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承认错误的德国
德国,这个曾经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对着整个欧洲狂轰滥炸,屠杀了无数犹太人的国家,无论是对犹太人还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可如今的德国却在欧洲、在国际上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德国是今天世界上的第四大经济体,它维系着欧盟的和平与发展。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犯下那么严重的错误,而现在它却能那么快速的崛起,并得到世界的原谅和认可?
当我走在德国南部城市德累斯顿充满秩序和活力的街道上时,我发现这里的一些建筑物看起来像火烧过似的,妈妈告诉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德累斯顿在二战时被盟军轰炸得几乎整个城市尽毁,战后重建这个城市时,对那些重要的古迹建筑,连砖头都是尽量用原来残留下的,以保留历史原貌。我在著名的圣母大教堂外墙上处处可见新旧砖头夹杂,看起来就像这个城市身上的一道道伤疤,向后人诉说着几十年前那场战争的残酷。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幅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它们向人们展示了那些被炸毁的建筑的故事。通过这些沧桑的建筑和最真实的照片,我看到了一种坦然面对过去、面对失败的精神。
当我在柏林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时,德国人的又一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
博物馆里有许多关于一战和二战的珍贵史料,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战败国,但德国人丝毫没有回避自己的不光彩的历史,并严格遵守合约精神,比如,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要割让大量的土地给邻国,还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尽管不合理,但德国都无条件地履行了条约,直到前几年,德国才终于赔完了所有的款项;又比如,二战期间,德国残忍屠杀犹太人的这段历史,博物馆里有非常详实的照片、数据资料等显示被害犹太人的人数,还有类似于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的模型,展示犹太人被集体屠杀的残忍过程。此外,博物馆还真实地展现了德军闪电进攻波兰和苏联,以及德国投降、希特勒自杀这些重大事件。对于自己曾经对犹太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德国直到现在还在进行赔偿,弥补自己犯下的战争罪孽。
走出德国历史博物馆,联系起不久前查阅德国历史资料时曾经看过的一张照片: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这张照片被称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我终于明白,德国为什么能赢得世界的原谅了:遵守合约,坦然面对失败,勇于承认错误,是德国重新崛起,赢得世人尊重的秘诀。我想,从勃兰特跪下的那一刻起,德国就开始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思考德国,不能不想起日本。同是战败国,日本恰恰相反,它非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百般抵赖;不仅不赔偿受害国损失,反而还要窃取受害国领土。就拿钓鱼岛事件来说,就是日本公然违反二战时期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公然践踏战后国际秩序的无赖行为。所以,尽管日本战后也实现了快速崛起,虽然它也是国家富裕、国力强大,却一直在国际社会难以获得相应的大国地位。
德国之行,我深深体会到“知错就改”“知耻而后勇”这样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它们适用于我们的人生,同样也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成长。
P20-23
诗乐的文字有一种早慧的美。父母的用心培养,让他在读万卷书的也行了万里路。写风景时会印射文化,发感慨时可见思想,殊为可贵。
——《看世界》杂志社总编辑 赵夙岚
作为00后人,周诗乐小朋友既“行万里路”又“读万卷书”,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少年看世界》记录了这种体验,是一次男的的精神之旅。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少年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周诗乐小朋友博览群书、行走世界、乐于思考、勤于写作,从《少年看世界》一书,我看到了新一代中国少年的“智”和“强”。
——“免费午餐”发起人 邓飞
读完了诗乐的《少年刊世界》,我心情久久都不能平静。这是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也是一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生动写照。他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异域的魅力风光与人情风俗,更有他对历史的审视,对未来的思考。“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新一代少年。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六年级(4)班班主任 卢维辉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记忆中,我对阅读的热爱是从5岁开始的。每晚睡前,洗漱完毕,我便准时和妈妈并排坐在床头,一起阅读故事书。首先是妈妈就着图片给我讲故事;一段时间后便是妈妈讲故事,我来编结尾;识字后,文字书便取代了图画书,我读一段,妈妈读一段,力求声情并茂;当我认识更多的字之后,我就不需要妈妈这根“拐杖”了,我和妈妈看着各自喜欢的书,不时就各自书中的某个问题展开一番讨论……书香,在静寂的夜里弥漫。这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随着年龄增长,我读的书从青少版升级到了原著版。