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之旅(智慧的风景)》由喻山澜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扩大,实事求是的回归,对以前所谓的腐朽没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重新的解读。作者怀着好奇的心理,在饱览异域美丽风光之余,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探测与感受到一些人类共同的美好向往,原来被描绘得阴森可怕的不同制度的社会,其实也有它的真善美。作者把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感触和思考,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你娓娓道来。有亲历随感,有深刻评论,从细致处见功夫,从生活中见理性。不失为一本有思想,有感情,讲人文,讲事实的好书。本书不是一本单纯记录旅游风光的书,更不是境外旅游攻略,而是作者通过个人在海外游历中的亲身见闻,和原有的一些固有观念,通过比较呈现给读者,与读者分享并聆听指教。
《环球之旅(智慧的风景)》作者喻山澜发现,外国有很多东西跟我们这里真的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过五一节时,人们都拼命地寻找名川大山,打破头也要去旅游,媒体天天报道与旅游有关的新闻,鼓励大家在黄金周期间玩好、吃好。可在许多其它国家,人们在五一节这天常常是走上街头,进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要求雇主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要求政府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比如说,美国的空中服务员男女老少都有,相貌平平乃至“丑陋”的并不少见,跟在餐馆端盘子的服务员差不多。而我们这里的空姐个个貌美如花,招聘时航空公司严格规定了应聘者的年龄、身高甚至五官的位置,这种做法如果在美国早就被视作就业歧视而被告上法庭。
比如说,韩国部长级高官的女儿参加政府主办的职员招聘,涉嫌“萝卜招聘”,媒体就好一通鼓噪,这使得不仅女儿应聘的事很快泡了汤,连高官父亲也受到牵连,忙不迭地辞职,不知不觉中连官帽都弄丢了,而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是不太容易发生的……
《环球之旅(智慧的风景)》力图呈现的,就是这种不一样。
这年头,国外大片来到国内,总会如饿狼扑食,攻城略地,把大部分国产片杀得片甲不留,比如《星球大战》,比如《金刚》,比如《指环王》。
拿《指环王》来说,它为什么能长驱直入将观众的腰包掏得干干净净?其拿手好戏就是魔幻色彩,而那一层层魔幻色彩又与片中奇异的自然风光联系在一起。
《指环王》三部曲的拍摄地在新西兰:南岛的皇后镇、南阿尔卑斯山脉和南部湖区在许多征战与背景叙述的场景在中均多次出现,新西兰的最高山峰库克山(MtCook)是《双塔奇兵》(TheTwoTowers)开头场景中的背景,它是“中土世界”里的“迷雾山脉”;北岛的瑙鲁赫伊山(MountNgauruhoe)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成为“末日火山”,而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NationalPark)诡异的火山地貌则成了“黑暗魔王”索伦(Sauron)的领地“魔多”(Mordor)。
2010年我行走在新西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时,导游也神秘兮兮地说,走,我带大家去参观一个《指环王》的拍摄地。游人一听就来了情绪,纷纷跟进。
这个拍摄地位于北岛地热之城罗托鲁阿的郊区,果然有一片令人啧啧称奇的好风光:小河流水潺潺,野鸭成群结队地嬉戏;小溪保持原始风貌,水苔处处;岸边生长着高大的桫椤,它们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粗大而挺拔,大约棵棵超过50米……
一个多小时的旅游让人眼花瞭乱,一番美景让人好生流连忘返。当恋恋不舍地走出景区,忽然有游伴说,这么漂亮一个景区怎么不收门票呢?
这一问一下子提醒了我。是啊,从走进景区的大门到游览线路的尽头,的确没见栅栏,没见岗亭,没有人收门票!
