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在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上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方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双方就算定下了婚事,至此,女孩子就“有人家了”。
纳征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即完婚前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彩礼的数量和品质各地均不相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下彩礼既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方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
在古代行聘时,男方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方家,女方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彩礼,婚约正式成立。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其程序是先请算命先生h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娶媳妇,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都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早晨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
花轿到达时,鼓乐队要吹三遍,女方家才开门,故意把新郎拒之门外,意为“憋性”。新郎进门后,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长。新娘出嫁的着装不论哪个季节都是一袭红,通常喜棉忌单。若是夏天出嫁即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这是寓意“儿女厚实”。新娘离屋上轿时,足不着地,一般由新郎或家中兄长背出或抱上花轿。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同时起轿,一前一后,娶亲的队伍开始返回男方家中。起轿后,走在最前面的人要撒青龙帖或喜字帖,遇到桥、井、庙宇或拐弯处都要贴青龙帖,中途不能落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_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人洞房。
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肉给女方送去,此肉称为“礼肉”或“离娘肉”,这是数十种彩礼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离娘肉的选择很有讲究,一般多为新鲜的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有些地区习惯送一块,这块肉就要大一些,少则十五公斤,多则二十公斤。送肋条肉时,肉块以有六根肋骨为最好,以求吉利。有些地区送肉的数量要根据新娘亲戚的数量来决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爷等亲属,每家都有享受一块礼肉的权利。所以,男方家要准备数十块两至三公斤重的肉块,到女家时分送给新娘的各门亲戚。若是送猪后腿,必须是整腿赠送,不能切开,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两家以后将常来常往。P11-12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宛如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而在这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以一种独特的力量代代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沟通情感的纽带,还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俗作为一种形成并传承于民间的生活风俗,最贴近人民的身心和生活。从古到今,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有劳动的民俗,在日常生活中有生活的民俗,在传统节日中有节日的民俗;在人生各个阶段也有民俗讲究;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总之,民俗存在于历代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置身其中受其规约,但并不为其所累,因而使其在民间得以代代相传。可见,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这本《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精心编选了活跃于中华各民族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精彩纷呈、包罗万象。自从呱呱落地,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姓氏与名字,这是我们的前辈赐予我们的,它有怎样的来源、寄托,规避了哪些自古流传下来的起名禁忌?当我们长大准备结婚时,我们的婚礼要遵循哪些习俗?诞生于劳动人民生产实践中的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人们的农事安排,同时人们在每一个节气都会举行富有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情的仪式、活动:立春时,北方人民要咬春(吃生萝卜、春饼),浙江温州一带要烧食春茶;在清明节,有祭祖扫墓、放风筝、吃鸡蛋等习俗;立夏时,江南地区的人民要吃乌米饭,四川民间要“嫁毛虫”;大暑时。有斗蟋蟀、吃荔枝、送大暑船等活动;到了立秋,要戴楸叶、吃西瓜等;冬至时,有喝腊八粥,吃馄饨、饺子、年糕,送鞋敬老等习俗……二卜四节气中的这些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极大地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它们有着怎样的来源,寄托着什么样的情感和美好愿望?本书将带领读者们走进一个绚烂的世界,帮助大家解决这些关于中华民俗的疑问,从而进行深入了解。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还流行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本书从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十九种,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飨读者。在每一个节日里都有不同的节日庆祝活动,本书将一一为您呈现。晟后本书介绍了一些民间俗神及神怪趣闻,如福禄神的传说、月老的故事、妈祖的传说、八仙过海、苟杳与吕洞宾,等等,这些传说故事皆是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人们耳熟能详的。
本书撷取的民俗在民间至今依然历久不衰,是非常有活力的一股文化力量,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能使当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富有意义。本书对某些民俗习惯不仅追本溯源,还讲述了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变异状况,以使读者们对其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希望本书能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们一场民俗“饕餮大餐”,满足大家的求知欲望。
《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作者家庭书架编委会)撷取的民俗在民间至今依然历久不衰,是非常有活力的一股文化力量,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能使当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富有意义。本书对某些民俗习惯不仅追本溯源,还讲述了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变异状况,以使读者们对其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希望《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能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们一场民俗“饕餮大餐”,满足大家的求知欲望。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宛如一颗明珠,璀璨夺目。而在这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以一种独特的力量代代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沟通情感的纽带,还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流行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不可不知的民俗全书(升级版)》(作者家庭书架编委会)从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十九种,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