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德,是指领导者要自觉培育高尚美好的人格。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才能、释放智慧、播撒善良,又要抑制自我、洗涤灵魂、提升品质,展示出人格的光辉与魅力。因此,修好官德,是任何一个领导干部立足官场不可动摇的根基。
置身官场,走入仕途,怎样使自己成为同僚接纳、人民爱戴、社会尊崇的好官?《做官与修德》真实地抒写了一个经官场数十年历练的官员的为官心得。本书由刘长富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官与修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长富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所谓修德,是指领导者要自觉培育高尚美好的人格。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才能、释放智慧、播撒善良,又要抑制自我、洗涤灵魂、提升品质,展示出人格的光辉与魅力。因此,修好官德,是任何一个领导干部立足官场不可动摇的根基。 置身官场,走入仕途,怎样使自己成为同僚接纳、人民爱戴、社会尊崇的好官?《做官与修德》真实地抒写了一个经官场数十年历练的官员的为官心得。本书由刘长富著。 内容推荐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格低下的领导者,无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法肩负起事业和历史的担当。所以,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小看了官员的人格作用。就整个社会来讲,当历史进入到社会转型转轨的今天,领导干部的人格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领导干部人格的整体快速下滑,各级政府官员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是吏治腐败的突出象征,吏治腐败若得不到扼制,则一定会动摇政权的根基,这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最为担心的。许多人都在忧虑、思考、研究这个问题,刘长富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动手写了《做官与修德》这本书。 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看待领导干部官德修养和人格建设中的得与失。《做官与修德》这本书,是从自身体验和感悟的角度,探索研究这个问题,自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爱人民永远忠诚 民众撑天下 心忧民为先 知政在草野 永远敬畏心 第二章 能决断点石成金 享受创造性 多一些果敢 要量力而行 坚定地执行 第三章 善用人肝胆相照 慧眼做伯乐 放人出头地 莫搞小圈子 用人当不疑 第四章 严约束握紧欲望 用心写“一”字 知足最珍贵 坚守心不动 醒悟须自律 第五章 会舍弃正确抉择 进退当自警 莫恋黄金梦 愿往低处走 不谋子孙福 第六章 惜名声威严自立 不贪假威信 别急着立传 把好话说好 善听逆耳言 第七章 求中庸进退自如 适度地妥协 容纳对立面 不做糊涂官 实心做人脉 第八章 摆正位成功抵岸 要咬定目标 选择好位置 帅才做大事 管好管理者 第九章 巧激励众望所归 用其心为上 批评应柔美 疏导贵畅通 承诺要恰当 第十章 苦修炼走向高洁 要真诚磊落 培养大胸怀 固文化根基 宁静以致远 试读章节 在毛泽东的历史观中,人民是世界的主宰。他一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些道理听起来挺抽象、挺深奥,举个例子就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军事史料中有这样一组数字: 在国民党的队伍中,最高荣誉是授予“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抗战中,国民党有170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中省部、将官以上者143人,占83.1%,而普通士兵竟无一人。中共最高荣誉则为革命英模,抗战期间,获此荣誉者150人,其中连以下官兵146人,占97.3%,另外,还授予30名民兵及3名普通民众英模称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为人民公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胜利法宝。同时,这个例子也雄辩地证明,国民党败就败在背离了人民,伤害了人民,走向了人民的反面。韩毓海在《人间正道》中说过一段话:“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简单的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以共产党领导的、四个阶级形成的‘统一战线’为主体的革命,而这样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和列宁从来没有提出过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 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和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要赢得民心,就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需。这就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孔子是很懂得民心、民意、民情的重要性的。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什么是政?什么是最好的政?孔子说,最好的政就是“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说,要能够创造让近前的人感到满足高兴的良好环境,把远方的人才都吸引过来。用今天的话说,为政之道,在于关心人民群众的痛痒,广泛地唤起和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个领导或者领导班子,再高明、再能干,能做成的事其实是很有限的,而如果把老百姓的智慧和力量都调动发挥出来了,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就多得多了。什么叫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自己在解放自己,自己在拯救自己,自己在帮助自己,自己在办好自己的事,并且自己为自己办事能受到鼓励,能赢得支持,这就能成大事业。有的领导干部总结出这么一条经验,做官的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这是党和人民的规定动作,你不能独出心裁地偏离方向,也不能投机取巧地走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还有一条路是自己想走的,你想改革创新、独辟蹊径,出人意料地干出一番政绩,这没有错,但有一个前提和原则,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好点、走干净点、走漂亮点,才可以去走想走的路。那么,走向基层,走人民众,走进民心,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走好走漂亮的路。其实,一个走不好必须走的路的领导干部,是很难走好自己想走的路的。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古人说的这两句话观点鲜明,寓意深刻。屋子是不是漏雨,住在屋子里面的人最清楚;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老百姓的体会最深刻。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得与失,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去,才可以直接聆听到老百姓的疾苦诉求,感受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真正从他们那里听到看到感受到所制定的政策的优劣得失。