仔细想想,在新西兰的几天旅游行程中,真的很少碰到收门票的情况。一踏上新西兰的土地,先游览了该国最大城市奥克兰城南的伊甸山,没有收门票;在罗托鲁阿参观毛利皇宫,没有收门票;在公园里欣赏地热喷泉,也没收门票;参观工党纪念碑所在的美丽海滩,也无人收门票……
再仔细想想,在欧洲许多国家旅行时,不收门票的景点比比皆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游览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米拉贝尔花园,不收门票;在德国参观闻名世界的柏林墙,不收门票;在意大利欣赏比萨斜塔,不收门票(登塔除外);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不收门票;匈牙利布达佩斯童话般的渔人堡,不收门票;捷克首都布拉格碧波粼粼的伏尔塔瓦河上古色古香的查理大桥,游人如织,也不收门票!即使像法国的卢浮宫这样大名鼎鼎的艺术殿堂,每月也有一天时间对公众免费开放,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在特定时间段、对特定人群,也有免票参观规定。
门票是什么?最简单、最朴素的理解就一个字:钱。不收门票就意味着免费参观,相关管理方不能赚钱。老天爷,这对国内不少旅游景点的管理人员来说,可能是一辈子都想不通的事情:那么好的景点,这什么不收门票呢?钱哪,谁跟钱有仇呢?
可能没有人对国内众多大小旅游景点近年来一波接一波的涨价潮不会记忆犹新——
2004年11月30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关于调整世界文化遗产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听证会后,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定陵、长陵等景点门票纷纷涨价,其中故宫淡季门票价格从每张40元调整为80元,旺季每张60元调整为100元。
2005年,黄山门票价格从130元上调为200元,湖北武当山门票价格从70元上调为110元,湖南张家界门票价格从158元调整为245元,四川九寨沟门票从145元调整为200元……
以上这些景点涨价都是若干年前的新闻,如今的价格自然“更上一层楼”。如2010年,云南石林门票价格从140元上调到175元,山西平遥古城门票从100元调整至125元,湖北黄鹤楼门票由50元涨至80元,山东三孔景区联票由150元涨至185元,有“七仙女”故乡之称的安徽天柱山景区门票价格从120元涨至150元。
再如,现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门票价格248元,如果乘坐百龙天梯,须另付出56元。去张家界天门山,还需要另外付费:天门山景区门票是75元,往返索道是150元,环保车票价是33元……
上述这些景点都是顶级的,至于那些数不清的二三四流的景点几乎没有不跟风涨价的。最近我去了一趟山西娘子关,那里有一户“水上人家”,也就是有一弘泉水从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流过,如想参观,这户人家要收费4元;那里还有一处瀑布,水流细得像撒尿,门票也要15元……
稍加分析可以发现,景点涨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宝级景点,比如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景点涨价多半是为了减少游客人数,而且希望适当增加收入,并将所得收入用来维护古建;另一种就是“跟风”行为,表面上是保护“稀世资源”,其实是为了获利。谁能否认大部分涨价行为属于后者呢?
更让不少游人愤愤不平的是,一些涨价措施常常在黄金周到来之前出台。人们辛勤劳动了数月,本想趁假期出游开开心,可人家景点的门票大棒已经挥舞起来了,涨价自然就成了“打劫”。
景区票价涨上去了,游客也没有办法,除了挨宰的份,就是到网上发牢骚。有网友嚷嚷道:涨价涨价,景点涨价,机票车票涨价,宾馆涨价,纯属饮鸩止渴,大爷不玩了,叫你一分钱也得不到,看你还称黄金周!在一片涨价声中,出门就挨宰,呸!你们是自绝于人民!
另有网友说,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将来还有多少中国人能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的文化遗产?学学发达的欧洲国家,将此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福利吧。
更有“正义的声音”:“五一”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国家正是有了我们这些劳动人民才更加繁荣昌盛。我认为国家关心劳动人民是怎么过节的,应当从实际出发去关心,在属于我们劳动人民的节日里,景点门票应该降价才对,这样才能体现出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还有人说,“遗产”是国家的资源,为什么成了地方的摇钱树,涨的钱用到哪里去了?本人去过很多的景点,那儿的文化气息太少了,已经商业化了。危机!可怕!
