,人类社会刚刚经历了一次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又笼罩了欧亚大陆。战争造成的动荡和萧条,让整个世界人心惶惶甚至无望。于是,小说中自由、美丽、安详、和谐的乐土迅速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于是,就像藏传佛教的信徒寻找香巴拉一样,对香格里拉的向往、寻找香格里拉的冲动,短期便在极大范围内展开,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时髦”。毫不夸张地说,从那时起,香格里拉就成了一个被全球旅游者高密度提及的、最吸引眼球的地点或名词。

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1957年,印度国家旅游局宣布位于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冰峰下的巴尔蒂斯坦镇就是“香格里拉”,一时间引得游人蜂拥而至。1971年,马来西亚华人巨富郭鹤年以“香格里拉”命名了自己的五星级连锁酒店,以幽雅、豪华与远离尘嚣的静谧为内涵,为旅行者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触摸、能够享用的“世外桃源”,顿时顾客盈门。1992年,尼泊尔小镇木斯塘也自称为“香格里拉”,以此吸引了大批游客。

在国内,1997年9月14日,云南宣布:经专家论证,香格里拉就在迪庆中甸。2002年5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中甸县名更改为“香格里拉”县。后来,四川的稻城县日瓦乡也更名为“香格里拉”乡(现香格里拉镇)。

直到今天,翻开国内外报纸杂志,“神奇的香格里拉”“最后的香格里拉”“寻找人间净土”“回到失去地平线的世界”……诸如此类的醒目标题,仍在随处契合着和平时代的人们的心理需求——虽然没有了战争,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的目益严峻,更让每日拥挤于大都市焦虑中的人们,渴望一种心灵的宁静。似乎每个人都在找寻:迷惘的人生,需要走到何种秘境与圣地,才能得到醍醐灌项般的启迪?

“目前的共识是,香格里拉的原型就在中国川、滇、藏交界处的一个较大范围。”李昌平说,“这是几省区都比较接受的一个判定。”

P14-16

序言

香格里拉的行与思

借深入实际的考察推动工作落实、把一路难忘的风景化作笔端思绪——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深感欣然呢?当志发同志的书稿《稻城亚丁告诉你》摆在案头,我一边拜读,一边由衷感到高兴。加之,志发同志的所至、所思、所悟、所虑,也是我持续多年的关注,所以,为这部书稿写几句话、做一个热情的推荐者,于我就更成为~种不容“推卸”的责任。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国家级重点旅游区域之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力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07年,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编制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7~2020)》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国家旅游局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并付诸实施。这一规划的起点之高,涉及部门之多,规划面积之大,都堪称前所未有。

可以说,规划实施几年来,对香格里拉地区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出台后,在所涵盖的区域,滇川藏等地政府又分别以云南迪庆、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地为核心,以“大香格里拉”概念为品牌,认真为规划制定了子规划、详细规划。2012年5月,由四川方面组织的《金沙江流域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稻城亚丁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要项目概念性设计》通过评审,又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落实往前推进了一步。当月,受四川省政府的邀请和国家旅游局委托,志发同志率队对规划所涉地域再次进行考察调研。他的许多见地,在这部书稿里都有体现。比如,他判断:一旦交通问题解决,香格里拉旅游区旅游很快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要高度关注宏伟的产业发展目标与有限的开发建设能力的矛盾、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与高难度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大规模的游客流量与多方面的设施瓶颈的矛盾。所以,志发同志提出,甘孜州在确定旅游业发展思路时,应注意做到“四化”,即产业战略支柱化、产业布局片区化、产品建设特色化、产业管理科学化。我以为,这些判断和意见都很准确,而且,对香格里拉区域的更多地区同样适用。

难得的是,在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的高度关注的同时,志发同志还从一位普通游客的视角,对所到之地的人文资源进行了大量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这部书稿里,康藏文化的魅力,是透过大量史实的梳理、鲜活案例的分析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通过“香格里拉之行”,体味了“香格里拉之谣”,展开了“香格里拉之思”,揭示了“香格里拉之魂”,最后攀上了“香格里拉之巅”。先哲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旅游,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行为。阅读书稿,我还相信,志发同志对“香巴拉藏地”的一些学者化探寻、散文化描绘、哲学化思考,以及三者融会而成的某些独特感受,都将得到大家的共鸣。

对旅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体验所至地域的人文内涵和自然内涵,进而生发出一些有益于人生、有益于事业、有益于生活的启迪或思索。对旅游管理者而言,要始终懂得:唯有使旅游者能够在行程中深刻体验到这两种内涵,有所收获,才能使其达到“满意”。唯有如此,国务院提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才能实现。多角色、多角度推进工作,志发同志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当今的中国,拥有全球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旅游产业。期待更多的行业管理者能够像志发同志一样拿起笔,从普通游客的视角出发,写下有益于推动工作的文字,为中国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后记

香格里拉告诉我

走出日常工作语境,以自由之心、自在之笔对初夏时节的甘孜藏地之行作了一番回味、补录之后,那种一直窃盼的欣慰感却没有如期到来。此刻心头翻涌的种种思绪,恰与大半年前曾经面对的贡嘎主峰、三怙主神山之巅的雾霭一般,时而浓重、时而稀薄,始终不肯飘散。即便有冬日的阳光穿过大大的玻璃窗子,毫无遮拦地射进书房,投在眼前书稿的配图《日照金山》上,也不能引导我的心情转向轻松、明亮。这是为什么?