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和政治家应当懂得,在普通老百姓那里听到为政得失的议论,听到原汁原味的批评,甚至听到粗俗的谩骂与指责,是应当引为自豪的。因为在老百姓那里没有利益纠结,没有权势争斗,不需要阿谀奉承,不需要精心导演,老百姓给领导干部的是淳朴干净的真情实意,其中包含着真知灼见。领导干部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所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是否受到老百姓欢迎,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边是来自草野间的嘈杂声音,一边是甜言蜜语的歌功颂德,作为领导干部,可不要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心智痴迷,一旦对两种声音分不清善恶曲直,危险很快就会来到了。 民生民意、民智民情在哪里?它不在书本上,不在办公室里,也不在领导者的头脑中,而是在人民群众的饭桌上,在老百姓的炕头上。饭桌上、炕头上有民情、有民心、有民智。其实,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学课题的观点和答案,都在老百姓的炕头上,都在人民群众的智慧里。如果再把视野放宽一点,所有炕头、地头、车间、班组、学校,所有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都是各级领导干部决策的参照系,分析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观察了解社会的晴雨表。哪个领导者下决心研究百姓的问题、民间的问题,毫无疑问,他就会有超出众人的智慧,就会有治国安邦的韬略,就会有科学决策的依据,继而,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就有高尚的官德和人格。 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可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也是脱离群众。这个道理许多领导干部都在说在喊,又常常用这个道理去教育别人,而自己却不真懂得,也不想真的去做。我们可以看看,当今的世界,有哪个执政党靠在人民群众面前浮夸吹牛、弄虚作假、不办实事而能站得稳、立住脚的?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少,尤其是联系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更少,在政绩冲动的强烈刺激下,只求本届有政绩,只要短期有效益,习惯做表面文章,热衷耍花拳绣腿,不怕浪费钱财,不惜牺牲民力,不顾子孙后代。人民群众把领导者的这些缺德行为,玩弄的花花把戏,看在眼里,骂在嘴上,恨在心头。他们称当官的仗着手里有权瞎折腾乱作为,好了他自己,苦了众百姓,早晚遭报应。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次的领导,在开展工作、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先不要趾高气扬、热血沸腾,而是要先给自己泼一点冷水,静下心来想一想,问一问,掂一掂,自己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建议倾听了没有,听到了什么,吸纳了多少,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和影响,自己打算承担怎样的责任。 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所担负的发展任务,以及党自身的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相当复杂,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异常严峻。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以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到基层去,到民间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意愿和诉求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信号,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挖掘、集聚蕴藏于他们中的智慧和力量,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与途径。P16-19 序言 所谓做官,其实是掌握权力的一种通俗说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带领人群生存下来的组织者;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管理社会的做官的人。并且,只要需要政府来建设和管理有序的社会,就一定需要人做官。 所谓修德,是指领导者要自觉培育高尚美好的人格。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才能、释放智慧、播撒善良,又要抑制自我、洗涤灵魂、提升品质,展示出人格的光辉与魅力。因此,修好官德,是任何一个领导干部立足官场不可动摇的根基。 在纷纷扰扰的社会场中,当官做领导,是一个最被看重、最被尊崇的职业。被官场这个巨大的磁力场所吸引,有人羡慕当官,有人嫉妒当官,有人依赖当官,也有许许多多的人特想当官。而那些想当官的人,大多是看中了当官的好处,想利用官的职业和权力,给自己、给家人、给亲朋好友谋私利。于是,明里暗里买官卖官、挖空心思跑官要官。追求官职的种种行为、种种笑谈,生成了官场特有的风景图。 其实,一个人选择当官为职业,没有什么不对不好的,是值得赞美的人生追求;同样,一个人追求更多以财富为基础的幸福生活,是无可指责的权利。问题在于,当官作为一种职业,在整个社会构成中,是处于上层较小较少的部分,如果众多社会成员拼命地追求官职,而做官的目的又主要是为个人或小集团猎取荣华富贵,就一定会搅乱社会秩序,打破官场规则,导致官德乃至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 人们对于为官者手中握有的权力,大抵有这样几种认识和理解。权力,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好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权力等同于资源,手里有了权力,有了可供支配的资源,因而,为老百姓服务做事,也就有了基础和条件。这时,权力是造福人民,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好东西。权力,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又是个坏东西,把权力的断面切开就能发现,无形无影的权力具有极大的浸染性和腐蚀性。有人把权力作为特殊商品,搞权钱色交易,把本来亮色的权力弄得污秽不堪。这时,权力变成了危害社会、伤及百姓、毁灭自己的坏东西。权力,在很多情况下是个变色龙一样的怪东西,最基本的特征是,能够把真善美与假恶丑定向地放大或缩小。回到现实社会中,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他的私心、缺点、短处就相应的会被放大;而他的优点、能力、长处就会相应地缩小,鬼使神差地走向自我的反方向。权力如同一个探测器,能称出他的重量,测出他的深度,现出他的本性。说得具体点,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掌握权力后,衡量他的背景、标准和尺度,立即发生了变化,原先那点能力、水平、操守捉襟见肘不够用了,权力与素质不匹配,地位与人格不相称,从而,给他的人生和仕途出了道很大的难题,使他焦头烂额。不管属于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好官和坏官都会由此区别开来。 这样看来,作为一种职业,官虽荣耀却不是好当的。要做一个让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好官,就更不容易了。