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建,中国最早的社会化媒体营销草根研究者,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和话语方式在蓬勃的社会化营销界独树一帜。别人称他是“微博营销教父”,而他自称“屌师”。
两年前一本“板砖书”惊醒了无数沉浸在微博中的人,两年后屌师著作升级版再度来袭。《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最新修订2万余字,展现了杜子建对微博的最新思考:微博是不是真的衰退了?微博的未来在哪里?微博与微信的关系是什么?最新的微博大事件折射出了怎样的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杜子建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杜子建,中国最早的社会化媒体营销草根研究者,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和话语方式在蓬勃的社会化营销界独树一帜。别人称他是“微博营销教父”,而他自称“屌师”。 两年前一本“板砖书”惊醒了无数沉浸在微博中的人,两年后屌师著作升级版再度来袭。《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最新修订2万余字,展现了杜子建对微博的最新思考:微博是不是真的衰退了?微博的未来在哪里?微博与微信的关系是什么?最新的微博大事件折射出了怎样的启示? 内容推荐 《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展现了杜子建对微博的最新思考: 微博是不是真的衰退了?微博的未来在哪里?微博与微信的关系是什么?最新的微博大事件折射出了怎样的启示? 在《微力无边(2014升级版)》中,杜子建将继续从网络传播奥秘、网络影响力因素、网络社会学构成、“链式反应”的要件、网络粘性、微博的未来性等角度,对关于微博的一系列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微力无边》自出版以来被数万读者评为“网络营销必读书”,“微博时代必备工具书”。 目录 引子 大家开始吧 01 微博,一个异类的存在 微博是个怪东西 《小时代》的“小力量” 中国微博,近亲?远亲?远房表亲? 你是哪种“微生物” 微博不是“你方便”,而是“你随便” 微博是战场 微博是“活”的答案 02 在场,微博威慑力的核心 微博,让每个普通人拥有了最强大的背景 每个人都是“在场直播” 微博的第三只眼 无处不在的裸曝力 03 “发生关系”,微博社交的本质 社交平台的第一核心,“发生关系” 姜子牙,“发生关系”第一人 5天,一个“发生关系”的美好奇迹 给力的“人人"传播 张家川的得与失 “临时共性”与“临时速配” 04 “人人”≠“人群” 微博传播者的四种身份 传播,就是“人的接力” 05 微博的传播力,从声音道质疑 传播力不等于影响力 微博信用链,你盖章你负责 声音,影响力的终极体现 “推客”作用于传播力 粉丝值决定传播力 传播环与传播伞 “丑陋优先”,歪嘴巴说的都相信? 谣言之“威” 谣言能被终止吗 环境协同下的临时共性 06 微博的影响力,从信从到改变 信从,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水能覆舟,强大的协同影响力 环境协同下的舆论洪流 “点客”作用于影响力 链式反应与信息当量 影响力即是改变力 07 谁是传播域的“上帝粒子” 让微博“奔跑”起来 传播中的“能量源” 激活传播,让自己成为传播域中的“上帝粒子” 满足你的“喜闻”,迎合你的“乐见” “寄生结构”的茶营销 “老杜学堂”的“十度传播” 破解“传播格式” 08 一条微博能走多远 微博是不是个菜市场 同一个实验,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发轫端,疑似谣言 传达端的强化力 发酵端的威力 爆发端,一爆即发 传播终止,抑或开始 09 微博的四大属性,让一切落地生根 不得不说的“四大属性” 社交,现实关系链的虚拟迁徙 媒体,新闻已死现场降临 渠道,二度空间时代 平台,一片广袤的“大地” 结语 我总是试图去触摸未来的脉搏 试读章节 微博来临,看似简单的140字革命。人们不会再因为文学修养不够而止步于网络表达,不会再因为时间不够而放弃于网络表达,更不会再因为理论基础的不足而怯场于网络表达。 微博,没有门槛,而且随时随地,它可以没有主语、没有宾语,甚至可以没有情绪没有主张——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心情,即使你只是无聊透顶,你都可以以无聊为名义发布无聊的帖子,它成了一个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有话就说的好地方。 生活中,大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是有微博的人!” 说这话的语气极有喜感,并相当豪迈,仿佛喜滋滋地警告他人: 别惹我! 这话跟早年“我是有组织的人”、“我是有背景的人”一样,是一个很有底气的人格支撑,似乎是说,自从咱有了微博以后,就算找到组织也算握上枪杆子了。 微博成了武器,至少,它可以用于自卫。 微博,因为具有独特的“手机端口直播优势”的发送便捷,而具备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强大的个体直播威力。 