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樱花下的日本/叶永烈看世界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樱花下的日本》作者(叶永烈)在2008年樱花盛开时节走访日本,写下这本《樱花下的日本》,以丰富的细节、纪实的笔调,记述了自己对日本的印象,描述了东京、大阪、京都、富士山的风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解说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深刻影响,解说了诸多“日本元素”如天皇、神社、新干线、地震、温泉、和服、茶道、松阪牛肉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中国读者关注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作者(叶永烈)在樱花盛开时节走访日本,写下这本《樱花下的日本》,以丰富的细节、纪实的笔调,记述了自己对日本的印象,描述了东京、大阪、京都、富士山的风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解说了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深刻影响,解说了诸多“日本元素”如天皇、神社、新干线、地震、温泉、和服、茶道、松阪牛肉的方方面面。作者论述了明治天皇所实行的明治维新改变了岛国日本的命运,也论述了日本如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大国。正因为这样,《樱花下的日本》不仅带领中国读者走进日本,而且会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目录

序章 飞往日市

樱花烂漫访东瀛

降落在海上机场

亲历“入国謇查”

日市印象

地小物贫的国家

太阳旗下的国度

日本天皇没有姓

千古一帝——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之后

在二战中自食苦果

在废墟上崛起

日文中的汉字

日本的神社

与众不同的节假日

一尘不染的国家

日本人与美国人

日本的物价

“地震大国”

从细节看日本

漫步东京

横滨见闻

乘坐新干线到东京

第一大城东京

东京的“故宫”

走访浅草寺

东京的“兔子小屋”

房地产的大起大落

东京副都心——新宿

秋叶原电器街今昔

横渡东京湾

东京的乌鸦

漫游东京迪斯尼

成田机场的艰辛

大畈与京都

填海建造人工岛

大阪的姐妹城——神户

美丽的神户港

“千桥之城”大阪

大阪城沧桑

千年古都——京都

雍容华贵金阁寺

日本国酒——清酒

名古屋周边

忍者之乡

合欢之乡

“生命之汤”——温泉

观海女采珠

松阪牛肉趣话

圣地伊势神宫

“中京”名古屋

丰田汽车的崛起

湖水澹澹滨名湖

日本人的鳗鱼情结

体验日本茶道

太鼓声声

富士山脚看飞瀑

“圣岳”富士山

后记

试读章节

太阳旗下的国度

中日的交往源远流长。

早在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海州I湾见到海市蜃楼,以为是仙人所显,徐福上书请求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便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干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又名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著名方士,而且通晓医学、天文、航海。徐福是原楚国宰相鬼谷子的弟子。在鬼谷子的弟子之中,还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名士。

徐福第一次出海寻长生不死之药,数年未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度东巡,又派遣徐福出海。

这一回,徐福带了三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往东航行,一去不复返。

徐福东渡,没有求得长生不死之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发现了“平原广泽”(即今日本九州I岛)。徐福担心找不到长生不死之药,无法回国复命,便在“平原广泽”长住,教那里的人民农耕、捕鱼、锻冶、制盐。至今,在徐福登岸的日本新宫市,建有徐福宫、徐福上陆纪念碑、徐福墓以及徐福石雕像。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

其实,在徐福来到日本的时候,日本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当时,日本各地有着一百多个小国。那时候的中国不仅已经统一,而且相当强大。

直到公元4世纪,日本的诸多小国才逐渐统一,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包括本州1岛西部、九州1岛北部及四国岛。不过,当时并不叫日本,而是叫“八大洲”、“八大岛国”。到了公元5世纪,国名定为“大和”。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当时中国称古代的日本为“倭”或“倭国”。

直到7世纪后半叶,“大和”国把国名改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从此,定名为“日本国”。

另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是日本国名的别称。

在中国,古人称神木大桑树为“扶桑木”,把神话传说中的极东国家称为“扶桑国”。《淮南子·天文训》载:“日出与汤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扶桑、汤谷皆日出之所。”曰本原意为日出之地,故称“扶桑”。

