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著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等著作。
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西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童的人格教育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著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等著作。 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西方。 后记 本书原著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 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自 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自卑与生活》等。但是,他 的几乎所有著作都有关同一个心理学主题一一自卑与超越 。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种 自卑感可能来源于身体的某些缺陷,更多的是因为儿童相 较于成年人身体上的差异,以及儿童的生存成长都必须依 赖于成年人,于是,在幼年时期便有了强烈的自卑感。但 是,也正是这种自卑感,产生了追求自身完美,克服补偿 自卑的动力。阿德勒称这种追求补偿心理为“对优越感的 追求”。 自卑感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结。一个人只有感到自卑 ,才会尽力去寻求补偿,在此过程中得以成长。一个没有 自卑感的人,失去了追求优越感的动力,而他的生活将毫 无生气,甚至会得心理疾病。 追求优越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以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活动为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激励人们 获取更大的成就,使其心理积极健康地成长。这种人有较 强的社会意识。而另外一种,则是为了快捷地获得优越感 ,得到社会他人的认可,而只顾自己的努力,忽视社会和 他人的需要,最终可能会作出无益于社会,甚至有害社会 的行为。这主要取决于其社会意识,也可以说,是社会责 任感。 阿德勒的学说著作都是以这种“自卑感”与“追求优 越感”为基础,并强调“社会意识”或“社会责任感”。 而本书的也是基于这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思想。 阿德勒之所以会有这种学说和思想,正如他在书中的 论述一样“人格具有连贯性,一致性”,与他小时候的经 历密不可分。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家 庭。这个家庭中有六个孩子,阿德勒排行老二。小时候, 他有一个典型的模范哥哥,相比之下,阿德勒是一个患有 佝偻病、体弱多病的儿童,他直到4岁才学会走路,但是还 是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而在上学期间,因为数学不 好,也常常遭到老师的轻视和忽略,这种强烈的自卑激发 了阿德勒的努力向上。最终,他创建了个体心理学,坚持 人本主义,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 阿德勒强调,个体的这种“自卑而超越”的思想从儿 童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并会对个体的一生的人格产生深 远的影响。于是,他创作了这本基于“自卑而超越”思想 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 本书从个体心理学中的人格统一性和整体性出发,引 用延展中的具体案例,前4章述及了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 地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其中,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心 理发展的不成熟,过度地追求优越感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扭 曲。因此,需要家长老师等对儿童的追求优越感加以引导 。由此,第5章至第7章分析了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根源—— 即为了克服自卑感,及如何克服这种自卑感,和如何有效 地防御这种情绪,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合作意识,这种意 识可以使个体通过和别人合作而取得自自己的成就,从而 使个体获得对社会有用的感觉。第8章则论证了儿童的发展 依赖于其从小在家庭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对这种处境 的无意识解读。第9章至第11章则说明儿童离开熟悉的环境 ,进入一个新环境(例如学校等)时所面临的考验。第12 章则以青春期的儿童为视角,解读了儿童所应该受到的性 教育方式。最后两章则分析了对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的失误 ,以及包括教育父母在内的补救措施等。所有的这些都是 基于儿童为了补偿自卑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针对儿童的 人格和心理所提出的教育方式。 在理解儿童,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这种“自卑而超越 ”的心理及其所涉及的概念,如社会意识(社会情感)、 合作意识、补偿心理、假想心理等意义重大。同时,这些 基本概念和这本书所传递的思想和文明,也使译者在翻译 过程中深受影响,获益匪浅,希望对于正在看书的你同样 也能有所裨益。 田颖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第四章 自卑感 第五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感 第六章 社会情感及儿童的发展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这种处境的心理感受及其补救 第八章 新环境的考验 第九章 儿童的学校教育 第十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以及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失误 第十三章 教育父母 延展之一:个体心理问卷 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论 译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性 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无论接触到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会沉迷其中。这其中最明显的事实或许就是必须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为而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有些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表现我们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的发展就是行为和行为的表现方式协调统一为一个单一模式,这在儿童幼年就开始了。