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是克里希那南达和妻子阿曼娜共同撰写的爱与信任三部曲之一。本书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恐惧,并将恐惧转化为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从恐惧到爱的旅程,阅读本书也像是一趟疗愈之旅,跟随着作者一起回溯自己的童年,了解到自己现在的种种看似不可解的行为,其实都有其根源和因由,解读非常深入,读来有益。

内容推荐

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编著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主要内容简介: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感觉的能力,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和成长而改变或衰退(选自玛格丽特·保罗博士《你爱自己吗》)。

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和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做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

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心灵成长类书籍。

目录

前言——以爱疗愈内在的恐惧

第一章 一种疗愈模式的新视野

 核心层——生命的本质和核心

 中间层——易受伤的脆弱情感

第三层——保护层的防御机制

 “保护层”会互相吸引

 回家之路

 与自己更亲密

第一部 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第二章 认出恐惧并接受它——与恐慌的内在小孩为友

 以恐慌的内在小孩为隐喻

 恐慌的内在小孩会主导我们的生活

 “情绪的恐惧”和“真实的恐惧”

 受惊吓小孩的四大恐惧

 带领恐慌的内在小孩从躲藏中走出来

 感受恐惧

 恐惧的缘起

 接纳我们的恐惧

 练习:探索内在受惊吓小孩的各种恐惧

第三章 羞愧——自我的虚假经验

 什么是羞隗

 羞愧的肇因

 羞愧对当下生活的影响

 补偿的状态

 崩垮的状态

 羞愧的声音

 允许羞愧

 练习:探索羞愧

第四章 惊吓——恐惧的冻僵状态

 惊吓的征兆

 惊吓的缘起

 触动惊吓的扳机

 惊吓的影响——功能失调的根源

 惊吓的补偿行为

 惊吓如何将我们带离自己的中心

 我们有悲悯自己的天赋

 练习:亲近自己惊吓的情绪

第五章 被遗弃的创伤——穿越挫折与悲伤,放下并感受幸福

 被遗弃的经验打开通往内在的空间

 被遗弃和被剥夺一只是程度轻重之别

 被遗:弃

 被剥夺

 空虚感

 来自遗弃创伤的阴影。

 我们内在的修行者而非内在小孩,可以进行伤痛的疗愈

 面对伤痛

 从寂寞到单独

 练习:与被遗弃的伤痛共处

第二部 孩童意识状态如何操控我们的生活

第六章 反弹行为、任性、不切实际的幻想

 ——孩童意识状态的特质

 孩童意识状态的外显行为

 孩童意识状态的亲密关系

 孩童意识状态不懂得关系的界限

 反弹行为与任性而为都是破坏者

 幻想退缩的内在小孩

第七章 期待——反弹行为和任性小孩的动力来源

 揭露期待

 感受期待背后的隐藏

 练习:认出自己的期待

第八章 策略——孩童意识状态的外显行为

 要求和指责(锤子)

 操控(钩子)

 罪恶感(生命轻羽难以承受之重)

 报复(刀子)

 矫正(螺丝起子)

 视而不见(眼罩)

 放弃(倒置的乞钵)

 策略的共通特质

 策略之舞

 在策略上进行疗愈

 滋养内在空间

 练习:认出自己的策略运作

第三部 我们如何逃避恐惧

第九章 面对爱的迷妄

 面对爱的迷妄

 浪漫幻想

 否认和虚假的自我依赖

 怨天尤人

 走入内在的决心.

