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福利--人类幸福的新思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范为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理福利——人类幸福的新思考》作者范为桥以大学教师、大学生和中学生三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自我、生活和个体环境(社会)的行为反馈的角度对心理福利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各维度的可观测指标,亦即对心理福利的测度作了有益的探索,并编定了技术指标可行的心理福利问卷。而且,还将自我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进行了结构模型整合,构建了心理福利的二阶结构模型。

内容推荐

《心理福利——人类幸福的新思考》作者范为桥在对福利研究进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们的福利进行了尝试性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们对于自身幸福和利益的理解。该书对心理福利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多组比较,最终构建了心理福利的二阶结构模型,并在大学教师、大学生和中学生三个群体中进行验证。在“以人为中心”和“追求自我”的时代精神氛围中,《心理福利——人类幸福的新思考》的研究结果对组织、群体和个人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自序 幸福命题的新思考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幸福与福利

一、从幸福到福利

二、福利的概念与范畴

 第二节 心理福利及其研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心理福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福利的哲学批判

一、中西幸福论的比较

二、价值相对主义与心理福利

三、理性、非理性与心理福利

 第二节 心理福利的心理学批判

一、目的论

二、苦乐相济论

三、活动论

四、自上而下说与自下而上说

五、联想论

六、判断标准论

七、心理幸福多维模型

 第三节 心理福利的社会学与经济学批判

一、生活质量研究

二、经济学方面的回顾与思考

第三章 心理福利研究的理论构思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心理福利结构的理论构思

一、什么是“有意义的环境总体”

二、对“评价”的解释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四章 大学教师心理福利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编定与测试

 第二节 大学教师自我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三节 大学教师生活满意感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四节 大学教师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五节 大学教师心理福利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妁检验

三、模型的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福利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编定与测试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三节 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四节 大学生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五节 大学生心理福利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的检验

三、模型的分析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福利的因素分析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问卷编定与测试

 第二节 中学生自我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三节 中学生生活满意感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四节 中学生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的因素分析

一、问卷的标准化

二、因素命名与解释

 第五节 中学生心理福利结构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的检验

三、模型的分析

 第七章 心理福利研究的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书研究的小结

二、本书研究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二、价值相对主义与心理福利

现代社会为人们的各种交往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中西文化的交融汇合也日益加剧。尤其是19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为各种思潮的捅人洞开了国门。这是写作这一节的大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果是上帝被打倒,理性与科学被奉为社会的希望。然而到了20世纪,“总的说来,科学使人的权力增加了,德性却未增加,它既增强了人行善的能力,也增强了人作恶的能力”。这一切不能不使人对理性的效能产生怀疑。同样,就人的现代化而言,在启蒙理性对传统宗教所做的批判性解构之后,人们在理性追求的尽头发现了人自身,以往史诗和圣神所笼罩的世界,而今为普通凡人所充塞,人面对的是荒芜的精神世界。

这促使人们开始重温卢梭、尼采、韦伯、海德格尔有关信仰在理性社会不可或缺的预见。尼采们注意到,当理性战胜宗教,传统信仰消解之后,人对善恶的评判开始呈现为价值观念,那些不能用理性把握的价值思想成为文化发展的根基。为了维系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人必定更为关注保有文化而不是普遍的真理。这就是相对论者的观点。20世纪中叶以来,诸如自我、潜意识、存在、文化、价值,以及凯里斯玛等关于道德善恶、人类行为规范的语汇在西方流行起来。这些语汇的盛行似乎说明价值相对主义的影响已深人人心,标志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发生了变化。强调真理的相对性,主张价值、文化的多元化是尼采、海德格尔、韦伯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共同特点。价值相对主义理论解脱了以往使人们固于统一的善恶标准去判别人类行为的桎梏。在正统的理性看来,一切事物包括传统的宗教都必须拿到理性的法庭予以审视,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相对主义则怀疑理性和科学,其审视的核心则是那个“神秘而无上的自我”。总之,在上帝死了之后,人类又塑造了新的上帝——自我。

但当我们深究其理论的内涵时,应认识到价值相对主义看到各个文化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建构,指出了理性与科学的不足,反对对群体规范的一味盲从,承认个性、自我乃至各个文化的自主与创造,应认识到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对人类思想的贡献。然而,尼采们却没有预见到他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海涅语)。价值相对主义的本意在于破除陈规,引导人们走向崇高,思考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可后学们对价值相对主义的认识却正相反对,终于使价值多元化本身滑向了虚无主义的极端。于是乎,这便迎合了太多现代人的胃口,先是西方人、美国人,而后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在人们看来,既然每个自我、每个文化都是合理的,那么推而广之,群体和社会的规范就瓦解了。正义与邪恶、崇高与卑劣、真理与谬误就成了个人的事。一个人只要有所信奉,有自己的价值择定,就是好人,因为我们的社会已没有了公认的目标与道德,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谁也不比谁更正确。

这一切尤以美国为甚(A.Bloom,1987),但在我国,也决非危言耸听,面对国民今日精神家园的荒芜,所谓的“学者们”动辄日“我们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而加以搪塞。恐怕这些人正是我们社会中无力面对“理性与信仰,自由与必然,自我与他人,至善与邪恶,民主与专政”的一群。写到这儿,似乎已离题太远,但本书的心理福利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社会是否应有一个人所共爱的幸福规范,至善与道德准则。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社会契约,心理福利才有探讨的可能。这样看来,价值相对主义的自我还是大有其用的。在心理福利领域内,自我应是一种自省、责任和使命。就是说,这里应有所扬弃,既有社会的契约,又有自我的追求,二者缺一不可。对心理福利而言,就是一方面强调社会应存在一个大致公认的福利或幸福准则,同时也应强调自我的追求,但自我仍是同社会或群体辩证统一的自我。这证明了心理福利研究的可能性,因为价值主义的极端化使我们面对的是精神的荒芜,这样的局面必须有所改变。

