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商界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爱民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爱民编著的《商界往事》展示了一幅幅挑战自我、走向灿烂的动人传奇,是当代人追逐财富持续增长的指南。每个故事都记述了主人翁辛酸、痛苦和遭受打击的情节,同时也贯穿着成功者的自豪和振奋人心的喜悦。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

内容推荐

张爱民编著的《商界往事》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颇具代表性的民族实业家如何从一无所有、普普通通,凭借个人的才智,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生奋斗历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人情味,能让我们与成功者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激励我们向困难挑战,迈步成功之路。

《商界往事》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第一章 500元起家的冼冠生

 学徒生涯艰苦创业

 拓展业务遍及中华

 苦辣酸甜个中滋味

 冠生园走向新生

第二章 百货大王郭乐

 独闯澳洲试办果栏

 开创新业小试牛刀

 大鹏展翅辉煌铸就

 富国强民花落何处

第三章 纺织俊杰刘国钧

 在战争夹缝中成长

 两“偷”技术

 “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

 风云突变

 最后的归途

第四章 西药翘楚项松茂

 做小学徒成大经理

 自制药品产销两旺

 一笔小资金买来大厂家

 重视科研狠抓质量

 商场鏖战急固本领风骚

 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第五章 化工先导范旭东

 少年立志救国救民

 艰辛创业百折不挠

 创办碱厂坎坷难平

 扩大生产占领市场

 进军硫酸铵工业

 时世艰难壮志难酬

第六章 味精大王吴蕴初

 出身贫困经历坎坷

 初显才能受任三职

 渐成系统报效社会

 工厂迁川重整旗鼓

 劫后新生田境重重

第七章 爱国船王卢作孚

 出身贫寒经历坎坷

 创办公司发展“民生”

 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

 支援抗战壮大自身

 发展业务打进沿海

 借款造船由盛及衰

第八章 烟草大王简氏兄弟川

 自立名号经营航运川

 初创“南洋”困苦中失利

 再建“南洋”抗争中发展

 由盛而衰终获新生

第九章 金融才俊陈光甫

 勤奋刻苦获得良机

 改革受阻自创小银行

 喘息艰难夹缝中求生

 结交要人打通欧美“

第十章 出租车大王周样生

 独身闯沪钟爱出租业

 天赐良机赊车开业

 初显身手崭露头角

 巧借东风大干快行

 一码万金响彻云霄

 灵活调度服务优良

 挫败“云飞”战胜对手

 苦心经营风光难再

第十一章 丝业大王薛南溪、薛寿董

 出身官宦开设茧行

 创办“永泰”出师不利川

 聘用能人创立名牌

 增设丝厂“永泰”迁锡

 寿萱继业放眼海外

 改造设备改良蚕种

 困境求生扬威海外

 丝业危机方显雄厚

 鼎盛时期:丝业“托拉斯”

 躲避战乱旅美破产

第十二章 绸业大王蔡声白

 学业顺利才能显现

 更新设备扩大规模

 罗致人才笼络员工旧

 内销有术外销有方旧

 重视公关巧妙周旋

第十三章 化工巨子方液仙

 百折不挠艰苦创业

 创立品牌奠定根基

 技术专家经营行家

 兴也爱国亡也爱国

第十四章 乳、窑业巨子吴百亨

 一穷二自自手起家

 涉足炼乳旋即发财

 对手强悍竞争激烈

 创办窑业又创佳绩

 奋力挣扎走出绝境

第十五章 猪鬃大王古耕虞

 “小小的猪鬃”与世界大战

 “古青记”+T型人才正猪鬃大王

 商战中“减号”的特例:小鱼吃大鱼

 “乘”的不仅仅是商业利润

 “除”的辩证法

第十六章 经营之神刘鸿生

 背叛“上帝”学业中断

 推销起步煤炭业称王

 刘氏企业渐成气候

 颠沛流离兴办企业

 刘氏企业的归宿

第十七章 粮棉大王荣氏兄弟

 初涉商业创立钱庄[]

 投身实业开办面粉厂

 投资纱厂亦成大王

 历经危局盛极而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冼冠生,原名冼炳成,1887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一户裁缝家里。他童年丧父,因为家庭贫困,只在私塾读了几个月,就在家里帮助母亲干些零活勉强糊口。15岁那年,为了摆脱贫困的处境、填饱肚皮,他央求一个远房亲戚带他来到上海,在一家“竹生居”的宵夜馆里做学徒。