第十章 依赖和反依赖的戏码

 布置舞台

 当反依赖遇到依赖

 反依赖者

 依赖者

 关系中的反依赖者

 关系中的依赖者

 戏码可以是我们进入内在的催化剂

 感到绝望是个绝佳的起点

 练习:探索依赖和反依赖

第十一章 补偿机制——我们用来避开感受恐惧的角色和行为

 补偿机制的根源

 认出我们的负面电影

 补偿机制的痛苦带我们走出来

 觉知我们的补偿机制

 练习:辨识取悦者和专制者

 静心:我们如何学会补偿行为

第十二章 上瘾行为——防御的惯性模式

 显性和隐性的上瘾行为

 上瘾症的原因

 松紧适度

 练习:辨认并处理上瘾症

第四部 疗愈恐惧——蜕变的途径

第十三章 回到感觉

 卸除压力

 带进了解与接受

 感受惊吓和羞愧

 建立承诺与专注

 聆听和信任身体

 唤醒内在的智慧

 结合强度与敏感度

 静心:带回感觉

第十四章 生活的热情——用能量与冒险点燃生命力

 唤醒热情

 冒险去唤醒热情

 冒险引发恐惧与羞愧

 冒险的三种领域

 冒险中的风险

第十五章 静心意识状态

 静心的特质能帮助疗愈

 从惊慌到静心的成长

 静心:培养观照者

 静心:回到腹部 

第五部 超越恐惧的联结——迈向有意识的爱

第十六章 保护层的迷宫

 投射对父母之爱的需求

 重复旧有模式

 觉知自己的恐惧,停止模式重演

 分裂为好父母和坏父母

 叛逆

 羁绊模式

 报复

 将自己失落的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

 学习区分源头和触发点

 持续探索自己的否认

 从投射到完整

 练习一:认出重复的模式

 练习二:探索你已内化的父母

 练习三:发现你自己没有活出来的部分

第十七章 尊重和界限——尊重自己

 内在任性小孩的两面性

 太阳神经丛的疗愈

 崭新的自我形象

第十八章 尊重和界限——尊重别人

 尊重来自于内在的宽广空间

 练习一:对不愿分享的觉察

 练习二:对尊重的觉察

第十九章 融合和分离的微妙之舞

 分离的恐惧

 “我”和“非我”

 对融合和亲密的恐惧

 学习融合

 学习分离

 爱和静心

 练习:探索融合和分离

第二十章 放手——进入爱和单独

 从“骑师使诈”转变为“安坐马鞍”

 从伤痛的触动回溯到伤痛本身

 在通往臣服之路上拥抱恐瞑

 在边缘来回游走

结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一种疗愈模式的新视野

在本章中,我要提出一种模式,一种大部分人都会体验到的存在(Being)的能量图像。这种模式也描绘了内在受伤和复原的地图,我们在内在工作的旅程中,运用这个模式作为回到“花园”意识的定位锚。这趟旅程基本上是回到失落的内在空间,而该模式就是在描述这个历程。在呈现这个模式时,我会加入一些心理学和精神灵性方面的素材,而且尽量浅显易懂。

想象你正站在一个划分成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中,有外圈、中圈和内圈。这三圈以你为圆心呈放射状。最外圈,我们称为保护层;第二圈是我们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是我们经验恐惧和羞愧的一层;最后,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本质的位置,在此空间中我们是舒畅灵活的存在。在这个中心,生命是深深放松的状态,能欣赏自己的独特天赋,无须奋斗来证明自己。我们的内在旅程是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同时也需要针对我们的受伤脆弱层和保护层,发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现在让我们来一一探索每层的内涵。

核心层——生命的本质和核心

当我们回归中心时,会觉得和自己、生命以及存在是合一的,会感受到爱、信任、朝气蓬勃、纯真无邪、趣味盎然、沉静稳定和深深的放松。在静心的修行传统中,这个空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转化途径。它是一个接纳生命、悲悯、放下、信任和不需多做努力的空间。当我们来到这个中心时,我们的生命能量和活力会从这个内在空间自然舒畅地流泻出来,它可以是创造力、性能量、深层情绪、判断主张、舞蹈、玩乐、运动或任何能量可以流动的方式。我们生来就在这个中心。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时,是纯真、信任、自然会去爱、生机盎然、没有保护层的,因为还没有经历到需要保护,我们赤裸裸、全然脆弱地来到这个世界。没有认同、姓名、地址,我就是我。但当创伤出现时,使得另外两层形成,也因.此丧失了原始的纯真和信任。失去这样的状态并非不幸,因为它呈现出的挑战和潜能,是要将纯真和信任由无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唯有我们没有再度拾回那份纯真时,才会令人感到难过。

