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罗元旭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罗元旭编著的《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通过对七个百年基督教家族多位后人的独家访问,搜集欧美珍藏史料及图片,用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近百年现代化历程。而从基督教家族角度讲述则是中国大陆学者所较少涉及的,会令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内容推荐

由罗元旭编著的《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由上海工部局到1997年前的香港立法局,以人物世家带出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国历史。这些人出身寒微在旧社会根本没有向上发展的支撑力量,但教会给予他们教育机会,他们掌握了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这些新知识在新社会中,在清末乱世引发的中、西交流中大派用场,这七家人通过宗教及出国留学而时势造英雄,改写自己家族的命运,亦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是把上海地区七个基督教家族,以巧妙的架构和流畅的笔法,编织成的一部基督教的“家族复合史”,是一部以崭新的视角对这些家族之间纵错交叉的“姻亲互联网”的研究。卜舫济、夏瑞芳、颜惠庆、王正廷、晏阳初、李政道、宋庆龄三姐妹所属的七个家族创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多家机构,成为近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缔造了中国百年家族故事。

目录

序一 吴秀良

序二 郭颖颐

序三 史济良

序四 丁新豹

前言

1、真理追寻者

 黄光彩牧师及其后人

 黄家族谱

2、东西万花筒

 颜永京牧师及其后人

 颜家族谱

3、情系家国

 倪蕴山牧师及其后人

 倪家族谱

4、走向世界

 王有光牧师及其后人

 王家族谱

5、以商养学

 鲍哲才牧师及其后人

 鲍家族谱

6、精学博习

 李子义牧师及其后人

 李家族谱

7、世界大同

 许芹牧师及其后人

 许家族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届驻华董事会成立于1928年6月14日。由驻美董事会、上海教区大会、校务会、同学会代表组成,校长及学校会计为当然委员。其中陈宗良、王正廷、钟可托代表上海教区。沈嗣良、罗道纳(Donald Roberts)代表校务会,刘鸿生、宋子文、余日童代表同学会,卜肪济、学校会计华克(M.P.Walker·)为当然委员,刘鸿生被推为董事长,沈嗣良被推为教务主任兼文理学院院长,当时卜舫济曾征求颜惠庆意见,请颜出任副校长,颜氏没有答应,1929年初任命沈嗣良为首任代理副校长。

1925年“五卅惨案”后,所有教会学校均被中国政府勒令办理立案。立案的主要条件是:(1)校长必须为中国人;(2)校董会大部分成员应是华籍;(3)不准以宣传宗教为主要办学方针,宗教不能列作必修课。同时规定,凡是已经注册的大学不能招收未注册学校的中学毕业生。对于这些条件,美国圣公会一直没有接受而拒绝向中国政府立案,据教会学校史家徐以骅的研究,当年约大的领导人中以郭斐蔚主教(F.L.Graves)的反对立场至为强硬,较开通的卜舫济初时是反对,后期为顾及学校生死存亡他亦只得接纳,但立案一事始终因教会内部斗争延至卜舫济辞世后才成事。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波及约大,约大财政拮据。卜舫济曾数次发起“校友维持会运动”,后由同学会建立维持基金以兹撑持。在1933至1935年的三年中,同学会每年捐款补助一万一千元。1935年,美丰银行破产(由与教会有关的美商雷文所办,详见第六童李家),学校在该行中的活期存款仅收回30%,以致只得靠借款维持,乃再呼吁同学会补助三年。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学费收入增多,才得偿还债务。所以若说学校经费大部分来自美国,在后期已不是事实。

1936年由于政府严厉执行规定,已注册的大学不得招收未注册的中学毕业生,这一届圣玛利亚女中有十二名女生毕业,‘却无法升读已注册的大学,因此约大破例招收她们。尽管女生只能走读,不能住校,但在约大校史上却开创了男女同校的新纪元。1937年淞沪抗战军兴,约大由于地处沪西,因战事无法正常办学,乃与之江、东吴、沪江等校合办华东基督教联合大学,亦称基督教大学上海协会(约大医学院及神学院不包括在内),并与金陵大学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取得协作,校址选在南京路大陆商场(后称慈淑大楼)楼上,大学部在上午上课,下午让给高中部及圣玛利亚女中上课,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半。此时学生人数大减,加上需付昂贵的租金.因此除赖校友帮助商减房租以及拨款补助外,华籍教职员还减薪15%,才勉强度过。1938年6月25日,约大、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之江文理学院、东吴大学、沪江大学、上海女子医学院.也包括这些学院的附属中学,在大光明戏院举行基督教华东各大学联合毕业典礼,由卜舫济致词,颜惠庆发表演说。这年约大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只有岑德美一人。

