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陵物语
分类
作者 卢海鸣//邓攀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卢海鸣、邓攀编著的《金陵物语》是集合了多篇文章的合集。所选文章主要是清末及民国时期,英、美、日、法等国的人对当时南京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的描写、见闻与感受。全书视角新颖,语言文字优美,极具艺术价值。同时,从外国人的角度对清末及民国南京的描写与记载也极具珍贵的史料价值,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不同的南京,还原一个历史的南京。

内容推荐

卢海鸣、邓攀编著的《金陵物语》收集了60篇外国人所写的关于南京的文字。体裁多样,有游记、散文、随笔、日记、书信报告和回忆录等。在时间的纵轴上,这些文章上起明朝,中历清朝和太平天国,下迄民国政府退出南京。在作者国别的横轴上,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葡萄牙、荷兰、加拿大、捷克、罗马尼亚11个国家的作者,书写着他们对南京的感触与见闻。全书内容可谓精彩丰富、极具可读性。

目录

西方人眼中的南京(代序)[英]衔周安

这座都城叫南京/[意]利玛窦

初到南京/[意]利玛窦

南方九省中的南京/[葡]曾德昭

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两访南京/[荷]约翰·尼霍夫

本省第一大城市及其特征和所辖城镇

/[罗]尼·斯·米列斯库

致国王忏悔师、本会可敬的拉雪兹神父的信

(1703年2月l 5日于舟山)/[法]洪若翰

致富尔斯登堡主教大人的信——城市、建筑物以及中

国最巨大浩繁的工程/[法]李明

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参观南京

/[英]克拉克·阿裨尔

南京简记/[英]宾汉

关于南京及瓷塔、明孝陵等古迹的记述

/[英]柏纳德

向南京前进/[英]利洛

舰队抵达南京[英]奥特隆尼

关于1853年11月和12月间访问天京的叙述

/[法]葛必达

1854年6月1日法斯就漫游天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给

麦莲的报告/[美]法斯

访问天京的报告/[英]慕维廉

向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报告访问南京的情况

/[英]巴夏礼

天京印象/[英]宓吉

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英]吴士礼

天京见闻/[英]富礼赐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英]呤喇

南京传教史/[法]史式徽

金陵机器制造局/[英]约翰·汤姆森

南京的冬天/[英]李提摩太

金陵史地概述/[法]方殿华

大钟/[法]保尔·克洛代尔

陵墓/[法]保尔·克洛代尔

骆博凯家书/[德]骆博凯

金陵游/[日]内藤湖南

中国问题和南京北京/[日]内藤湖南

江南贡院/[美]盖洛

南京/[日]中野孤山

南京之名胜/[日]宇野哲人

从汉口乘船赴南京/[日]股野琢

南京的风景/[日]小林爱雄

中国的宴会/[日]小林爱雄

致爱妻玛沃娜的信/[法]谢阁兰

光复南京/[英]端纳

南京共和政府印象/[日]佐原笃介

致乔·厄·莫里循的信/[英]戴·福来萨

南京/[英]狄更生

南京怀古/[日]常盘大定

南京/[日]芥川龙之介

南京情调/[日]青木正儿

关于国民党政要的报告(1929年2月l 4日)

/[美]美国驻南京领事馆

今日南京/[美]柯乐文

生死场/[美]史沫特莱

南京的现实和梦想/[美]史沫特莱

南京记忆/[美]赛珍珠

南京/[捷克]基希

南京怀旧绝句/[日]吉川幸次郎

中华之都/[英]彼得·弗莱明

拉贝日记/[德]约翰·拉贝

第一个月的回顾(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13日)/[美]明妮·魏特琳

东史郎日记/[日]东史郎

南京一瞥(1937年12月15日)/[美]贝德士

栖霞山之行报告(1938年2月16日一17日)