至于“东瀛”,瀛就是大海的意思,东瀛即大海东边的国家。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国旗——“日之丸”,亦即“太阳旗”,是非常熟悉的。

白地红日的“太阳旗”,旗面白色,中间是一轮红日,这是与日本的国名“日出之国”相应的。其中的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象征真诚。“太阳旗”作为日本的象征,始于丰臣秀吉时代。1854年后,日本幕府规定,日本商船必须悬挂“日之丸”(“太阳旗”),以表明是日本的商船。此后,“太阳旗”就成为日本的国旗。

日本的国歌是《君之代》。

日本国歌的词出自一首古诗。歌词的大意是:“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长治久安兮,国富民泰。”这首诗源自日本31音节俳句的两本诗集,即公元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和公元11世纪的《和汉朗咏集》,但诗作者不详。

《君之代》的曲是在日本宫廷音乐使用的传统音阶的基础上,选择了日本作曲家早弘盛所作的旋律。在明治天皇的生日1880年11月30日,皇宫中首次演出新谱曲的国歌。

到了日本,觉得很奇怪,日本的“县”是在“市”之上,跟中国相反。

在日本,都、道、府、县是平行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日本有着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个县。

一都,即东京都;

一道,即北海道;

二府,即京都府和大阪府;

四十三个县是——

东北: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

关东: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山梨县;

中部:新澙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山梨县,长野县,岐阜具.静冈县.爱知县;

近畿:三重县,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歌山县;

中国: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四国: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

九州: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鹿兄岛县;

琉球诸岛:冲绳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国托管琉球,1972年美国只是把琉球诸岛的行政管理权“转给”日本,但未触及主权问题)。

日本的都、道、府、县,其办事机构称为“厅”,即“都厅”、“道厅”、“府厅”、“县厅”,行政长官称为“知事”。

在都、道、府、县这样的一级行政区之下,设三级行政机构,即市、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其办事机构称“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长官称为“市长”、“町长”、“村长”。日本天皇没有姓

日本的天皇,相当于当年中国的皇帝。然而,到了日本,我才知道日本的天皇有两点明显不同于中国皇帝的地方:

一是日本的天皇居然没有姓;

二是日本掌权者虽然不断更替,但是从来不改换天皇,使天皇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世袭下去,直至今日。按日本官方的说法,当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

日本的天皇没有姓,并不仅仅因为天皇是“天子”而没有姓,在古代日本,所有的人(包括普通百姓)都没有姓!

在古代,日本百姓只有名,没有姓。那时候,只有贵族、达官,才由天皇赐姓。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要在日本建立户籍制,发觉没有姓很难说明亲属关系。于是,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应该给自己取姓。然而,日本百姓仍不敢给自己取姓,因为长期以来,似乎只有望族才可能有姓。到了明治八年(1875年),明治天皇不得不硬性规定,所有的日本国民都必须有姓。P16-19

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后来又访问了马祖岛,这样就走遍了台、澎、金、马。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日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曹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

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后记

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一个镜头: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受日本政府邀请,首次正式访日。10月26日,邓小平一行在东京乘坐新干线。当邓小平上车之后扣上安全带,列车就像子弹出膛一样飞速前进。邓小平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乘坐新干线,使人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中国唯有大步前进。”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始“大步前进”。

这本书写得很顺手,几乎是一气呵成,中间只是因为出席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第十八届图书博览会以及赴石家庄为四川地震赈灾义卖,不得不中断了几天。

本书写作之际,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中国中央电视台对日本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日本人都以为,对于日本来说最重要的国家是美国,第二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同样对中国人进行调查,绝大多数中国人则以为,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国家同样是美国,而第二重要的国家有的以为是俄罗斯,有的以为是日本——北京人大都把俄罗斯放在第二位,上海人则大都把日本放在第二位。不过,北京人也看重日本,把日本放在了第三位。

