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昵称”。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蒋公的面子 |
分类 | |
作者 | 温方伊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昵称”。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 内容推荐 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包括作者所写的小说,话剧等多种体裁。其中话剧《蒋公的面子》根据南京大学流传的一则传说改编。1943年,蒋介石亲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饭。这使三位教授很纠结: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文革时他们必须交代当年是否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真相难觅。 目录 序 丁帆为何寻觅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旧影003 徐兴无斯文在兹017 吕效平我们究竟做了什么023 剧本 蒋公的面子003 温方伊写作《蒋公的面子》077 剧评 董健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看话剧《蒋公的面子》有感087 高子文“喜剧”的当下及未来——评南京大学戏剧《蒋公的面子》096 水晶有氧喜剧——《蒋公的面子》109 李伟就《蒋公的面子》指疵——回应吕老师113 李伟关于《蒋公的面子》再次回应吕老师121 押沙龙在1966面子和里子——由《蒋公的面子》说开去127 吴海云谈谈知识分子132 北小京一位戏剧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看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 话剧《蒋公的面子》141 行在阳秋人事音书漫剧中146 水晶《蒋公的面子》——我们历史上见151 同人文 同人短篇171 收到绝交书之后192 晚饭198 散会后205 云来居211 忆时任道与夏小山君218 后记 温方伊与《蒋公的面子》一路走来224 试读章节 【一九六七年夏日,南京大学“文革楼”。 【舞台一侧,墙上贴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任道坐在屋子里埋头写检讨。忽然门开了,夏小山走了进来。时任道拿着纸笔条件反射般地跳起,低头对着夏小山。老年时任道就快好了,马上就写好了。老年夏小山是我,任道。老年时任道 夏小山?你怎么来了?老年夏小山 我就关你楼上。老年时任道谁让你来的?他们?老年夏小山他们……都不见了。早晨起床,一个也不见了。半夜里闹,你听见了吗?老年时任道 听见了。闹什么?老年夏小山 我也不清楚。你没出门看看?老年时任道我不敢。躲还来不及呢。老年夏小山 听说城南的“红总”要来攻打“文革楼”。老年时任道那咱们怎么办?老年夏小山 我们怕什么呀?到谁手里还不都是牛鬼蛇神。老年时任道 怎么不怕,你快回房去。让他们看见又要说我们订立攻守同盟,就更说不清楚了。老年夏小山 我就问你一句话。老年时任道 不行,你出去。老年夏小山 就一句。老年时任道 不听,不听!让革命小将看见。老年夏小山 现在没人,我就一句。老年时任道 ……老年夏小山 57年你被打成右派,与我无关。你我虽然不和,但我从来不揭发任何人。老年时任道 这都几句了,出去。老年夏小山 那一句不还没说到吗。老年时任道 我不敢留你,快走吧。老年夏小山 你不要挟嫌报复。我什么时候和蒋介石吃饭了?老年时任道谁说你和蒋该死吃饭了?我只交代咱们收到过蒋该死的请帖。老年夏小山 请帖?没有。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老蒋。老年时任道 你怎么没接触过?老年夏小山 什么?老年时任道 蒋该死不是当过咱们的校长吗?老年夏小山 蒋介石就当了一年中央大学校长,有半年我都不在中大。老年时任道 那也是接触过。老年夏小山 我只在几次校大会上听过他讲话,这也算接触?老年时任道 他请我们吃过饭。老年夏小山 他什么时候请我们吃过饭?老年时任道 他要来当校长的时候,1943年春节。老年夏小山 他为什么请我们几个中文系的教授吃年夜饭?老年时任道 因为他来当校长,几个教授就想去西南联大,他搞不定。老年夏小山 这没道理啊。那他应该请全体教授,为什么单请我们几个呢?