我们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到回归中心的时刻。也许是在修行静心时,会经历到全然存在、沉淀和深度放松的时刻;也许是在性爱的时候,会有融合为一的深刻感受,不只是和对方,也是和生命本身。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活生生的、回归中心、身心舒畅的空间,也许是正在发挥创造力时,在练武、跳舞、运动时,甚至是当内在极度悲伤时,不过这些时刻通常都是惊鸿一瞥。这个我们所回归的中心,有种“家”的感觉,像是我们所熟悉的住处。而回归到这个中心的历程,包括需要学习了解另外两层的内涵,并将另外两层整合到我们的生命中。  中间层——易受伤的脆弱情感

我们小时候大多会有一些创伤,这些创伤的来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绝、活力能量受压抑、麻木不仁、缺乏温暖、紧张、受虐、被比较、有压力、被苛责、被批判。也许这当中最大的羞辱是,我们不被支持做原来的自己,而被制约要成为别人(父母、老师、整个社会)所期望要求的人。带着这些羞辱,我们的纯真、活力、爱心、信任……开始一一瓦解,不复存在。纯真变成多虑、信任变成不信任、自然流露变成精神崩溃和自我怀疑、生机盎然变成沮丧和缺乏活力、自然的权利主张变成好战或无法保护自己、热忱变担忧、抒怀变催促……这个清单列都列不完,而我们就在这些过程中受伤了。

这样的伤害在我们一生中不时地发生,最早可能会在母亲的子宫中发生,后来也发生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每个人受伤的方式与程度不一样,自然每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同。然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受过伤害是很重要的。很少人在小孩时期就具有内在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去防御自己不受到伤害、不变成麻木不仁、不受到负面影响,而可以仍然强壮地活在自己的中心。

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状态是:柔软、接纳、开放和幸福感。然而在受伤之后,失去了内外的信任,脆弱感也就混杂了害怕、孤寂和羞愧。中间这一层变成了一个令人害怕、孤立、羞愧的空间。经历了社会和宗教多年来成功的洗礼之后,人们已变得顺服,不得不压抑个人的狂野、性意识和真实感受。这是因为独立的个体性会让那些需要掌控孩童的人感受到威胁,也会唤起他们太多的害怕。害怕和内疚通常会被使用来压抑小孩的生命能量,让我们忘掉真实的自我。我们的父母、师长和宗教权威人物(每人尊崇的各有不同),都是这个压抑过程的无名工具。然而,他们还能怎么做呢?他们自己也同样在这个压抑工具下求助无门。

除非我们循规蹈矩,照着大人的期望去做,不然就会面临被断绝爱和赞同的来源。小孩如不服从,可能会被处罚、虐待、孤立、拒绝,甚至有会被毁灭的感受。照顾我们的人、老师们都以为他们是为我们好才这么做,才非要将社会文化这种压抑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在还是小孩保有纯真和接纳的状态时,便屈服让步,放弃自己浑然天成的活力生气和狂野气质,好去交换大人的爱与赞同。每个人的自我感都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遭遇到这种直接的攻击,也因此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的谋略,也就是落人第三圈外层的保护层)。

不论求生存的策略为何,我们的脆弱情感现在包裹了一层层的羞愧和惊吓。伴随着羞愧和惊吓而来的,还有深沉的被背叛、受伤、愤怒、无助、绝望之感。我们的受伤和愤怒来自受虐、被忽视、不被接受、不被看见、不被听见、不被欣赏、不被了解;还有被迫要表现和顺从,要压抑自己的性意识和蓬勃生气。而这些愤怒和受伤的感觉,被紧抓在第二圈中间层,隐藏于惊吓和羞愧感之中。当我们探索中间层时,大部分人最先接触到的会是惊吓和羞愧感。但是,当我们探究得更深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深沉的愤怒、空虚、难过、孤寂和自我的空洞感。P1-5

序言

只要我们活在一种分离的意识里,恐惧就是人类的状态,我们可以畏惧它也可利用它。我们可以逃避我们所害怕的,也可以带着清楚的意识去面对,从中发现它只是一个阴影,在消散之后呈现出真相。