生活的需求迫使小孩用一个统一的模式作出应对,而且这种应对环境的统一模式不仅构成了孩子的性格,也使其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孩子相区别。 人格统一性这一事实,通常被大多数心理学流派所忽略。即使还没完全被忽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实践会经常将一个特别的手势或者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孤立出来进行研究,仿佛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时这样一种手势或表达会被称为一种情结,且假定了它们可以从个体的整体行为中孤立出来。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实类似于从一整段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而且尝试着抛开整段旋律音符而只去理解这一个音符的意义。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合适,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播。 个体心理学不得不站在反对这种广泛传播的错误的立场上,因为如果这种错误被应用于儿童的教育,那么将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一点在对儿童的惩罚理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一个小孩做了招致惩罚的事情,通常会怎么样呢?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人们会考虑小孩的整体人格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但是人们常常考虑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因为如果一个儿童多次重复同一个错误,老师或家长就会带有偏见地看待小孩,且会认为其无可救药。但是如果一个儿童的表现良好,只是偶尔犯错,那么人们就会基于儿童留给人们的总体好印象而不会那么严厉地惩罚他,这也是一个事实。尽管如此,这两种实例还是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根源,即我们应该基于对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全面理解,来探讨这些错误发生的根源。这种理解不当就好像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单个新音符的重要性,但是却将它从整段旋律中隔离了出来。 当我们询问一个小孩为什么懒惰时,我们不能指望他能够认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其整体人格来说具有关键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期待他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对人性有深邃理解的苏格拉底,他有一句流传千年的谚语,至今还常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即“了解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权利要求小孩回答如此复杂深奥的问题,即使是心理学家,恐怕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体某一行为的重要性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有方法和理论来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而是要去理解孩子对于所面临的问题而采取的态度。 下面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了解儿童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还有个妹妹。5岁之前,他是家中的唯一孩子,父母对他关爱有加,但这时妹妹出生了。以前男孩周围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乐意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这位母亲也毫无疑问地对他溺爱娇惯。同时,他的父亲是一个温厚和蔼、喜欢安静的人,也很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因为父亲是一个长年在外的陆军军官,所以自然而然地,儿子和母亲比较亲近。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尝试着满足这个依赖又顽固的儿子每一个要求。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常常为儿子的没有教养和威胁的手势而恼火不已。于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这主要表现在儿子想不断地欺压母亲——他命令她,取笑她。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明显表现出自己的不愉快以引起母亲的注意。 P14-16 导语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经典著作,汲取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精髓,从各个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去呵护孩子、爱孩子,并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成人。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本书不仅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 序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于成人而言,可以 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理性的自我导向。对于儿童教育来 说,问题也许类似,但还是有一些差异:因为儿童不成熟 ,给予他们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有时成人也需要 这种外界的指导。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让儿童按照他 们自己的意愿自由发展,而且如果有两万年的时间在一个 良好的环境中自我完善,他们最终或许会接近成人文明的 行为规范。但这种假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儿童的教 育和成长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 这里,最大的困难是对儿童教育的无知。一个成人要 完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喜恶的缘由——即理 解自我心理,已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去了解儿童并基于 恰当的知识给予他们指导,那更是难上加难。 