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伟编著的《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概述积极达成的关键,重点引出“积极达成”的概念,以及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结果的两个关键方面:“积极调整情绪”和“积极处理问题”。第2~6章讲述如何处理情绪,重点介绍处理情绪的心理学原理、处理情绪的工具和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处理情绪的工具和模型调整自身情绪及调整对方的情绪。第7~11章讲述如何处理问题,重点介绍处理问题的原理、处理问题的工具和模型。第12~13章讲述如何发挥影响力,通过应用工具和模型的具体案例来更加清晰地说明如何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以及大家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工具和模型。
王明伟编著的《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讲述了:积极达成,是指当面对问题时,我们通过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的结果。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越来越多有挑战性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压力,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足够的能力和技巧来从容地应对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情。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和思路能让事情积极达成呢?
达成积极的结果有两个关键方面:(1)情绪方面——积极调整情绪:(2)问题方面——积极处理问题。因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否高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受到情绪和处理问题方法的影响: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有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也会影响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积极达成(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重点阐述“积极调整情绪”的方法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并提供简单易用的实用模型工具,以及贴近生活的具体应用案例。通过这些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工具,并应用好这些工具,从而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结果。
现在花几分钟时间,回想一下你和你的另一半或最好的朋友之间最近发生的一次激烈争吵。你们在哪里?你们关于什么争吵?你们分别说了什么?当时你是什么感觉?把这场激烈的争吵记在心中,然后马上想一想上面的图中哪一组圆圈最能代表当时你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描述。
现在把刚刚让你不爽的争吵从头脑中清空。回想一下你与这个人之间最为融洽或温情的时刻。你们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你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在当时那个融洽的时刻,你是什么感觉?现在,随着这个温暖的时刻充满你的内心,马上想一想上面的图中哪一组圆圈最能描述当时你对于你们之间关系的描述?两个圆圈有没有更接近?
这种用交叠的圆圈来表示关系紧密程度的方式是由心理学家阿特·阿伦提出的,他将这种方法称为自我延伸。芭芭拉利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来研究积极情绪是否有助于打破“你”“我”界限,进行自我延伸。
首先,芭芭拉的团队要求实验对象从上面一组交叠的圆圈中选择一对圆圈来表示他们与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芭芭拉的团队向实验对象注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或完全中性的情绪。然后,芭芭拉的团队再次给实验对象另一组交叠的圆圈,并让他们再次选择一对圆圈,来形容注入情绪后实验对象对于彼此关系的理解。通过这个实验,芭芭拉的团队发现积极情绪的注入,让人们看到自己和他人之间更多的重合。带着积极情绪,人们开始打破自我界限,感受到自己与生活中重要的人之间更亲密了。
芭芭拉团队的研究结果得到了来自印度、日本等不同国家的证明。来自印度的科学家阿赫勒娅·赫杰马蒂和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竹惠子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了实验。她们的结果与芭芭拉团队的结果惊人地相似。无论是在印度或是日本,积极情绪都能帮助人们打破“你”“我”界限,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积极情绪能改善你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爱丽丝·伊森作为先驱,进行了这个领域最早的研究。研究显示,当人们情绪积极时,更有可能对他人表现友好和提供帮助。
当你向他人伸出援手的时候,你就把积极情绪向外转化了。它从你的心中传递到你们之间。积极情绪具有感染力,它会引发对你和你周围的人具有积极意义的连锁反应,从而让你们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趋于相互帮助,而非对抗。
试想一下,被你帮助的人会产生怎样的情绪?他很可能会为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心存感激。这种感激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更有意愿回报给你或是扩散传递给其他人。不管是哪种方式,他都会倾向于将自己的积极情绪向外传递,进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
以上各个方面的研究显示:一方面,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你的视野和创造力,当你面对问题时,积极情绪能帮你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积极情绪能够打破“你”“我”界限,改善双方的关系,帮助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所以,我们在需要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结果时,要将消极的情绪调整为积极的情绪。
如何把情绪调整为积极的情绪呢?我们已经知道情绪是由自己的认知引起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境随心转”,就是我们的心态(也就是对于环境的认知)改变了,心境(也就是情绪)自然就转变了。所以,我们调整情绪有一条总的原则:将消极的认知调整为积极的认知,进而将消极情绪调整为积极情绪。把常见的五种不良认知模式调整为积极的认知模式
前面讲到了常见的五种不良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往往导致了消极情绪的产生,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些不良的认知模式识别出来,进行转换,调整为积极的认知。
从“专横无理”的“应该”到“换位思考”
当我们有专横的“应该”想法时,我们往往觉得对方应该按照我们说的或是想的方式去做,但是对方没有做,我们就会气不打一处来。这种不良的认知习惯,没有考虑对方面临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方的难处。这么想不但让自己产生隋绪消极,而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当“专横无理”的“应该”出现在脑海中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在给别人下结论之前,先换位思考一下“对方没有按照我们觉得应该的方式去做是不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和苦衷?“这种想法会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降低对抗情绪的产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简而言之,当我们意识到了“专横无理”的“应该”时,可以对自己说:“他没有按照我觉得应该的方式去做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或苦衷?”
