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的启示/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国藩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理学大师。

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曾国藩的启示》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内容推荐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融合了曾国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谋略智慧、生活智慧、家教智慧,共14种,其内含的思想智慧囊括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系统了解并掌握曾国藩智慧的精品读物。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曾国藩在官场、家庭、养生、管理上的诸多智慧与原文风采,更配有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历史故事、事实案例为基础的多重解读,以助读者全面而系统、继承而创新地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国藩的启示》是丛书之一部,以真实可信的史料揭示了曾国藩带给人们的启迪,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曾国藩的启示》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目录

第一讲 立志(上)

第二讲 立志(下)

第三讲 血诚

第四讲 儒缓

第五讲 乘时

第六讲 谋略

第七讲 大局

第八讲 基业

第九讲 高明

第十讲 坚忍

第十一讲 胆气

第十二讲 刚直

第十三讲 多助

第十四讲 狠绝

第十五讲 小物

第十六讲 中庸

第十七讲 人才(上)

第十八讲 人才(下)

试读章节

上当受骗

楚国本来是一个中小国家,偏处荆蛮之地,不与中原相闻。陆续吞并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家之后,势力越过大别山和桐柏山,开始向中原发展。当时为楚成王在位。他是一个有大志的人,即位之后,布德施惠,结好诸侯。去给周天子献礼,周天子说:“命令你镇压南方夷越叛乱,但不要人侵中国。”但是,楚成王即位三十年来,仍然积极北上,连续三次攻打郑国。郑国位于中原腹地,攻打郑国是问鼎中原的必然步骤。

当时齐桓公是中原霸主,对于楚国的野心,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搞定北方的戎狄之后,就联合了曹、卫、宋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队北上,在楚国边境与联军对峙。齐桓公不愧是霸主,看楚国兵力强大,国土辽阔,即使一战败楚,亦无法深入楚地,扩大战果,就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楚成王看联军气势强旺,亦不敢贸然衅兵。最终通过谈判,和平地化解了一场流血大战,达成有名的召陵之会。齐楚各有所得,齐桓公维护了他的霸业,阻遏了楚国北侵,楚成王则避免了在本土作战的危机,也没有任何损失。从政治态势上看,当然是齐桓公更有利。不过,楚国的实力没有分毫削弱,也不是什么坏事。

齐桓公一死,楚成王北人中原的大志又活跃起来,准备先拉拢郑国,却正好看到宋襄公搞了一个雎水之会,因此针锋相对,借修桓公之好的名义,搞了一个五国之会。宋襄公搞的是东夷小国之会,楚成王却以齐楚两个大国为首。宋襄公在想些什么,楚成王很清楚,那也正是他的企图。宋襄公却恰恰相反,不知道楚成王在想什么。宋襄公请楚成王领导诸侯来会,正中其下怀,就答应在盂(今安徽霍丘县)做衣裳之会。衣裳之会就是大家只穿衣裳,不带武器,不带军队,做文明礼尚的会谈。两人确实有差距。两国更有差距。

宋襄公意图在会盟上夺得霸主位置,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根据何在。

子鱼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宋襄公不听。

“那就带些军队去,以防不测。”

“当初说好了只穿衣裳,不带武器,我为仁义之师,怎么好意思!”

宋襄公就高高兴兴赴会去了。

这次会盟陈、蔡、郑、许、曹五国都来了,楚成王后至,齐、鲁、卫没有参加。楚成王后来,因为他带着军队,自然不方便早到。这下宋襄公傻了,知道自己被骗了,赶紧让子鱼回国。楚国的军队把会场包围起来,活捉了宋襄公。

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都,跟宋人说:“快快投降吧,不然就杀了你们的国君。”

子鱼在城楼上说:“托社稷保佑,我们已经有国君了。他让宋国受辱,即使回来,也会被驱逐。”  楚军把宋都包围起来,打了几个月,也没有攻下来,就把宋襄公当作俘虏送给鲁国,以此来羞辱宋襄公,并提出与鲁国会盟。楚鲁两国在亳相会,宋襄公就被放了回来。

子鱼却说:“我这个弟弟啊,我多了解他。这事还没完,教训还不够深。”

泓水之战

宋襄公的脸丢大了,回来之后,恼羞成怒,决定拿郑国开刀,想以武力扬威,一战而定霸业。郑国本来属于中原集团,齐桓公死了,郑国失去靠山,又遭遇楚国压力,只好转而与楚国亲近。所以宋襄公拿郑国开刀,如果成功,当了霸主,自然就挣回了面子。

大臣劝告他,楚国一定会出兵救郑,那就白辛苦了,还不如等待时机。宋襄公不听,反而喊出了雄心壮志一般的口号:“天不弃我,商可以兴矣!”

