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君编著的《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与自然山水中,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化为优雅、细腻的生活情绪和状态。全书分为:子曰,瓷语,茶话,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来源于作者对画家郑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读、体会和升华,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开。全书文字清新淡雅,图片优美精巧,让人读起来隽永深刻,爱不释手,在看似闲散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文字之中有100多幅与之相配的图片,风格雅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冬君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冬君编著的《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与自然山水中,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化为优雅、细腻的生活情绪和状态。全书分为:子曰,瓷语,茶话,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来源于作者对画家郑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读、体会和升华,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开。全书文字清新淡雅,图片优美精巧,让人读起来隽永深刻,爱不释手,在看似闲散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文字之中有100多幅与之相配的图片,风格雅致。 内容推荐 李冬君编著的《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讲述了: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恩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撞击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文字清新淡雅,图片优美精巧,让人读起来隽永深刻,爱不释手,在看似闲散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目录 子曰 文化江山一女史 一名画者的窑之舞 人行草木中 瓷语 乡愁是一场华丽的寂 一面徽州老墙的青花记忆 乡愁的背影 乡愁的围墙 电线杆广场时代 回忆在流釉 故乡的“黄花染” 紫藤花下人生如戏 太阳的后花园 一颗存在主义的莲蓬头 思想者的头颅 穿透死亡的枯剑 花开人世经纬中 茶话 收藏春天的风雅 茶席上的人生 故人何时来品茶 青白瓷上的宋人格调 温润到天青 魏晋风度的缥瓷 后记 试读章节 徽学、徽商,玉琢般的徽州女人;宣纸、歙砚,画不尽的徽州山水;石雕、砖雕、木雕,在徽州老宅的天井处f禺尔苍老;还有那青瓦白墙错落有序布置的古村落,被一湾小溪绕过。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徽州元素,浓缩在云一原创的青花上,才能酣畅,才能淋漓,才能尽善尽美。青花上的乡愁格调才是云一的生命底色。 有一种时尚叫历史 云一的艺术底蕴,不仅从水土来,还从历史来。 那一方水土,不光是时尚之母,还是历史之母。 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对生活都有一种优雅淡远的趣味,连烧造瓷器都要模仿玉质。浮梁县湖田村窑的瓷器仿玉最好,号“青白瓷”,又叫“影青”,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便以皇帝年号改浮梁为景德镇,景德镇成为青白瓷的烧造中心。 芜湖南部繁昌县柯家冲窑,也是当时有名的青白瓷窑,始于五代,比景德镇早100年。君子怀玉,在一个“早”一个更“好”的时空交错之际,艺人们怀着美玉般的追求,想必早已在繁昌县柯家冲窑与景德镇湖田村窑之间“窑相呼应”了,它与景德镇连襟般的瓷器关系,从宋代就开始了。 元朝,景德镇在青白瓷工艺之后,又创出青花瓷。画工用毛笔蘸青花料,开始在细白的素坯上描绘流线结构的装饰模样。自地青花给出了釉下彩的简明玉润的视觉体验,充分体现孔子“绘事后素”的质朴美趣,与蓝花布有异曲同工之妙。青白之间,布置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种简朴格调。 祁门是古徽州的南大门,也是打开徽州青花记忆的大门。唐宋属浮梁县辖,与景德镇相邻为一家。那穿越景德镇的昌江便源于祁门,下接鄱阳湖入长江,徽商外贸,走江湖,多自祁门南下,过景德镇入鄱阳湖,或经由赣江下两广,或转长江,行脚两湖。 作为陶瓷原料供应商以及瓷器产品销售商,徽商参与了青花瓷的烧造过程,与元代“枢府窑”、明朝“御窑厂”中央督造机构一同撑起景德镇的繁华。这条贸易链上的祁门,不仅盛产瓷土,还与景德镇一样建窑烧瓷。在祁门南40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明中期至晚期的大型青花窑址,大部分是青花瓷片,还有不少西晋陶片、宋代影青瓷片。水车座及导流孔、水坝、水碾,以及尚未入窑烧制的胚胎,保存完好。碎片与物什中,依稀昔日的烧造繁华。 明万历年,市井文化流行,通俗小说以及戏曲话本畅销。