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这本书既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知识书。因为书的内容是伴随着卢安克的成长过程而来的,所以有时还会出现后边的内容推翻前边的做法的情况。因此,读者如果期望本书对自己产生什么效果的话,其实并不需要记住它的内容,只需要去感受,从头到尾和作者本人一起去经历这个过程就行。也许只有这样,这本书才能推动读者的思维。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
分类 | |
作者 | (德)卢安克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卢安克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这本书既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知识书。因为书的内容是伴随着卢安克的成长过程而来的,所以有时还会出现后边的内容推翻前边的做法的情况。因此,读者如果期望本书对自己产生什么效果的话,其实并不需要记住它的内容,只需要去感受,从头到尾和作者本人一起去经历这个过程就行。也许只有这样,这本书才能推动读者的思维。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内容推荐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的作者是卢安克。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目录 真实 让教育适应真实 寻找学生的梦想 感觉 清醒是难受的 感觉的过程 培养幼儿的感觉 培养感觉的活动 活动经历 去观察 改造环境 发挥意识 创作 意识的发展 我最失败的活动 寻找新的力量 人类意识的发展 跟学生创作电视剧《三个世界》 意志与意识 智力与意志 怎样引导行为 创作会带来什么 跟学生创造文化 顺序传达的力量 结果会带来意识 跟学生创作电视剧《和平剑》 跟学生创作音乐片《在乎》和《梦别》 留守儿童的归属 作为教师与志愿者 老师的心态决定一切 作为志愿者 影响力的后果 附录一 参考书目 附录二 延伸阅读 附录三 卢安克教育活动年表 试读章节 让教育适应真实 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制定出很多规则,来让每个老师都达到标准。这样,全国的教师都能做到同样好的事情,都能提供同样好的课堂。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教育的含义。但是,制定规则的人怎么可能知道每个班里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需要一些什么呢?每个人都会带来他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命运和他根据这个命运(包括天赋)要学习的不同于别人的才能和发展道路。虽然,要学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具备不同特点的人也就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走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 我们虽然能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能定下在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也可以举出其他的一些规律和知识。我们能知道的事情虽然很多,但这样的知识本身并不起什么作用。知识不会改变我们做事的态度。重要的和起作用的,是理解,是对这些事实的感受,然后让这些事实来改变我们的心,让我们培养出一种适合做事情的心态,然后再以这种适合的心态来行动。而培养这样的心态所需要的,是观察,是以适合的方式、以认识人类的方式去观察,而不是对规则、对知识的了解。 我没有什么教育理念,我只是去观察学生,然后让我的教育去适应我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我对现在教育的普遍感受是,在某个人的办公桌上设计出一种模式思维的理念来编辑一套课本,然后把这个理念强加于事实。对小孩来说,这样的教材其实是他们很不熟悉的,是忽略了小孩天性的。当然,在只接触到这些之后,他们也会适应,但同时,他们也会失去自己的天性。这样的话,还不如我在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我们课堂的内容。图1一1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东兰县板烈村坡远屯。图中在树下的那个小房子是当时的教学点。早期的坡远屯学生都是读到三年级才从这个教学点转到板烈小学。 如果我们有了对于什么是理想的人的想象或定义,如果我们想让所有的小孩都变成跟我们这个想象中的理想一样,这也是在忽略了小孩自己已有的东西。这种“小孩该怎么样”的想象就像一堵墙一样站在老师与小孩之间,不让他们发生真正的交流和理解。 但如果我能够去观察小孩的成长过程,我就能发现:一开始好像没有自己特点的小孩,慢慢地会形成和表现自己带有的某种命运,包括某种个性、兴趣、才能、追求和问题。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了使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特点的精神因素会越来越清晰地从他物质的身体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观察,我就感受到了进入物质世界的精神,也感受到它进入物质的原因和困难:只有在物质的生活中,精神才能经历到考验,才能有发展。然后我就能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支持和推动这种精神所需要的过程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对某种目标的想象,仅仅有对于所观察事物的爱,而这种爱就会起作用。 通过孩子外在的表现,我们能学会去观察他们内在变化的发生。比如说,一个人声音的特质或者走路的样子,这都能表露他的心理状态。如果老师们都能通过观察这样的身体表现去观察学生的内在,老师们很自然地就能找到适合学生的做法,从而再也不会跟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作对。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需要上级给老师们提什么“保持质量”的要求…… P3-5 序言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1990年夏天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他最美好的青春就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从1997年至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广西大山里的孩子,他的双胞胎哥哥也在需要的肘候来中国跟他一起工作。他始终过着简朴、单一的生活。有调皮的孩子问他:“不挣钱、不成家,你为了什么还想跟我们做活动?” 卢老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没有目的”的爱好真的不可理解吗?细心的读者也许能从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卢老师把自己在大山里所做的工作称为教育研究,他认为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做研究的必要,否则他会失去“坚持”的力量。他一直在学习和探索,持续写文章总结乡村儿童教育的规律。这些文章先后编辑成《与孩子的天性合作》(1997~2002年)、《是什么给我力量》(2003—2006年)、《非目的的行为》(2007~2010年)三本书。然而,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不断否定之前的认识,认为其中“有很多因为当时不理解才写出的误解”。感谢卢安克老师的信任,把他目前认可的,认为有价值、容易理解的内容浓缩在一起,交给我们出版。为了保留卢老师的思想脉络,我们除了进行文字编辑和图书的整体设计,未作大的改动。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卢安克老师的朋友,也是他的文稿的特约编辑蒙令华老师的热情帮助,他的朋友赵江涛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卢老师在板烈小学的同事和学生的热情接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在编辑过程中难免疏漏,敬请读者指正。 中国致公出版社 书评(媒体评论) “为什么非常聪明地想出来和制定的计划、目标或规定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呢?这是因为,这些计划、目标和规定并不给人带来力量。反而,它们还会让原本就有的力量萎缩。只有从自己的观察得来的感受才会给我们带来做事的力量。” ——卢安克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板烈小学的学生 “其实教育永不停止,它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会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