老年时任道 谁让你是夏小山呢?老年夏小山 这不可能,道理上讲不通。我也不记得。老年时任道 1943年。1943年春节在重庆。老年夏小山 在重庆哪儿?老年时任道 二十多年前的事,哪还记得。再说我们也没去。老年夏小山 我从没听说过这件事。我那时候在昆明。老年时任道 你明明在重庆。老年夏小山 我在云南大学兼课。老年时任道 你只兼课半年,1月份就回来了。老年夏小山 ……老年时任道 你赶紧走吧。老年夏小山 是吗?老年时任道 是。老年夏小山 这事关系到我的政治生命,可不能瞎说。老年时任道 我记得很清楚,历史反革命卞从周说席上有火腿烧豆腐,极力劝你去。老年夏小山 火腿烧豆腐?老年时任道 西字号老正兴的。老年夏小山 西字号老正兴哪有这道菜。老年时任道 卞从周说宴席的主厨是西字号老正兴的屠长义。(看夏小山摇头)你吃的馆子太多了。老年夏小山 我吃的馆子再多,也不会弄错哪家馆子哪道菜。老年时任道 这道菜他不常做。老年夏小山 屠长义我太熟了。都知道他鱼做得好,他做什么豆腐啊?老年时任道 是这道菜,也许厨师我记错了,可卞从周就是用火腿和豆腐引诱你去赴宴。老年夏小山 引诱?老年时任道 谁不知道你是个美食家。老年夏小山 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当时根本不在重庆,我记得那年春节在昆明过的,轰炸的时候,我邻家还被炸塌了。老年时任道 那是1942年。42年春节你是在昆明过的,43年是在重庆。老年夏小山 是吗?老年时任道 一点印象都没有?当时是在茶馆,我们讨论蒋介石请客的事。卞从周还随身带着请帖。老年夏小山 我肯定没有参与。老年时任道 怎么没有?你想一想,二十四年也没那么长。 【舞台中间亮,是一个茶馆的一角。墙上贴着“空袭无常,贵客茶钱先付;官方有令,诸位国事莫谈。”中间是一张旧木方桌和三把藤椅。老年时任道 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松林坡,全是临时搭建的竹筋泥巴房子。周围有不少饭铺、茶馆。你那时候天天坐修竹茶馆。老年夏小山 是。老年时任道 重庆的茶馆很多是这种藤椅。墙上都贴着:“空袭无常,贵客茶钱先付;官方有令,诸位国事莫谈。”老年夏小山对。 【夏小山上场。他稍长的花白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穿着蓝色长衫,围着灰色围巾。他背微驼,举止潇洒。他走到桌子旁坐下,从怀里掏出一本书看起来。老年时任道这是你。老年夏小山我。 【时任道快步上。他穿着老旧,看上去很严肃。老年夏小山这是你。P5-9 序言 斯文在兹 徐兴无 我于2012年10月7日,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礼堂观看了《蒋公的面子》,遇到陈骏校长正在购票入场,于是陪同他观看,演出结束后又陪同他上台慰问了演职人员。他们没有给蒋公面子,却给了我们如此大的面子。现在又命我代表文学院给温方伊的剧本刊行写个短序,真是给足了面子。除了感激他们的盛情,我很担心这篇拙序不能为他们长脸。其实,当时的校长和我一样,都是被这出戏打动的普通观众,唯一不同的是,我们都是南大人,自然会从中看出别人不能理解的戏外之戏,这就是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与教育的关系。 《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呢称”。非常惭愧,在我工作的二十年中,只知道他带着学生们编、导、演了许许多多的戏,但很少去剧场看他的戏,不是我不给他“面子”,而是我的专业太古典,对话剧的兴趣已不如读书时浓厚,其实是随着年龄与世事的堆积,青春和激情已经沉沦。因此,我也就越发敬佩吕导演,他为何不老?用他的“火”一次次点燃青年学子的激情,上演一出出的话剧来打动世人?除了他乐此不疲的专业积习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教育和文学艺术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又是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铸就的:这出戏的诞生,来自一个在南京大学完成学业并留聘任教三十多年的资深教师和一个三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编剧温方伊也来自一所历史上曾经是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当然,戏剧创作更多地凭借作者的才华,这是这出戏的“因”;但历史与传统对她心灵的引导,不能不说是这出戏的“缘”。