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编著的《俄国史(共5册)》是俄国资产阶级史学的一部巨著,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唯一的一部从古写至19世纪中叶的多卷本俄国史书。它不同于前人的著作,打破了王朝体系,突出了社会经济。全书史料丰富,条理清晰,对讲述的问题经常及时作出小结,而且叙述生动,文笔优美。但著者的立场属资产阶级自由派,观点是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不科学的,理论立论是折衷主义的,而且还受到国家学派的影响。所以本书最大的缺点是观点问题,内容不足之处则是较少论述对外政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俄国史(共5册)/世界历史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编著的《俄国史(共5册)》是俄国资产阶级史学的一部巨著,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唯一的一部从古写至19世纪中叶的多卷本俄国史书。它不同于前人的著作,打破了王朝体系,突出了社会经济。全书史料丰富,条理清晰,对讲述的问题经常及时作出小结,而且叙述生动,文笔优美。但著者的立场属资产阶级自由派,观点是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是不科学的,理论立论是折衷主义的,而且还受到国家学派的影响。所以本书最大的缺点是观点问题,内容不足之处则是较少论述对外政策。 内容推荐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编著的《俄国史(共5册)》原书名为《俄国史教程》,今去掉“教程”两字纳入世界历史文库,以与其他著作相统一。《俄国史(共5册)》是俄国学术著作的代表作,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唯一的一部从远古写至十九世纪中叶的多卷本俄国史书。它不同于前人的著作,打破了王朝体系,突出了社会经济。全书史料丰富,条理清晰,对讲述的问题经常及时做出小结,而且叙述生动,文笔优美。对系统地研究从古代到十九世纪的俄国历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卷 前言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第十七讲 第十八讲 第十九讲 第二十讲 注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第二卷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六讲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九讲 第三十讲 第三十一讲 第三十二讲 第三十三讲 第三十四讲 第三十五讲 第三十六讲 第三十七讲 第三十八讲 第三十九讲 第四十讲 评述 注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第三卷 第四十一讲 第四十二讲 第四十三讲 第四十四讲 第四十五讲 第四十六讲 第四十七讲 第四十八讲 第四十九讲 第五十讲 第五十一讲 第五十二讲 第五十三讲 第五十四讲 第五十五讲 第五十六讲 第五十七讲 第五十八讲 评述 注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第四卷 第五十九讲 第六十讲 第六十一讲 第六十二讲 第六十三讲 第六十四讲 第六十五讲 第六十六讲 第六十七讲 第六十八讲 第六十九讲 第七十讲 第七十一讲 第七十二讲 第七十三讲 注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第五卷 第七十五讲 第七十六讲 第七十七讲 第七十八讲 第七十九讲 第八十讲 第八十一讲 第八十二讲 第八十三讲 第八十四讲 第八十五讲 第八十六讲 附录 评述 注释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试读章节 经济事实和政治事实在教学法上的意义从解释授课计划的理由中,我要提出一些教学法上的结论。我认为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不过我并不是想说,历史生活仅仅包括这两种过程;历史研究必须局限于办公厅和市场。历史生活不是单靠办公厅和市场来推动的;不过从这两个方面开始研究历史生活比较方便。要是我们从社会生活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研究某一个社会,我们就能进入这样一种精神、道德观念和需要的领域,这种观念和需要已经不再是个别人的想法和个人的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的所有物,是社会生活的因素了。因此,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可以认为是该时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标志;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以能够被认为是这种标志,因为它们里面充满了在该社会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占优势的那些观念和需要,因为这些观念和需要是该社会的法律关系和物质关系的主使者。可是在个人的意识和私人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找到另外的思想和意图,这些思想和意图没有获得统治地位,因此没有实际的用处。而且以主导的思想意识为基础,并用自己的强制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那种生活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可能在个人的意识或社会的一部分中引起与社会基础不相符合的、甚至是直接反对社会基础的思想、感情和意图;它们或者自行消失,或者在等待着自己的时机。例如,在18世纪我国农奴大众本身对不公平的农奴制度的申诉甚至比知识界更早;可是长期以来政府对这些申诉的注意,却比自由知识阶层的代表更少。但后来农奴大众的情绪所引起的恐惧,对解放事业进程所起的作用,比上层的任何设想都要强烈。政治事实和经济事实及其相互作用现在我们来查考一下政治事实和经济事实的实质,以便能看出它们对历史研究能提供什么东西。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并不是由某种纯粹的、清一色的东西构成的,并不是仅有我们天性中卑劣的本能而没有人类精神的崇高意志的一种独特的人类生活领域。第一,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生活中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其本质是很少相同的。在它们中间占主导地位的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原则:政治生活的原则是公共福利;经济生活的原则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一个需要经常的牺牲,另外一个里面含有不餍足的利己主义。第二,这两个原则,都吸引社会现存的精神手段来参加自己的活动。个人利益按其本质是与公共福利对抗的。然而,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这两个经常斗争的原则的相互作用上的。这种相互作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个人利益的成分里含有某些制约其利己主义倾向的因素。经济生活与以政权和服从为基础的国家制度不同,是个人自由和个人主动的领域,是表示自由意志的领域。但是这些鼓励和支配经济活动的力量,还构成了精神活动的本质。