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追求心智成长的奋斗
对人道王义的关切是我从哲学转向l心理学的主要原
因,那些不着边际的空谈,使我逐渐对哲学感到不耐烦。
我记得,那时我还很年轻,刚刚上大学一年级,只
要我到城里听演讲,我总是对讲台上的人怀有一种敬畏
感。我觉得,他们离我是那样的遥远,我永远不可能像
他们那样,成为神圣的人物。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大学
生活的中期。
——马斯洛
1922年1月,马斯洛进入布鲁克林最好的中学之一——男子高中。这所学校吸引了这个熙熙攘攘市区所有的男孩子,在这里学习的大部分孩子都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尽管学生们出身贫寒,但在后来的岁月中,这所男子高中却以培养了大批成功的毕业生而自豪。这些毕业生在商业、艺术以及其他方面出类拔萃。例如,小说家欧文·肖(IrwinShaw)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作家曾风趣地说:“这所学校教会了我走出布鲁克林在外面世界闯荡所需要的一切能力。”
从学校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不招收女生。该校位于布鲁克林的贝德福德街区,离福莱特布什的中下阶层居住区有几英里路。马斯洛每天乘有轨电车到这里,与堂兄威尔碰头。在天气好时,威尔经常骑自行车来上学。两个人的身高和容貌都差不多,他们很快变得形影不离,在学校高年级年刊上,他们俩被称为“金粉双胞胎”。
威尔天生自信、开朗,甚至有些粗犷。他在帮助马斯洛克服羞怯和孤独的性格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在一起上课外,在星期日和暑假里,由威尔带头,他们常常合伙打工。他们最来钱的工作之一,是为曼哈顿一个最上流街区的一家商店送鲜花。虽然威尔打工是因为其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但马斯洛打工的原因却轻松随意得多。他的父亲在生意上非常顺利,因此鼓励自己的长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男子高中的大多数学生,从血统上讲是第一代美籍犹太人,大多出生于靠体力劳动谋生的欧洲移民家庭。大多数家庭还没有达到中产阶级水平(但马斯洛一家已经达到)。这些家庭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靠头脑,而不是靠体力去谋生。这些父母把受教育珍视为孩子们以后能够过好日子的关键因素,强调学术成就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进步。
年轻的马斯洛发现男子高中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地方,他的周围全是被灌输了上述思想的聪明的同学。他在各种学术组织里担任干部,并且是学校拉丁文杂志和物理学报刊《原理》(Principiu)的编辑。在马斯洛十几岁的时候,他对体育有相当的兴趣。在那些日子里,他经常和同学一起锻炼。虽然他身高近6英尺,但体重只有130磅。他常常羡慕那些健壮的同学。他曾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回忆道:“我试图通过强迫自己多参加体育活动,来弥补我一直感到苦恼的体质上的缺陷……有一次我差一点就报名参加了一门在体育杂志上刊登广告的训练课程。我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在一些队里打球,其他运动也沾点儿边。”
在那些年,马斯洛是一个劲头十足的网球爱好者。只要天气许可,他就同威尔以及其他朋友们一起打网球。他还打垒球、手球和吊球,参加中距离跑步。另外,他还是男子高中棒球队的场外队长。
在一篇日期为1924年4月24日的日记里,马斯洛记录了在高一过复活节时的一些经历,从这些情况可以了解他当时的精神状态:
我感到厌烦、虚弱、无聊、恶心、疲劳不堪,我已经混过了5天的假期,可
是,在这5天中,除了星期五以外,一事无成。那天,我去纽约曼哈顿干活,在
倾盆大雨中直干到下午4点。我全身湿透,狼狈不堪,不得不停止了工作。威
尔的感觉和我一样,也不想干了。星期六我去看了有我的朋友曼纽尔参加的一
场球赛,那真是令人兴奋,可惜最终还是以五比六输掉了,因此,我一直闷闷
不乐。星期天我去了“景象”剧院,看了一场悲剧,回家后,情绪更加低落。
……
P12-13
我曾经在1987年根据马斯洛的几本主要著作,编译出版了《自我实现的人》一书。
此书在当时很受欢迎。时间过了将近10年,1996年,我接到一位陌生青年辗转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对马斯洛心理学很感兴趣,而他的哥哥正是看了《自我实现的人》考上了研究生。他还告诉我,北京大学有的书店正在卖这本书,书还是原版,但是定价上面贴了一个纸条,由一块多钱变成了九块多。当时,我正在大病中,连接电话说话都感到吃力,没和他有更多的沟通。但他的话却使我感到欣慰。关于这本书,我不时会收到一些好评,这使我更加相信马斯洛对于国民的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西方的各种新思想涌人中国,形成了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萨特热、弗洛姆热、波普热等热潮,马斯洛热也是其中之一。仅据版权页提供的印数统计,在这次热潮中,马斯洛以及有关马斯洛的书至少售出了55万册。
如果要列举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无疑应名列前茅。与弗洛伊德类似,马斯洛是一位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将产生长久影响的天才心理学家。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有不少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例如,“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国内外一些评论甚至认为,他的一些思想已经成了当今世界公众意识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次出版《马斯洛传》,我感觉很有意义。马斯洛的思想很值得学习,其价值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界,进入大众领域。马斯洛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还远远没有过时。
如果说1987年开始的“马斯洛热”表达了人们在封闭的社会环境和僵化的意识形态中渴望心灵解放,发挥自身潜能的意向,那么,今天人们对于马斯洛心理学的兴趣则是出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深入认识自我、准确找到自我定位、更好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