/[美]约翰·马吉

南京/[德]赫达·莫里逊

南京与重庆/[加]切斯特·朗宁

南京解放/[加]切斯特·朗宁

南京失陷/[美]西默·托平

后记/卢海鸣 邓攀

试读章节

南京城的居民(看起来)比其他地方的人老实、正直而又有礼貌,在学识和艺术造诣上都超过他们所有其他地方的同胞。我们在此看见很多显要人物的服饰都很整齐,看来该城的汉人比别的地方的人自由得多。可能别的地方人口少,汉人不能保护他们自己,以对抗鞑靼人的专制。

次日,耶稣会的神甫自动前来迎接使臣阁下,并邀请使臣赴宴。使臣阁下(因某种原因)予以婉言谢绝,却同意秘书和我应邀赴宴。那位神甫也欣然同意,于次日盛宴接待我们。他也邀请了几位显赫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对我们的来临感到很高兴,在胸前划十字,表示他们是天主教徒。他们在此地拥有一座大教堂,是将一座古老的庙宇按天主教的样式加以改建的,修饰得很漂亮,还修了一个园圃,栽种各种水果树,特别是樱桃树。这里的樱桃数量甚多,味道极佳。

我们在此地做好了以后旅行的准备工作后,二位使臣就于五月十八日搭乘皇帝派来的专门船只离开此地。这种船又宽敞又舒服。

五月二十日,我们到来了仪征县。这是一个小城,距离南京一百二十里,位于长江左岸,而长江由此向东奔流一百八十里注入海洋。在长江人海口,(据中国人说)有五个岛屿分布在正中央的水面上。水深约十五嚼多,如果我们细心地测量水深,就可以从那里一直航行到南京前面的水深六嚼之处。通事也告诉我们,国姓爷①不久以前曾从海上登陆,要夺取南京城(此处是全国的枢纽)。但他运道不佳,在此受挫。遭受一些损失后不得不再度扬帆离开。然而他烧毁这里很多的船只,并夺走了很多其他的船。我们到达南京停泊后,有几个乞丐来船上大行怪事。其中有两个相互猛烈地对撞脑袋,吓坏了所有的观众。他们继续对撞头颅,除非我们给他们钱,否则将撞倒其中一人死亡,就像以前他们多次干过的那样。另外有一个乞丐跪着喃喃自语之后,就把脑袋撞向一块大石头,撞得惊天动地。还有几个乞丐在头上放药材烧,一直烧得头皮发出臭气,哭喊呻吟,直到有人给钱才罢休。另外一些盲人成群结队赶来,在号子的节拍下互相用石块击打胸膛和背部,打得头破血流。这些乞丐有的从小就长得奇形怪状,其外貌令人胆寒,似乎像狂暴的魔鬼里克。后来我们在黄河边时,有一个占卜天气的先生来到船上,他用一根铁条刺穿脸颊恐吓我们,还抽出二把锋利的菜刀吓唬我们说,如不给他银子,就要自残。他只穿一条裤子,上身赤裸,抖动着躯干,就像个被魔鬼逮住的人。鞑靼人都非常害怕,给了他很多礼物,以祈求好天气。我们因此大笑起来,拒绝给他银子。我们说,我们只怕上帝,不怕魔鬼。

十一月二十日,我们再次到达那条大河长江。

次日,我们到达著名的南京城。因为当地长官不在,所以我们不能在需要的时间里得到船只,不过却使我们在这个中国的心脏地带多一次机会休憩,以便从疲劳的旅行中恢复过来。

二位使臣阁下派我去见报恩寺的和尚,通知他们我们已经到来,并想看看那个石碑的进展情况,因为他们以前说要造一个石碑纪念使臣阁下,这个石碑使我看得惊叹不已。石碑之外还有二个用灰泥做的塑像,是这个异教的和尚为了要向二位使臣阁下表示敬意,叫人依照二位使臣阁下的身材轮廓塑造,立在一座显赫的庙里。他问我意见如何,说:“噢,老爷,好不好?”我回答说,看见这两个塑像我们很高兴,但不要立在庙里。