除了余华、龙应台等中国作家的书,我还读了大量外国作家的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巨著,村上春树的《1Q84》,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狄更斯的《双城记》,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房龙的《宽容》《人类的故事》,还有《飘》《简爱》《名利场》《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过于喧嚣的孤独》……另外有《东欧史》《俄罗斯史》《光荣与梦想》《中国人史纲》《倒转红轮》《国家地理》……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开始体味文字之美与思想之魅力。当遇到某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我会追根溯源,找出几本相关的书籍,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在读完《复活》后,为了理解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作家托尔斯泰的“赎罪”,我阅读了《俄罗斯史》与《倒转红轮》一书,终于理解了这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对同一个国家作家们的作品风格进行比较,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比如,同样是描写布拉格人的性格,卡夫卡与雅诺斯拉夫·哈谢克的风格迥异:卡夫卡笔下的布拉格人沉闷无趣,哈谢克笔下的人物却幽默诙谐。同样是批判专制恐怖时代,米兰·昆德拉与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风格差别很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原来书籍中蕴藏着那么多的宝藏,它们引领着我不断向前,求索采掘。
阅读为我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渐渐地,我渴望走出书本去了解一个更为广阔的真实的大千世界。2010年的世界杯点燃了我“行万里路”的梦想。当电视上出现一支支国家队的名字时,我开始对着地球仪去寻找那些陌生的名字,继而如饥似渴地阅读世界地理历史书籍,了解那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我向往有朝一日能踏上那些遥远的土地。幸运的是,爸爸妈妈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他们带着我游历了欧亚十几个国家。行走路上,我收获了许多书本上不曾有过的经验和知识。生出了许多新鲜的感悟和体验:因为读了卡夫卡的书,在登上布拉格美丽的城堡山时,我才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卡夫卡笔下阴郁的城堡,我才会和妈妈冒着大雨朝圣般地去黄金巷寻找卡夫卡的故居;在柏林通往华沙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变换,再次翻阅《东欧史》,对德国与波兰历史上的怨恨纠葛,生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类似的感悟。,在旅行的路上越积越多,不吐不快。于是,就开始把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下来。适逢此时,《看世界》杂志给了我这样一个表达的平台,一月甚至半月一篇《少年看世界》专栏的任务鞭策我前行,使得我不敢懈怠。可以说,是《看世界》杂志催生了我的这本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许多人的夙愿,我很幸运,在一个飘逸着书香、充满着浪漫温馨与浓浓爱意的家庭中长大,有那么疼爱我的爸爸妈妈,我可以毫无顾虑地读想读的书、说想说的话、走想走的路。他们从不逼我去读奥数与校外补习班。当身边的同学们在各种辅导班中赶场奔波时,我可以阅读、闲逛、发呆;我可以在民航社区论坛上冒充大人参与那些“高大上”问题的讨论(最让我得意的是至今尚未露馅)。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们!
能有这本书,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卢维辉,这本书的构成除了《看世界》的专栏作品外,少数几篇是三、四年级的作文,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我五、六年级的课堂作文、课外作文以及考试作文,尤其是卢老师布置的每周一次的“读报评报”作业,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本书的内容。还有,对于从不做寒暑假作业的我,卢老师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阅读与行走世界的时间。
感谢麦璇老师,她经常推荐好书给我看,并愿意与一个小屁孩探讨大问题,她启发了我的批判思维;还要感谢华工附小以及在我成长过程中给我关爱的杨红华、黎平、胡英、罗通亮等老师。
感谢为我的书做点评的赵夙岚老师、秦朔老师、邓飞老师,他们的鼓励已成为我前行的动力。
最后,特别鸣谢我的偶像——蒋方舟老师,她不仅在百忙中为我作序,还给予我很宝贵的指点。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
序言 让世界参与自身成长
第1篇 行走看世界
1.行走世界,我的追梦之旅
2.童话布拉格
3.蓝色多瑙河
4.音乐与维也纳
5.悲情波兰
6.勇于承认错误的德国
7.西方的柏林墙与东方的三八线
8.俄罗斯普京:世界政坛上的“黑熊”
9.彼得与康熙:帝国的曙光与余晖
10.阅读决定民族高度: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另类解读
11.一场战争,两座凯旋门
12.雅典戏鸽
13.舌尖上的意大利
14.另类的美丽
15.庞贝废墟前的思考
16.梦幻威尼斯
17.柬埔寨的前世与今生
18.下南洋:饱含血泪梦想的华人传奇
19.站在摩天轮上看新加坡
20.台湾的博爱与诚信
21.风雨日月潭
22.韩朝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
23.苏格兰独立的“蝴蝶效应”
24.曼德拉的宽容与甘地的非暴力
25.中国梦与美国梦
26.茶与咖啡:东方与西方
第2篇 透过书报看世界
1.透过书本看世界
2.从Canton到Guangzhou的变与不变
3.“复活”的意义——读托尔斯泰《复活》有感
4.推动历史进程的神秘力量——《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5.让生命散发迷人的光彩——《生命,生命》读后感
6.印象最深的朝代
7.一个人的戏剧人生
8.2013,GDP背后的世界
9.以色列空袭加沙引发担忧
10.俄越关系渐入蜜月期
11.海外奶粉过境香港也限带
12.俄罗斯指责美国干涉内政
13.克里向朝鲜喊话:对话可以,拥核不行
14.美不当世界警察让人“担忧”
15.广东机场建设“高烧不退”?