审视我的生命,我发现恐惧一直是我最好的老师,我可以说是个恐惧专家。童年时父亲相当专制,我很怕他。幸运的是他不吃恐惧这一套,常告诉我们:“别听恐惧的话。”他总是创造一些状况让我和哥哥得去面对并穿越自己的恐惧。现在我由衷地感激那些早期的学习。

六岁的时候我病得很严重,常要在许多医院里面对护士和医生。

我害怕护士,面对这个害怕我成为了一个护士。

我害怕医生,面对这个害怕我也成为了一个医生。

身为医生我害怕那些昏迷或重伤的病人,面对这个害怕我成为一个急诊医生……

我害怕私人诊所开业要负担的责任,面对这个害怕我就开了一家诊所。

然后我开始探索内心世界,去上一些疗愈课程。

我害怕治疗师因为我觉得他们会看穿我,比我还了解我。面对这个害怕我成为一个治疗师。

每次我面对任何恐惧,恐惧就消失。恐惧只是个影子,其中什么都没有。等到恐惧的面纱一被揭开,背后隐藏的东西就会呈现。喜悦、爱、恩典、自信、生命、临在、宁静以及我们在成长之路上所有的寻求。

人类碰到的最大的一个恐惧就是对亲密的恐惧,害怕深入一段关系,害怕对爱敞开。

在这本美丽的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里,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探索了恐惧深层的根源。他们说恐惧是共依存状态的肇因,造成关系里最大的挣扎和受苦。恐惧也是所有痛苦瘾头的来源,饮食失常、酗酒、嗑药、烟瘾以及其他至今人类沉溺的劣性恶习。

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精辟地阐述了恐惧和童年创伤的关联,同时也引导读者一步步地走出苦痛的谜团,他们提供了一些智慧有效的工具穿越恐惧,达到尊严、爱和信任。

本书像是指月之手,指引着读者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读者必须要带着勇气亲自走上这条路,敢于亲身去经验并面对自己的恐惧。而在刚开始经验的前期,最好有一些引导比较容易些。这些引导可以是个人的咨询或可以创造直接体验情境的成长课程。

当然,在无意识里的许多东西会想避免去看清楚我们的恐惧。而这种逃避却造成了一个充满恐惧的自我感,只想为自己辩护和防卫。我们还不认识自己的真貌,许多我们的行为都受恐惧驱动。当我们的意识成长并面对我们的恐惧时,我们便可以穿越这层幻象阴影,迎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那里当下如是地感受。我们就从恐惧的作为进人了爱的作为。本书提供了一些技能指引,帮助我们建立内心深处的信任。

您是否准备好了放下这伪造的自我感?光是看书是碰不到恐惧的,您得开始试试……请深呼吸,带着勇气,纵身一跳……

(钱维德译)

瑞哈夏:德国人,国际生命教练,《生命的教导》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美丽的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里,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精辟地阐述了恐惧和童年创伤的关联,探索了恐惧深层的根源,指出恐惧是共依存状态的肇因,造成关系里最大的挣扎和受苦,同时也引导读者一步步地走出苫痛的谜团。

本书像是指月之手,指引着读者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读者必须要带着勇气亲自走上这条路,敢于亲身去经验并面对自己的恐惧。当我们的意识成长并面对我们的恐惧时,我们便可以穿越这层幻象阴影,迎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那里当下如是地感受。我们就从恐惧的作为进入了爱的作为。本书提供了一些智慧有效的:工具穿越恐惧,达到尊严、爱和信任。——《生命的教导》作者瑞哈夏

作者克里希一步一步地,用非常细腻的描述方法,为我们揭开了内在小孩的面纱,从恐惧、羞愧、惊吓,到被遗弃和被剥夺等让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开始说起,并且加上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小孩找到了对号入座的情境。

在作者诚实地描述他自己内在过程的同时,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的一些作为:反弹行为、任性、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孩子用来保护自己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在幼年时期对我们来说也许有效,但是在成年之后,这些策略不仅阻挡了我们人生的脚步,更让我们远离真相,远离自己的内心。书中的静心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念头、感觉和行为都有更多的觉知,而觉察和接纳,是疗愈内在小孩的良药。——《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 张德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0: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