1939年9月约大迁回原址上课。1941年1月,七十七岁的卜肪济辞去校长职务改任名誉校长,并于6月离华回国,由沈嗣良担任校长,结束了他对约大逾半世纪的管治。他在1941年去美后对中国还是眷恋不忘,不辞劳苦地到各地演讲及传道,讲述他在华半世纪的经验以助援华抗日的宣传,在纽约不时与旧生如宋子文兄弟等联谊,并开始撰写自传,剖析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他又和老伴再来中国,其时已八十二岁。当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还要来中国时,他说:“这儿是我的家,我要永远在这儿,直到老死。”…不久卜舫济因病入院.1947年3月7日,他在上海宏恩医院病逝,3月9日约大为他举办隆重的葬礼,参加者有宋子文、孔祥熙等七百余人,教育部长朱家骅唁电褒扬卜氏“春风广被,贡献良多”,到3月底纽约第四街圣公会堂亦举行了悼念大会,有二百人包括施肇基及纽约圣公会主教。卜舫济一生获三一学院、爱丁堡大学和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赠予名誉神学博士学位。

以往国内的书籍对卜舫济都是贬多于褒,因为他一直深觉学生应该专心读书而不要搞政治,在“政教分离”的口号下,多次干扰约大的学生运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他约大不会成为东方的哈佛,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亦成为约大的代名词。对于约大校园的建设,卜舫济出力甚多,第一座教学宿舍怀施堂是他经手筹募建立的,以后他每隔几年回美休假一次,每次都顺道在美国进行劝捐,这是他为学校募款的其一管道。另一条管道则是约大的学生和校友会,他深知约大大部分学生家境富裕,校友中有财有势者多的是,他一直着力培植师生间的感情,校友们亦大多慷慨解囊。第三条管道是他与社会知名士绅笼络交结,遇到学校需要经济助力时,这些人士都乐于捐助。

P36-P37

序言

厦门少年黄光彩随美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Boone)赴美时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比容闳留美还早五年。及后黄光彩回国,在上海成为美国圣公会在华首位教徒及华人牧师。黄牧及与其姻亲、另外六位上海地区华人基督教牧师,颜永京、鲍哲才、倪蕴山、王有光、李子义及许芹,皆出身寒微:黄光彩当家童;颜永京家里穷得妹妹都被送人抚养;曹子实是孤儿;王有光的父亲债台高筑;李子义卖纽扣维生;倪蕴山的祖先得罪了清廷使后人永不录用;鲍哲才要半工半读完成学业。这批人在旧社会根本没有向上发展的支撑力量,但教会给予他们教育机会,他们掌握了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这些新知识在新社会中,在清末乱世引发的中、西交流中大派用场,这七家人通过宗教及出国留学而时势造英雄,改写自己家族的命运,亦同时影响整个中国的命运。

这七个百年家族五代世交、紧密合作,缔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见后表),后人及学生在教育、文化、外交、政治、医疗、建筑、商业多方面各展所长,影响力由上海扩展到全国,以至香港、菲律宾、美国甚至更远。而故事并没在1949年完结:他们有些在“文革”中赔上了性命,有些全情建设新中国,有些在海外扬名,改革开放后很多又再次成为促进中外关系的重要桥梁,直到今天。书中所谈及部分人物或机构曾被个别立传,但并未有以家族整体角度作分析。亦有史家如罗香林、施其乐(Carl Smith)、李志刚等写过关于香港早期粤籍基督教家族(这些家族与本书所述六家亦有姻谊)的文章,但粤籍家族的影响力又未及这七个江浙地区基督教家族之广。

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由上海工部局到香港九七前的立法局,本书以人物世家带出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国历史,透过后人独家访问,欧美珍藏史料及图片,用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近百年现代化历程。有别于一般“重男轻女”的家族传记,此书尽量均衡关于家族男女成员的篇幅,以求更全面反映史实,作者亦希望透过各家族的关联,解释百年政商人事变迁。笔者对家族关系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收藏了大批近代两岸三地以至东南亚、北美的家谱资料,发现由李鸿章到曾荫权,以至李光耀等名人都有亲属关系,打算写一本像陈柔缙所著的《总统是我家亲戚》,何彼德(Peter Hall,冼德芬孙儿)所著关于香港欧亚族裔的IntheWeb的书。笔者同时对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史非常感兴趣,但写一本校史或教育史又觉得有点沉闷,于是一直想找一个能以家族人物故事带出这段历史的题材。

