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做人要有大心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沐尘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做人要有大心量》由沐尘编著,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你就原谅和容忍他吧!

内容推荐

《做人要有大心量》由沐尘编著,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仅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做人要有大心量》中提到弘一法师讲到: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目录

第一章 勿执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源头

放下得失心,专注于当下

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好处

把自己压低,才是真正的尊贵

放下痛苦,快乐就会不请自来

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放下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放下生死,才能自在人生

第二章 常放手,有舍才能得,先舍而后得

懂得取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欲取先予,有舍才能有得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舍弃无关,心志专注

世界原本不属于你,所以你要抛弃“我执”

舍弃贪欲,才能使心灵归于宁静

抵制诱惑,使“心不为形役”

面对金钱,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三章 戒嗔恚,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宽容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

宽容,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以德报怨,是结束一切冤怨的根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凡事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

多一分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第四章 且随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接受比抱怨好

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是如来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的源泉

放下执著,量力而行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随顺自然,才能识得菩提觉性

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顺其自然,拥有一颗平常心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第五章 莫计较,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

用心计较,莫如退步思量

所谓输赢,只是文字的观念

摒除比较心,回归自我本性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对节

万物皆不完美,人生总有缺憾

一味苛求别人的认同,你将永远不快乐

第六章 有雅量,容忍是无量福德,亦是无量福田

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凡夫心易动难制,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人生苦短,生命可贵

做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第七章 奉善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要活在光明喜悦之中

一念善,存喜乐;一念恶,化悲苦

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众生皆平等,菩提心源于对众生的爱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心量大,修善绝不求果报

布施时的心量大,福报也大

善心不是用钱财来衡量的

第八章 多喜乐,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用烦恼心面对事物,一切都是业障

欢喜心是一剂快乐的良药

心宽是一种无上的福分

心中有美,快乐常在

心境清明,则日日好日,处处福地

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助人为乐是人生快乐之本

第九章 惜福祉,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贪欲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戒贪痴,贪婪是万恶之本

心无贪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

不沉湎放逸,不贪恋享受

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感受到多少

用心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就是珍惜幸福

不要觉得自己不幸,比我们痛苦的人还有很多

试读章节

静慧大师说:“我学佛几十年,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佛家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以及执著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淡泊明心放下贪、嗔、痴,抛弃一切的执著,对人生之苦不绝望,对人生之乐也不执著。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商场得意者威风八面,仕途得志者自然也风光无限,但如果你志不在此,则大可不必对此望洋兴叹。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感到迷惑,也不要因为世俗的偏见轻易移志。别人的故乡,或许只是你的一个歇脚之地。人生就好比一艘船,这艘船不可能载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所以,要想扬帆前行而不在中途搁浅或者沉没,就必须把那些应该放下的统统都果断地放下。

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个以出卖苦力为生的人,他非常勤劳,也很节俭。每当有些积蓄时,他就全换成黄金,然后封藏在一些瓶罐里,再埋藏在家中。他看着自己一天天增多的黄金,心中感到越来越快活。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终日省吃俭用的成果换来了满满七个瓶罐的黄金,但也就在这时,他终于病倒了,可是因为不舍得花钱请医生治疗,最终留下那些黄金,一命呜呼了。

死后,由于念念不忘自己留下的黄金,他变成了一条毒蛇,日夜守护在他生前埋藏的黄金旁边。物换星移,岁月如梭,经过了一万年之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就是因为自己如此执著,才使得他一万年仍脱离不了蛇身。当他从这种执著中醒悟过来后,很快就摆脱了蛇身,获得了超生。据传这条毒蛇就是舍利弗的一个前身。

执著是心灵的桎梏和牢狱,人心一旦执著,就会变得如针眼一般狭窄,而人心一旦打开,天地就可以变得无限宽阔。就像故事中的这条毒蛇,因为对黄金的执著,使它一万年都不能解脱,而当他翻然醒悟时,才终于发现,原来自己陷在了自己制造的执著的迷梦里。

