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从地图上看,云南地图的轮廓也酷似一只雄鸡,这个偏居西南的“雄鸡”地处云贵高原上。千万年前,地球的一次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猛烈冲撞,造就了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突然转而为南北走向。由此,云岭山脉、怒山山脉和横断山脉挟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奔流直下,成为地球上绝无仅有的“三江并流”的奇特景观。这些处于云南西北部的高山大江也成为云南的骨架,由北至南海拔一路走低,海拔从6740米降到76.4米,其问密布着河流、雪山、草甸、原始森林、湖泊,还有许多被称作“坝子”的平地,人们就生活其间,享受着自然赐予人类的丰富的水利、矿产、动植物、有色金属等资源。
这片土地的丰饶当然得益于这里奇特的地理环境,由此也形成了这个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的省份的气候条件,一省之内兼有了寒、温、热三个气候带的特征,因此,也就让这里的农作物异常丰富。5℃~24℃的年平均气温,当北方还在银装素裹之时,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已是鲜花盛开,温暖如春。但气温多变也是这里的另一个特征,所谓“一天有四季,四季不同天”,也就形成了“四季衣裳同穿戴”的怪现象。
历史
中国历史中在讲述云南这个部分的时候,总会提及云南元谋猿人,他几乎与北京的山顶洞人一样古老和神秘。可是,在中国历史中,直到唐之前,关于云南的信息都被遗忘。这多少与元初蒙古势力进入云南后,这里曾经发生过类似于秦时“焚书坑儒”的事件,造成滇历史的断裂有关。自汉时“庄研入滇”之后,这个西南的“滇国”就神秘消失了,除了一枚“滇王”金印和一些工艺直追汉地的青铜器物留给后世了一点点若隐若现的线索。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清朝一位叫孙髯翁的云南官员写就了一副180字的对联,上联描述了昆明的地理,下联则记述了云南的历史。这副著名的长联至今仍悬挂在滇池边的大观楼上,让后世有可能记住并了解那些远去的,或者已不复再现的景致与历史。
在长联里,“唐标铁柱”这四个字描述的是李唐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那段历史。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中,有关云南部分里最为重要的片段。当时,唐朝的势力与这个发端于洱海边的大理国和更北一些的吐蕃,一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不断在对峙与和解中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直至宋朝开国之初,国力衰弱,只好划江而治,以大理国为代表的滇再次被划定在以中原为主的中央集权的版图之外,与宋形成一种松散的、以物资流通与交换为主的关系。
然而,元朝蒙古势力真正掀开了云南与中原的历史新篇章。那个被忽必烈委以重任的赛赤典,第一次真正代表中央集权的旨意对云南进行了管理,云南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也是第一次被写进了中央集权的版图中。由此,明清之后,云南与内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先是明初汉人的迁入,从人口结构上改变了原有的土著居民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大量的屯军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然而,明末清初那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云南这个原来的边陲之地瞬间演变成朝代更迭的重要背景和舞台。曾镇守北边关隘的吴三桂退守昆明,成为“平西王”,从而令今天的昆明留下了许多与他相关的地名、遗址和古迹。
在近现代历史中,护国运动、远征军、飞虎队、西南联大这些关键词,都让云南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地名,进入人们的视野。
气候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到中越边境的河口海拔76米,落差6000多米,横断山又阻隔了东西气流,形成了云南多变而又丰富的气候特征。在云南四季中,春天是最适宜看花的季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花卉品种,而且都是那种满山遍野的开放,仅规模就已令人震撼。夏季到来,充沛的雨水会让高原的景致多了一份灵动。秋天应该是这里的自然色彩最为丰富多变的季节,高山峡谷也因植被色彩的变化而有了别样的魅力。冬季因其他地区的冷,而更显示出云南温暖的优势,所以一年四季到云南不仅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还可以避暑避寒。四季皆宜旅行便是这里的特点。
区划
以习惯性的区划分布来说,滇中地区指的是以昆明为中心的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玉溪等地区;滇西北地区是指大理、丽江、迪庆,现在是云南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带;滇西则以保山腾冲、德宏芒市为主要的旅游区;滇西南则重点在西双版纳为主的傣族地区,热带亚热带气候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和民族习俗;滇东南一带在相当时间里都不被认识,这里与越南接壤,红河州、文山州分布着民族和文化历史遗迹。滇东北则隐藏着当年汉武帝派庄乔入滇的线路,也是珠江的源头所在地。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