第二天,天气突然变冷,冬天开始了。小船外面什么都看不清楚,终日飘着细细的雪花,房顶尽是白色。二位使臣阁下虽然一再受到邀请,但是他们不能去别处,只能去住在郊区的二位税吏那里赴宴。这二位税吏一位是汉人,一位是鞑靼人,都是很有体面的人。他们又是敲鼓又是吹喇叭,迎接使臣阁下,和使臣畅谈直到深夜。

P23-24

序言

过去4个世纪里(指16至20世纪早期),西方人眼里的南京可以作为当时全中国的象征。在同中国接触的早期,西方人对中国的景仰之情几乎是不加批判的。无论是它的城市、它的先进技术、还是它的文化。但是到了18世纪末,在欧洲复兴、法国和美国大革命的背景下,许多西方人反而认为中国是相当落后的,简而言之“比不上”西方。所以大多数在19世纪早期流行的对中国的描述报道都是反面的,以至于西方人一致从心理上背叛了对中国曾有的崇敬之心。

类似的情形同时也在南京上演。起初西方人对南京的山川形势、建筑艺术,以及它作为一个兴旺发达的制造业和商业中心的地位都抱有深切的崇敬之情,但是,19世纪早期这种状况发生了转变。1842年,第一个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的不平等条约在南京签订,它标志着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开端,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衰落,南京由此成为中华民族脆弱的象征。几乎是在整整100年之后,1937年间,南京人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遭受了凄惨的命运,这是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野蛮的片段之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从此南京在西方人的印象中,由一个早期欧洲移民安定生活的殿堂和美丽的景点首先转变为西方霸权之下中国耻辱的象征,并最终沦落为使人感到怜悯、恐怖的地方的代称。

今天,在对南京悠久历史作一简要介绍之后,我将谈及一些著名的外国人对南京的印象。我将首先提及16世纪早期的一个大主教利玛窦;接下来是荷兰的艺术家尼霍夫,他陪同17世纪中期的一个荷兰大使出使清王朝;然后谈到马戛尔尼勋爵,1792年出使清朝的第一个英国大使;而后是l842年签订的声名狼藉的《南京条约》,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对南京的占领,19世纪末期所谓的南京对外通商口岸;最后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一些幸存者至今仍然健在。

南京一直是中国的战略要地,它控制着长江流域从沿海至内陆的交通以及北京至太湖之滨富饶的鱼米之乡的交通。长江水很早就同南京城内的水道相连,甚至连大型货船都可以入城,因此南京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大概是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也就是汉朝灭亡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承担了超过本来的地方性的职能。因为直到公元6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国,南京一直是南朝的都城,它统治着大致相当于现今江苏、江西、安徽省的地域范围。六朝时期的帝王风采逐步赋予了南京所拥有的“王气”,换句话说,少有的地理人文品质使得南京成为少数几个可以作为“一国之都”的城市。

南京历史上也成为保护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不受北方少数民族侵犯的一些皇帝的避难所,这样,南京成为中国长期的不间断地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形象的象征。这时南京发展成为主流文化和宗教中心。各个时期著名的诗人、作家、画家、数学家、书法家等都曾在此居住过。唐代大诗人李白醉酒后“欲上九天揽明月”却从船上跌落河中而溺死的著名故事的的确确发生在南京秦淮河畔。这个故事在西方久为传唱。

l368年,南京成为明朝都城之时,已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大都市。洪武年间,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南京老城得到扩建;新建的宏伟大道横亘城中,当时现存的城墙要么被拆毁,要么同今天仍然存在的环绕老城的规模宏大的城墙合为一体。城墙总长23英里,是现存同类城墙中最长的(北京的城墙总长2l英里),高60英尺,厚达25英尺。换句话说,它是一个体积庞大的防御体,城墙一周由13个雄伟的城门扼守。所有早期到过南京的西方人都论及南京城是如何之大。他们讲到两个在城墙上的骑手一大早从同一个城门往相反的方向疾驰,直到夜幕降临时分才能碰面。