P151-153
智慧的风景
(代前言)
有个词叫驴友,看似有点怪,但早已不是一个新词。自从5年前我开始远涉重洋时,这个词就出现了。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驴友,但我用驴友的眼光,去窥视国外不一样的风景——智慧的风景。
的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扩大,实事求是的回归,对以前所谓的腐朽没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重新的解读。我也怀着好奇的心理,在饱览异域美丽自然风光之余,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探测与感受到一些人类共同的美好向往,原来被描绘得阴森可怕的不同制度的社会,其实也有它的真、善、美。
2001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越南。两年后,我获得一趟公差,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从东京到京都,首次见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繁华的城市,有序的交通;发达的地铁成为我在东京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在这里购物时,我第一次知晓要额外交一笔消费税——明明白白缴的一种税。2007年起,我先后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旅游,而后又陆续前往欧、美、非及大洋州的多个国家。
我发现,外国有很多东西跟我们真的不一样。比如说,我们这里在过五一节时,人们都在拼命地寻找名川大山,打破头也要去旅游,媒体天天都在报道与旅游有关的新闻,鼓励大家在黄金周期间吃好、睡好、玩好。可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在五一节这天常常走上街头,进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要求雇主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要求政府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比如说,美国的空中服务员男女老少都有,相貌平平乃至“丑陋”的并不少见,跟在餐馆中看到的端盘子的服务员差不多,而我们这里的空姐个个貌美如花,招聘时航空公司严格规定了应聘者的年龄、身高甚至五官的位置,这种做法如果在美国早就被视作就业歧视而被告上法庭。比如说,韩国部长级高官的女儿参加政府主办的职员招聘,涉嫌萝卜招聘,媒体就好一通鼓噪,不仅女儿应聘的事很快泡了汤,连高官父亲也受到牵连,忙不迭地辞职,不知不觉中连官帽都弄丢了,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再比如,美国、加拿大政府一再打压烟草商,司法部门经常主动起诉烟草商,控告它们的虚假宣传行为,控告它们的烟草对烟民的身体造成的伤害,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罚单一张张地开出。但在我们国家,烟草买卖是国家的,而且还是专营的,国家大力保护,烟草企业“降焦减害”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什么国家科技奖。虽然国家也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也在做控烟工作,但控烟工作却由烟草公司的上级主导,由此形成“老子打儿子”的局面,真正反对吸烟的卫生部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本书力图呈现的,就是这种不一样。所以说,本书不是一本单纯记录旅游风光的书,更不是境外旅游攻略,我是想通过个人在海外游历中的一些亲身见闻,和原有的一些固有观念,通过比较呈现给读者,与读者分享并聆听指教。
本书插图均系作者原创,有的质量不高,却来之不易。但愿能形象地留下一点记录,或对阅读有所帮助。
2012年12月于北京
欣赏风景之后
(代后记)
当年我走出国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要写一本什么书,直到10年后的2011年,才感觉“时候到了”。特别是从美国旅游回来后,我感觉要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所以,本书的《美国篇》竟然占了一半的篇幅。
莫言只用43天就写出49万字的小说,我这本书才20万字,却写了将近一年——当然,是断断续续写的。几位好友提前看了书稿,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我感谢他们。
出国旅游是为了看风景。这没错,不过除了自然风景之外,我还对“智慧的风景”情有独钟。有些东西,人家为什么要那样想,为什么要那样做,或者说为什么要那样规定,凡此种种不同,在我的眼里就是风景。
风景是看了不少,也写了不少,但有的并没有写。比如,当站在台北10l大厦下面等旅游车时,几名法轮功人员上前递宣传资料,我没有理他们。正在此时,一辆家用轿车开了过来,车上绑着竹竿,上面飘扬着五星红旗,特别安装的车载喇叭里还播放着非常熟悉的《歌唱祖国》歌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那一刻,我被震撼了,但我没有写。
写出来的大家都看到了,是不是风景,其中有没有智慧,相信读者自有评论。我想问的是,看过别人的风景之后,我们自己该怎么办?这,应该是更重要的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我们是谁?白宫的官网上有个栏目,叫“我们合众国人民”;美国宪法条文中,用的也是“我们合众国人民”这样的表述。我想,这样的表述有点特别,至少与我们常用的表述不太一样。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多思考。
刘瑜写了本《民主的细节》,我看了两遍,大开眼界,深受启发。或许本书只是一种模仿,至于是学到了人家的精髓还是相反,读者最有发言权。
欢迎大家多批评指正。留下一个邮箱号,如有可能多交流(cicnys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