马斯洛心理学的意义毋庸置疑,认识马斯洛这个人也成为一种需要。
正如马斯洛所说:“任何人类需要都可以成为涉足科学、从事或深入研究科学的原始动机。科学研究可以是一种谋生手段,一种取得威望的途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或者是任何神经症需要的满足。”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科学家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一些“纯”科学家,他们的研究与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对他们自身的伦理道德、人格修养、个性特征等不会有特别的兴趣,也没有理由对他们在这方面有所苛求。但是,对于其研究涉及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科学家,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对于其人的认识越深刻,对于其思想的把握与借鉴也就越准确、有效。
对于以自我实现理论著称的马斯洛,人们自然要追问:“马斯洛自己是自我实现的人吗?”“马斯洛自己是怎样发挥潜能的?”
在我国,尽管人们对马斯洛心理学的热情长盛不衰,但对马斯洛本人的情况却知之甚少。爱德华·霍夫曼的这本《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是迄今为止关于马斯洛的最详细的传记。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心理学家,由于热爱马斯洛心理学,为写作此书,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历时五年多,采访了二百多人。这不仅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马斯洛传记,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一本马斯洛传记。为方便读者阅读这本书,我在此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对于各章的体会。
在第1章“布鲁克林的童年”中,霍夫曼写出了马斯洛童年的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霍夫曼非常热爱马斯洛心理学,却没有对马斯洛采取一味盲从的态度。在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毫不回避地记录了马斯洛的一些问题,包括马斯洛与他的母亲的关系问题。也许在对待母亲的问题上,马斯洛可能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质疑甚至责难,但是,正是这样的问题,使我们能够逐渐走近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马斯洛。也就是从这一章,我们已经可以了解,马斯洛日后何以会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在马斯洛那里的确难以解释。
在第2章“追求心智成长的奋斗”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斯洛如何开始学习心理学,最早打动他的,竟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初马斯洛是如何认识贝莎的。贝莎是马斯洛约会的第一个女性,也是他白头到老的伴侣。我曾经就马斯洛的恋爱观和婚姻生活向作者霍夫曼提出疑问,他回答说,据他了解,马斯……
这本书是一本传记。如何才是读传记的最好状态?如何读传记,包括读这本书才会有最大的收获?
马斯洛有一段话,可以认为揭示了这个秘密。他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中论述超越的含义时写道:“我能够非常亲近、充满感情地与斯宾诺莎、林肯、杰斐逊、詹姆斯、怀特海等在一起,似乎他们仍然活着。这种情况等于说,他们确实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依然活着。”
读一位伟人的传记,其深远的价值正在于此。进入他的时代,进入他的环境,深入他的思想,深入他的情感。他的力量、智慧和灵性因此变成我们自己的。
马斯洛是这样一个人:他来到这个世界,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了人的丰富的价值,并且非常乐意把它们与大家分享。
我研究马斯洛心理学多年,从他的著作中获益匪浅。我在大概lO年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全人心理学”的思想,其中马斯洛的影响是重要来源之~,当然还有“后人本心理学”等的影响,以及社会学、哲学、文学、宗教等其他学科的积累。“通心”是全人心理学的核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全人心理学”的“通心”理论看,学习马斯洛,也就是与马斯洛通心。感谢美国《人本心理学杂志》主编格瑞宁博士,他在1988年就送给我了《马斯洛传》英文版。读这本传记,多少如同伴随马斯洛一起在美国生活、思考,对他感觉更加熟悉、亲近,对他的思想也更加了解。——传记的意义也正在于可以提供这样的资料。
关于马斯洛,如果要写点什么总结性文字的话,我想起了他在1970年5月7日写的一篇日记,这也许是他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不久之后,1970年6月8日,他就与世长辞了。他写道:
我从我的自我实现的研究对象那里,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超越性动机中所
获甚多,他们的优点现在我也具有。
马斯洛这段话,几乎可以用来概括他的一生。这段话也给人以乐观精神与信心。的确,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都有的“做人的权利”,是马斯洛的权利,也是我们大家的权利。我毫不怀疑地认为,任何愿意了解马斯洛的人,都会从这本传记中得到宝贵的启示。
许金声
2013年7月3日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学者。与他相比,大多数同时代的社会科学家都显得眼界狭隘。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方面的创见超越了学院派心理学的局限,跨入了管理和营销等主要企业领域。除此之外,马斯洛喜欢探索那些新生的、刚刚能够感觉到的社会新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长期影响提出大胆的推测。尽管马斯洛已经去世,但按照对他的基本了解,今天这本关于他的权威性的传记修订后再版,料想他是很高兴的。
