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旦字一位老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孟凡金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文博工作者苏兆庆用60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营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播当中的故事。“旦”字是莒国文化的缩影,它的背后是苏兆庆以及像苏兆庆一样的文博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这一切。
作者简介
孟凡金,莒县作家协会主席,《营州文学》总编辑,中华国学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大义之营》《英雄之营》《人文之营》等作品。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陵阳河里出宝贝
第二章 寻宝
第三章 心系博物馆
第四章 古城情缘
第五章 浮来山上讲故事
第六章 “旦”字的光芒,老人的梦想
遗憾的续言
后记
序言
莒县是中国东方的“千年古县”,是人类最早进入文
明时代的地区之一,东夷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厚重的莒文
化与齐鲁文化同期共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忘在莒”的故事,流传千古,警示后人。《文心雕龙》
的典籍,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理论基础,名扬中外。
时至20世纪中叶,陶文出土,石破天惊。一个“旦”
字成为中华汉字最早的发现,把东夷文明上推到5000年前
。“旦”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字面的含义,更在于它诠释
与佐证了东夷文明的由来和脉络,厘清了那个幽远玄妙的
活水源头。
陶文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苏兆庆先生,是一位睿智、豁
达,有韧性、有远见的考古学家。我多次听他介绍古文物
,讲解莒文化,他的渊博学识让我钦佩。他脚踏实地、奋
力拼搏,他以文物说话、以物求证、以史为据、以理服人
。他以亲手挖掘出来的古莒大地上的祖先遗存作为莒文化
研究的出发点,向前追问,向后思考,纵横比较,把莒文
化的特征与内涵进行了严谨的研究提炼,使莒文化研究从
萌芽到成长,成果斐然,他对东夷文化的宣传可谓呕心沥
血。苏老勤勤恳恳扎根基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
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旦”字是祖先的发明创造,也是祖先真实生存生活
的写照。“旦”字代表了太阳,代表了光明与温暖。太阳
从东海艳丽升起的时候,东夷人优先享受到了。他们灵感
勃发,创造性地刻画出来,让5000年后的苏兆庆发现,可
谓因缘殊胜。文化的传承靠什么?靠发掘、研究、普及、教
育,这才能把祖先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追求发扬
光大。我之所以敬佩苏兆庆先生,是因为他通过持之以恒
的努力,把东夷文化在中华文明大家庭里的影响力推向了
新的高度。
当前,日照市大力开展普及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全
民活动,弘扬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莒县
作家协会主席孟凡金先生撰写《一个“旦”字,一位老人
》,恰逢其时,很有意义。
人追寻着文物,述说着人与文物的故事,这是作者的
用心之处。读这本书,你不仅了解到苏老是莒文化的一位
发掘者、代言人,还进一步了解了苏老的执着追求、精心
研究以及他的真知灼见。
故事连接着故事,以故事展示区域文化,书中内容耐
人寻味。苏老从青年时代做起,在60多年的文博事业中,
矢志不渝地奔走在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的第一线,吃苦受
累,身体力行,上下求索。他用考古发掘,向世人展示了
一个清晰的古莒过去,其艰难付出是可想而知的。他是莒
文化概念的提出者、呼号者、践行者,尤其是在莒文化研
究,推动莒县文物工作的开展,推动莒县博物馆的建设当
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常说的文字、古城和青铜,是人类从蒙昧进入
早期文明的三大要素,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三大要素的物
件我们这里都出土过,都有。”选用苏老概括性的言论,
作为每一章的内容提要放在开头,这一写法很吸引人。各
章人物和故事既独立又连贯,构思新颖、语言朴实。尤其
是将苏老介绍文物、讲述故事用的地方语言和语气风格做
了生动传达,特色鲜明,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
的乡土味道,蕴含了丰富严谨的科学见解,这更让此书有
了一种独特品质。
是为序。
(赵德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
副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导语