关于稻城亚丁,关于香格里拉,前面的正文里已经拉拉杂杂说了不少。虽笔力不逮,扪心自问也算是起到了一个初级导游员的作用——稻城亚丁告诉你,这方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天地的确很美,甚至堪称极致之美。放松心情行走其间,曾经虚幻的香巴拉之境会在你眼前变得越来越真切,其可触摸的形态、可聆听的音韵、可融入的气息,会让世外桃源于你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此感受,大致应与当年的洛克、后来的更多游人的体会没什么两样。然而,作为一位有着旅游行业管理者身份的特殊游客,在描摹其山之美、其水之丽、其情之浓、其风之纯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游人的观照和关注。

那么,在“告诉你”以稻城亚丁为“魂”的香格里拉具有超凡脱俗之美的同时,我又能告诉自己一些什么?

2012年5月的考察末程,在告别稻城亚丁后的某段山路上,一些“偶遇”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心头发紧。比如。,载满矿石的大吨位卡车不时从窄窄的山路上挤过;比如,某处翠绿的植被间,甚至有一股洗矿的黑水从山坡上流淌而下。还有一位同行者的介绍——多年以前造访康巴藏地的游人想找当地百姓合影留念,大都会受到朴实、热情的配合,而近年,在某些景区已经出现了“主动合影,事后收费”的现象……

诚然,这些“镜像”在某种程度上真实体现了当地企业、百姓商品经济意识的觉醒,代表着当地民众对富裕生活的渴望,这无疑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但面对被内地很多地域几十年来市场化进程所带动、激励而起的这份“觉醒”和“渴望”,我却想多说一句——欲望是人的本能,信仰则是对本能的节制。人类文明、文化的历史,几乎从头至尾就是欲望与信仰争执较量的历史。掩卷深思,香格里拉告诉我的首要一点,就是路径的选择决定着最终的结果。我们在毫无保留地向藏地同胞献出所有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将曾经的教训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可能对其更为宝贵。

其实,路径早已别无选择。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抑制住某些急功近利的念头,让我们的脚步朝着应该的方向前行。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稻城亚丁概念性总体规划》中,我们看到了专家们可贵的努力。比如,他们提出的景区建设的三个“注重”——注重精神价值延续、注重民族文化传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我以为,专家们说到了点子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生态这三个关键词如果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严格的遵循,“最后的香巴拉”将注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永远的香巴拉”将注定只是一个华丽的梦想。

2008年的第一个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首次提出把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她说,旅游业在作为“动力产业”“窗口产业”的同时,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第一次将旅游业的地位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想,无论是“和谐产业”还是“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都绝不是着眼于短期的直接行业利益的。我们需要跳出行业看发展,跳出局部谋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终不至于“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

行止意不断,笔落心潮起。与工作上的思考总是言犹未尽相比,香格里拉带给我的人文体验和心灵感受更是意犹未尽、情犹未尽。

告别稻城亚丁半年有余,那方梦幻之境的美丽仍常在我眼前展现着其独有的鲜活,那些温暖醇美的时刻仍常给我长久的感动,那种一身泥土步步匍匐的虔诚仍常会化为深刻的人生激励……就在这本小书的写作、编纂过程中,朋友们拍摄的很多图片都让我有如重临其境。有这样一幅图片曾让我凝视了许久,画面上,一位藏族女孩儿微微扭脸朝镜头自然而真挚地微笑着,腮边两抹胭脂般的“高原红”烘托着她纯净的眼神。有时,在她同样胭脂般的唇间,我似乎听到有一首歌在唱:

离乡的行囊,

总是越来越重;

滚滚的红尘,

难掩你的笑容。

青藏的阳光,

日夜与我相拥;

茫茫的雪域,

何处寻觅你影踪。

高原红,

美丽的高原红,

煮了又煮的酥油茶,

还是当年那样浓。

高原红,

梦里的高原红,

酿了又酿的青稞酒,

让我醉在不眠中。

来自香格里拉胜境的歌声,总是最有穿透力的。我想,这并非只是缘于人们所熟知的那种高原嗓音,更是源于某种稀有的纯净而深沉的香巴拉情愫。聆听这样的歌声,就如畅饮高原火辣辣的美酒;聆听这样的歌声,就如在朝拜梦里的日照金山;聆听这样的歌声,就如在叩响香巴拉王国的门扉;聆听这样的歌声,就如在打开被尘世俗物郁结的心怀……

这样的歌声里,让我无法不想起初夏之行里那些屡屡出现的画面:当我们的车队或急或缓驶过一座座高原小城,路边总会有三三两两的藏族孩子在明亮的阳光下驻足、遥望,他们举起小手朝我们行起少先队礼,表情庄严,目光清澈。每遇那样的时刻,我总是感慨万分、感动不已。孩子们粗糙的脸蛋上也有着两抹胭脂般的高原红,在他们晶亮的眸光里,我们看到了在内地很久都不曾看到过的一份纯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孩子们的举动,想来也是源于那方独特的水土和深厚文化的塑造吧。在今天的我看来,这些孩子脸上的高原红,已经和他们身后的雪山、脚下的溪流一样,成为香格里拉世界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了。那是生活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才可获得的馈赠。

背起行囊出发吧,稻城亚丁会告诉你,香巴拉世界并不遥远:放下行囊沉思吧,香格里拉在告诉我,精神家园之路并不漫长。香格里拉,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再次走进它!

王志发

2012年岁末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