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等著名中国学者为青少年编写的第一套哲学启蒙书。
爱智慧,胜于学知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踏上哲学之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智书系(共7册)》入选了“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2012年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智书系(共7册)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国平等著名中国学者为青少年编写的第一套哲学启蒙书。 爱智慧,胜于学知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踏上哲学之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智书系(共7册)》入选了“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2012年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智书系(共7册)》是著名哲学家为青少年读者写的一套哲学入门书,已被列入2012年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爱智书系(共7册)》是一套自称为“愚蠢的哲学家”写给聪明的孩子看的哲学书。作者以简单的文字,用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让那些历史上最爱思考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追问、碰撞,踏上爱智慧的行列。其中有思想方法的点拨,更有人生态度的铺垫;既有灵犀点通时的拈花微笑,更有满怀赤子之心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这是一套写给那些好奇、求真的大小朋友们的哲学入门书。 目录 《哲学就是爱智慧》 Ⅰ 什么是哲学? 这个问题我很难跟你说清楚,可是你却不必为此灰心 当你“打破砂锅问到底”时,你就离哲学的门不远了 Ⅱ 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 上篇:关于这个世界 一还是多:从一张纸说起 本质与现象:像什么样子? 可知还是不可知:有没有这样一种眼睛? 有与无:想一想“太空” 生与灭:碰了一下“时间” 下篇:关于我们自己 人是什么:这一回从星空说起 人生的意义:生命只有一次 我们是谁:丧失了记忆? 什么是善:重要的是“应该”二字 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 Ⅲ 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哲学家都是一些大孩子 泰勒斯的名言 苏格拉底之死 笛卡尔的沉思 斯宾诺莎的信念 康德的忧虑 告别的话 《信仰之问》 0 引起问题的问题 1 忧什么?怕什么? 2 答案? 3 “证明”? 4 “论证”? 5 打赌?道德? 6 全能?全善? 7 天灾?人祸? 8 有没有园丁? 9 永远有理? 10 游击队员说得对吗? 11 死时方能证实? 12 为什么不可能有“前世”和“来生”? 13 事实还是象征? 14 “上帝存在”也是象征吗? 15 “无心插柳柳成荫”? 16 什么是奇迹? 17 世界就是奇迹? 18 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 19 信仰的根据何在? 20 自由还是宿命? 21 你是谁? N 结束问题的问题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1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2 世界究竟是什么? 3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4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5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6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7 时间之谜 8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9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0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11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12 什么是自由意志? 13 感觉可靠吗? 14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15 贝克莱的是与非 16 庄周梦蝶的故事 17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18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19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20 你的"自我"在哪里? 21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22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23 他人的心灵 24 知识不一定是真理 25 理解与相信 《精神的故乡》 1 开场白 2 灵魂是一个游子 3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4 梦并不虚幻 5 精神栖身于茅屋 6 生命树上的果子 7 人所能及的神圣 8 信仰之光 9 谁是最智慧的人 10 智慧和童心 11 成为你自己 12 独处的充实 13 自己的园地 14 幸福是灵魂的事 15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16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17 