20世纪初上海失业现象很严重,在此谋生很困难。年轻的冼冠生深知他当时的“饭碗”来之不易,每天起早摸黑地干,从不偷懒,不久就学会了各种食品制作的手艺,店主十分喜爱他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好帮手。而南方人那种特有的机敏和狡黠,以及广东人身上特有的创业意识,使得他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今后做着打算。

在店主的同意下,冼冠生得以向店里的老厨师学习烹调技术。他对老厨师们非常尊敬,学习技术的时候又很刻苦用心,老厨师们都愿意教他,使他在烹饪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学徒期间,冼冠生每天抽出时间看报纸,大量的阅读,他不仅认识了很多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丰富了他在各方面的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学徒期满以后,冼冠生和一个谭姓的同乡女子结了婚,婚后不久又把母亲从广东老家接来。他利用平时省吃俭用省下的钱,组成了一个家庭班底,开了一家名叫“陶陶居”的小型家庭宵夜馆,专营广式小吃。冼冠生年轻气盛,踌躇满志,认为只要店一开起来,凭着自己的一番苦干精神,就能赚到钱。

可是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这么简单,宵夜馆经营不到半年,便因没有什么顾客,面l临即将关门的尴尬。年轻的冼冠生对创业的艰难有了切身的感受,但是他没有被打垮,而是东拼西凑,又弄了点钱,重新开张了一家餐馆,可是不久又蚀本停业了,之后如此停停开开竟达七八次之多!最后资产耗尽,他再也无力经营了。面对这番情景,就是有雄才大略的经营巨子也会心灰意冷的,但是冼冠生反而冷静了下来,他认真地回顾了自己所走过的路,思索着自己失败的原因,总结出了三条教训:一是因为地点偏僻,不得“地利”;二是附近的贫民多,顾客光顾的少,缺乏“人和”;三是因为缺乏本钱,未能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供应不同的产品,有违“天时”。别看他读书不多,但分析起问题来,居然头头是道。吃一堑长一智,年轻的冼冠生从失败中悟出了一些经商的道理。

从学徒到开宵夜馆到创办“冠生园”,冼冠生经历了多次失败,这段历程长达15年之久,以致他到了而立之年,还是一事无成。有人问他:“大块头(上海方言,意为胖子),怎么样?又关门了?”他晃动着矮胖的身躯,笑哈哈地回答:“没什么,另想法混。”经受过如此多失败的打击,反而让冼冠生变得精明开朗了。

按照自己总结的经商之道,经过反复思考冼冠生决定另谋生财之道。

当时的上海文明戏盛行,南市“新舞台”等戏院演出的剧目很受欢迎,几乎场场爆满。一些小贩就在戏院的门口设摊兜售鸭皲干、干果、蜜饯等消费食品,上海的男人女人都爱吃零食,所以生意特别的好。冼冠生受到了启发,决定改做摊贩生意,一则是本钱小较易筹措;二则可以在繁华闹市觅选适当地点设摊,这样既顺天时,又得地利人和,生意肯定不会差。

于是,冼冠生便在自家租借的上海亭子间里开设起食品手工作坊。白天-他同母亲、妻子忙着制作陈皮梅、牛肉干等,傍晚的时候挑着担子到南市“新舞台”戏院的门口设摊,同时也进剧场内托盘子出售。由于这些食品风味独特,价廉物美,很受顾客的欢迎,他现做现卖,几乎每天都能卖完:加上他接待顾客时总是笑容可掬,热心对答,他那张祥和福气的笑脸,格外使顾客感到亲切,渐渐地,生意就做开了。为了扩大经营品种,改进制作方法,冼冠生专程回佛山老家的一家干货加工厂,就话梅的制作方法学习了两个月。  一天,冼冠生从报纸上看到了香港有一家名为“冠生园”的食品店倒闭了。他觉得,“冠生园”这字号很吉利,便捡起了这块招牌,印制了专用包装纸。丰富的品种,精湛的手艺,加上别具一格的包装,使冼冠生在同行中独树一帜。没过多久,他就在附近一带小有名气了。冼冠生独特的经营之道引起了“新舞台”戏院的检票员薛寿龄的注意。薛寿龄家资富裕,很想和冼冠生合伙开店,冼冠生也非常乐意,于是他们决定共同集资3000元。冼冠生没有现金,只好以家具作价500元入股,这便是冼冠生后来津津乐道的“冠生园是500元起家的”的缘故。