15世纪早期,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威胁。从那时起南京就降格为全国的第二大城市,同时继续保持它作为纺织品和手工艺品制造中心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前进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那时的天主教士,主要是耶稣会会士,在中国创建了国外教会的其中之一。17世纪早期,南京是世界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市中的一个,它有着漫长、宽广、铺筑地面的林荫大道,众多宏伟的石桥、塔和宫殿,也包括那座闻名遐迩的琉璃塔,它们都是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前刚刚建成的。这组宏伟的纪念性建筑是报恩寺,它统帅全局的塔主体高240英尺,精致的铁顶高60英尺。这座塔用砖石砌筑而成,外面包裹着附近特制的彩色琉璃瓦1860年以后已经被正式开放给外国人做生意和居住,但是南京直到19世纪末为止从未停止对外国人大规模定居南京的抵抗,在争取妥协的过程中提前引发了一场战争,类似于英国在争取把上海作为势力范围时的战争。一位国外定居者说道,这个城市是如此的美丽以至于欧洲人可能会为之发动战争。在1900年混战之后(清政府在此发挥了核心作用,当时清军军事领导者在南方保持绝对中立),有人期望南京再次成为国家首都,虽然未获通过。

今天我想提到的最后一件事是臭名昭著的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在某种程度上给这场可怕的战争定下了令人恐惧的基调。在那年的11月份的后期,日军占领上海之后,苏州未经任何抵抗就被放弃,南京也基本上是不加防御地敞开在日军面前。恐怖终于降临,到12月初随着日军的三面包围,南京已经处于随时都可能被占领的状态,中国将领被迫进行环形防御,但是很快就被突破了。到12月13号,数万中国军人被围捕。对被捕军人的处决(很多被活埋)成为这次声名狼藉的军事占领的开始,现在这次大屠杀被认为是二战中的主要暴行之一。

那个时候,这场战争仍然只是在中日之间进行,而未像后来那样波及整个世界,所以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外国人有些时候还能够采取行动阻止一周之内杀害数十万的中国居民。天主教堂、领事区、领事馆好像是曰军唯一怀有敬意的地方(但是即使是这些地方后来的状况也急转直下)。因此,很自然的,灾民们纷纷拥入寻求庇护。当时,许多人的名字成为西方私人援助的代称而流芳百世,比如令人崇敬的约翰。拉贝先生,他是当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德国领导人,在那场侵略灾难中,他在他的住处庇护了650个中国人;还有魏特琳女士,一个传教士兼教师,她尽她的最大努力保护中国的妇女和儿童,后来回到美国后,她因为难以忍受她曾经目睹的恐怖而自杀。今天的这个时刻,除了南京的自然和建筑魅力之外,对西方人而言,这段历史是他们同南京的最重要的联系。

西方人对南京的印象就这样像钟摆一样摇来摆去,从早期对南京的艳羡,到对它环境卫生状况的厌恶,到强烈地希望占有它,再到对南京人遭受大屠杀的怜悯与悲痛。然而,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从16世纪末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早期接触一直持续到今天,南京从未远离关心它的西方人的视野。

后记

南京自六朝(229—280)建都以来,就不断有外籍人士造访,并留下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字记录。

早期传世至今的主要是外国使节的国书和诗文。如六朝时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使节,在所携国书中赞美南京(时称建康)城如天宫、衣如天服、人口众多、市廛繁荣。明初朝鲜半岛的高丽(后改朝鲜,今朝鲜与韩国)和中南半岛的安南(今越南)均属汉字文化圈,其使节撰写了许多反映赴南京朝贡的纪行和唱酬诗文。与礼节性的国书不同,诗词完全是个人由感而发。这些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类型文体书写的文字,充分彰显了南京作为东方文明中心的城市地位。此外,元朝时旅居南京的一些日本僧侣也有诗作存世,是以佛教为纽带的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

