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巳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都德编著的《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一课(赠英文版都德短篇小说选)/双语译林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作者 | (法国)阿尔封斯·都德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巳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都德编著的《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 内容推荐 《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商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最后一课》的作者采取的角度也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 目录 译者序 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小间谍 一局台球 安居 波凯尔的驿车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赛甘先生的山羊 繁星 阿莱城的姑娘 教皇的母骡 桑居奈尔的灯塔 “塞米朗特”号遇难记 海关水手 菊菊乡的神甫 一对老年夫妻 散文诗 毕克休的文件包 金脑人的传奇 诗人米斯塔尔 三遍小弥撒 橘子 两家旅店 到米利亚纳去 蝗虫 可敬的戈谢神甫的药酒 在卡马尔克 思念 试读章节 旁边这人又告诉我: “…女主人和小儿子刚做完弥撒回来……自从大儿子自杀以后……他们每天都去做弥撒……唉,先生,多么悲惨的事!老爸至今还穿着死去的儿子的衣服,别人休想叫他换下来……” “驾!吁!畜生!”一声吆喝,那辆装满了干草的车,摇摇晃晃出发了。我想进一步了解悲剧的详情,要求赶车人让我搭上他的车,坐在他旁边的草堆上,我听到了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他的名字叫让,是个特别出色的二十岁青年农民,文静得像个姑娘,身体强壮,眉目开朗。因为他长得很漂亮,许多女人都盯着他。但他却情有独钟,那是一个娇小的阿莱城的姑娘,她衣着华丽,打扮花哨,让是在阿莱的市集上认识她的。农庄上的人,起初都不赞成这门亲事,因为,这姑娘妖艳风骚,而她的双亲又都不是本地人。但是,让却主意已定,不肯回头,他甚至这么说: “如果不让我跟她结婚,那我就去死。” 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满足他这个意愿。婚礼决定在收获之后举行。 稍后,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全家人正在院子里用晚餐,气氛就跟结婚宴会差不多,虽然没有新娘子在场,但大家频频举杯为他祝贺……突然,大门口出现了一个汉子,他用颤抖的声音,要求与庄主埃斯代维单独说几句话。埃斯代维站起来,跟来人出了大门,这汉子对他说: “庄主,您打算让您的儿子与一个女人结婚,但这个女人是个荡妇,这两年以来,她一直跟我相好,我已经先占有了她,我可以提供证据,瞧,这就是我跟她的情书!她的父母全知道真相,早就把她许给我了,但是,自从您的儿子遇见她以后,她跟她的父母就对我不感兴趣了……然而,我相信,她既然干得出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来,将来就不可能给您儿子当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妻。” “很好!”埃斯代维庄主看了看那些信件说道,“请进去喝一杯葡萄酒。” 这汉子答道:“谢谢,我心里难受,无心喝酒。” 说完,他就走了。 做父亲的不动声色回到院子里,他重新入席。晚餐在欢乐之中结束…… 当天夜里,埃斯代维庄主与他的儿子一同到田野里遛弯,他们在外边待了很长时间,当他们回到家里时,做母亲的仍在等候。 “孩子他娘,”庄主一边对她说,一边把儿子领到她跟前,“你亲亲这孩子吧,他是个不幸的人……” 让从此绝口不谈阿莱姑娘。但是,他仍然一直爱着她,而且,自从有人告诉他这女人曾在另一个男人怀里躺过以后,他反倒更爱她了。只不过,他因为生性矜持所以沉默不语,这无异于自我折磨,害了他自己,这可怜的孩子!……他经常整天整天地独自待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也不动。另一些日子,他又跑到地里去拼命干活,他一个人干的活常超过十个零工……到了傍晚,他常沿着通向阿莱城的大路,一直走到在夕阳中可以看到城里尖形教堂林立的地方。到此,他就往回走,从来不走进城去。 农庄上的人眼见他如此痛苦,如此孤独,都感到束手无策,大家都担心会发生不幸的事……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他的母亲见他眼里噙满泪水,就对他说: “好吧,让,你听着,如果你还是要那个女人,我们就成全你吧……”P50-51 序言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的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大,四个短篇集总共不到百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在他四个结集中,较为重要的是《磨坊文札》(1869)与《月曜日故事集》(1873),为读者所传诵的名作,几乎都收在这两个集子里。为数不过十余篇,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巳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商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采取的角度也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本篇中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都是以高度传神的白描手法勾画出来的,着笔不多,但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在上“最后一课”时的心理感受,集中地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柏林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佳作,同样也以感人的故事、新颖的构思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懦弗上校原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人,充满了法兰西荣誉感与爱国观念。