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魏子晨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少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诞辰:1919年11月4日,农历己未年九月十二日;逝世:1975年9月21日,农历乙卯年八月十六日。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多才多艺,善于创新,是著名的南派演员。幼年在“永胜和”梆子班坐科,23岁起改学京剧。曾在天津挑班演出。魏子晨编著的《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记录了李少春跌宕人生及其艺术经历。

内容推荐

李少春(1919~1975),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老生宗余派,并融合杨(宝森)派;武生宗杨(小楼)派,文武兼备。他的文戏唱腔韵味清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建国后,任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团长。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任一团团长。其主演的京剧电影《野猪林》,是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魏子晨编著的《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以十首词曲为线索,记录了李少春跌宕人生及其艺术经历,并深入、体统地分析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后并附李少春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目录

总序(谢柏梁)

代序一 我的祝贺(刘厚生)

代序二 20世纪“十全奇才”(尚长荣)

大引子 中国京剧三代武生概说

定场诗严父“活包公”

一、[正宫]小梁州·师训

二、[仙吕]一半儿·高山流水

三、[南吕]金字经·守正出新

四、[中吕]普天乐·美猴王

五、[双调]得胜令·赤壁风流

六、[越调]柳营曲·满江红

七、[商调]金络索挂梧桐·耐欣赏

八、[大石调]初升月儿·丰碑

另册京剧干牌子[扑灯蛾]临终请罪书

九、[黄钟]红锦袍·兰陵王

十、[正宫]小梁州·中国旗帜

蹲底戏诗与画相结合:中国演剧体系的核心价值观

附录一 李少春艺术思想探索(高文澜)

附录二 李少春旗帜与2l世纪(魏子晨)

附录三 李少春大事年表

附录四 李少春源流谱系

附录五 李少春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魏子晨)

试读章节

1919年(民国八年)11月4日,农历九月十二日,李少春生于天津。但没过多久,李桂春便携全家移居上海了。所以后来连李少春也说自己是上海生人。少春原名宝磷,乳名二田,曾用名李海。原来霸州老家曾有个“李海童伶班”,班主李海自制戏箱,延聘教师。在坐科学戏的李桂春眼里是一位偶像。等他有了李少春,便以“李海”做名字了。

根据祖母的教导“好好念书,不学戏”,五岁的时候,李少春进了上海齐鲁公学(山东会馆)。因为身体赢弱,外号“二菜瓜”。“二菜瓜”念书非常用功。虽则如此,仍时不时地听到父亲的警告:“好好念书!不好好念,回家种地去!”李少春没有回家种地,念了不到一年,却病倒了。

七岁,父亲为李少春请来武功教师沈延臣、武净演员朱宝康(“大师哥”),作游戏式练功,名日“运动治疗”。每天早7点起练一个小时的基本功,然后上学去,这样走了几个月后,身体渐见好转。于是,父亲又在当地请了陈福寿、产保福教老生戏,贾德宝教武生戏。他自己也随时监督并指导。

李少春从十岁开始正式练功,上午拿顶、下腰、虎跳、飞脚,下午补习文化。父亲请杨瑞亭教他《石秀探庄》,并陆续聘霍春祥教《林冲夜奔》、胡月山教《蜈蚣岭》;又从北京请来朱佩芝教老生戏。那年,父亲在上海舞台(后改天蟾舞台)演出《岳母刺字》,缺一个娃娃生岳云。李少春临时被“架”上去,这是他第一次登台。事后,叔叔大爷们都说:“这孩子有谱。”

“咳,有什么谱哇!小票友。”父亲心底里却打定主意培养李少春了。

李少春呢,还是愿意读书,不愿意“唱戏”。

十二岁,父亲从上海舞台请辞,此时上海舞台已改称“天蟾舞台”,全家特邀沈延臣一起返回天津,住进杨玉芳为他筹建的“达子楼”。这一年是1931年,民国二十年。一个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挣的银元用簸箕收,李桂春衣锦还乡了。岂止是衣锦还乡,他要把二小子培养成“角儿”:只会文的没什么,只会武的也不算能耐,要做文武全才、样样“拔尖”的“角儿”!因此,回到天津,李桂春立即请来号称“小(谭)鑫培”的陈秀华,又从北平请来“杨(小楼)派”总教习丁永利,对李少春开始正统的启蒙教学。其时,高盛麟进“富连成”,宋德珠进“中华戏校”……少春哪儿也不进,就在这小小的“达子楼”里,“谁好学谁”,把天下的好老统统请进来,建立“李氏家学”。