三、理性、非理性与心理福利

从哲学的角度看,理性与非理性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方面。R.罗蒂(1992)认为理性一词包含下面三种意义:(1)理性是一种能力的名称,是以更为复杂和精致的方式来调整人对环境刺激的各种反应,从而顺应环境的能力;(2)理性是人类有而野兽无的一种特别的附加成分的名称;(3)大体而言,与宽容或自由意义相同。罗蒂进一步认为西方的思想传统常常将这三种意义的“理性”混为一谈。罗蒂实际上分别从认识论、人性论和意识论的层次进行了阐释。理性作为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总和,包括感知觉、表象、记忆、概念、刺激、推理等因素和活动,其运作方式具有明确的自觉性、目的性,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程序(胡敏中,1993;周爱保,1997)。

非理性则包括不属于理性范畴的灵感、直觉、无意识、情感、欲望和意识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其运作表现出非秩序非逻辑的特点。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它也有三个层次的含义,认识论层面上指人的一种非逻辑、跳跃式把握事物的形式,如直觉、顿悟等;人性论层次上则指人的不自觉非逻辑的情感、意志和欲望等;意识论层次上指潜意识或无意识(进一步的分析可参考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等人的著作)。

理性和非理性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两种因素和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两种假设。那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福利的呢?针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论,认为由于人的思维、知觉、记忆及环境因素等的限制,人的完全理性是根本不可能的。“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内起作用的,这个环境迫使个人不得不选择一些要素,作为他们决策必须依据的给定条件。”(西蒙语)同样,心理福利作为一种评价性活动,亦即一种决策行为,西蒙的分析也是适合的。有限理性的参与既保证了人们心理福利的获得,但也可能减损个体的福利收益。比如由于能力限制(或信息的不完整),个体无法获得应有的心理福利,而对别人的关怀则促进了双方的福利收益。P13-16

序言

人们对自身幸福的探究历史久远,学说纷呈;但这当中更多的是在哲学范畴的思考。独立于哲学对幸福问题的探讨始自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福利经济学,但它只是对福利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度量的部分——经济福利的关注。这之后,人们开始分别从不同学科例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幸福(福利)进行思辨与实证的分析探讨。相对于福利经济学的学科局限性,它们更多地着眼于情感和认知层次等主观领域。虽然这些研究开始涉猎经济福利之外的东西,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基本上仍是以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孤立地看待问题,割裂、静止地研究幸福和福利。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未能把能动的、意识的和社会的人这一幸福与福利的核心主体纳入自己思考与研究的畛域。因而在实际的研究与结果上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最终难免求助于价值相对主义,幸福与福利也就成了一种孤立的“自我”。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对应于福利经济学对经济福利的研究,提出了心理福利这一研究课题,其关注的对象就是人类福利中除经济福利以外的有关人的精神或心理部分,这里称之为心理福利(个体对有意义环境总体的评价)。笔者在理论上假设,由于人的能动、意识和社会等特征,正常情况下个体不可能孤立静止地评价自我,体验生活,而是必然在此基础上对其环境作出一定的行为反馈即行为性评价。著名的生涯发展心理学家舒伯(D.Super,eta1.,1996)在阐述个体生涯发展的时候指出,良好的个体职业选择和决策可以有效地实现个体的职业自我同一性以及工作的成功和满足,并有利于社会。在舒伯看来,这些个体的人生应该是成功的。如果我们认为成功者会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的话,那么笔者愿意推论认为,本书的观点与舒伯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个体在人生过程中需要获得物质与精神的给养与收获,但更应该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笔者以大学教师、大学生和中学生三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自我、生活和个体环境(社会)的行为反馈的角度对心理福利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各维度的可观测指标,亦即对心理福利的测度作了有益的探索,并编定了技术指标可行的心理福利问卷。而且,还将自我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进行了结构模型整合,构建了心理福利的二阶结构模型。如此,事实上阐明了人的心理福利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认知或情感判断,更是一种积极的行动体现,是一种个体对内外环境的体现基础上的行为反馈。因而,自我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对社会的行为性评价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心理福利的结构构成。

综合有关经济福利、主观幸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笔者认为,一种可望而可及的幸福或福利,仅有物质(经济)的收益,或是仅有精神或心理的满足都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其不可忽视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行动。特别地,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更应该强调个体的行为回馈对于个体幸福与利益的重要价值。笔者希望通过本书的论述和经验数据的支持,为认识和理解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与人生幸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最后,笔者对本书的写作缘起和过程稍作说明。本书的主要观点源于笔者十几年前攻读硕士学位时的一些思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大约半年前笔者无意中翻阅当年习作的时候,发现其中的观点不但不过时,反而读来弥久更新,尤其是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自身幸福日益困惑的今天。因而就有了进一步整理这些思路的)中动;但仅此而已。面对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要在多年前思考的基础上重新收集数据并著作成书何其难也!因而几度提笔也几度放弃。幸运的是,在笔者将零碎思路整理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周晓璐博士的热情鼓励与支持,在收集和处理经验研究数据过程中得到了董逸霄、陈丽霞和李澄辉同学的慷慨帮助。我在此一并致谢!

范为桥

2013年6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