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振玉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罗振玉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振玉自述》是近代着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的自述文集,包含了其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概述、为多部作品撰写的序跋,以及他的学术主张等。《罗振玉自述》展现了罗振玉学贯古今的深厚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读者了解当时古文字研究的学术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罗振玉自述》为“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之一。《罗振玉自述》共分三编,分别为“自述与回忆”、“序与跋”、“学术主张”。包含了其对自己生平经历的概述、为多部作品撰写的序跋,以及他的学术主张等。

目录

罗雪堂先生传略(代序)

第一编 自述与回忆

集蓼编

扶桑两月记

五十日梦痕录

上虞罗氏枝分谱(摘)

伯兄佩南先生传略

第二编 序与跋

《读碑小笺》叙

《眼学偶得》叙

《殷虚书契前编》序

《殷虚书契后编》序

《鸣沙石室佚书》序

《流沙坠简》序

《国学丛刊》序

《赫连泉馆古印存》序

《石鼓文考释》序

《古明器图录》序

《西陲石刻录》序

《西陲石刻后录》序

《广陵冢墓遗文》序

《海外贞珉录》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敦煌本《尚书》释文残卷跋

日本唐写本古文《尚书·周书》残卷跋

北宋天圣本《齐民要术》残本跋

《丁戊稿》序

《松翁近稿》序

《丙寅稿》序

《增订碑别字》跋

《王忠悫公遗书》序

《辽居稿》序

《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序

《辽居乙稿》序

《辽居杂著》序

《辽居杂著乙编》序

《松翁未焚稿》序

《劳尚书年谱》序

《后丁戊稿》序

《三代吉金文存》序

《贞松堂吉金图》序

升文忠公《津门疏稿》序

《斗南存稿》序

《冷吟诗集》序

《江苏师范学堂一览》序

《佣庐日札》序

《云窗漫录》序

《陆诗授读》序

《车尘稿》序

《殷商贞卜文字考》序

日本古写本《华严音义》跋

《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序

《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序

《松翁近稿补遗》跋

《雪堂校刊群书目录》跋

《亡儿遗著目录》跋

《辽海吟》序

第三编 学术主张

本朝学术源流概略

论语讲义

试读章节

集蓼编

幼罹穷罚,壮值乱离,颠沛余生,忽焉老至。念平生所怀,百未一偿,而忧患历更,譬如食蓼之虫,甘苦自喻。初不必表白于人,惟念儿子辈丁此身世,阅历太疏,故书以示之,用资借镜。我虽学行远愧昔贤,亦粗足为后昆表率。且自叙语皆质实,较异日求他人作表状,以虚辞谀我,不差胜乎?辛未秋,贞松老人书于辽东寓居之岁寒堂。

予家自先曾祖由上虞侨寄淮安,至予凡四叶。同治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子时,生于淮安南门更楼东寓居,乳名玉麟。稍长,先府君名之日宝钰。后赴绍兴应童子试,乃改名振钰,字之日式如。入学后,又改名振玉,字叔蕴。上有两兄,予行居第三。生而赢弱,五岁始免乳。是年入塾,从山阳李岷江先生(导源)受学。一岁之中,病恒过半,故读书之时少。但先王妣方淑人督课严,非病卧床蓐,亦令在塾静坐,听诸兄读书,往往能默记。七八岁,师为诸兄讲授,遂略通文义。师赏其早慧,而虑其不寿,谓先府君日:此子若得永年,异日成就必远大。先王妣亦器异之过诸孙。

先王妣治家严肃,予幼时生长春风化雨中,故性至驯顺,不为嬉戏,以多病。九岁始毕四子书,十三始竞《易》《诗》《书》三经。盖十岁后,病日有加,辍读之日多。是时初学为诗文及小论,师颇赏其有藻理。十四五读《礼记》、《春秋》,尚未竞。十六乃习制举文。是岁三月,先府君送两兄返里应童子试,命偕往。时八股文甫作半篇耳。途中病作,至杭而剧。盖平日尝病喉肿,至是复大作,水浆不能下咽者十九日。延淮安医吴朴臣治之,下以大黄,得大便,乃能食饮。病时,学使太和张霁亭先生(澐卿)已定期案试绍兴,先府君欲令仆送两兄返里就试,留伴予在杭医疗。适孝贞皇后上殡,国恤停试,而予病亦愈,乃以五月初赴绍应试。试毕,先伯兄入上虞县学第二十四名,予第七名。

入学之年,予制举文尚未成篇,临试强为之,疑必不人格。正场前考经古试《卢橘夏熟赋》,学使置予卷第一。寻疑童试不应有此作,乃拆弥封,见年方十六,益疑之。正场提堂面试,并出赋卷令讲释。无误,疑始释。试毕,偕诸生面谒师,询平日所学甚悉,并告以致疑之事。且勉之日:予历试诸郡,未见才秀如子者。然子年尚幼,归家多读书,以期远到,不必亟科名也。呜呼,师之所以期予者厚矣!