面对苦难 18 真善美 19 怀念土地 20 读永恒的书 21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思维迷宫》 导言:思想的功夫 1 追问 2 辩证 3 诡辩 4 唯美 5 变通 6 怀疑 7 先验 8 剃刀 9 还原 10 分析 11 解释与解构 12 博弈 13 无立场 《美是幸福的时刻》 1 感觉 2 我们迷恋美 3 首先是感官的爱好 4 但感官是平庸的 5 心灵给感觉注入灵性 6 一个事物两种真实 7 海水呢? 8 事物和心灵是平等的 9 事物给心灵礼物 10 请孩子指路 11 艺术家诞生了 12 起源是失传的故事 13 “表现”,这个词很糟 14 树冠不反映树根 15 像一个创世者 16 从永恒的角度 17 但重复是无效的 18 做艺术家不易 19 诗意地与事物相处 20 以……为例 21 万物是人的尺度 22 美,许诺幸福 《历史的灵魂》 1 “历史”是什么? 2 “历史”有什么用? 3 历史学家与普通人 4 时间是怎样计算的? 5 历史学与科学 6 刘邦的神话与辉格党人 7 因与果:络腮胡子与战争 8 偶然还是必然? 9 人能自由地创造历史吗? 10 史料 11 怀疑还是相信? 12 历史中的传闻与口述史 13 什么是最好的解释? 14 历史学家应如何还原历史情境? 15 餐桌上的历史 16 历史如何书写死亡? 17 历史的魅力与“看护人”的职责 18 历史学家的道德审判 19 在你身边进行着的世界史 20 历史学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修订版附记 试读章节 这个问题我很难跟你说清楚, 可是你却不必为此灰心 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第一个问题,因为:放在平常,你不可能这样劈头盖脸地问我。可是我现在说了要给你讲哲学,这个问题在你那里就有可能脱口而出了。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怎么讲呢?哲学当然也是一门学问,但它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很具体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对象。举例说吧,生物学是研究动物、植物的;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电等自然现象的;历史学是研究各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的;如此等等。而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却不太容易说得清楚,因为它好像什么都研究。但你却不能说它是全部学问的总和,且不说这样的学问没人做得了,即使做得了,它也没有必要成为单独的学科。事实上,关于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哲学家们相互之间也时常争论不休(这样的事在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那里就不太会发生)。有人说,哲学是整个知识大厦的基础,有人说哲学是知识大厦的屋顶,还有人说哲学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的学问。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是“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这个说法要告诉我们的好像只是:哲学不是其他学问。 以上种种说法,并不能帮助你对“哲学是什么”有个了解,哪怕是初步的了解。要想说清楚“哲学是什么”的确很不容易。不过,你也大可不必因此灰心,因为你并不一定要到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才可以进入哲学之门。等你进去看过以后,你心里就大概有了个谱,也不必再苦苦追问别人了。 当你“打破砂锅问到底”时, 你就离哲学的门不远了 这句话是我对儿子说的。说这话时他还小(现在他已快长大成人了),也喜欢死缠着我问:“什么是哲学?”他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知道我报考了哲学专业。我当时很为难,急中生智就回答了他这么一句。事后想想,我确实也不是在敷衍他。其实,孩子一旦发问,本来就离哲学不远了,因为发问是出于求知欲,而求知欲是源于爱智慧的心。只不过大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分门别类的)知识给孩子作出解答,使求知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孩子有时候就不再追问了。 但是,倘若有一个孩子不依不饶,用一连串“为什么”追问下去,而大人又不想打马虎眼的话,那问题就常常会变成一个哲学问题。比方说吧,我儿子就曾经问过我:“地球是圆的,那人为什么不会掉到天空里去?”这个问题听上去好像有点“傻”,实际上却与大科学家牛顿当年坐在苹果树下提的是同一个问题。牛顿的问题是:“苹果熟了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个问题当然也就是在问:“它为什么不掉到天空里去?”就是从这个问题想起,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学说。我也是根据牛顿的这个发明对儿子作了解答:“那是因为地球有引力。”“什么是引力?”“引力就是把你给吸住、拽住的力。”“可是,为什么会有引力?”这一下可把我给难住了,因为牛顿只告诉我们:凡有质量的物体相互之间都存在引力,却从来没解释过为什么会存在引力。他是个物理学家,大概认为这个问题已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但是,这不等于说,这个问题纯粹是一个傻问题,不值得人们认真想一想。 我们现在把问题换一个提法:各种物体之间为什么刚好是有引力而不是没有引力呢?或者,这个世界为什么刚好是这样子而不是另一个样子呢?大人一急,就常会说:“我怎么知道呢?这世界又不是我造的!”而一个哲学家(一个大孩子)这时候却会说:“我知道这世界不是你造的,也不是我造的。可是,它偏偏像这个样子而不是像另一个样子地存在着,你就一点儿不觉得奇怪么?”你看,一个孩子的问题就这样和一个哲学家的问题合而为一了。