普法战争一失利,他就中风瘫痪,巴黎被围的困难时期,他躺在病床上,一直生活在法军节节胜利、直捣柏林的幻想中,他的胜利幻想与眼前战败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既表现了这个重病老人天真而热烈的爱国情感,也烘托出巴黎被围的悲剧气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的幻想必然彻底破灭,而他幻想破灭、终于发现了可怕的现实之日,也就是他生命终止之时。这一不幸的结局使小说具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小间谍》通过普鲁士人引诱利用无知的小孩出卖消息与情报致使法军大败的故事,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既揭露了敌军卑鄙、狡诈与残暴的面目,又描写出法军士兵淳朴的人情,既鞭挞了贪图私利的通敌者,又批判了失足者行为的危害,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对他们作不同描写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与通情达理的分寸感,而把无知的误入歧途的小孩斯泰纳的悔恨之情,与义勇军全军覆没联系起来加以描写,则表现了作者明确的道德告诫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作者在小说里是着力描写斯泰纳误入歧途的经过,不如说是着力塑造他的父亲斯泰纳老爹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的法兰西公民的形象,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还是一个恩怨分明的硬汉的形象,他为了报仇雪耻,和强大的敌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在作者笔下,这一对父子悲剧故事的感人程度亦不下于儒弗上校。 都德所有这些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巨大的悲怆性。在这些短篇里,都德都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小学生失去学祖国语言的权利,老军人梦想昔日的民族荣誉而不可得,老父亲报仇雪耻失败,老旗手进行绝望斗争,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情与行为决定于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是这一大悲剧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德这一组短篇小说不仅蕴涵着他自己丰富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构成了对普法战争这一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的深刻发掘,他所达到的这一意境与高度,是法国文学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作家都未曾达到的。与此同时,都德又怀着愤慨之情在《一局台球》中揭露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妄自尊大与对战争失败应负的不可饶恕的罪责,士兵们已集合起来在战壕里待命,但司令部里台球游戏玩得正起劲,即使敌军已开始了攻击,元帅与将校们仍无动于衷,不下任何命令。致使全军坐以待毙,一局台球打完,全军也遭到了覆没之灾。 都德短篇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他故乡普罗旺斯地区生活的描写。普罗旺斯题材在他短篇中占有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著名文集《磨坊文札》中的短篇就是他的怀乡之作。正如莫泊桑在法国文学中以描写诺曼底景物著称一样,都德则以对南方风情出色的描写而闻名。对都德来说,普罗旺斯的一切都具有迷人的魅力,如他一个名为《县长下乡》的短篇所描写的,南国乡野的景色是那么迷人,以致一个忙于事务的俗吏也情不自禁醉倒在山林里。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筒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在其南方描绘中,都德致力于对普罗旺斯性格的发掘与刻画。他欣赏普罗旺斯人身上重感情而不重功利的性格,在他笔下出现了不止一个感情炽烈、任凭感情行事不计后果的人物。在《阿莱城的姑娘》里,主人公让,一个身体健壮、性格开朗的普罗旺斯青年农民,爱上了邻近阿莱城的一个俏艳的姑娘,他的爱情是那么热烈执着,以致声称如果不娶到她,自己就活不下去。父母只得答应他的婚事,但婚前不久,有人向他家告发了那个姑娘原来是朝三暮四、永性杨花的人,让从此绝口不提她,心里的爱情却仍然炽烈,并为爱情上的创伤感到极大的痛苦。他都郁寡欢,形单影只,为了不使父母难过,他强作欢颜,终于在过了圣埃洛瓦节狂欢之夜后跳楼自尽。在《波凯尔的驿车》里,那个在邮车上被人嘲笑的磨刀匠,看起来是一个软弱的孱头,实际上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物,他不幸娶了一个漂亮而放荡的女人为妻,这个女人几乎每过半年就要与情人私奔一次,不久后又回到他身边请求原谅与宽恕,如此反复,习以为常。磨刀匠为自已宠爱的妻子而长期忍辱负重,终于,他持久的爱被折磨成强烈的恨,这种恨最终引发了一出震撼人心的惨剧。虽然这类普罗旺斯人在精神上显得有些软弱,但其感情强烈的程度却与司汤达笔下的意大利性格、梅里美作品中的西班牙性格有某些相似之处,这种感情至上的性格正是投合了都德本人感情浓厚、气质热烈的倾向,成为他乐于描写的对象。 都德在发掘普罗旺斯性格的时候,以深深的感情注视着普罗旺斯性格中的淳厚、朴实与天真,并以短篇小说中堪称最佳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他的《繁星》就是展示这种优美人性的杰作。这个短篇通过一个普罗旺斯牧童的自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牧童爱慕着田庄主人的女儿斯苔法奈特,但他只能怀着这没有希望的恋情孤独地待在放牧的高山上。使人喜出望外的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斯苔法奈特来到高山上为他送粮食,并且因为大雨与山洪暴发而不得不在高山牧场上过夜,牧童怀着纯净的柔情。坐怀不乱,与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一起度过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夜晚,迎来了曙光与黎明。小说像是一首动人的牧歌,表现了优美大自然中的田园生活与爱情,特别是表现了普罗旺斯牧童那真挚的感情与纯净的情操,这种情操给短篇《繁星》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它在世界短篇小说的行列中以其高尚的格调而出类拔萃。另一个短篇《商尼勒师傅的秘密》,也是都德表现普罗旺斯朴实乡风的名篇。