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商朝都灭亡好几百年了,所以子鱼立刻批评道:“天弃商久矣。天都不要它了,你怎么可能让它复兴呢?”

宋襄公大概已经失去理智,只想着挽回面子和争霸,而不考虑眼前局势和对手情况,怒而兴师,不听劝告,对战争也不做任何谋划。兵法日,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无算乎?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郑国那边,郑文公带着老婆去见楚成王,刚刚才回来,就听说宋国打过来了,立刻派人去搬救兵,一面准备抗击。楚成王发兵救郑,军队直扑宋国,迫使宋襄公回援,这跟后来的围魏救赵很相似。

宋襄公回到国境线时,楚军还在路上,正穿越陈国向宋国挺进。宋襄公就在泓水北岸驻扎下来,以待楚军。

西周初年,宋国当是一个大国,到了宋襄公时代,只能算一个中等国家,兵力最多两军。子鱼也口口声声说宋国是“小国”。楚国却是一个大国强国,兵力至少有五军。不过,先至为主,后至为客,守着泓水,以逸待劳,这对宋国是有利的。何况楚军远道而来,即使兵马强壮,也是疲惫之师。如果能够善用这些要素,尽管以弱敌强,宋国也还是有机会的。打赢这场战争,宋襄公就可以实现霸业。

楚军开到泓水南岸,没怎么休息,就开始渡河。宋襄公也列好阵势,准备迎击。笑遍历史的一幕就此出现。

楚军还没有渡完,子鱼跟宋襄公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渡河未毕,赶紧攻击。”

宋襄公说:“不可。”

他自认为宋军是仁义之师,楚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能发起攻击,乘人之危,非仁义所为,所以拒绝子鱼。

楚军大概是最幸运的了,得到敌人如此照顾,从容渡过泓水。

在楚军准备集结列阵时,子鱼说:“赶紧攻击吧。”  宋襄公又说:“不可。”

等楚军列阵完毕,宋军见敌人兵势强盛,面生惧色。宋襄公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正当宋军向楚军中央突破时,楚军两翼突然从左右包抄过来,把宋军围在当中,宋军大败。由于部将拼死保护,宋襄公才冲出来。突围之后,幸好距都城也只有五十里了,由子鱼殿后,宋襄公才顺利退回城内,依城固守。宋国的都城非常坚固,楚国先后四次都没有攻下来。这可能是宋襄公敢于争霸、与楚国相拒的一个资本。

楚军尾随而至,看天色也不早了,就在河畔驻扎下来,等天明再渡河攻城。第二天早上,楚军正要渡河时,突然从上游冲下洪水来,溺死千余人,军资冲走无数,秩序大乱。楚军遭此挫折,斗志涣散,只好撤兵。

此一战,宋襄公本人被箭伤了大腿,他的贴身卫队全部战死,士卒死伤甚众。

大家都批评他,他还不服气:“君子不加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打仗,不在险道隘口偷袭敌人。我是商朝后裔,对方没列好阵,我就不会进攻。”宋国以仁义著称于当时,所以他说“我是商朝后裔”。真是愚不可救,难怪毛泽东说他是“蠢猪式的仁义”。第二年夏天,宋襄公伤重而死。

《淮南子》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宋襄公为什么那么愚蠢?“让国”使他获得美名,那也是一种仁义。他的愚蠢一定有什么历史环境的因素,绝对不是他脑袋里空想出来的。这一点值得研究。

类似的事情,后来在燕国也发生过。战国时期,一位燕王把王位禅让给他宠爱的臣子,结果引发动乱,使国家经历一场浩劫。为什么有人食古不化?为什么有人要死守祖宗成法?书读多了有害,如果是读死书,确实越多越有害。

P13-16

序言

一个大智慧者给我们的启示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咸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选拔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了败仗想自杀,被人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他也确实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天,回到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的豪气,27岁考中进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就连人都不是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极具创造性思维,把团练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很多,非本书十八讲所能说完全。即使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也分了两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用了篇幅。

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讲,缺憾颇多。而且,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今人应该辩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那是有害的。

七年前,笔者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勒了曾国藩的一生,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破金陵,军功卓著,万人瞩目矣。及至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成一时之功,而遗长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不知也,不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而承奉之,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殆人之功也,殆神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则识渐长;识之长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尚在功名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中人,有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寸寸累功,终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呜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因此而冥冥终身者,又不知其几何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