李少春在父亲“先打把子后调嗓子”“反着走”的理念指导下,接受系统训练:

上午:8点到10点练基本功。10点早餐,餐后再练到12点。主要是耗腿、踢腿、站腿、旋子等,最后打把子。

下午:1点半至5点,丁永利教课。先说一出《八大锤》,后练起霸、走边等,最末排新戏。

晚上:6点半至8点半,陈秀华教课。吊嗓子,说《击鼓骂曹》等,并排新戏。9点至10点,文化学习,念书,写字。

就这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陈秀华教《大探二》、《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打渔杀家》、《失空斩》,丁永利教《八大锤》、《霸王庄》、《夜奔》、《两将军》、《挑华车》、《长坂坡》、《安天会》……又请李兰亭教《夜奔》、《乾元山》、《金钱豹》、《铁公鸡》。也就两年的功夫,少春练就文武功底俱备的本事了。即便“富连成”又怎样,“中华戏校”又如何?

李少春的身体好了起来,这也坚定了他弃学从艺的决心。

怎么样呢?父亲还叫他“小票友”。

于是,李少春开始“跑码头”,“赔钱赚经验”。济南、南京、汉口、南昌、杭州、宁波、无锡、青岛、大连、安东……其问,在上海甚至由梅兰芳提携合演了《四郎探母》,留下一段“扶上椅子的杨四郎”(因年小坐椅不便,不得不由检场师傅扶上去)的“梨园佳话”。随后充任梅兰芳剧团的武生演员。

但是,父亲仍然警告李少春:“这期唱对了,往下唱;唱砸了,回家种地去!”

在上海,父亲让李少春向李吉来学“老爷戏”《古城会》、《水淹七军》,向筱九霄学“猴戏”《闹地府》、《水帘洞》,向金丝猴学《金刀阵》,又由自己补教了“黄派”戏《独木关》、《□蜡庙》一类。

最后,在上海经历“八一三”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天蟾舞台成了难民营。

李桂春因为在上海黄金荣荣记大舞台演出《二十八宿上天台》(即全部《打金砖》),摔“僵尸”摔出“脑震荡”而决定告别舞台。1938年初,全家重返津门。

回到天津“达子楼”,人们都叫李桂春“老大王”了。“老大王”当即把各位老师请来,为李少春排戏,并特别厚礼拜谒了北平梨园界人称“万事亨通”的万子和先生。  万子和经办华乐戏院,卓有声望,前年又做了新新大戏院经理,是一个开明的经励科。他热心公益,且有慧眼识人。

经过一番筹划,“老大王”见了天津中国大戏院经理孟少臣。最后委托经励科李华亭代为组班,这才有了1938年6月25日开始的“四天五场戏”。“艺不惊人不挑帘”,现在,真到时候了。

但是,“老大王”明确表示:“唱一期。不要钱!”达子楼底的地窨子里,李少春练功照常进行——“先打把子,后调嗓子”的反常规:身穿蓝棉袍,腰扎鸾带,头戴紫金冠、翎子、狐尾,足蹬厚底靴,手舞双枪,练《八大锤》的“打锤将”,身段优美,了了分明。练完了,饮口水,胡琴响了,吊《洪羊洞》、《珠帘寨》、《四郎探母》,最后《断臂说书》。刚柔相济,充满了余派韵味。

袁世海在这个地窨子里与李少春一见如故,决定“傍”他,从此成为中国京剧史上一对“黄金搭档”。

中国大戏院的戏码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天:《两将军》、《击鼓骂曹》。

第二天:《水帘洞》带《闹地府》。

第三天:《打渔杀家》、《恶虎村》。

第四天:日场《八大锤》,夜场《打金砖》。

上座与日俱增,最后爆满。

天津正乐育化会正副会长李吉瑞、尚和玉交口称誉:“是京派大猴,也有海派化学把子。”“有出息,李家门儿有后了!”