笔者对基督教在华教育史的兴趣源自自己的经验,因为笔者祖父为香港道教领袖,但他并没有计较宗教信仰,安排我的父亲进基督教学校。到笔者六岁那年,父母又安排受浸,他们并非虔诚教徒,安排我受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入读师资最好的基督教小学,接受他们自己毕生受惠的基督教教育。结果笔者亦不负所望,受了圣公会的九年教育,在英语等各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影响了我的一生,虽然没有成为虔诚的教徒,但对教会的恩典我是非常感激的。正如哈佛东亚研究泰斗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曾在他的著作中讲到,中国人很现实,单纯向他们传教是没有效用的,所以在华教会早就发现要提供教育及医疗等服务才能吸纳教徒,而经过百多年的苦心经营,基督教在中国的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生活书店的创办人邹韬奋亦是本书多次述及的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最后选了这七个基督教家族呢?背后有个故事。由于笔者是香港历史迷,在香港居住时于史家云集的皇家亚洲研究协会(Royal Asiatic Society)认识了香港大学的冼玉仪教授(后来才发

现原来她的次子是上述这家基督教小学的旧同学,而她又是笔者母亲在基督教女中的同学)。冼教授介绍我给香港大学出版社《香港历史人物志》(Dictionary of HK Biography)的编辑潘鬘(May Holdsworth),在过去两年,作者为他们写了数十篇传记,有一天May突然叫我尝试写关于一位郭德华的小传。笔者自问熟读香港近代史,仅知郭德华在战后曾任国民政府驻港专员,但除他当专员五年期间一些剪报以外,此君的数据有限,连生卒年龄都找不到,笔者好不容易从一美国名人录中发现,他有一位在夏威夷大学当教授的儿子郭颖颐,于是毛遂自荐写电邮给郭教授。数天后,笔者竟得到意外的回复,此后跟郭教授不断有电邮往来,发现他的家族跟上海知名圣约翰大学的洋校长卜舫济有亲戚关系,他又把笔者介绍给居住于加州圣地亚哥的表妹黄安琪,黄氏又不辞劳苦给她的各堂表亲逐个打电话、传电邮,并邮寄不少珍重资料及照片给笔者。笔者原本只打算写黄氏一门的故事,但发现黄安琪的母亲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的幼女,她又把笔者介绍给她商务那边的表兄史济良,济良是旧上海世家关系的活字典,他跟本书七家族的后人都很熟,笔者获益良多。

史君又把笔者介绍给颜惠庆的后人及解释他家跟多个家族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商务亲戚徐芝韵又介绍了自己王正廷家的亲戚(徐氏对家谱的热情不逊于笔者,她提供了不少书籍和资料,包括王正廷未公开的英文自传手稿,在此笔者向徐氏特别致谢)。经过所谓六度相隔(Six Degreesof Separation),一个家族变成七个,每一个家族中又包含几个不同姓氏的家庭,总计变成了一本“百家姓”,颜惠庆的女婿秦宝雄向笔者打趣说,比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还多(秦氏不幸未及看到本书出版在本年初去世,可幸临终前受笔者鼓励将自己所知写下数篇文章在国内发表)。这七个家族的姻亲及共事关系简图,详见每章后的族谱。

英文谚语有云“一图胜千言”(A picture speaks a thousand words),令笔者想起一帧1940年已发黄的照片。右图这张照片是圣约翰香港校友会于1940年5月26日在香港中环Wiseman餐厅祝贺朱友渔荣升圣公会主教的聚会。主家席由左至右按相片由舒丽安所注分别为颜惠庆、朱友渔主教、港区何明华主教(Bishop Hall)、颜惠庆的妹妹颜昭、王正廷以及颜昭的丈夫舒厚仁医生,贯穿本书提及的四个家族。这班西装笔挺的校友,都是当时内地和香港精英中的精英,因为战事留在香港,大部分既是校友也是教友,有些更发展成亲友而走在一起。时至今日,约大校友会至今在各地依然活跃,他们的后人仍互有交往,继续担当推动中西交流、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在香港,圣约翰大学这所六十年前结束远在上海的学府的校友们影响力到今日仍是随处可见的。