小说中的这个乡下磨坊业非常发达,山冈上布满了风磨,大路上驴子成群结队送来周围农村的麦子,磨坊主以葡萄酒款待来磨面粉的农民,完全是一派和平幸福的景象,充满了一种古老宁静的气氛。巴黎人在大路上开起了蒸汽磨面厂后,风磨坊就一家家被挤垮,纷纷倒闭,唯独高尼勒师傅磨坊的风磨仍然继续旋转,坚持与蒸汽磨面厂进行抗争。然而,高尼勒师傅的秘密终于被人发现,原来,他的磨坊里一片凄凉,风翼不停,磨盘却是空转,可怜的高尼勒为了保持磨坊业的荣誉,煞费苦心地制造了他的磨坊仍然兴旺的假象,企图维持人们在精神上对机器面粉厂的抵制,周围的农民有感于高尼勒的苦衷,为了照顾他的感情,又纷纷把麦子送到他的磨坊里来。高尼勒死后,普罗旺斯乡下这最后一家磨坊的风翼也就停止了转动。短篇表现了普罗旺斯农村人与人关系中前资本主义性的淳朴与和谐,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侵入普罗旺斯地区时,传统的精神与习俗中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敌对状态,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普罗旺斯过去的人情习俗,也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普罗旺斯性格的反应。整篇小说以缅怀的、哀而不伤的笔调写成,是一篇对普罗旺斯旧日淳朴风习的轻淡的挽歌。虽然普罗旺斯古朴的人情属于过去的时代,但都德却赋予它某种诗意,把它与巴黎文明对立起来,流露了他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满。 都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还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业、经验与感受中汲取灵感,写出了一批以作家文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赛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结合着诗情画意的描绘、机智绝妙的反讽与深刻隽永意味深长的故事。赛甘先生豢养的山羊不甘于栏圈里安逸的生活而向往高山上的野趣、自由与新鲜空气,一个个脱逃上山。但每一个最终都成为野狼的食物,作者以貌似玩世不恭的态度与巧妙的反讽语调,用赛甘先生的山羊作为前车之鉴,指出诗人若单凭对阿波罗的忠诚,献身于美的追求与诗韵,而不着眼于现实利益,把才能奉献给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就会落得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境地,实际上是以沉痛的情怀深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人的悲惨处境。另一个短篇《毕克休的文件包》则是文人悲惨处境的现实描绘。毕克休这位曾蜚声巴黎的大漫画家,双目失明后,生活无着,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自己只求在外省甚至偏僻山区经营小烟摊糊口,为了获得经营批准,长期奔走于衙门,但始终达不到目的,最后落得向人求食。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有另一引人注意的题材,即对宗教的讽刺。他的《三遍小弥撒》以幽默的笔调细致地描写了圣诞节之夜一个乡间教堂里做弥撒的场面,神甫与贵族乡绅的善男信女们,为了赶快享用圣诞晚宴上的佳肴。急不可酎地草草做完了三遍小弥撒。庄严的宗教仪式、神圣的经书、虔诚的祷文与这些人物急切的食馋丑态形成滑稽可笑的对照,表现出作者绝妙的讽刺才情。 在艺术上,都德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他的风格淡雅柔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幽默的情趣,并充满了清新的诗意。 都德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较少着力于表现生活的纵的发展与起伏,而经常注意描写若干生活横断面的场景,如《一局台球》《毕克休的文件包》等短篇中,构成小说主体部分的,都是被集中加以描写的生活画面,而且画面的线条简明,色彩清淡,结构灵活自由,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特色,其中有的短篇往往更接近散文随笔。虽然他有部分作品可称得上典型的“小说”、“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大都平淡无奇,绝少戏剧性的效果,完全是属于平凡的生活现象,如《最后一课》中的上课、《柏林之围》中儒弗上校的生病等,但是,由于这些情节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并被作者深深地发掘出其中深蕴的含义,因而又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动人的情趣。 都德的短篇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能并不是观察与想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县长下乡》),即使是自己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安居》)。正因为他所写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的字里行间都滴着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之于心的力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慷慨激昂、或忧愁抑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已短篇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和温存。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加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因而,他的嘲讽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的感情善于从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气质、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自己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书评(媒体评论) 都德是最卓越、最有魅力、最不朽的文学家。他具有妙趣横生的极为独特的风格,他对生活有着天赋的敏感,他描绘的生活是如此有个性,如此惟妙惟肖,即使他信笔写上几页,也会使他心灵的震响与我们的语言共存。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