本书讲叙了从艰苦的考古发掘现场到历史悠久的莒国故城,无论是在博大恢宏的博物馆里还是在已有30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下,无论是在不同形式的莒文化大讲堂上还是在东夷文化论坛的舞台上,到处都留下了苏兆庆深深的足迹和自己挖掘讲解的引人入胜的美丽故事。
后记
想写这个文稿时,心里非常忐忑,就怕写不好愧对了
“旦”字,更愧对苏老。为此,我也思考了一段时间。犹
豫不决时,首先请示苏老,苏老爽快地答应了,高兴地说
:“宣传‘旦’字,传承莒文化,好事!需要我做什么都没
问题。”
吃了定心丸,心里本来踏实了些,可是怎么写又犯了
愁。大家都知道,“选材难,采访难,文学笔法难”是报
告文学创作的三大难点。有幸的是有两点我感觉并不是很
难:一是关于选材,因为莒地是我的家乡,在这古老而神
圣的大地上,堪称中华文字鼻祖的“旦”字就从这里呈世
。在这里,我们的骨子里滋生着“旦”字的基因,身体里
流淌着祖先的血脉。二是有良好的采访条件,关键是苏老
可亲可敬,电话也好,面访也罢,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我起初的想法是以“旦”字为主题,用长篇通讯的手
法宣传“旦”字,诠释其在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征求同
仁意见认为,若以这种高度浓缩的文体来写“旦”字与老
人,很难!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能扩出去、收回来,但是用纯
报告文学的方式去写,也很难,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的人和
事,很普通也很伟大,在文字表达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思来想去,便采用了纪实的文体来写这个故事。
东方升太阳,先照屋楼上。这是“旦”字的神圣,也
是莒地人的福祉,然而,该如何诠释“旦”字?多少年来,
这一直是考古学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可喜的是在
“百家争鸣”后的当今,启于苏老的发掘开拓,承蒙史学
家的潜心探寻,对“旦”字久远而美丽的释义已经揭开,
其呈现出的价值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令人感叹。
日照,日出先照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太阳文化基
因与历史记忆,太阳和大海是日照的“灵”与“魂”。这
里是赢姓莒国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领地。这里的人民珍惜
古莒文明的宝贵,感恩太阳文化的恩泽,充满着激扬东夷
文明的精气神。
中华齐鲁莒,文明耀天下。优秀的文化成果,虽有地
域之别,但其实都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悠悠古莒国,
绵绵久远情。从陵阳河呈世的古莒文明创举,是莒地的、
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传统
文化的传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对传统文化普及与扶持的
政策,传统文化的弘扬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我而言,写这本书的过程是学习也是提升。在这一
过程中,研读了大量有关东夷文明的书籍、史料,也甘当
小学生,虚心向专家请教,特别是在人物、事件、考古成
果的来龙去脉方面,谨慎用语,不敢妄言,确保其权威性
与准确性。为此,苏老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与指导,我感恩
不尽。在这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苏兆庆老人致以
衷心的敬意。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
副主席、日照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老师一直
关注着这本书的写作,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了序言,我
万分感激。为确保地域风情及有关方面介绍的准确性和相
关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书中引用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总结
、学术观点、研究论断等原始文字,在此,向诸位老师深
表谢意。为拓展思路,多次与传承莒文化的老师进行交流
,以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成文后,向刘云涛、苏中
春、赵西全、朱全吉、张希江、张玉君等同志书面征求意
见,商榷完善,达成共识,深表感谢。对在创作中提供史
料、宣传资料帮助的莒县县委宣传部、莒县文学艺术界联
合会、《今日莒州》编辑部、莒文化研究院、莒县博物馆
、莒县古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莒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莒县电视台以及莒县浮来山风景区管委会等单位的有关
同志,谨此一并致谢!
