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谱,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社交语言。它并不是成功者的专利。它在人群中如此普遍。几乎可以用司空见惯、源远流长来形容。考察林林总总的摆谱行为,我们发现摆谱的目的与形式同样花样繁多:金钱,权力,能力,人脉,品位……通过这些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摆谱诉求,每个人给自己的身份作出定义,并不断提醒他人:“这就是我!”“别忘了我是谁!”
余不讳编著的《摆谱(身份的潜规则升级版)》的目的不是对摆谱行为进行道德判断,而是努力揭示它的“真面目”。对个人来说,它可以让你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重新理解身边人物的种种言行——当然,如果你以此作为提高身价的手段。未尝不可。
《摆谱(身份的潜规则升级版)》由余不讳编著。
《摆谱(身份的潜规则升级版)》简介:
摆谱是一种展示稀缺资源、释放强势信号。用以显示或抬高个人(产品及组织)身份与地位的行为。
摆谱的欲望有两种情形:第一,希望在别人的眼中,自己是一个“尊贵”的、“有身份”的人;第二,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断提高,超出自己目前的身价与地位。
在所有的稀缺性资源中,金钱是流通性最强的硬通货,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主要纽带。因而,它也是摆谱的核心诉求。
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要求再低一点,与什么样的人同桌吃饭——是自己所处的阶层和个人的“活动能量”的证明,当然也是显摆的对象。
要让别人相信你,接受你是一个具有某种地位的人,首先要在内心中把自己放到那个地位上。显摆给自己看。
为了避免让人感到“虚伪”“做作”,增加可信度,高水平的摆谱大都以“暗摆”为主,显得漫不经心、自然而然,甚至装着要掩盖的样子。
不仅仅出于虚荣
【人人都在摆谱】摆谱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普遍,超越了收入、文化、职务等各方面的界限,几乎成了每个人的本能。有权有势者是这样,向上攀爬者是这样,功成名就者是这样,寻常百姓也是这样。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小心翼翼地、处心积虑地摆着谱,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像那么回事。区别仅仅是:摆谱的次数是多是少,水平是高是低,效果是好是坏。
【有虚名也有实利】在人们对你作出一定的身份判断后,就会给你相应的对待,除了在态度上尊敬你、重视你之外,还给你更多的信任,提供更多的机会或支付更高的价格。
【不得已的选择】怕他人怀疑,怕受到忽视,怕别人健忘,这些恐惧的背后,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的深刻焦虑。摆谱既出于一种主动的欲求——充分兑现自我价值,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身价,也出于被动的担忧——生怕别人不认可,生怕身价遭贬值。
【约定俗成的“游戏”】摆谱一是要有“谱”——能让别人信服的稀缺资源与强势信号;二是要“摆”——有意地显示与炫耀。
多年之后,功成名就的冯仑(现北京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向一位记者透露了他当年在海南创业的经历:
1991年,冯仑和王功权(现为风险投资家)等人再次南下海南。他们在工商局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实际上几个合伙人只凑了不到3万元。3万元钱要做房地产,即使是在当时的海南也是天方夜谭。尽管没钱,冯仑也一定要将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实力的样子。
为了找到钱,冯仑想到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有钱。他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的经历。冯仑的经历很耀眼,对方不敢轻视——他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历任讲师、副处长、副所长等职务,还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等图书。
然后,冯仑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的商机,说自己手头有一单好生意,包赚不赔,说得对方怦然心动;然后提出,不如这样,这单生意咱们一起做,我出1300万元,你出500万元,你看如何?这样好的生意,对方又是这样一个人,有什么不放心?于是信托公司老板慷慨地甩出了500万元。
冯仑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作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
后来冯仑总结说:“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感谢冯仑的坦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的摆谱案例。冯仑在中央机关浸淫多年,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摆起谱来自然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种娴熟的摆谱技巧,让冯仑获得了宝贵的商业机会,也成就了日后中国房地产界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除了那些被批评为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的以外,还有大量的精彩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不少人认为,摆谱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面子”。仅仅是这样吗?冯仑的经历告诉我们,摆谱还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实际利益考虑。人们“本能地”愿意给那些尊贵的、体面的人以更大的信任、更多的机会,形成了社会地位再生产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像冯仑这样掌握着一些优势资源,再加上自信心良好、熟悉社会游戏规则的人,总能够顺利地踏上这个良性循环。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冯仑这般的能耐。很多人弄不明白别人摆谱动作后面的玄机,自己想模仿也不得其门。摆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有着一种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它真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吗?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拉开了一道人心的大幕。P2-4
一提到“摆谱”,很多人的头脑里就会立马闪现出此类情景:某某明星出席发布会长时间迟到、某某富家子弟婚礼过于奢华、某某官员外出警车开道……当问及对这类行为的看法时,他会义正词严地说:“这不是虚伪吗?”“这是陋习,应该清除!”在国人的词典中,摆谱似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政治错误”。
但在事实上,人们对许多摆谱行为不但不反感,反而欣赏有加,甚至怀着强烈的期待。比如对明星的“扮酷”和大排场,追星族们就如痴如醉——相反,那些朴实无华的艺术家却门庭冷落;对聚会上碰到的某位头发发亮、一身名牌的陌生人,人们立马会刮目相看,谈兴大增;对单位里某位性情和善、“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下属们在高兴之余,却会生出些“没有魄力”的遗憾!
这样的矛盾还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摆谱表现出一脸的鄙夷,但只要自己有条件,几乎都会争先恐后地身体力行——当然他们不会承认(或者暂时忘记了)自己的行为就是摆谱。
这真是一种诡异的现象。它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普遍,而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又如此矛盾,观点与行为之间如此背离。对于这样一种现象,简单地以虚伪、陋习进行概括是不准确的,回避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对,正视它的存在,然后试着搞清楚它,把它从话语的禁忌和认识的蒙蔽中解放出来。这将是一件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事情。
本书收集整理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摆谱案例(有些案例是让人震惊的),并试图从社会学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剖分析(有些分析可能出乎你的意料)。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归类与分析,我们试图从中找到摆谱行为的内在逻辑:摆谱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摆谱?摆的是什么谱?哪些摆谱做法是有成效的,哪些却适得其反?
本书的主要篇幅用于归纳、整理摆谱的手段——这些手段是如此巧妙而复杂,聚集了人类丰富的智慧与复杂的心理,因此,为它理出一个头绪是有必要的。
作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察,本书的目标不是对摆谱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支持它或是反对它,提倡它或是批驳它。我们只是努力呈现、揭示它的“真面目”。至于读者如何看待书中的内容,那将是读者自己的权利——有的人仅仅是“看热闹”“看稀奇”,有的人试着从中学习一些摆谱之道,有的人以此来解读他人行为背后的秘密,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