有一个好玩的微博段子,最能从市井文化中看到这个“小革命”的到来。有一位女网友说,某领导要以领导的名义和她发生关系,并威胁说自己是有背景的人,该网友听后哈哈大笑着回答:“要知道,如今我的背景更大,我是有微博的人!”一句话就把好色的领导吓得魂飞魄散。 还有一个视频是这样说的:教室里,一位教师举手要打学生,顿时看见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这举起来的每一只手上,都有一部手机,手机的镜头对准了老师。老师落荒而逃。 微博让每一个普通人拥有了最强大的背景。手机,是他们的武器端口,而这个端口背后的微博,有着亿万双眼睛在“盯住你”! 眼睛,才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吧!即使你拥有核武器,但如果你被眼睛盯上,你威力再猛的核武器在使用的那一刻,都必须做到“师出有名”。就算是像英国这样的老牌强国,在自己的国家发生重大骚乱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使用它的“国家暴力”,因为英国,不仅仅有twitter,还有更厉害的facebook,它知道,在它轻易使用任何国家暴力时,都必须面对更为强大的“世界级网络用户”——它知道,这类的网站,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在场”直播。 每个人都是“在场直播” “在场主义”,也即“在场性”(Anwesenheit),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逐渐被整个西方当代哲学所接受。在康德那里,“在场性”被理解为“物自体”;在黑格尔那里,指“绝对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强力意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语世界,则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 “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歌德所说的“原现象”。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至“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揭示”以展现。 通俗地说,“无加工的现场直播”就是在场性。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去蔽”,是无遮挡的,不加工的。是原态的,是揭开的。是裸示的。 微博中的很多帖子都是如此:突如其来的倾诉,不可克制的愤怒,毫无掩饰的狂喜、不经加工的照相,都是典型的在场主义特征。 照相,对,就是这个词,不是摄影,不是棚拍,不是艺术,甚至不是精心安排的生活,它就是照相,就是偶然的瞬间,就是相互都不知道的一个现场呈现。 微博就是照相,大多数是原貌,而且是不经意,无安排,咔嚓一声,三五个字,三五句话,短促、直接,毫无修饰,一击按钮,零点几秒,就呈现到世界的面前,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乃至整个微博,都会看到你的“在场直播”。 我在现场。 我在这里。P27-29 序言 写这本《微力无边》时,我一直比较忐忑,我知道,微博于人类而言还只是个新鲜事物——它自身都还处在“未成型”的婴儿生长期呢。另外一点,真正从事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各路专家学者都还没插手置评,我这个野路子的江湖派草民又有什么资格撰写对于这样一个“传播学和社会学”杂糅在一起的新型“传播机器”的评论呢? 问题是我敢,并且真的写了,还敢摆在你眼前等你拍砖。 今年8月底,我去解放军总医院做全身健康检查,其他毛病没有,只是有个医生说我“胆小”,顿时把我说得哈哈大笑。我说我大牢都坐过的,怎么可能“胆小”啊! 我这人,天生就是胆大,这也正符合我的投资人薛公薛蛮子对我的终极评语:“此人DNA非人类。”妄为才成就了我目前的“华艺传媒”,如果胆小,我想我至今在北京也顶多就是一个睡在地下室的永远的打工者吧。 我是妄为的。 自2009年9月,受新浪一个副主编的盛情邀约,我注册了当时还处于“内测”阶段的新浪微博,时至今日,已过两年;所写的微博也近7万了,与此同时,我也将原来只从事选秀的公司迅速转型到“快媒体营销”,并由此获得了风险投资。 公司目前发展的比较好,这个好,完全是基于微博的。 严格地说,如果没有微博就没有今天的杜子建,即使这个家伙很有争-议——教父、大师、骗子、忽悠、专家、牛人等大堆的名号都为我所“享”了,好在我没有去较真,最多就是纠正了一次——请称呼我为“轿夫”吧。反正我没打算去伤天害理祸国殃民,怎么评我都无伤大雅。 微博是成就了我的,无论如何,仅现在受邀去讲课,都是需要提前预约的,有时还需要提前一个月。我说,我不能高攀为讲师的,我还有小公司的百多号人需要陪伴呢。 闲时,我总会用碎片的时间来写写微博,去看它、了解它、亲近它,并尝试去驾驭它,没办法啊,我靠微博生存的,如同寄居蟹,我需要附着在这个强大的平台上为各大企业做网络营销呢,百4-号人的生计啊,不可忽视的。 于是,“观察和研究”从一开始我就携带在动机里了,如同静电。我始终带电工作。 