是年,先府君以质库折阅,逋负山积。及试毕返淮安数月,得藩司檄,委署江宁县丞,遂往就职,兼谋避债,携仲兄侍左右。以伯兄天资淳厚,乃命予佐先妣主家政。予少时足不逾书塾,罕接外人。至是,府君将债单并令司田租者山阳程西屏,一一与予接洽。予阅单不胜惶骇,汗出如浆。初见司田租者,如接大宾,几不能措一辞,久乃相习。予自揣才力恐不能胜,然但可以纾府君之急,不敢不唯唯于是。毕生忧患自此始矣。

先伯兄、仲兄均幼聘清河王氏女,是年倩冰人来催娶,先妣以两兄均年长,勉应之,遂诹吉。季冬,典质将事,杼柚已空。至除夕之晨,先妣至予书斋,谓岁暮祀先,尚萧然无办,命速为计。因相对雪涕。予乃急奔走称贷,至日昃乃得钱四千,于是始度岁。明年三月,长姊嫔于山阳何氏,又黾勉将事。此为予男女兄弟婚嫁之始,以后间岁有之。加以债家日聒于前,有携家坐索、累月不去者。于是先妣心力尽瘁无余矣,哀哉!

光绪壬午,为乡试大比之年,力不能赴试。先府君以日者推予命,谓当得科第,官京曹,谕勉为此行,乃同伯兄往。试毕,纡道至白下省视先府君,因流览书肆,见粤刻《皇清经解》,无力购买。灯下为先府君言之,府君乃以三十千购以见赐。予自人邑庠为弟子员,自惭经书尚未毕,乃以家事暇补习。至是得此书,如获异宝。闻先辈言“读书当一字不遗”,乃以一岁之力读之三周,率日尽三册。虽《观象》《授时》《畴人传》诸书读之不能解,亦强读之。予今日得稍知读书门径,盖植基于是时也。

予自习训诂考订之学,于制举文未能兼骛。然以先府君属望殷,遂从山阳杜宾谷先生(秉寅)受学。家事旁午,两月间才作三艺。其一为“肫肫其仁”三句。

P3-5

序言

罗雪堂先生传略

董作宾

先生讳振玉,字叔蕴,又字叔言;初号雪堂,晚以清废帝溥仪赠书“贞心古松”匾额,因号贞松。清同治五年丙寅(西元一八六六)六月二十八日,生于江苏淮安。先生先世籍浙江慈溪,南宋时有讳元者,始迁居上虞三都之永丰乡,是为上虞之始祖。二十世曾祖讳敦贤,寄居淮安之清河。父讳树勋,性和厚,淡薄自甘。

先生五岁入塾,从李岷江导源受学。时以赢弱多病,读书之时少。李氏赏其早慧,而又虑其不寿,当谓:“此子若得永年,异日成就必远大。”故其祖母亦器异之过诸孙。七岁,已能略通文义,十三读毕《诗》《书》《易》三经。翌年,读《礼记》《春秋》。年十有五,始志于学。自言“方来岁月且长久,苟不致夭折,于古人所谓三不朽之一,或薄有成就。”是年应童试,名列第七。壬午秋,应乡试。毕,纡道白下,因览书肆,见粤刻《皇清经解》,父为购之,先生如获至宝,乃以一岁之力,读之三遍;自谓得读书之门径,盖植基于此时也。年十九,以平日读碑版之积稿,著为《读碑小笺》《存拙齐札疏》各一卷,是为先生著书之始。翌年,俞氏曲园采《札疏》入其所著《茶香室笔记》中,于是海内有疑先生为耆宿者,不知其年甫弱冠耳。

其后,为童子师,授课之暇,辄以著书自遣;经史而外,渐及小学、目录、校勘、姓氏诸学。是时先生年少气盛,视天下事无不可为,耻以经生自牖,乃留意时务。好读杜佑《通典》、顾炎武《日知录》,间阅兵家言及防河书。继思若世不我用,宜立一业以资事畜。三十后,遂有学农之志。读农家言,既服习《齐民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又读西洋农书译本,惟憾其语焉不详,乃拟创农学社,以资移译西洋农书。戊戌春,与蒋伯斧创农学社于上海。先后历十年,所译农书百余种。岁庚子,鄂督张文襄以所设农务局未臻理想,亟欲改革,曾邀先生往总理农务,后以人事故,未克舒展抱负。

己亥,甲骨出土于河南小屯。后三年,先生始见龟甲兽骨文字之墨本于丹徒刘鹗寓所,叹谓:“此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杜、杨、许诸儒所不得见者也,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遂尽墨刘氏所藏千余片,印成《铁云藏龟》,是为甲骨文字著录行世之权舆。丙午,先生至北京任学部职,始收求甲骨,迄辛亥间,所得约二三万片,其后所撰述之甲骨文字,多取材于此。“辛亥八月,武昌军兴,京师人心惶惶;时王静安氏与先生同在学部,相约各备米粮,誓守不去。九月、十月初,遂与王氏及婿刘氏三家眷属二十人赴日,是时武昌未下,京人有以为大局尚可挽回,请稍留以观其变者,先生诺之。送眷后三日,即只身返大连。翌年春,知与事无济,乃复东渡。”日人大谷伯及京都旧友富冈谦岁诸公书邀先生赴日避乱。在日期间,著述颇多。宣统元年十月,日人林泰辅作《清国河南汤阴县发现之龟甲兽骨》一文,以可疑不决者质诸先生;翌年六月,遂著《殷商贞卜文字考》一卷以答之,自称于此学乃得门径。