因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错漏之处难免,恳请读者指教

2017年12月
精彩页
苏兆庆心想:说什么都行.你们不知道,我是进京献宝的。
陵阳河,位于鲁东南沭河上游,是沂沭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沭河发源于沂山南麓泰礴顶,经沂水县境流人莒县天宝乡北陈庄,蜿蜒南流。流经暮山、陵阳等20个乡镇边界,到夏庄镇东南出境,人黄海。
1975年夏季的一天,狂风暴雨席卷鲁东南,洪水消退后,一些石器、陶片器具和先人遗物在陵阳河河床上显现出来。
这天中午时分,晴空万里,陵阳河河岸有一位个子高高的中年大汉与一位中等身材的年轻人正在找着什么。他俩在一涧青水沟里洗了把手,自东向西边走边聊。中年汉子眼前忽然一亮,他看见一个长约10厘米、宽约8厘米的陶片,他抢了上去,躬身触摸。
良久,他高兴地呼喊:“找到了!我找到了!”
“找到了?你怎么就断定找到了?”年轻人十分惊讶。
“这绝对不是什么陶片,肯定是件大宝贝!要不我怎么扳不动?”中年汉子亢奋不已。
两人激动地跪在沙泥地上,小心翼翼地用手挖了起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两人手指磨出的鲜血染红了泥沙。
这位中年汉子就是苏兆庆,是莒县文管所负责人。年轻人叫赖修田,是山东省博物馆派来发掘莒文物的工作人员。破天荒的发现,罕见珍宝,两人兴奋不已。他们在陵阳公社的帮助下,组织了60多人帮助堵水截流,开挖河道,扩大挖掘范围。
此时最焦急的人是苏兆庆,他点上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两口。他和赖修田的目光全聚焦到了那陶片上,忘了疲劳,忘了疼痛,忘了饿得咕咕叫的肚子。
这只是一次大规模挖掘行动的开始。
难忘的岁月。
1957年,莒县遭遇了一场洪水,陵阳河冲出一些文物。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的概念尚不明白,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只知道大水从地下冲出一些旧器物,不知道如何处理,更不知如何进行发掘和保护这些文物。于是,陵阳公社的领导就把电话打到了县文管所。当时刚成立的县文管所只有参加工作不久的苏兆庆一个人,由于年轻,加上对文物也不太明白,他就挑选了一些完整的物件带到所里。他当时也没当回事,就随便将文物放在文管所的一个旮旯里,好长时间都没动。
“莒地,地上地下都是宝。”老人们常说的这句话引起了苏兆庆深深的思考。一段时间里,他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既然地上地下都是宝,那就需要人来发掘、保护、研究。虽然文管所一穷二白,但是组织上把自己安排到了这里,这既是组织对他的关心,也是他与文物的缘分。这项工作看起来虽然单调枯燥,可它的意义重大,有很多想干的人还捞不着这个岗位呢!
干!苏兆庆下定了决心。
1960年,莒县连日大雨,沭河上游的雨水,汹涌而来,陵阳河洪水暴涨,两岸百姓苦熬度日。这次大水,在陵阳河河床上冲出了一些陶器,其中就有刻有“日云山”及钺、斤等图像的物件。苏兆庆立马赶来,如获至宝,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刻有“日云山”的灰陶大口尊和其他几件大物件没法拿回文管所。他就找到了陵阳公社大埠村的村文书赵明禄,请求帮忙保管。面对这些“破东西”,赵明禄一开始很不情愿,但熬不住苏兆庆的再三央求,他就把自家屋檐下的夹巴道腾了出来,放上了这些宝贝,并用稻草苫子盖好,苏兆庆这才松了一口气。
三个月后,山东省石刻馆的专家王思礼来到莒县,苏兆庆向他详细地汇报了这件事。专家大体了解了“日云山”的情况,但依然没有足够重视。
1962年,莒县再次遭遇大雨,又受灾了。王思礼与省考古所的张学海等人来到菖县陵阳河考察。苏兆庆抓住了这大好机会,滔滔不绝地汇报了这几年莒地文物的发掘情况,并着重汇报了自己对“日云山”现象的看法。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