在充斥着功利主义学习观和以知识生产为目标的现代大学中,如何保持人文精神和文学艺术教育的地位,如何重视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培养和大学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已是一个“濒危”的问题,南京大学校园里开出的这朵戏剧奇葩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充分体现,是南京大学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又一奉献。 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一系列的前身:两江师范、南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在文化上比较保守,当北京大学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时候,南高师的校歌却在高唱“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诞生出反对新文化运动,以西方新古典主义为宗旨的“学衡派”;北大新文学运动打倒的“桐城谬种”姚永朴和“选学妖孽”黄季刚皆曾南下到这所大学任过教。中央大学处于民国的首都,蒋公又做过校长,这所大学应该比其他大学得到更多的政治眷顾,但是这出戏里的角色们却为了是否给政治领袖一个面子而感到纠结不堪,他们似乎没有辩出一个鲜明的原则,但这种纠结却展开了丰富的意义世界,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反观与启示。在我看来,他们的纠结可能并不关乎他们的文化主张,因为新文化动的主将胡适之先生也是可以应废帝之召,入宫鞠躬叫“皇上”的。既无关乎此,则关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永恒主题,即如何处理“道”与“势”的紧张关系,如何保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上演这出戏码的人是孟子。一天,齐王派人对他说:“我很想来见你,但偶感风寒,不知您能否来见我?”孟子说:“对不起,我也有病,不能前往。”第二天,孟子外出吊丧,齐王却派人带着医生来看望孟子。孟子的学生一边谎称孟子已去朝见大王,一边派人通知老师赶快上朝。孟子无奈,只得躲到朋友家里。朋友对他说:“按照礼法,君主召唤,不等马车准备好就要走,你是否有些过分?”孟子说:“天下公认的尊贵之物有三种,朝廷上以爵位为尊,在乡里以年长为尊,而在君子以道德为尊。齐王怎能凭借他的爵位凌驾于我的年长与道德之上呢?”其实孟子并不是刻意不给齐王面子,而是因为齐王并不具备君主的品德,只能算是权贵而已,所以不能按照礼法响应他的召唤,这也是剧中时任道与卞从周辩论蒋公时涉及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看来,响应权贵的召唤是丧失气节和原则的表现,因此如何应对权贵之召就成了一门“学问”。古代的“士”也好,现代的知识分子也好,皆不必故意反抗政治,哗众取宠,而是应该通过认真的纠结,辩论出真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行动找到根据,决不能将原则出卖给权贵与利益。所以,孟子又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不幸的是中国的历史,让这个主题日久弥新,永远具备当代性与时代感,这才产生了南大的故事与南大的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还能借助戏剧这种极具公共性与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国外,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共鸣。 话剧是散文剧,没有韵文剧那样夸张华丽的抒情形式,因此,思想和语言构成了她的灵魂与魅力。温方伊的艺术才华在于娴熟地将知识分子的语言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话语融为一体,在喜剧的欢笑与讽谏中,将历史带人了现实。作为一个阅世不深的戏剧艺术学徒能对历史及其精神有如此的心领神会,这不仅要归之于她所接受的教育,还要归之于她的思想潜质,她的理解力与批判力。