不管怎么说,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俄罗斯是跟中国有着漫长边界线的邻国。当年,俄罗斯的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中国与日本之间则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和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

日本是美丽的岛国。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我以充满细节的笔调,记述了自己对日本的印象,描述了东京都、大阪府、京都府这日本最重要的“一都二府”以及横滨、名古屋、神户等名城风貌。我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解说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解说了诸多“日本元素’’如天皇、神社、富土山、新干线、地震、温泉、和服、茶道、太鼓、松阪牛肉、鳗鱼情结的方方面面。

然而,我不希望这本书仅仅停留在景点的介绍和旅游的观感之上。我力图揭示无比繁荣的日本经济背后的深层次反思与启示。

中国与日本之间有过太多的历史的痛苦回忆。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沉重的一页,重新审视日本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有着诸多有益的思索。

在历史上,中国领先于日本,曾经给予日本以巨大的影响。日本当时的首都——京都,是仿照中国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建造的。日本最初用的文字是汉字,至今日文中仍有1945个常用汉字。光是这两点,就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日本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就在日本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迅跑的时候,中国却因光绪维新遭到封建旧势力的百般阻挠而失败,依然停滞于封建社会之中。落后就要挨打。强大起来的日本一次又一次欺凌经济落后的中国,使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桎梏。中国人对那样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忆犹新,所以至今许多中国人一说起日本便咬牙切齿地斥之为“鬼子”、“小日本”。

然而,对于日本的认识不能老是停留在《地道战》、《小兵张嘎》的水平。很多中国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对于今日日本,知之甚少,内中也包括我。我前往日本,就是希望直接观察今日日本的新貌,触摸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的方方面面。

在我看来,就中国而言,更值得注意和考察的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再度崛起,在战争的废墟上打造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尽管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当今中国正在走着日本已经走过的现代化之路:

日本是在1955~1973年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18年间,日本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一直保持着年均增长9.8%的高速度,跟当今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极其相似。这18年间,日本工业增长率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

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而日本则在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

2010年中国上海举行世界博览会,日本爱知县则在2005~举行世界博览会。

中国从2008年开始着手建设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日本则在1957年开始着手筹建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建成东京至大阪的新干线。

我注意到,日本以“科技立国”、“高科技立国”作为国策,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高度重视教育的普及。

日本在1936年才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当时的美国已经平均每四人拥有一辆汽车。日本后来居上。如今日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甚至连美国市场上也充斥着日本轿车。

日本在世界电器生产方面同样居于领先地位。液晶电视、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笔记本电脑、洗衣机、电冰箱,几乎是日本名牌的天下:索尼、松下、东芝、日立、三洋、三菱、先锋、JVC、富士、卡西欧、理光、佳能、奥林巴斯、宾得、美能达、尼康、爱华、雅马哈、NEC、京瓷、夏普、精工、爱普生……都是日本的高科技企业。

日本以“科技立国”、“高科技立国”,而中国则以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国的见解何等相似。然而,两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高科技水平,相距甚远。今日中国还是处于“有山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状态,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满眼是日本轿车。中国市场上的液晶电视、数码相机、手机等等也是日本产品的天下。中国的轿车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也鲜有自己的名牌。

日本的领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26,日本的人口只有中国的1/10。日本是一个“地小物贫”的国家,却成了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须知,在1990年日本的国家经济生产总值是中国的7.8倍!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追上来了,这才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然而,中国拥有13亿人口,按照人均国民经济产值计算,今日中国仍远远落后于日本。

中国正在崛起,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诚~2008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时,所说的这么一段话:

明治维新以后,日;CA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CA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作者正是以这样的视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作本书。

如今,中日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体,互为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中日正在走向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中日之间“和’’则双赢。

作为“好摄之徒”,我在日本拍摄了三千多幅照片。我精选了数百幅,作为本书的插图,以求图文并茂,给读者以视觉的愉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