民国二十年辛未,时先生六十有六,以关内紊乱,忽动“勤王”之想,及冬,遂迎溥仪由天津之旅顺;冬春间,病呃,先后兼旬,欲不就医以待命,溥仪亲往慰勉。民国二十一年,伪满僭号,先生随入伪都,拜“参议府参议”。上疏辞之,溥仪允其所请,而留先生于左右,以备咨询。未几被任为“临时赈务督办”。丁丑,先生以年届七十有二,请准辞官,居旅顺,闭门习静,著书自遣,或摩挲金石,评骘书画为笑乐。庚辰(西元一九四〇)五月十四日,先生以积劳成疾,瘁然不起,溥仪闻之震悼,特谥恭敏,并赏银治丧,时年七十五。

先生毕生殚力治学,著述等身;其于学术贡献最大者,厥有五事。其一曰:内阁大库明清史料之保存。戊申冬,清宣统即位,令内阁于大库阁检回初时摄政典礼旧档,阁臣检之不得,因奏库中无用旧档太多,请焚毁,得旨允行。翰苑诸臣,因至大库求其本人及清代名人试策,偶于残策中得宋人玉牒写本残页,宁海章棂以此影印分呈张文襄及荣庆,先生因知大库藏书尚多,力请文襄整理保存归学部;允之,文襄具奏,奏中且言片纸只字不得遗弃。委刘启瑞、曹元中二人同整理,并面谕先生时至内阁相助。至是大库所存无数重要史稿,经先生悉力以争,得免毁灭。后十年,又几有造纸之厄,先生复购存之,乃得留于今世。

其二曰:甲骨文字之考订与传播。《铁云藏龟》问世后,孙仲容作《契文举例》首为考释,而考定小屯为武乙之墟,审释卜辞帝王名号者为先生。至若文字之考释,其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实上承孙氏未竟之绪,下启文字考释之端。其于殷契材料之流布,则有《殷虚书契前编》《后编》《续编》及《殷虚书契菁华》等书之印行。唐立庵曰:“卜辞研究,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而罗氏为甲骨学之开山祖师,厥功甚伟。

其三曰:敦煌文卷之整理:清光绪三十三年,英人斯坦因不顾法令,盗窃敦煌千佛洞大量古物返国,计写本二十四箱,重要器物五箱。法人伯希和亦取得写本十余箧,计六七千卷。宣统初,伯希和赁宅于京师苏州胡同,将启行返国,其所得敦煌鸣沙石室古卷已先运归,而以尚存于行箧者求教于先生。伯氏出示唐人写本及石刻,先生诧为奇宝。伯氏告之石室尚存卷轴约八千,以佛经为多,宜早购致京师。先生乃电请陕甘总督毛实英谋之,惟以甘肃贫瘠,恐难如愿,又请太学出金,然总监督亦谓无款;先生以为农科可节省充之,即其薪俸亦愿捐出,终购得八千卷。伯氏归国时,先生据其所得敦煌书目,择其尤者摄影,先后编成《鸣沙石室佚书》《古籍丛残》;继又选印德人所得西陲古壁书,成《高昌壁画菁华》。日人大谷伯西陲古物,先生亦据其高昌墓碑撰成《高昌麴氏系谱》,于是西陲古物乃得流传。

其四曰:汉晋木简之研究:光绪戊甲,西陲出汉晋古简千余,为斯坦因所得;斯氏请法儒沙畹教授为之考证,书成寄先生。先生乃分为三类与王静安氏任考证,先生撰《小学术数方技书》《简牍遗文》各一卷;王氏成《屯戍丛残考释》,合而成《流沙坠简》三卷。是书行世,影响于学术界者甚大。

其五曰:古明器研究之倡导:中州墟墓间所出明器,土人以为不祥之物而弃之。故世无知者。光绪丁未,估人偶携土俑为玩具,先生见而购焉;复录《唐要令》所载明器之目授之,令凡遇此类物,不可毁弃。翌年,遂充斥都市,关、豫诸地亦有至者。初所见为唐代物,寻见六朝两汉者。先生据此研究,撰《古明器图录》一书,遂启日后古明器研究之风气。此外复编印《古镜图录》、《隋唐以来古官印集存》《封泥集存》《历代符牌录》《四朝钞币图录》《地券征存》《古器物范图录》《古玺印姓氏征》诸书,传古之功,皆不可没也。

(《碑传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