而且个人物质利益的动力也并不是由这个利益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保证个人自由——外部的和内心的,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自由的意图所引起的,而这种个人自由在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反映了要创造公共利益和感到一种为公共福利效力的道德义务。随着社会觉悟的发展,阐明了个人利益应服从公共利益,而且要求公共福利也并不压缩个人利益的法定范围,这样,在这种道德基础上这两个经常在斗争的原则就可以相互协调。因此,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原则胜过另一个原则或者两者完全均衡),可以用来衡量社会生活的水平,而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之间的这种或那种关系,是由社会觉悟和道德义务意识的发展程度所确定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根据哪些征象才能确定这个水平,才能确定社会生活中精神因素的力量指标呢?第一,这个水平是由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本身的过程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关系所表明的;第二,对这些事件和现象的观察可以在法制中,在实际的管理和审判中加以核对。我们举一个不很显著的例子。在古罗斯,教会方面的道德是反对加强发展奴隶占有制的,并且有时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因为政府企图抑制和调整这种加强奴役的倾向来为国家谋利。教会和国家在这方面与个人利益的斗争,由于时代条件的不同,互有胜负。这些变动反映在法制和经济的文献中,能够帮助衡量人道思想的作用的力量,而通过这一点还可以衡量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道德水平。这样,我们就能不按照我们的主观印象或臆断,不按照同时代人的同样主观的反映,而是根据社会生活因素的互相关系,根据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各种利益协调的程度,来确定一个社会的道德状态。 它们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我想说,我所以认为政治事实和经济事实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不是根据它们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而仅是根据它们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这种作用纯粹是教学法上的,脑力劳动和道德上的建树永远是社会的最好的建设者,是人类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它们为符合人们真正需要和适合人类崇高使命的生活制度树立最巩固的基础。可是根据历史生活条件,这些力量不是经常同样有力,也不是经常按自己强度的大小对生活制度起同样大小的作用,而只是以自己对生活制度所起的作用进入整个历史过程的,正是由于这个作用才值得对它们进行历史研究。研究的顺序和生活的顺序是不符合的,是从结果推及原因,从现象推及力量。 那么,在从政治事实和经济事实出发进行的历史研究中,我们要研究的对象究竟是哪些呢?这种研究在何种程度上全面概括人民生活呢?这些对象是:国家和社会,它们的机构和相互关系,领导国家和社会机构的人们、外部条件——国际条件和内部条件——确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人民必然会经受的内部斗争、建立国民经济的生产力、体现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形式。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将用或多或少空余的时间谈及,有的甚至顺便谈谈。我们社会经受的某些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变革也许会引起你们的注意,不过我最希望的,是你们能从我的课程中对两个过程得出明确的概念;这两个过程我认为是我们的政治生活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我觉得在这两个过程中最明显地表明了构成我国历史特点的那些结合和情况。在研究其中一个过程的时候,我们将要看到,国家的概念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形成起来,怎样在人民的意识中明确起来,这个概念又是怎样在当局上层的思想意识和活动中表现出来;另外一个过程表明,用自己的复杂结构构成我们民族的那些基本线索是怎样和国家的成长结合在一起的。也许你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狭窄的大纲。这一点我不想反驳,我想来谈谈自己的大纲。历史课程远不是全部的历史:由于学年的紧迫期限,规定的有限的教学时数,历史课程不可能包括人民的广阔而深刻的全部历史生活。在这些范围内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探求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对于它的其他一些细流,只能看它们与这些主流接触或汇合的程度而定。在我的叙述中即使有许多缺漏的地方,但你们如能从中画出俄罗斯民族作为历史角色的形象,即使是十分概括的,我也认为已经达到了本课程的学术E的目的。P26-31 序言 《世界历史文库》出版前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显而易见,入选《世界历史文库》的著作,只是给读者们提供了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在史学领域里,治史者所拥有的材料、眼光、立场以及才学识见的不同,必然导致历史研究结论与叙述状态的迥异,相信读者们会在阅读研究时注意加以辨别。上下数千年,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历史,寻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获得历史的真相和启悟。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治史、读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并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人类认识自身与寻求发展的需要。因而,寻找“信史”——要求史家叙述历史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是其正当的要求。而追求“良史”——希望史家叙述历史时,在可信的基础上能正确揭示历史的内在真相与内在规律,达到“知兴替”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则是其最高的要求。宋代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曾提出“良史”的标准:“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就是要坚持提供“信史”的原则,努力追求“良史”的境界,竭诚为我国史学研究者提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并满足各界读者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历史的需要,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这是编辑委员会和各位学术顾问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编辑出版工作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世界历史文库》编辑委员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