而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传递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即“见而知之者’’常常不如“闻而知之者”,或如佛家所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以,生于周文王五百年后的孔子,在围困于匡邑时,敢于自信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学、艺术、人文精神仍在遭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非道德、社会意识等一系列的围困,因此,我们希望温方伊能够具此自信,增长才干,不管以后有多大的成就,都不要忘记自己承担的“斯文在兹”的使命。 是为序。 2013年7月1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后记 ——与《蒋公的面子》一路走来 温方伊 2011年9月,我大三,那时同学们都在考虑选择哪位老师作自己的学年论文导师。那时,我还在盘算将来研究中国传统戏曲的可能性,因此,本没有打算靠写剧本来赚这必修的学分。可权衡再三,还是给吕效平老师发了个短信息,请他指导我的学年论文。吕老师很快回复了我,原文记不清了,大意就是:“我有个话剧题目,叫《蒋公的面子》。你来做吧。”没过多久,我就坐在了吕老师家中听他详细讲述他的想法。南大老教授们说过一个故事:1943年蒋介石要当中央大学校长,他搞不定,因此请三位中文系的教授吃年夜饭。这三位教授一位是胡小石,一位是陈中凡,还有一位不记得是谁了。三位教授很纠结,去不去呢?吕老师希望我据此写一个“三一律”的戏,就如同《艺术》一般。并让我尽快找董健教授了解故事细节。 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有些后悔了。也许我应该选择写一篇研究中国戏曲的论文。 到宿舍,我打开电脑,百度了一下胡小石。词条第一段赫然写着: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要亲命了! 这就是我要写的人物吗?一座大山立即压垮了我的斗志。可对于我来说,写大师的压力稍有些远,采访导师的导师董健教授才是当务之急。 董健教授很和蔼,不过我还是很紧张。 “董老师,吕老师说三个人中有陈中凡先生,可我查了一下,当时陈中凡先生不在中大呀。” “是的是的,不可能有他。” “董老师,那有胡小石先生吗?” “我之前有去问了问认识胡小石先生的人,他们没听胡先生说过这事,应该没有。” “那……老师,另一个人是谁呢?” “这个不清楚。” “老师,那知道是几个人吗?” “这个不知道。” “都是中文系的老师吗?” “这个不一定。” “……老师,我查了一下,应该也不会是年夜饭。因为蒋介石确定当校长的时候……” “不可能是年夜饭。” “这事发生过吗?” “我前两天找××系的一个老教授问了一下,他认为应该没有这事。” (对话不是这样,但大致是这个意思。) 离开董老师家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 “吕老师!你是怎么把这没影的传说讲得那么像真事的!” 既然事件、人物都不确定,那我可以放大胆子杜撰了。 (创作过程略过。) 吕老师说,这个剧会作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在5月中旬上演,因此,我说:“老师,我开学后一周内将初稿交给您。” 于是,我在2012年3月16日也就是开学后第五周的星期五,抖抖霍霍地将初稿发到了吕老师的邮箱。 在此之前,我惊讶地发现,大二学弟学妹们也在写《蒋公的面子》!果然,老师您不会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一个人是不是? 经过漫长的等待,3月27日,吕老师在他的微博上夸赞了我的剧本。 4月4日,吕老师、周雨老师和我一起在陈恬老师家里读剧。这时我才确信,老师真的要排演我写的这个本子。 一天天过去了…… 老师,不是五月中旬就要演出了吗? 五月一日,我坐着吕老师的车,第一次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见到了演员们。吕老师确定下角色后,演员问吕老师:“我们这几天先把台词背下来吧?”吕老师说:“不要背台词,剧本还改呢。”而这时距离首演只有15天了。 我恍惚感觉到我将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 修改剧本和排练过程略过。总之,是无比痛苦的。 5月15日,《蒋公的面子》带观众彩排,这时候,我们心里才有了底。 5月16日,《蒋公的面子》在南京大学百年礼堂首演。 5月18日,首轮演出的最后一场,演出前剧场门口排起长龙,人多到挤不进去。