关于微博,我总是会写一些自己的心得的,这些心得,也陆续在微博上零散地发表了一些,如“微观察”、“微研究”、“微谬论”等系列主题的,有些帖子,口碑是比较好的,也被各路媒体转载过,业界的专家也说有些观点是比较靠谱的。当然,我知道我有一个很实际的缺点——喜欢夸大,但偶然呢,有些“预言”的结果是真的实现了的,比如“实名将是一个稀缺品”、“微招聘将>中击传统招聘”的观点等,我是有些小聪明了。其后,慢慢地,我发现微博可以构建我个人的品牌。 现在,这个品牌好像是有那么一点意思了,虽不知好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从微博上知道了我,并找到我来帮他们的产品进行营销或者受邀去讲课,并且,课酬不菲——传说都有一天八万的,哈哈,不靠谱,但因为我空闲出去的时间不多,企业们自己为我涨价的事情是有的o 《微力无边》我是斗胆写的,而且写了十个月,而且这封面是我自己的意思——必须是个砖头,要么是别人拿来砸我,砸多了我存起来盖房子;要么呢,我就当这本书是武器,把你这个读者砸晕。反正,两样后果我都接受的。 《微力无边》的书名,也是经过多轮纠结的,找了很多好词,但都觉得不给力,都觉得无法说出微博自身的感觉,于是就勉强用了目前的这个书名。因为我感觉,这小小的微博确实是不可小觑的,我想,它最近的这个威力,连网络管理者都惊惶不安吧。 书,或者砖头,摆在你面前,看不看在你,买不买也在你。 如果你买了读了,觉得不错,请去微博捧个场。 如果你买了读了,觉得是个垃圾,也请你去微博拍几砖,要拍就直接点名,反正我做好准备了。 都受着,都按照我的秉性对待,不解释、不反抗、不纠结、不拒绝、不负责。 微博,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场。所以,无论如何,感谢微博,感谢你们! 杜子建 2011年9月 后记 这一章,最不敢写但必须写。 写这样的章节,无疑是冒险的,写对了,叫蒙的;写错了,会落个“不靠谱”的评价。 但关于未来的对错,用寓言的解读方式也许会给自己留下一点宽容。 世界,太快了。当乔布斯打败诺基亚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有点措手不及;但更为突然的是,乔老爷不干了,很突兀的辞职了。 世界会因为他的辞职而平静么?不会。 科技也许改变不了政治,但一定会改变文明。 细读乔老爷,看起来,他好像只是改变了一点科技的东西,但深度洞察一下,好像一些大国的政治主张都得因应他的科技而走向必然的调整。比如另一个异类扎克伯格,他的facebook,会不会让世界级政客为之慌张? 也许,第一个因他而紧张的是英国佬吧。 但,故事才刚刚开头。 时间,才刚刚开始呢。 政治家,不懂科技,不预知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变革”,那他必将是个倒霉的政治家,往后看,政治路径因为科技的变化而产生的政治笑话会越来越多。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微博,会有怎样的命运?会关闭不? 我想,这是所有玩微博的人都在关心的问题。 我也很关心啊。所以,我就去研究,去探知,去找到其中的逻辑。 自上海胶州路大火之后,我就紧张微博会不会被强制关闭,后来,到“非洲民主事件”,我就更捏了一把汗了,再后来,郭美美牵扯红十字会,这事麻烦了,说大就大。 但是,微博都挺过来了。 我经常在微博上说:“火车都已经在开动了,你干嘛要在后面推它?有作用么?” 其实不需要推,火车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它在匀速前进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支持“删帖”这一重要的“相安”手段,相安,才会无事。 2011年,整个微博所拓展开来的“社会可见度”确实会让一些地方领导感觉紧张,但是,从大政治家的角度看微博,他们会比地方上的官员要冷静得多,他们知道微博有微博的好和不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比普通民众更清楚微博对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只要维护好微博,微博对一切社会都是有利的。 因此,从政治风险的角度,微博要被关闭的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由微博引发的“特大社会事件”,而所谓的“重大社会事件”都动摇不了微博的存在。因为政治力量永远大于媒体力量。 单从科技角度看,微博随时可能会因为出现乔布斯这样的异类而被突然“替代”,但是,这个突然的概率有多大呢?当然不大,乔布斯,是上帝的礼物,是稀缺的人类极品。 要想用另一种产品在短时间内代替微博,我暂时看不出更牛叉的产品。 因为微博满足了人性当中最根本的一个需求“随便说”,就这一个简单的“随便”。就不是那么随便可以替代的。依我看,十年,微博正常的科技寿命至少十年。 因为,无论你科技怎么进步,你3G也好,4G也好,最后拼杀的还是如何让使用者“更随便”。这个随便都很难超越。 移动互联网,确实是可能代替微博的一个新型变种,但是,它一定还是需要依托于微博的。 移动互联最大的微博可能是什么呢? 是“视频化的在场直播”,只有这个东西会比微博更狠。 它能够给让获取信息的人“身临其境”,但是,这个基于无线宽带流速的科技,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信息技术,可能还不能“即刻支持视频化在场直播”,要么是带宽支持不足,要么是视频转换技术偏慢,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技术被开发出来,政治家真的要认真审视很久很久了。 