从16世纪末开始,前来南京的西方传教士和使团逐渐增多。他们的观察和记录更加全面、细致,记述方式与中国传统方志、文人笔记也完全不同,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而有独特价值的信息。同时,这些欧洲人不吝笔墨的赞美,使得南京成为西方对遥远中国印象深刻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标签,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更是频频出现在他们的笔下。

1840年,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鸦片战争,以在南京(时称江宁)城下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结束。随后,震惊世界的太平天国起义、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力图建设现代中国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取得反侵略战争首次大胜的全民抗战、终结近代历史的解放战争,使南京在一个多世纪中持续成为东西方各国关注的焦点。外国的传教士、军人、外交官、摄影师、学者、记者、作家乃至旅行家纷至沓来,以不同立场,从不同侧面,用不同语言,怀不同动机和目的,书写着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沧桑和传奇。

然而,外籍人士撰写的关于南京的游记、散文、随笔、日记、书信报告和回忆录等,散见于各类文献档案和图书报刊中,至今没有人做过专门的搜集整理。鉴此,我们产生了编选外国人眼中的南京——《金陵物语》一书的设想。经过反复商量,我们确定了编选这部书的五个标准:

一、时间上,对于作者到达南京的时间或者写作时间,不设上限,下限一般截至1949年lO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空间上,文章内容以记载南京地域内(以2014年南京现行行政区划为准)发生的事件或与南京有关的人物为主;

三、排序上,主要按作者到达南京的先后时间依次排列,间以文章写作的时间为序;

四、体裁上,以游记、散文、随笔、日记、书信为主,兼收报告和回忆录等;

五、形式上,每篇文章由作者简介、正文和版本来源三部分构成,配以相关的历史图片。

按照上述标准,由南京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卢海鸣和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邓攀处长利用业余时间分头搜集资料,最终筛选出60篇。这些文章,从时代上来看,上起明朝,中历清朝和太平天国,下迄民国政府退出南京;从国别上来看,包含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曰本、美国、葡萄牙、荷兰、加拿大、捷克、罗马西亚11个国家。最后由卢海鸣负责全书的统一配图。

本书搜集的文章,还只是外国人关于南京文字的冰山一角,毕竟一本书的篇幅有限,权当抛砖引玉,期待研究者将来能深入发掘这座境外宝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原文作者受历史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有些描述不够准确,有些评价不尽客观,如将南直隶称为“南京省”,称太平军为“叛军”等,我们在编选时一概保持原貌不加删改,请读者留意甄别和批判看待。

在此,我们首先要感谢几个世纪以来陆续光顾南京的外籍人士,不管当时他们的动机和目的如何,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料,让我们能够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南京。

其次,我们要感谢将这些外籍人士作品翻译出版的译者和出版单位,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完成这份有意义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些译者未能联系到,希望这些译者看到本书后,能够百忙之中拨冗与本社联系,我们将奉上样书和薄酬。联系电话025—83283877),尤其要感谢的是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李玉教授、彭曦教授、卢彦名博士,以及张晓光、王燕、张思凡和南京出版社的谢微编辑,他们在百忙之中拨冗翻译了部分英文、日文和法文书稿,为本书增辉添彩。

再次,我们要感谢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著名中国史专家乔安娜·韦利一科恩(Joanna Waley—Cohen,中文名衔周安),她于2002年撰写的《西方人眼中的南京》一文,是如此得深入浅出,以至于让我们放弃了撰写序言的念想。承蒙她的厚爱,不仅同意我们将她的这篇文章用作本书的序言,而且她还专门作了修改。

此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西祠胡同网站历史论坛的老友Selina(傅雪)、大芗(尹磊)都给予过帮助;本书的图片取自于《老明信片·南京旧影》《老照片·南京旧影》《南京民国建筑》《南京明清建筑》《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以及国内外网站,在此一并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喜悦,也期待大家的批评和意见,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热爱南京这座城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