走廊加座后仍有不少观众站着看完全场。此时,我感觉我已经站在了人生的顶端…… 事实证明我那时是多么天真。 10月5日,《蒋公的面子》复排开工。我们并不知道这真正意味着什么。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意味着获得一次“玩票”的机会。吕老师要求我演时太太,与表演专业的师生同台…… 要亲命了! (排练过程略过。) 10月23日,《蒋公的面子》在南大百年礼堂开始第二轮演出。吕老师大手笔,一次定了十场! 这剧演十场!谁来看? 可随着一场一场演出,十场变十二场,十二场变十七场,十七场变二十场,二十场变二十三场,二十三场变二十六场,一直演到了12月2日。 剧场门口的宣传板上写满了加演信息。卖票的同学每次回答完“今天是最后一场”后,都会听到加演的消息,从而受到良心折磨。 在第二轮演出前,吕老师开着车对我们说:“这戏若演到三十场,就是江苏省的文化事件;演到五十场,就是全国的文化事件。”我们坐在车后座上,带着茫然而无辜的表情,只想问:“老师,您说的是这个剧吗?” 事实上,在演出十场时,便有当地媒体前来采访;演出二十场时,它已然成为省内的文化事件;如今,吕老师的想望都实现了。 12月14~16日,《蒋公的面子》第一次离开南京大学,在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剧场演出三场。 2013年1月13日,《蒋公的面子》第一次离开校园,在南京市紫金大戏院公演。而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剧出不了南大,出不了学校。 2013年3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该剧在江南剧院公演十场,票房竟也极佳,以至4月13~15日又加演三场。 是时候走出南京了。 4月4~6日,《蒋公的面子》来到上海,在上戏剧院演出。这是该剧第一次走出南京。这次演出十分顺利,不曾想在戏外却激起了波澜。从关于该剧的争论到上海戏剧现状的争论,枪来剑往,热热闹闹。而那时的我,还在为参观。07电影设计展兴奋不已,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我便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实习了。我想,是时候收收心了吧,并以为,自此以后,我与《蒋公的面子》的联系,可能只有同人文了。 还是太天真了。 《蒋公的面子》走过广州、深圳后,来到了北京。据说这是一个充满考验的地方,是一个见识世面的地方,不能不去,因此,我飞到了那个在我心中一直是旅游胜地的地方。 据演员说,在东宫影剧院的演出简直是打击,因为,观众不笑!对于一个喜剧来说,还有比观众不笑更让人失望的吗?可上网搜搜,评价竞也不错,真奇怪。 5月23日,我在蓬蒿剧场参加了《蒋公的面子》座谈会。见到了几位久闻大名的业内人士。我仍然对座谈会上的争论和交流感到不解。一个剧而已,为什么大家这么严肃、激动? 5月24日,我在被北大老同学盛情款待后,《蒋公的面子》又被北大百年讲堂的观众们盛情款待了。时隔一年,我终于又找回了该剧首演时的盛况!这个剧还是最适合校园的。于是,前一天座谈会上的话,全都被我抛到脑后去了。 北大演出结束后,我便回到上海。据说,海淀剧场和政协礼堂的演出效果也都不错。 之后,苏州、西安、成都、武汉、长沙、南昌的演出,除了成都和武汉,我都去了。并在西安体会到比观众不笑更恐怖的状况——音响效果不好。出发前,吕老师反复强调音响的重要性,结果还是出了问题。那天反响之差,绝无仅有,可奇怪的是,吕老师并没有因此骂我。 7月11日,《蒋公的面子》再次来到上海,这次,仍是上戏剧院,仍是一票难求,我的心情却与上次不同。 2012年5月15日~2013年7月14日,《蒋公的面子》共演出78场,走过11座城市。它的脚步仍没有停止。 一年多过去了,我随着它见识了不少人,结识了不少朋友,也走过了不少地方,获得了不少机会。 有时兴味索然,想着就让它继续往前走吧,我留在原地就好。可走与不走,已经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最近,我才猛然发觉,为什么我总是不理解座谈会上和网络上对于该剧的争论。因为我从来没有把《蒋公的面子》当做“艺术作品”,也从来没有把我自己当做“编剧”。在我眼里,该剧是一篇合格的“学年论文”,而我是一个不太差的“学生”。谁会为一篇合格的“学年论文”争论不休呢?谁又会把一个写了篇好论文的学生看作“神学生”呢?我在心理上还是没有进入这个圈子。 我不知道《蒋公的面子》还能走多远,也不知道我将来是否会真正进入戏剧圈,可与它走过的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我都会珍藏。