当我们突然醒悟了,就好像从梦中惊醒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以前所执著的那些只不过是一种不实的虚像罢了,如“梦”,如“幻”,如“影”,如“露”,亦如“电”。我们也会突然发现,原来心灵的范畴,可以变得如此的开阔与自在,而“执著”就是对这种开阔本色的背反,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有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告诉他说:“你要求法,这很好。那么,不管我说什么,你都要照做。”

修行人回答说:“我既然是来向您求法的,自然会遵从您的教诲。”

尊者即刻幻现出一座陡峭的悬崖,悬崖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而在大树下有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尊者要他爬上树去,修行人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地抱着树干。

尊者说:“把两脚放下。”修行人就把双脚放了下来。

“把左手放下。”修行人把左手也放了下来。

“把右手放下。”修行人这次抗议道:“不行啊,如果放了就会跌到坑中摔死的!”

尊者说:“你不是答应要听从我的吩咐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

修行人只能把右手也放了下来,可是哪里还有什么树和坑啊,那只是尊者以神通变幻出的一个虚幻境界而已。这位修行人放下了心中的执著,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可能有人会问,佛家既然讲空,那我们还折腾什么呢?学了又能有什么用呢?佛家之所以讲空,是因为这个社会的人太“现实”了。过去是这样,时至今日仍然是这样。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人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各种欲望不断膨胀,什么都想拥有,一切都以看得见、摸得着为标准。人太现实了,就会什么都想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佛家讲空,显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佛家所讲的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放下。该拿起的要拿起,该放下的也定然要放下。不该拿起的你不能拿,不该放的你也不能放,平平淡淡才是空。对于当前这个社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受到的、意念想到的,一切好的东西都想要,所以佛家提出的“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可是对于人来说,放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有欲。“谷”“欠”即为欲,人的欲望就如同深谷一样,永远都填不满。谷为五谷,表示食物,人吃了食物,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饥饿感很快又会降临,所以要吃食物来满足食欲,就这样循环不断,好像永远都不会够,永远都需要补充,因此人的欲望总是“欠”着的。一直欠着,就一直难以填满,直到死的那一刻为止,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正是因为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由此才产生了诸多烦恼。所以,消除烦恼的根本办法就是消除贪欲。而消除贪欲,正是步入佛家的最根本问题,也是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P6-8

序言

佛家常讲心量,那么,究竟何为心量呢?在佛教中,心量指心对外境的攀缘、度量。《坛经·般若品》上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在俗语中,心量主要是指度量和心胸之广狭。

我们整天说学佛,那么究竟学佛的什么呢?其实主要是学佛的心量。佛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就是说佛的心量广大无边。无边无际的大干世界都包括了,无量的世界就在你我心中。

一位佛信徒问无德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无德禅师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对佛信徒说:“你把眼睛闭起来,在心中造一座城垣。”

佛信徒听罢闭目冥思,在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大师,城垣造好了。”

无德禅师说:“你再闭上眼睛造一根毫毛。”

佛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大师。毫毛造好了。”

无德禅师问道:“当你造城垣时,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佛信徒回答说:“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无德禅师又问:“当你造毫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佛信徒回答说:“用全部的心去造。”

无德禅师开示说:“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的啊!”

人心可大可小,小时一根毫毛即可填满,大时则可容纳天地万物。心界原本广阔无边,只在自己所想所念。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世界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心量的大小,如果我们心量狭小,我们的世界就会很小;如果我们心量宽阔,我们的世界就会很大。如果我们把心量扩大到无穷无尽的时间里、空间里,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浩淼如海,无边无际。

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不能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主要是因为心量太小了。我们学佛,主要目的就是恢复本有的心量。我们现在的心量都很小,起心动念之间心量都会画成很多格子、很多界线,非要分出你我他,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能修行成佛。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容人、能容物、能容事,能包容一切,不要去跟一切人、一切事斤斤计较,不要苛求,不要勉强,不要执念,要随喜,要安住,要圆融。

佛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一切都是虚妄的、无常的,那么还有什么好计较,还有什么好认真的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常常做如是观,自然会心开意解。

净空法师说:“量大福才大。不能包容的人是可怜悯者,六道凡夫。”佛陀在《楞严经》上有个比喻,他把虚空比喻成一片云彩,把心量比喻成虚空,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是虚空大还是云彩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心量,量大才能福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