还有就是“管理壁垒”,我是说,如果信息产业部同意,广电总局未必同意,广电总局同意了,文化部未必支持,文化部支持了,宣传部也会要审视好久的。 在中国,有些事情可以特别顺利,有些事情,还是慢些等待才算妥帖的。 我说,如果你要想代替微博,三个条件需要满足。 1.信息上更随便么? 2.视觉上更直观么? 3.主权上更安全么? 要想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那必须得假以时日。 别看博客被代替得迅雷不及掩耳,这个事情只基于一点,更快更随便,并且是革命性的。 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就算没有周期性,那也不是说来就来的。 传媒已经变了 我们的这个时代,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总共经历了四个传媒时代: 1.解放初期的“我说你听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就是革命风潮还在继续,党的声音高于一切。 2.反右以后到1978年的“我说你信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出现过“亩产万斤粮”的,你信么?你什么都信了,即使你自己心里清楚,但你依然是信的。 3.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传媒气候,“我说你问的时代”。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走了,都在问“姓社还是姓资?”“我这是经商呢还是在投机倒把呢?”邓小平说,“搁置一些,尝试一些”,于是这个时代更多的对话是在“问询”,在“打听”,在“判断”。 4.微博之后的“你说我证的时代”。一个“证”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性。你说怎么样微博靠谱,你说的我证明了才算靠谱。你说的,我未必相信,但你说的靠谱,我也未必不信,反正,对不对错不错,我证明一下总可以吧?这才是让今天这个社会因为微博而突然慌张的根本——被桎梏了5000年的“人”被放出来了。每个人都以“人”的面貌在跟你对话,奴才正在消失,封建社会留下的最大的“人文”开始走向没落,每个人,都正在快速地成为“人”。这才是最可怕的——个体主张开始回归了,回到人。 同时,媒体的出版权开始不可逆转地在“下放”。以前,出版是垄断的,是控制的,是被统一管束的。现在不是了。以前的任何“出版物”都是先加工,后出版,而微博之后的“个体出版物”开始走向“先出版后加工”——不管你接不接受,也不管你认不认可,更不管你靠不靠谱,反正我是“发表”了再说。 人人媒体,悍然到来,你挡都挡不住了。 人人,黑压压的,这世界,在哪里去找这么多的黑压压的人啊,几千年啊,不可能同时聚集几千万人同时在一个地方讨论同一件事啊。 人人,黑压压的人人。世界级的超级广场也办不到的这个“黑压压”,谁也不敢忽视这样的力量啊! 人人媒体,都有直播权,都在现场,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现场。你早期说是深喉,现在不是,是身边,是对面,是“盯住你啊”。他只要发表,如果信息当量足够,央视也只能跟风——它比央视更加洪亮。 是的,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杂志,都是电台,都不是省油的灯了。 所以,孔子在2000多年前的“君子慎独”’现在你必须启动了,如果不启动,那你真的一不小心就“走红”了啊,如四川绵阳的那位“摸奶大师”,开车开得好好的,放在前几年,车中小动作,谁管你啊,但现在,在千万人的平台上一下子就直播你了。 为什么? 为的是,传媒变了嘛,你被直播了,而且不是中央电视台,是人,是某个发现你“小秘密”的人,也许还是你哥们儿呢,未必不是。 因此,你去歌厅夜场,你还敢那么“明目张胆”么? 拜托,慎独吧你。 世界在这里转弯 就说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几件大事,本·拉丹被干掉了,这是其一;其二,日本终于“小”了;其三,中国已经“二”了——经济大国已经到来。 本来,这三件事中的每一件事都足以震撼世界,但突然,它们挤在一起跟抢票房似的,直接登录暑期档——世界在这里转弯了。 别当转弯不是拐点,往大里说,世界翻篇了;往小里说,140字,我们的生活已经变了。 世界级的意见领袖李光耀,最近在《福布斯》杂志上撰文,说未来一二十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会超过美国,并希望美国和印度重视此事。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官布施科克也在公开场合发表评论,希望中国发挥“负责任且有建设性的”大国作用,与此同时,他把美国60%的攻击潜艇部署到了亚太地区。 我说这些,都关微博什么事? 关。岂止是关。 如果微博有超过十年的寿命,这小东西将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超级武器,看着吧,当那些有着战略远见的政治家看到微博的威力时,他们一定会把它当做武器,并且是核武级。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