1915年,“冠生园”在上海南市九亩地开业,仍以冼冠生的亭子间作为制作食品的作坊,生产的主要人员还是冼家母子三人,只是新添了几个工人。冼冠生同时主持着业务经营,内外照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生产和业务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很快地,合伙经营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到了1918年,冠生园增资至15万元,将合伙作坊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设立董事会,冼冠生被推举为董事,并担任总经理。在斜桥局门路公司建立了一家食品工厂。“冠生园”这才粗具规模。P2-4

后记

本书原名《中国老富豪》,写作于1992年,初版于2004年,现承蒙清华大学的雅意,更名为《商界往事》,再次出版。作为可读性很强的经济史作品,书稿内容没有作根本改动,但我仔细校订了原文,修订充实了部分史实材料,改与不改目的都是为了尊重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

1991年,我从偏僻的地方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现代史硕士研究生。那时,我如饥似渴地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饱览大量的历史、文学书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3年,使得我从原先对于历史的一知半解,发展到对于历史特别是中国现代史的一定领悟。作为中国民族实业家重要摇篮的上海,此时正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加速进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热潮逐浪滚滚,即便是很有书生气的我,耳畔也无法闻听不到这巨涛骇响。我寻思着,“经济”一词,本源于“经世济民”之意,名副其实的“经济”应该是:“整饬乱世,拯济贫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民族实业家,他们是很花一番心血来对待这个问题的。20世纪初的民族实业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尘封了整整半个世纪,不大为人们所了解。但他们的智慧,我们又如何能无视?他们起伏跌宕的创业经历,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这笔宝贵财富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身在他们“成就光荣和梦想”的这片土地上,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我都没有理由回避这一课题。于是,我草拟提纲,收集材料,毕业前夕,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之后,我对20世纪初的这些民族实业家代表包括工商业四大天王荣氏兄弟、南洋烟草简氏兄弟、永安集团郭氏、刘鸿生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实修改每一个章节,加工润色每一个字句,很快地,其中的一些篇目,在《名人传记》、《人物》、《民国春秋》、《光彩》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也得到了全国不少读者的好评。

民族实业家这个课题除了我相当早的长期予以关注以外,其他著名学者诸如吴晓波、傅国涌也同样给以注意。随着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关注这一领域。

有人说,创业者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他们眼里有光彩。他们不相信不可能,在他们眼里,成功只需要一次机会,当你准备好,机会随时都会出现。二是创业者是个领导者。他们敢于负责,直面最严峻的现实,不逃避,不推卸,在他们心里,比一切都重要的是责任。三是创业者能够突破自己的瓶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们深刻认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永远不满足已有的成功,把自己置于零起点。四是对于自己梦想的无比珍惜和热爱,朝着目标不断奋力,像一匹不停脚步的野马,其动力远非利益,而是自己的梦想。在本书中,这些特点都得到生动和具体的诠释。

除此,我对于20世纪初民族实业家的感觉和印象还有:他们勤奋刻苦,是社会上最能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往往“没有时间观念”,把工作和休息合二为一,以自己的智慧,不辞劳苦地做别人不做也难以做到的事:他们性格刚毅,果决大胆,自信心十足,行动力极强,稍有基础便新开门户,以其独立的姿态出现。相信自己所做的事业绝对能成功,便是他们的信条,他们善于交往,广泛地整合资本、技术、劳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财富的本领;他们在最直接地分享到勤劳致富带来的好处之外,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但由于中国封建传统数千年的影响,商人的地位长期得不到政治上的最大扶持,这些民族实业家在很多时候甚至还要仰仗政治的鼻息,因而,时常表现低调,对于政策不敢放言评论,在社会不稳定的时期其政治立场大都左右摇摆,有的在政治斗争中成为最大的牺牲品,这也反映出他们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

2l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风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都面临创新革命,时代对于企业家的知识素质特别是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抽象力、操作力和评价力要求更高,他们只有创造新的需求,新的机会,新的机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同样相信,在创业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本书的再版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写作和出版本书的过程里,许多师友曾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支持,郑存柱、阮凯丰、孙胜涛、杨国明、杨涛、郭传火、李兵、龚洪烈先生和杨雁女士,《名人传记》、《人物》、《民国春秋》等杂志社以及中国纺织出版社李秀英老师、清华大学出版社徐颖老师等,在此一并对于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张爱民

2011年8月上海天通庵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