书商开始在书中插图,版画时尚起来,而徽州版画最负盛名,美人儿个个都是鹅蛋脸,画在瓷器上个个如玉琢的美。还有花鸟、山水、故事等丹青图案,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画工们在瓷器上表达山水,必定受文入画影响,故事生动,青花生风。青花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花样年华,在徽州版画风的熏染下,生成一种文人气质,品位脱俗,成为上流社会的藏品。由赏玩进入收藏,那收藏才有几分闲适,为生活增添几分趣味。明人的收藏品位与他们的文人小品一样,雅致、脱俗、性灵。 有一种支点叫精神 巧合是一种缘分,明朝时,文人气息走进了青花瓷,而云一的徽韵青花也带着晚明小品的风骨走来。仿佛前朝旧梦,他在晚明时光中,和徽商们一起往来祁门与景德镇之间,与不仕新朝的文人们一同隐逸在文化的江山里。云一捧着明版书走进青花瓷,住进晚明的徽州老屋里,画面留白的日子,坦荡着内心纯净的生活状态。笔法自笔墨中求之,而笔意却在留白里。 放下文明赐予的多余,减到几根朴拙的思想线条就能组成一个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一个洞察人生、还原本色的人。一团和气里却有一种穿透力,穿透内心的…… P9-12 序言 风是无形的,但它可以借助细柳、野花、落叶、飞雪展示自己的姿态。 乡愁也是无形的,但它可以在春茶、丝绸、瓷器、美酒以及琴棋书画乃至自然山水中消遣,在苦涩的美感里展现人类精神的姿态。 艺术,如果没有哲学的体味,它将是一堆邋遢的色块或杂乱无章的点线。艺术哲学给了艺术一个样式,有了这种样式的结构,我们便可以欣赏并进入艺术本身,用思想触摸点、线与色块组合的审美世界。 艺术家给出形象的人生诠释,而哲学家则用文字演绎理性的逻辑,诠释形象给出的人生勾勒。 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思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撞击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 人是逐利的,必沦为工具,人也是纯粹的,亦必是人自己的目的。艺术是人作为工具过程的润滑剂,也是人以自己为目的的唯一证据。如果这一逻辑成立,那么艺术就应该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 可是,生活常常会把这“唯一的证据”丢失掉,于是,没有艺术实证的生活,粗鄙、简陋、苟且、无趣,人的精神沦丧了,只为一个本能的存在而生存,只为功利而忙碌。从生到死,就像奔驰的列车,将路边关好的景致统统甩掉,只为飞快到达目的地。生命个体在灰色忙碌的时间流逝中过滤掉了缤纷而美的历程,走向死寂。 有一天,推开门窗,很想歇歇脚,喝口茶,苦涩之后的余香里,有一股乡愁的味道,从齿缝中沁出,仔细端详手中的茶盏,一朵青花莲枝在茶汤里摇曳,真是一碗见乡情,那被尘封心底的带有关感的生活趣味,在茶汤里重现了,那种·陪淡的东方式滋味,在舌尖上浅浅低徊回甘了。就这样,丢失已久的精神父老,在瓷与茶的审美品味中复兴了。 后记 美是至善,是道德的尺度。 如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悲伤或快乐,都有关的参与,我想至少会减少一些我们对道德缺失的精神焦虑。 让美进入生命个体,这是对待唯一一次生命的态度,每一秒都有关善相伴,美就已经进入了你的生活,滋养并改变了你对生活的态度和随之而来的你的生活。 美很具体,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曲乐,这是高山流水之雅趣;品味一盏茶,一碗饭,一碟菜,将对雅趣的审美用心施之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中,生活便充满了美的喜悦。就像随手可触的路边杂草,即便在雪冢旁枯黄。依然摇曳着狗尾草的花语,给予寒冷中行走的人一个至善的惊喜,其实这“惊喜”总是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学生时代读丹纳《艺术哲学》,其中一段话,至今犹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小块纯净之地,那是留给艺术的。我想如果灵魂需要暂息的话,那一定就是这里了,因为它需要美善的滋养。 我开始从云一的笔下,为我的灵魂寻找惊喜,如果有一天灵魂要出走,它一定要经过艺术的窗口,才会快乐,纯净,于是那每一篇对云一作品解读的文字,便是我灵魂的美丽印章。 有一位80后年轻人,他从欧洲留学回来,带着“慢节奏”的生活理想,努力着让艺术成为生活的节奏。他曾背起行囊远足,在一个大山里的茶园一待就三年,《人行草木中》是他写的,那是他的躬身体验;随后又到景德镇的窑火里历练了三年,烧造自己的窑口,“富谷烧”便是他励志恢复宋代“素瓷”工艺的茶道具。他叫刘涵宇,就这样,他和我一拍即合。 当这位年轻人用他的茶与瓷给我摆出一个个茶席,并举办一次次茶会时,我踯躅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精神迟疑,终于找到了实践的出口。于是,才有了三人对话,关于生活,关于审美,关于艺术,以及关于传统,汉唐宋明人的美的生活传统,应该经过我们的思想和手传递下去。 这本书能面世,可以说是与努力促成这本书的每一个人的内心擎着一颗美善的希望的结果。这的确要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每一位关注本书成长的领导和编辑们,尤其是责编周颖、吴焕姣和装帧设计者程蓉伟,为了能让本书的审美理念传递给读者,他们经历了多少个设计回合,不仅感动了我,而且相信当读者您手捧本书时,也一定会为它的完姜而感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