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此大门非彼大门)。 请原谅我最后长长的感谢名单: 感谢吕效平老师!没有他,根本就没有这个剧。一位阅历颇深的老师,向我们这些年轻人呼喊着理想主义,并将其付诸实践,实在令我辈汗颜。 感谢董健教授!师爷对后辈的帮助和爱护,令学生感动万分。《献给校庆的精神美餐》是对该剧最好的宣传。 感谢丁帆老师、徐兴无老师!两位老师愿为这拙劣的学生作业不吝笔墨、品评指点,令学生惭愧不已。徐兴无老师为该剧题写的剧名、简介,学生一直珍藏。 感谢剧组所有演员!周雨老师、赵超老师、高仲玮老师、张萌老师、刘昕、唐彦良、李阔、彭俊棋,首轮演出中的李宗霖、齐新明、崔宇娟。他们都有着本职工作和课业,却还尽心尽力地演出每一场。他们在台上使观众得到享受,并在台下让人感到生活的快乐。 感谢剧组所有的工作人员!舞美指导魏钟徽老师、舞美设计孙渤、灯光设计贤骥清老师、灯光陈兴禄师傅、音效赵君、化妆冯时,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师傅们。赵君饰演过一次时太太,光彩照人。 感谢聚橙网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杜鹃姐,帮了我们很多。 感谢在南京演出时,前来帮忙的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同学们!他们从仙林和江宁两个郊区赶到剧场,十分辛苦。沈越学长、刘丹琳学姐、刘芯伶学姐、黄丽峰学姐、林敏慧学姐、巨云鹏同学轮流管理响个不停的订票电话“小怪兽”;南广的千惠姑娘当时几乎每天都来帮忙,还给演员们画了一幅可爱的Q版画像。 感谢关心我们的业内前辈!他们给出了许多极有帮助的意见建议。 感谢水晶老师!每当关键时刻,她都会给出诚恳的建议和支持。《(蒋公的面子)——我们历史上见》不是单纯的剧评,更是出于厚爱的提醒棒喝。 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观众!在校内演出时,有观众“三刷”、“四刷”甚至“五刷”,并一直关注、鼓励着我们。 感谢所有写《蒋公的面子》剧评的观众!无论是赞赏的还是批评的,都是对我们的帮助和鼓励。《面子和里子——由(蒋公的面子)说开去》、《一位戏剧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让该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人事音书漫剧中》、《谈谈知识分子》都是可令我感动泣下的剧评,“作者知我”;《就<蒋公的面子>指疵回应吕老师》是网上较早的关于该剧的争论,李伟老师善意的批评,让我感受到“学术争论”应有的理性与坦诚;《戏剧的当下及未来》是篇学术论文,拜读了高子文老师的论文,再不敢看自己的论文了。除了书中收录的几篇外,人人网上“傅渥成~Pao”的《谈谈<蒋公的面子)》是我所见的最早的一篇剧评;微博上“镜子苓苒”的长微博当时也让我激动惊喜……还有很多很多。 感谢帮助我的亲友们!父母在创作之初,便帮我搜集了不少资料,演出后更是出于爱女之心不断敲打我;室友们忙时给我干活的动力,闲时陪我喝茶吃饭;徐祎雪同学、严楹同学在南大演出时带给我的欢乐和温馨,令人难以忘怀。 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拙作。自从我开始在网上阅读、写作同人文,我的梦想就是“出本子”,没想到如今真的出了。 还要感谢洪祖玲老师、余斌老师、陈恬老师、夏娉婷老师、于声瑞老师、王欣老师、陈莉老师、黄薇女士、李劫同学、杨光同学、何静阿姨、庄师傅,等等等等。 如有遗漏,还望包涵。 2013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戏与别的艺术门类不一样,戏说到底是一种自由精神在公众面前公开地、集体地亮相。这种自由精神,天生不会顺从现存的文化道德规范。简单地说,戏剧就是要在精神领域“捣点乱子”。规规矩矩的东西根本不配称作戏……从这个二十一岁的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自由精神。 ——董健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有一批像温方伊那样既具有创作才能,又有大量人文知识储备的有思想和胆识的新人身上,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温方伊做得还远远不够…… ——丁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