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倦的孺子牛(共产党员宋亚欣的人生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政权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政权主编的《不倦的孺子牛:共产党员宋亚欣的人生实录》从各个历史时期精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上他本人的回忆录、自传以及少数有关革命传统教育的讲话稿,共计21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宋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心系百姓的群众观念,勤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出他在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展示了他博大的革命胸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情操。

内容推荐

张政权主编的《不倦的孺子牛:共产党员宋亚欣的人生实录》主要收录了反映宋亚欣同志在1939年—2011年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情况等代表性的文章,共有20篇左右。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宋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心系百姓的群众观念、勤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出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不倦的孺子牛:共产党员宋亚欣的人生实录》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宋老的自传以及对自己过往革命、工作生涯的回顾,第二部分是别人眼中的宋老,第三部分为宋老在部分场合的讲话发言稿。

目录

践行宗旨的老共产党员(代序)

自传

解放战争时期在茅山地区坚持斗争的回忆

解放战争时期坚持苏浙皖边区斗争的回顾

战争年代入党,首先要过生死关

是人民,给了我两次生命——访新四军老战士宋亚欣

父亲的终生遗憾

战胜饥荒——“三个指标”的故事

精诚团结广交友 身体力行办实事——记原丹阳县委书记宋亚欣兼任政协主席二三事

在党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园丁

为培育“四有”新人呕心沥血

十年“关工”路洒下一路情——感受宋老

成如容易却艰辛——访《关心下一代周报》首任社长宋亚欣

情系英烈心系陵园——记关工委原主任宋亚欣同志

献给老领导宋亚欣同志

牢记历史莫忘国耻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英雄献身为民族浩然正气贯长虹

追缅忠烈警示后世

革命火炬代代相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附录:宋亚欣同志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我对茅山地区遭受挫折的认识

茅山工委从1945年10月建立起,至1947年1月薛斌同志负伤去上海止,前后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在环境险恶的敌人心脏地区战斗,徐明、余慎同志领导大家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敌人的疯狂气焰,保护了党员、干部和抗日军民的利益,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对正面战场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能够坚持斗争达一年多的时间是不容易的,但除极少数地方,如横山刘杰枝和丹三区殷振鑫等同志隐蔽坚持下来外,从整体和全局上看,斗争没有坚持到底,中途遭到了失败。40多年后回过头来看一看,我觉得是有很多经验教训的。

第一,为了适应当时的斗争形势,必须客观分析主客观情况。从客观上讲,茅山地区有一定的特殊性。茅山地区邻近南京,属国民党首都卫戍区,正如毛主席说的,在蒋介石的卧榻旁边,或者在他的过道上,所以无论如何他是要来争取的。早在9月中旬,蒋介石就将他的“王牌军”空运到南京并进驻句容、江宁等外围城镇,不久又深入到茅山山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残酷的清剿。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国民党首都卫戍区司令顾祝同和江苏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王懋功先后下了10多个通令,要求“限期肃清残匪,保证首都治安”。茅山地区的形势变化早,敌人兵力强,在4年多的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一直驻扎着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并且不问断地进行清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由原来的民族矛盾转变成阶级矛盾。我军北撤后,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基础都起了重大变化,敌强我弱,中间阶层动摇,一些群众情绪低落,在斗争方针和斗争方式上都应该做相应的转变。由于撤退匆忙,坚持斗争也匆忙,没有来得及在干部中进行深入的动员,加之当时全国正处在争取和平民主发展和准备自卫战争的过渡阶段。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指导方针也有所变化。在动员北撤时,上级对我们说,主要是处理善后工作,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形势就会起变化,如果“和谈”破裂,我军就会打过长江来的。后来又指示中国即将迎来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坚持江南斗争的同志将转入城市参加两党合作的政府和警察、保安队。不久,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上级又指示我们发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区战场作战。当时,许多干部对这场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苦性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绝大多数同志对坚持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又缺乏经验,在斗争过程中出现曲折是难以避免的。