个体心理学特别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因为 这个研究领域本身的重要性,也因为研究儿童心理同时, 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个体心理 学区别于其他心理学是它不允许理论和实践之间有脱节。 个体心理学不仅注重人格的整体性,并且研究了在人格整 体性的发展和表现中,个体心理学本身所做的不懈努力。 从这一点来看,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关于实践的知 识和智慧,因为知识无非就是对实践中错误和谬论的认识 。无论是身为心理学家、为人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 只要掌握了这种科学知识,就可以立即掌握其用于人格整 体性指导实践的实际应用。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 个有机的整体。由于个体心理学视个体行为由人格的统一 性所驱动和左右,因而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理 论方法,都反映了人格统一性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相互关系。所以,本书引言部分尝试先从总体上提出个体 心理学的观点,后面的章节则着眼于详细探讨、说明各种 相关问题。 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存在 一种有动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从最早的婴儿期开始 就处于这种持续不断追求发展的努力之中。这种努力是一 种内心无意识的行为,但却无时不在,并以一个伟大、完 美、优越的蓝图为目标。这种努力,这种追求目标的行为 理所当然地反映了人类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特质,也主导了 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特殊行为,它甚至还会主导控制我们的 思想,使我们的想法不再客观,而是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 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人格的整体性或统一性隐含于每一个人的存在之中。 每一个人既代表了作为个体的统一性,又保留了个体的独 特风格。因此个体既是一幅独立的画卷,又是创造画作的 艺术家。他既不是一个绝无错误的工作者,也不是一个对 自我身心彻底了解的人,他更接近于一个弱者,一个易犯 错、有瑕疵的人。 就指导个体而言,应注意的主要是,个体的统一性及 其独特生活风格和目标,不是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个体对于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个体对于一 个事实的观点和认识,从来都不是这个事实本身。因此, 所有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世界之中,但却以不同方式塑造 自己,依据自己对于事物的主观想法来塑造自己。有些主 观想法甚至很充分、很客观。但我们必须始终考虑的是, 在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想法是错误的、失败的, 尤其要考虑的是,人类童年时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因 为这些问题主导了我们后续生活中的诸多事情。 ……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个体对这三类基本问题(社会关 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的回答发现他大致的生活 方式和个人目标。这个个人目标无所不能的,它决定了一 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反过来,他的每一行为都影射出 了这个目标。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与别人合作交往 ,是致力于生活中的有益层面,那么在他对所有问题的解 决方法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有益目标的明显痕迹,也会从 中发现其个人目标具有有效性和建设性。同时,随着这些 有效性和建设性行为的实施,个体也将获得幸福感、价值 感和力量感。相反,如果这个人的目标是由自我问题和社 会生活中的消极方面所决定,那么个人就会发现自己无法 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自然也就无法享受正确解决这些问题 所带来的乐趣。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而且,由这 些基本问题所衍生出的社会生活中的特定任务和目标,也 只能在社会或公共环境中才能得到合理解决,也就是说必 须基于社会情感才能得以解决,这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基 本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这种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人类的孩 童早期就开始出现了,即此时我们的感官就已经开始成熟 发展,并且遵循于我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见、所说、所 闻等各方面所受的刺激,也遵循于我们和兄弟、姐妹、父 母、亲戚、熟人、同事、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来成长发 展。这些特定的任务和目标还会以同样的影响方式伴随个 体的一生。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个体,也将失去自我, 失去朋友,无法获得成就。 因此个体心理学理论有根有据地认为,对社会有益的 事物就是“正确的”事物。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对社会 标准的背离都是对“正确之道”的偏离,而这种偏离也会 导致个体和客观法律以及必要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冲突。 这种冲突使个体首先产生了有悖于自己本意的无价值感; 同时,由于个体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便会产生更为强烈 的报复。最后可以这样说,偏离社会标准就是违反了人们 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 意识的,都会怀有这种共同的社会理想。 由于个体心理学一直强调将儿童的社会意识作为其成 长发展的测试,因此个体心理学很容易理解和评价每一个 儿童的生活风格。因为一旦儿童面临生活问题,他就像正 处于测试中一样,展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准备是否充分。 换言之,他将会展现出现实生活中他是否有社会意识或社 会隋感,是否有勇气、理解力,是否有对社会普遍有益的 目标。此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去发现他努力向上的方式 以及节奏,发现他自卑感的程度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 。所有的这些都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 体。这个整体是牢不可破的,直到我们发现这个整体的构 成缺陷并完成重建为止。 内容推荐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