自古以来,做官的人都把“立功立德立言”视为人生理想,奉为留名后世的最高境界。话虽这么说,一旦迈进了官场的门槛,当了把持一方权力的领导,各种事情缠身,要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可是难上加难。杨千锺在一篇文章中,就做官三不朽讲过一段话:“为官,是一时一地;为人,则是一生一世。瞬间形象与长久魅力不可同日而语。为官者要想不朽,靠的是人格魅力,是一世功德,是泽被后人,是百姓和历史长久的不尽思念。”这话说得很深刻、很有哲理。懂得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做一个好官难就难在人格的修炼上。人格,是为官者造福社会、人民最切实、最重要的保证;是掌权者立身处世最扎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格,泛指一个人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而每个人的人格结构,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加以改变和调整。领导者的人格又有着特定的内涵,大致包括:应具有的性格气质特征,应具有的能力水平特征,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特征,应具有的责任义务特征,是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的汇集。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格要素,又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渠道,融合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言谈中。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与部下、与周围人群、与社会各个阶层,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因而,领导者的人格在宏观层面,具有群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的印痕;在微观层面,则表现为怎样对待上级,怎样对待同僚,怎样对待下级,怎样对待自己。他们在官场上乃至一生的所有言行,都离不开这四种指向。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做官的人,不论官大官小,都与政治相联系。一个政治家,一个领导干部,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官越大,职位越高,在位时间越长,其人格力量越是会广泛地影响社会,越是会深刻地作用于后人,越是会长久地存在于历史。仅从立德的角度看,一个人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也就是做了那一级的官,意味着个人的机遇,体现着群众的信任,预示着历史的责任。做了官特别是较大的官,就拥有了对各种资源的支配权,拥有了对政治需求的话语权,也拥有了对社会道德的引领权。可以说,官德的高度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就是古人说的:“官德正,则民风浮;官德毁,则民风降。” 把我们的视野放宽一点,以官为师是全世界为政的通用语言。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官德都是社会的主流道德,都是民德民风的引领风标,都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的政治走向。康德说过:“最崇高的和最令人敬畏的东西,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韩国对官德的要求非常严格,以致达到很苛刻的程度,不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越雷池一步,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丢职罢官者不计其数。前副总理李基俊因曾经兼任大企业理事职务,并浪费办公经费等丑闻,被迫辞去刚刚上任两天的副总理职务,被称为“最短命”的政府高级官员。前总理李海瓒在韩国铁路工会举行罢工时,同工商界人士打高尔夫球,媒体曝光后,无奈辞去总理职务。20世纪70年代,在连续发生“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后,为了挽回信用危机,重塑政府形象,美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道德法《政府道德法》及一系列公务员道德法规,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约束。 长久以来,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看重领导干部的政德呢?因为一般人无德,影响不到哪里去,范围小,程度浅,而主政一方均领导干部失德,则一定会损害社会进步,危害人民利益,贻害党的事业。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格低下的领导者,无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法肩负起事业和历史的担当。所以,领导干部千万不要小看了官员的人格作用。就整个社会来讲,当历史进入到社会转型转轨的今天,领导干部的人格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领导干部人格的整体快速下滑,各级政府官员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是吏治腐败的突出象征,吏治腐败若得不到扼制,则一定会动摇政权的根基,这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最为担心的。许多人都在忧虑、思考、研究这个问题,我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动手写了《做官与修德》这本书。多年来,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虑,现在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既是共勉,也是自励。 我自己身处官场中,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没有经历若干重要岗位的复杂经历,也没有亲临其境地处理解决很纠结的重大问题,却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印象很深,甚至是刻骨铭心。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一头扎进入际关系的死结,在义气之争中,把本来挺简单的事情,弄得非常复杂,非常棘手,受了伤痛伤害之后再去思考、看待这些事情和道理,开了些窍,可是,已经付出了很大的甚至是沉重的代价。这本书中的思想观点,有些来自成功的经验,有些来自失败的教训;有些是自己亲身的体验,有些是作为旁观者的感悟;有些是引进的舶来品,有些是对前人积累的借鉴。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来说,有些事情做对了,好好归拢总结一下,就是成功的经验;有些事情做错了,认真反思一下,吃一堑长一智,就成了失败的教训。从旁观者、从舶来品、从前人积累中感悟出来的道理,也都包含着成功或失败的要素。每个领导干部都是在成功与失败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成长、进步、提高。 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看待领导干部官德修养和人格建设中的得与失。《做官与修德》这本书,是从自身体验和感悟的角度,探索研究这个问题,自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读者能从书中获得一点点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那就是我的心愿。 作者 2013年3月1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