自从《马斯洛传一人的权利的沉思》第一版上市以来,已经过了十多年,马斯洛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例如人类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级动机、团队决策以及企业协同作用等等。因此,在他1970年逝世前,马斯洛已经获得了普遍的推崇,并被公认为开明的人本管理的创始者。
又过了这么多年,马斯洛的声誉与重要性并没有衰退,反而在日益增长。马斯洛的思想不仅继续塑造着美国的工作环境,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我所编辑的在他逝世后才出版的文集《洞察未来》,如今已有中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的翻译本相继问世,马斯洛的影响因此可见一斑。
一般说来,从事企业研究的作家们大多数都很严谨,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尊崇马洛斯,甚至称他为“传奇性的”心理学家呢?在当今这个组织与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马斯洛的成果的地位为什么一直没有动摇?在众多的明星都已经在风云变幻中没落的时候,马斯洛这颗明星为什么仍然在熠熠发光?关于这些问题,我可以提出三点回应,它们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
第一,马斯洛关于企业人文关怀的理论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他在对心理高度健康和具有高成就的人的需求、抱负、目标和动机进行探索性研究时,也一直尽量采用实证资料。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马斯洛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在公开场合。另外,马斯洛的阅读范围跨越了许多学科,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甚至内分泌学。马斯洛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实验心理学训练,这一点也在他日后的学术风格中体现出来。马斯洛在引证他人的著作时,总是非常谨慎。所以,尽管马斯洛可称得上一个优秀的预言家,但他却一直以一种冷静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为此而感到自豪。 第二,假如“所有管理理论实际上都以心理学为依据,也就是以对人性的看法为依据”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马斯洛的学说能够强大有力就不足为奇了。马斯洛研究了所有的动机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理论、行为理论,甚至生物(遗传)理论,他成功地整合了大量片面而矛盾的研究,并将它们融合成一套更完整的学说。时间过了五十多年,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仍然没有被推翻,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还没有任何其他动机理论具有同样的理论广度和解释力。这种情况也许还将持续下去。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斯洛在企业理论方面的学术遗产为什么会有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呢?1965年,他在最主要的企业著作《优心态管理》(EupsychianManagernent)中就已富有洞察力地指出,当企业员工的自主性、自尊和教育程度提高之后,团体决策、个人实现、组织生产力等开明管理的原则将越来越重要。根据他的观察,这股潮流不仅正在美国兴起,而且终将席卷整个世界。除此之外,他当时也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现在——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冷战”的结束将大大加速“新管理风格”的产生。想当年,在东西方世界敌对的紧张时期,他被某些人看成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马斯洛却一直坚信,不仅在北美和西欧,哪里有人类工作,哪里的专制主义就终究会让位于人本主义精神。
马斯洛一向喜欢把他那勇敢的理论与自己的精彩人生联系起来。对他来说,个人和社会始终是相互连接、密不可分的。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我也力图说明他的先见之明与当今企业界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关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性的工作环境当中,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马斯洛的精彩人生和丰富的精神遗产,我的目标便算达到了。
爱德华·霍夫曼
《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的作者是爱德华·霍夫曼。
《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主要详细讲述了布鲁克林的童年生活、追求心智成和的奋斗、一个心理学家的诞生、喜欢与猴子打交道的男人、性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探索者、在心理学世界的中心、与印第安人共度田园时光、在布鲁克林大学的革新、自我实现之光、加利福尼亚的插曲、重返布鲁克林大学、布兰代斯大学的开拓、失望与新梦想、墨西哥的慢节奏、开明的管理人、神秘体验论者和企业家、艰难前行的反传统文化勇士、加利福尼亚的拯救——“死后”的生涯等内容。
《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是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最洋细的
传记,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一本传记。
作者爱德华·霍夫曼历时五年多,采访了二百多人,以时
间为线索,从大师的童年生活写起,叙述了他
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童年时和母亲的糟糕关系
·高达195的智商
·喜欢与猴子打交道
·研究女性性行为的先行者之一
·在纽约同霍妮、弗洛姆、阿德勒等心理学名家交往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
·竟然曾经下海经商
·与同样是大师的皮尔斯的面对面冲突
·多次梦见自己被美国心理学会开除,却在后来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坎坷、曲折,富有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