经过数年的研究访问,笔者在吸收资料之余亦为这七大家族后人提供一些新发掘的数据,如黄家祖先光彩牧师的真像等,同时亦把一些隔了几代没有联络的后人连上。由于很多这些后人在外国长大,部分已不谙中文,所以笔者在书中亦尽量将名词作中英对照,希望将来有机会为本书出英译版。

罗元旭

2012年8月

波士顿到康镇火车上

后记

2010年9月底,是美国东岸秋天落叶的季节,笔者连夜笔耕之后终于把本书初稿完成。因为工作关系,笔者要到纽约参加一个投资会议,顺道拜访本书主角的一些后人,如今这已经变成每次到纽约的预定行程。接近一年的研究、访问及写作,仿如重温中国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重走华人出外留学、在海外扎根结果,最后又落叶归根重返故土的故事。笔者慨叹自己出生得晚,没法与本书述及的民国大人物做第一手访谈,从他们的第二、第三代口中笔录的已成为第二、三手资料,有些后人更慨叹再下一代人已不懂得中文,也没有兴趣听这些故事。

去坟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大吉利是”,或者是每年两次扫墓才做的活动,但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的,这就是第一手数据研究的必要项目,对于核实名人生卒日期及家属数据极其重要,部分有碑文记述生平的则更加珍贵。在欧美有不少墓园已成为旅游景点,像笔者所届的麻省Concord镇Sleep)r卜tollow墓园,便因葬有多位名人(包括19世纪美国文坛四大文豪Alcott、Emerson、Hawthorne及Thoreau)而成为不少外来访客必经之地。访谈中,与本书七个家族都有关的史济良先生说起,这七大族人中不少人最终都长眠纽约:Ferncliff墓园,如宋家的人,也包括他自己的母亲、两位姑妈及契妈蔡李悦霭,于是这一次劳烦史先生不辞劳苦冒着微微细雨从曼哈顿驾车约四十分钟,到Fernclift所在纽约城郊Hartsdale镇。七个家族写在一起非常恰当。

有别于其他墓地,Ferncliff所有墓碑都有一种规范,室外的墓碑都是鞋盒般大的铜片髹上金字,室内的则是云石刻上黑字,而九成九的墓室都像西式墓穴没有亲属资料或照片,但不少家族都葬在同一石室或在附近。Ferncliff室内墓园管理得井井有条,长年有冷、暖气开放,仿如一幢办公大楼,墓园数据亦全计算机化。笔者找不到宋子文的墓(他跟妹妹美龄及姐姐霭龄一家葬在不同地方;美龄与生前一直照顾她的孔令仪夫妇葬在同一墓室;霭龄则与其夫及子女葬在美龄隔壁的墓室),职员很快便从计算机找到,并亲自带领笔者到该处。虽然坟墓设计有如此限制,但一个个的墓碑都有其特色,有的刻有十字架表明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或将中文姓氏以古文图案刻上,有的写上籍贯,大多刻有中文姓名,可见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仍不忘自己为中华儿女。从书中各人物的最后归宿,反映了各人所走不同的道路,有如晏阳初传统落叶归根的思想,虽然后半生人在纽约,但遗愿是将骨灰一半葬在四川巴中的家乡;有如在Ferncliff墓上没有中文字的蔡炳仁夫妇。新中国成立后太太李悦霭在国内受了五年斗争之苦,祖上李子义牧师及四子在上海静安西人墓园的坟又被夷平,选择了归化美国社会,后辈都已不谙中文。无论如何,这些人物对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及对外关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后人继续扮演中美交流的桥梁。  要鸣谢的人买在太多:

首先是三联书店的李安副总编辑及庄樱妮编辑。李安是香港历史作家的伯乐,笔者有幸经潘鬓女士介绍认识,祖上是基督教牧师的她深明此书的出处,完成笔者出书的梦想,实在万分感激。本书涉及百年的人和事,当中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又包含大量的图片及中、英文数据,编辑不辞劳苦地逐一核对及改正,令小弟原本错漏百出的文稿变成这本条理完整的书。