16.国外如何处理医患纠纷?
17.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降到100分,语文涨到180分
18.山东“夺命快递”一死七中毒
19.俄直指乌克兰事态是“暴乱”
20.欧盟就乌克兰危机制裁俄罗斯
第3篇 感悟世界
1.2014,明天会更好?
2.关于“人”的思考
3.人生之船
4.爱的方程式
5.用心灵感受幸福
6.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
7.聆听夏日的第一场雷雨
8.我的家庭
9.我跟Aelx学英语
10.雪中的岳麓山
11.江南之春
12.声音的世界
13.勿忘本性
14.自信无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发出的信息
15.南非世界杯,成功与失败的启示
16.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17.救救地球
第4篇 未来与童话世界
1.未来世界
2.神奇的时光穿梭机
3.未来学校
4.地球,2035
5.渡渡鸟给人类的一封信
6.最美的独角兽
7.老虎与狮子
后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让世界参与自身成长
蒋方舟
读了周诗乐同学《少年看世界》的书稿,让我非常感叹:当很多小学生还在为“记一次有趣的郊游”之类作文犯愁;当很多中学生还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当成名言来抄写;当很多成年人把周游世界作为退休之后的梦想……而他,在12岁的小小年纪已经周游列国,开设专栏,把“看世界”纳入少年成长的履历表中——这是非常丰饶和有价值的经历。
我自己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这个大门就一直吸引着我,每年都必须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出国看一看,否则就有陷入雾霾,辨不清别人,也辨不清自己的感觉。我很同意这样的话:“旅行不是一次出行,也不只是一次假期,旅行是一次过程,一次发现……旅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更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我每次出国,都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看到他人眼中的祖国,就会对中国的理解更为深入。这样的角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无法得到的。
对比周诗乐,很多人的少年时代过得十分忙碌却又十分单调,有一点闲暇时间,都被捉去伏案“学习”,即使在放寒暑假的漫长时间里,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生活就是看电视和上补习班。有限的时间,是耗费在培养鸡毛蒜皮的生存小技能上更为重要,还是暂时远离这些生活,获得俯瞰生活的广角更为重要?
对我来说,旅行的意义就是可以从柴米油盐、鸡零狗碎中解脱出来。旅行之后获得的一点点小小认知,因为来之不易,就会格外清晰,格外坚定,也会能量无穷,覆盖到自己生活的小小细节中,左右自己的判断,帮助确定未来的方向。
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世界。未来的世界,肯定不属于鼠目寸光者,而属于有世界眼光的人。周诗乐无疑就是一个让世界参与自身成长的少年,他的未来也必定是不可限量的。中国少年的世界确实改变了,非常幸运地在年幼的时候,就有机会一次一次地走出国门,看世界,长见识。 。
不过,正如旅行的人有各种动力,不旅行的人也有各种理由。我甚至听过“年龄太小、看过的东西不记得,所以不让小孩子去旅行”的借口,如果看了《少年看世界》这本书,那应该有点启发吧。周诗乐的经历告诉我们,少年看世界,其实并没有多少阻碍,唯一的阻碍就是自己。
(作者为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
《少年看世界》作者是年仅12岁的小学生,《少年看世界》中所汇文章是其游历各国后,对地域文化、历史与现状的记录。其次是通过阅读书报,作者周诗乐对世界不同文化的思考。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作者创作的童话小故事。
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作序,《看世界》总编辑赵夙岚、《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联袂推荐!
《少年看世界》的主体部分是作者游历各国后,对地域文化、历史与现状的记录,其次是通过阅读书报,自身对世界不同文化的思考,还包含了作者周诗乐创作的童话小故事,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一个少年的开阔视野,以及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其对文化的好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