从“杞人忧天”的想法到“积极解决”
当我们产生“杞人忧天”的想法时,往往觉得目前的局面根本无法改善,只有等死的份儿了。这种想法不但带来消极的情绪,而且让我们不去积极解决问题,错失改善现状的时机。
所以当我们产生“杞人忧天”的想法时,应当提醒自己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就还有改善的机会。现在我们需要把精力放在“积极解决”上,而不是给自己讲“杞人忧天”的故事来吓唬自己。
简而言之,当我们意识到了“杞人忧天”的想法时,可以对自己说:“别自己吓唬自己了,看看我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扭转局面?”P61-63
2013年,我可爱的女儿安吉降生了。陪伴妻子经历了十月怀胎,陪护妻子进产房目睹了女儿出生的全过程,这些都让初为人父的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始于我自己想转型成为培训师的那段时间,我希望这辈子能够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对我来说,能够把一些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对大家的生活与工作有一些启发和帮助,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种意义成为我转型为培训师最大的动力。
成为培训师之后,我就开始了忙碌的授课生涯,在近几年给大家培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让很多学员头疼的事情,即当大家自己或者和别人一起面对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才能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的结果。我开始思考:如果我能找到一套方法,帮助大家在面对问题时更好地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的结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开始查阅大量书籍,从企业中采集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把这套方法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各大企业内部的学员后,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反馈,因此有了本书的相关内容。
通过研究,我发现要想发挥影响力,达成积极的结果,有两个关键方面:①情绪方面——积极调整情绪;②问题方面——积极处理问题。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否高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受到情绪和处理问题方法思路的影响——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有没有科学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会影响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定位到了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结果的这两个关键方面后,我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积极调整情绪”的方法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使之形成了简单实用的模型工具,让大家能够把发挥积极影响力的方法真正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本书主要是围绕如何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结果展开的,重点阐述两个关键方面——“积极调整情绪”的方法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方法,并提供相关的实用模型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具体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工具,并应用好这些工具,提升我们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结果的能力。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概述积极达成的关键,重点引出“积极达成”的概念,以及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结果的两个关键方面:“积极调整情绪”和“积极处理问题”。第2~6章讲述如何处理情绪,重点介绍处理情绪的心理学原理、处理情绪的工具和模型以及如何利用处理情绪的工具和模型调整自身情绪及调整对方的情绪。第7~11章讲述如何处理问题,重点介绍处理问题的原理、处理问题的工具和模型。第12~13章讲述如何发挥影响力,通过应用工具和模型的具体案例来更加清晰地说明如何发挥影响力,积极达成,以及大家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工具和模型。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借鉴和参考了各个领域专家及大师的观点和内容,在此一并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启发和灵感,以及为本书中的模型和工具提供的理论依据。
感谢凯洛格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的各位同事,感谢王成董事长和王玥总裁对我出书的鼓励,感谢面授事业部总经理候文剑对我出书积极地提供各种帮助,感谢市场部的马仁崇和危倩帮我联系出版社,感谢市场部同事郑爽为本书修改插图,感谢其他同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感谢思科中国区前总经理杨大维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王磊副总经理对本书的认可,感谢编辑张竞余老师和洪海山老师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感谢TCL领导力学院朱蕾、周强、孔敏等老师对我出书的鼓励,感谢我的好友胡瑛、张峥和所有在本书完成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各位朋友。
希望本书能对读者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些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