妻子白惠娴(Rebecca Pearson Lo)是笔者多年来写作及历史研究的最大支持者,没有她的鼓励及悉心照顾年幼的儿子罗立德(Max)及女儿罗立衡(Mia),恐怕笔者没有精神和魄力完成这本大作;笔者喜欢听别人家族的故事,源自自己的家族,所以这里又要感谢父亲罗仲尹和母亲姚光芸及祖父罗业和祖母陈德莹等多位亲友。

以下七家族后人提供珍贵资料及照片,部分更替笔者初稿作校对及更正,这本书是他们的家事,没有他们的通力合作,书是绝对写不成的:

黄家:郭颖颐教授(Daniel Kwok,夏威夷)、林辰孙(Wilfred Ling,美中)、林福孙(GeorgeLing,北京)、黄安琪(Winnie Wong Chase,加州)、杨伟成(Hardie Yang,北京)、杨志成(EdYoung,纽约)、黄翊民(Wilfred Wong,香港)、黄珍蕙(Genevieve Wong,香港)、卢伟(wade L00.加州)、张余扬生(Yinette Yu Chang,加州)、黄佩沁(Maureen Wong,上海)。

商务一族后人:史济良(Julian Suez,纽约)、徐芝韵(CaroIyn Hsu-Balcer,纽约)、郁为璋博士(Philip Yoh,拉斯韦加斯)、郁惟薇(Virginia Kraines)、陈农文教授(Robert Chen,佐治亚州)、Mona Lisa Yuchengco(加州)、陈肇基(Bruce Chan,鲍庆荣夫人钟慧莳外甥,多伦多)、江成贤(Louis Chiang)、郭锡恩(Edwin Kwoh,已故)、华仲厚(Bill Hwa,曼谷),George sycip(菲律宾)。

王家:钱嘉陵教授(Chialing Chien,马里兰州)、李王安芳(Julia W Lea,新泽西州)、王美珍医生(Norma Braun,纽约)及其夫Carl Braun医生、王敬荃及其夫黎侨美(Jo&Kiau Loi,康州)、王敬玉(NancyWang,加州)、杨继良教授(JiliangYang,阿拉斯加)、凌耀文(Robert Y Lin,纽约)。

颜家:秦宝雄(P.H.Chin,已故)、颜志凯(John Yan)、孙自新(Gerald Sun,纽约)、顾意薇(上海)、陈国凤(Dorccn chen,纽约)、余绍安(William Yee)、曹克平医生(Ke.pingTsao)、曹克美(Kemay Tsao)、颜祖德(Tony Yen,加拿大)、颜萱莉(Shirley Yen)、颜茵莉(Ingrid Yen,旧金山)、郑静渊(Jene Zheng,North Carolina)。

李家:李鸿捷(Roger Lee,上海)、蔡至勇(Gerald Tsai,已故)、李王安芳、李明(Karen Lea,波士顿)、ChrisTsai(纽约)、杨一侃(ReneYang,杨豹灵侄孙,加州)。

倪家:李鸿捷、牛恩美(Mary New,佛州)、倪史美芬(上海)、唐骝千(OscarTang,纽约)、方唐(Lawrence Fong,纽约)、唐庆年(Kevin Tang,纽约)、冯永健(Andrew Feng,纽约)、唐小腴(Diane T Woo,纽约)、徐景灿(Jeannette Zee,上海,徐亦蓁侄女)、过霞庆(Sheila Guo,温哥华)、Veronica Haskell(缅因州)。

许家:何朱慧敏(Carol Tsu Ho,宾州)及其夫何曼德(Monto Ho)、杨大和(Michael Yahng,上海)、张桂华珍(Margaret Kwei Chang,加州)及其女。

香港历史研究的友好:潘□(May Holdsworth)、冼玉仪教授(Elizabeth Sinn)、高添强(TimKo)、冯佩珊(June Fung)、丁新豹博士(Joseph Ting)、文基贤太平绅士(Christopher Munn)多年来提供指导及鼓励。

在近代建筑史方面提供参考数据的赖德霖教授(Delin Lai,美国)、王孝娱博士(Grace Wang,香港)、林中伟建筑师(Tony Lam,香港)及吴启聪建筑师(香港)。“留美幼童”黄有章后人唐越(Reed Tang)资料上的协助。中国近代基督教史专家波士顿吴秀良教授(Silas Wu)及东京容应萸教授(Ying Yue Yung)在李家及倪家一章的协助。另特别再感谢为本书作序的两位史家及两位家族成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