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这一点,对他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方法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钻石版)》由吴甘霖所著,《方法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钻石版)》是一流人才工作方法的专著。作者是享誉海内外的方法学家、国际职业培训师,他一步步教你怎样克服对于问题的恐惧,在遇到问题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比如找准“标靶”、类比思考、巧妙转移问题等,不仅从心理上藐视问题,以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这些不但对于员工,而且对于任何遭遇挑战,寻找人生发展突破的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方法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钻石版)》由吴甘霖所著,《方法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钻石版)》是荣获“中国10大经管团购图书”的《方法总比问题多》的钻石版,除了原书精彩的观点和生动的案例之外,还加上了一个格外具有方法指导性的《行动手册》,将“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所谓问题多”的理念,彻底落到实处。
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是在职场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分水岭。本书不仅倡导“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等优秀工作理念,让人们面对问题改“知难而退”为“迎难而上”,掌握系列具体而管用的工作方法,并将问题转变为机会,从而能打造大批负责而高效的一流工作者。
“在当今社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受单位欢迎?”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高级总裁班上,作为主讲老师的我,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的员工,我相信,这肯定也是你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假如你不了解这一点,你在职场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要走很多的弯路。假如你清楚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钥匙,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不管你是否已有结论,希望下面的故事和观点,能够为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提供借鉴。
一位姓黄的老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他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磨,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2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他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这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现了。
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成长,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这个精彩的讨账故事,博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很钦佩他凡事主动想办法的精神,而且一致认为:他能有今天的发展,与他这种精神密切相关。
与此相反,另外一个老总讲的故事,却让大家对于员工素质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说,他曾经正式招聘过一位员工,但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时间,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了。
那位员工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学识不错,形象也很好,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做事不认真,遇到问题总是找借口搪塞。
刚开始上班时大家对她印象还不错。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办公室领导几次向她提出,她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解释。
一天,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她仅仅跑了一个就回来了。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好大啊。我都在传达室问了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生气了:“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单位,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单位呢?”
她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找北大的总机问问三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其他两个单位怎么走; 你还可以在进去之后,问老师和学生……
P2-3
“老师,《方法总比问题多》已经畅销这么多年了,我哥哥刚到一个新单位,就发现大家人手一册学习这本书。请问它如此有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
在本书即将出版“钻石版”前夕,我应邀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进行“如何写作畅销书”的讲座,一个学生对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确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因为它不仅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也有利于单位的领导如何组织对本书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出“钻石版”的原因。
7年前,我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推出了这本书。没有想到:出版以后,读者的厚爱出乎我们的意料,不仅出现了读者自发购买的热潮,也出现了众多单位争相团购的景象。如大庆油田,一次就购买了1万多册,上市公司通威集团不仅人手一册学习了一年,还进行演讲比赛,等等。本书还因此荣获了“中国10大团购图书”、“中国优秀社科图书”等荣誉。
多达50多次的加印,数十万册的发行,的确是此类图书中少见的畅销,但更使我感动的是,不少单位和个人,对本书中的理念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并肯定,如当当网5000多条评论中,大部分都是对本书的认可。不少单位将书中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来落实。如书刚出版不久,哈尔滨许多加油站的墙上都贴着本书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等等。众多单位,如中石化、重庆移动、如意集团等还邀请我去进行讲座,并与我一起分享他们学习本书的体会。
我觉得,听听这些读者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体会与体验,那位北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难得到解答了。因为这些体会与体验,正是从不同的层面,在分享阅读此书时所引发的价值思考:
上海联通、重庆移动的一些学员总结出一个“职场发展的第一法则”:
“解决问题前途无量,躲避问题前途无‘亮”’。
北京住总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姜水一针见血地指出:
“单位是什么?单位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地方!一个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川一家上市公司的培训经理给我们的反馈更是明确指出:
“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是一个层层解放管理者的理念,同时也是一个激发所有员工负责精神与高效能力的理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他分享他们单位学习《方法总比问题多》前后的对比:
学习前,下级出现问题,总是层层向上提交。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呢,往往是高层干了中层的事,中层干了基层的事,都很忙,但都忙得混乱而无效率。
学习此书后,单位明确提出一个要求:下级向上级汇报问题时,都必须带上自己的解决方案,否则一律“打回”。这样一来,基层就不能只向中层提交问题了,中层也不能只向高层提交问题了,他们都得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多想方法,高层也得为单位的发展多想方法。
这样,层层都得负责任,层层都能高效。
这样的总结,的确抓住了如何学习《方法总比问题多》的根本:
只要紧紧抓住“负责”与“高效”这两大关键词,人人争当负责而高效的员工,不仅个人能享受成长与发展,同时单位也能因此创造更好的业绩。
那么,为什么还要出这一“钻石版”呢? 作为一个在培训界多年的老师,我发现一个格外值得深思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谁都知道一个基本要求:“培训的目的,关键是让培训对象的行为转变。”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这样一个很震惊的事实:“世界最长的距离,是从耳朵到脚的距离”——听到(或读到)某些智慧的道理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转化为行为却很难。
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
在深入了解不少单位学习《方法总比问题多》及有关课程时,不难发现:凡是能在实际上产生较大效果的,无一不注意将书中的理念与方法,与各自的工作结合(就是通常说的“落地”);与此相反,有的单位尽管书发了,大家也看了,却不重视与各自的工作挂钩,这样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应该说:这些年来,已经有不少单位提供了许多结合实际学习的经验。但也不得不正视:有的单位和读者,尽管知道这种结合的价值,但限于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还是无法落实到行动上去。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学员,向我及出版社反映:希望我们能出版这样一个与工作能挂钩的“行动手册”。
于是,响应这种呼唤,我们推出了《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的“钻石版”。“钻石版”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这样一个“行动手册”,紧紧围绕本书的内容提供一些好的操作性工具。让大家能将那些有价值的道理与方法,落实到工作实践、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中去。
本手册共分4章,与《方法总比问题多》4章的内容对应,分别从提升精神(不找借口找方法)、强化心态(勇于面对问题)、掌握方法(拥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善于转化(把问题转化为机会)4个方面,让大家将书中所倡导的多种智慧落到实处。
我们期望,这本行动手册不仅具有针对性,也有理想的操作性。将行动手册与原书结合,让大家能感到“钻石版”既“好看”又“管用”。
我们知道,成功是心力、智力、行动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只要大家能将智慧与行为结合,就一定能当好负责而高效的一流员工。
在本书“钻石版”出版之际,特对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尤其是经管分社社长谢小梅、发行经理汤小明、责任编辑李新妞等,深表感谢!同时对原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培训经理李雅慧等为本书提出过精彩意见的人士深表感谢!
吴甘霖
2012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