从主观上说,我认为也有不少经验教训。茅山地区特别是句容、江宁等县处于南京的外围,敌人统治基础强,兵力部署多。地形属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带,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我军力量弱小,处境艰难,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能否保存有生力量,取得立足点,解决供给问题。所以在这样的地区坚持斗争,宜采取隐蔽坚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争取胜利的方针,不宜过分刺激敌人,不能过多暴露自己。执行上级配合解放区战场作战的指示,主要是从战略上进行配合。一切工作方式应适应当地的情况和环境,重点要放在加强党的工作,开展群众工作,做好统战工作上。打击的锋芒主要对准那些对我军危害较大的反动乡保长和敌特情报人员,以求站稳脚跟,不被敌人消灭,而且能发展壮大,伺机打击敌人。

第二,为了适应隐蔽斗争为主的方针,应该组建短小精悍的武工队,其成员要立场坚定,既能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因此,武工队的成员要精心挑选。斗争方式上,应善于化整为零,聚零为整,集中便于打击敌人,分散利于隐蔽坚持。坚持斗争初期,大家还不够自觉,到了1946年,华中分局“七一”指示已讲得很清楚,太湖地区、茅山地区、长荡湖地区应采取就地坚持的游击小组,“这种游击小组要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有形的,有时甚至是无形的,完全是群众性的”。如果工委能够认真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依据实际情况贯彻执行,茅山地区是老根据地,党和群众基础都比较好,还是可以坚持到底的。太洞、丹北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变了组织形式和斗争方针,虽然也遭到很大的挫折和牺牲,但最终都胜利地坚持下来了。而我们基本上仍然采取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和游击区斗争的一些老方法,带着部队到处转,在敌人力量强大、平原丘陵地带不易隐蔽的条件下,这样的部队目标大,到处暴露、挨打,给养困难。领导人每天忙于应付情况,解决部队食宿,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做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

第三,应该大力巩固老区,积极发展新区,扩大回旋余地。1946年春,敌人清剿茅山地区,工委将活动中心转移到丹金武地区的里庄桥一带的狭小地区,没有能够针锋相对,敌进我进,抓紧时间积极去发展开辟新区,后来敌人集中兵力清剿丹金武地区,部队跳到外线后感到“举目无亲”,到处被动挨打,应该说也是个严重的教训。

(宋亚欣)

P17-20

序言

宋亚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功绩卓著,德高望重,深受镇江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宋老先后写过许多文章,理应全部收录本书中,以供后人学习和研究。然而,他对本书的内容有很高的要求,即尽量不用自己写的文章、讲话,而是主要收录各个历史时期别人写他的一些文章,以避自我吹嘘之嫌。我遵照老人家的意见,从各个历史时期精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上他本人的回忆录、自传以及少数有关革命传统教育的讲话稿,共计21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宋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心系百姓的群众观念,勤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出他在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从而展示了他博大的革命胸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情操。

宋亚欣老人一生为人低调,他出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在70多年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是如何践行入党誓言的,是如何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用以接受党组织的审查和监督;二是把自己的精神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希望他们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他期望广大青少年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爱岗敬业,好好学习,为我国的四个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者

后记

五月中旬,宋亚欣同志给我打来电话,嘱我为他选编一本记录自己一生主要经历的书,不仅作为他自己70多年革命生涯一个总结,更是向党组织递交的思想汇报,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宋老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老领导,一位慈祥的长者,他的嘱托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遵照其意愿立即着手搜集资料、照片和文稿,并进行编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书稿的选编任务。

在选编过程中,得到镇江市关工委及镇江市烈士陵园等有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同志的帮助。尤其是镇江市烈士陵园吴晓霞主任,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写了一篇题为《情系烈士心系陵园》的纪实文章,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宋老关心陵园建设,关心烈士褒扬工作的动人故事。镇江市史志办原主任俞祖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写了一篇题为《在党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园丁》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宋老甘于清苦,甘于坐冷板凳,一心扑在党史资料征集和研究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事迹。俞祖泉主任还亲自为本书审订、润色。丹阳市退休干部茅润康先生抱病认真修改被本书录用的一篇文章,并建议书名为《不倦的孺子牛》。镇江市关工委莫仲钧先生为本书的编辑方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印骏先生提供了部分宋老在镇江烈士陵园有关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和讲话文字稿,宋丹平先生为宋老编写年谱,并提供了部分宋老过去的珍贵照片。借此机会,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镇江市文联副主席蒋光年的举荐下,由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为人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王泊先生为该书精心设计封面,江苏大学出版社承担了本书的出版发行,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的水平有限,本书的疏漏、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领导和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