共同点是什么呢?是“惊奇”,止不住的惊奇。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惊奇是学问之父。”惊奇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知识,而是永远活动着的思想。你仔细体会一下就能知道,一旦感到惊奇,你就开始有发问的冲动,也就开始了独自探索的思想活动。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你要是一直惊奇下去,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 P2-8 序言 我这是在给你讲哲学。讲哲学比不得讲故事,我担心你一听到“哲学”这两个字就会头疼。这样吧,让我也先来讲一个故事,这故事恰好和“头疼”有点关系。在古代希腊,有许多神话传说。其中一个传说讲,有一天,众神之王宙斯突然感到头疼,不是一般的疼,是剧烈的疼。你知道,神是不会生病的,那么,宙斯头疼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宙斯的一个女儿要诞生了,她不是由宙斯的妻子赫拉生的,而是直接从宙斯的头脑里蹦出来的。宙斯的这个女儿就是著名的雅典娜,古希腊人称她为智慧女神。你看,头疼不要紧,能生出智慧。再看一看流传下来的雅典娜画像,她手执长矛,全身披挂,威风凛凛,因为她同时也是女战神。看起来在古希腊人眼里,智慧就是力量。因此,古希腊人都很敬爱雅典娜,把她尊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城邦——雅典的守护神。而雅典城,一度也正是哲学最发达的地区。“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语中不是别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一直到现在,在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英语、法语、德语等)也都沿用了这个词。 我就想照这个词的意思来给你讲哲学。不过,我却不敢在你面前冒充智慧老人什么的。这是因为:第一,我虽然学了好多年的哲学,却说不上有智慧;第二,我虽然比你大许多许多岁,却还不能算老。爱智慧的心我倒是有的,我知道在这一点上你的心与我相通。据我多年的观察,世上只有不爱智慧的大人,没有不爱智慧的孩子。可是,大人也是从孩子长大的呀!怎么会小时候爱智慧,长大了反倒不爱智慧了呢?我想那是因为:第一,大人有好多事要忙,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更需要的是挣钱的本事,而不是智慧;第二,他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也许还有第三、第四……但说来说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有些大人失去了童心。“不对呀,”你也许会反驳我,“人家都爱把智慧与老人连在一起,你怎么把智慧与童心连在一起?”你别急,让我把我的意思说清楚些。爱智慧不等于有智慧。没有爱智慧的心,当然成不了有智慧的人;有了爱智慧的心,还要再经过学习(不仅从书本中学,而且从生活中学),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在我看来,爱智慧的心就是没有因人情世故而变老的童心,而哲学家们最像大孩子。 孩子都喜欢发问。有些问题问得好“傻”,让大人们没法回答。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大人们总爱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可是我却常常等不及长大,死缠活磨地非问个水落石出不可。等到大人们终于不耐烦了,我就只好打住,可心里面却很不满足。后来我自己成了父亲,我儿子又缠着我问同样的问题。我这才想起来,原先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弄清楚的好多问题,真长大时居然全都忘了,根本就不再想那些问题了。再仔细想想,孩子提的许多“傻”问题,大半都与哲学问题有关,所以,我今天打定主意,一边跟你讲,一边努力回想我小时候。我记得,那时候的我跟现在的你一样聪明。 后记 时间过得飞快,今天重新执笔修订这本小书的时候,我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读过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阿庇安、汤因比和富勒将军的著作。而且,他的足迹已经遍至埃及、印度、土耳其、意大利、俄罗斯、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博物馆和古代遗址。十多年前写给他的那封信有点像是一份行动计划,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计划,我们真的是随遇而行,只要凑够盘缠就上路,就像回老家一样自然而然。当年的信中说他以后会读希罗多德的《历史》,现在他对那些故事读得比我还熟;当年的信中说将来他有一天可能会去到佛罗伦萨,今天他已经前后两次访问这座美丽的古城,两次都爬上了那座小山,眺望全城那片红色的屋顶。第一次去埃及的时候他还只有11岁,却一路上读着刘文鹏的《古代埃及史》,查对着帝王谷中陵墓的位置,查对着尼罗河沿岸的神庙,直到阿布辛贝勒神庙。第二次去埃及,他开始对了解亚历山大城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景象深感着迷。在旁人看来,这些事情或许是有点令人感到惊异;但是我知道他是很自然地接近这些事物的。信中说,我们多么盼望有一天会和他一起讨论历史问题,现在,这一天已经到来了。 不管他对所学专业的最终选择是什么,历史和人文科学的养分一定会渗透到他的学习和成长之中。更令我们深感欣慰的是,对于我在信中所说的与世纪末的晚霞一起燃烧的思绪,他真的开始领悟、开始思考了,知道应该追寻历史和政治的真相。 上述这些话是对引言中未作任何改动的那封信的一点补充说明,我想或许这也是可以与读者分享的心情,也是对葵葵的激励。 这本小书的修订版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篇幅,有一些新的内容,希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李公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