特邀前来看戏的万子和一直没有表态,直到第四天夜戏散了以后,在登瀛楼夜宵,这才发了言:“杨宗师驾鹤西去,余老板辍演多年,梅先生蓄须明志……北平如果真有好角儿谁都欢迎。少春的戏我看了一遍。台上的能耐……可以考虑到北平‘挂’个‘号’啦!”万子和没有细说李少春《闹地府》里使“撑竿跳”跃上三张高桌给他的惊喜,也没有深讲少春的《打金砖》把他父亲的“江阳辙”偷改成“余派”最常用的“人辰辙”给他的舒服……P17-20

序言

李少春先生是20世纪“十全奇才”,堪称楷模。其艺术、艺风、艺德之美,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家父与李父桂春前辈交好一生,曾令我大哥长春拜桂春前辈为师,拜师时,以一只美国进口的“帅力司”金笔孝敬。我永远忘不了两场演出:一场是1948年丁永利前辈逝世,弟子们举办缅怀演出,有出《两将军》,由长春扮马超,少春反串张飞;一场是1958年冬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中国京剧院的《白毛女》,少春饰杨白劳,谢幕九次,达二十多分钟。

少春先生释放正能量,彰显真功夫,一生锐意创新。我与先生心心相通。

子晨兄是研究李少春的专家。由他主创的“李少春纪念馆”及其编著的“李少春书系”四卷本已经成为文化部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和《中国京剧百科全书》赞誉的“全面深入研究李少春的必备读物”(其中《李少春画传》是“一部图文并茂好看耐读颇有文化含量的传记文学”)。现在,我正演着他为央视中秋戏曲晚会所创作的京昆小品《月下少林》,吟诵“探广寒,摇摇丹桂树,十万花落,香遍屋檐下;访人间,拍拍黄河水,三千浪起,一洗天净沙”,不觉进入“天人合一”的大意境中。相信其新著《菊坛大道——李少春评传》,将使“诗与画相结合”的“中国演剧体系”大放光芒,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后记

我是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却又不敢与或显或隐的任何公民攀比,只会自己和自己较劲!走老子所谓“自胜者强”之路,在建立自家特色上可长了什么出息?

以论文集《卫调独弹》垫底,接受委托写《厉慧良传》,但至今却没有全部写出来。

创作京剧歌舞《花神赋》被《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电视戏曲卷》列为“范本”,又把诗朗诵带进戏曲晚会竞能引起轰动。只是必须由大家瞿弦和先生朗诵才会成功。那么我的责任呢?

主创“李少春纪念馆”(包括“镇馆之宝”:“李少春书系”四卷本),成了文化部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承蒙厚爱,一位“资深学者”居然也“屈驾…‘扫描”了拙作上百条!)。但又发现事关“中国演剧体系”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这样,当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通过好友颜全颜邀我加盟由他主编之“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撰写“李少春”的时候,我接受了安排。因为要弥补缺失且有所发现的责任心令我不得终结“李少春研究”。

谢谢“九三”高龄的戏剧老人刘厚生先生和尚长荣兄慨然赐序!原拟以厚生老一篇旧作中的三行“李少春论”代序,请先生的示下,结果厚生老表示这是重要的一件事,三行,不好。写封几百字的贺信吧!只待一夜,“特快”寄来。其宏博之意,殷切之心,令人动容!而长荣兄则是他一贯的风格:豪侠爽快,雷厉风行,为我最后签名的时候,一字一板:“你的事,照办!”真当报一声“谢——丞——相”了。

终于完成了本书的修订,且以作者十支散曲划分十大章节,电视人兼书法圣手李纯博君强力支撑……顿使这部“陋评”熠熠生辉!格外声明:照片使用除李少春纪念馆所收藏五幅之外,皆为我的师友李金泉、王清辉、张善麟等慷然相赠,一并致谢。董锡玖老人馈赠《兰陵王》“李少春手记”弥足珍贵,更当谢忱。

也要感谢家人:妻子的“后勤”辛苦、儿子的新作频出,刚刚三岁的孙女学会了“弹钢琴”,这都免了我的后顾之忧。

唯一遗憾:在国家十分重视“非遗”的今天,谁还能够像当年李少春那样把遗落在日本的唐雅乐《兰陵王》再度接回祖国呢?遥望东瀛,不禁惆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