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内心,随时有矛盾乱流,理性和情绪始终在心中斗争着、内战着。这种“自讼”的状况,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如果能修养到“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南怀瑾谈心兵难防》一书选编自南怀瑾先生著述中的精华。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在南师轻松家常的口气中认识中国文化、人生哲学,并找到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生命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南怀瑾讲述)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的内心,随时有矛盾乱流,理性和情绪始终在心中斗争着、内战着。这种“自讼”的状况,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如果能修养到“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南怀瑾谈心兵难防》一书选编自南怀瑾先生著述中的精华。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在南师轻松家常的口气中认识中国文化、人生哲学,并找到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生命智慧。 内容推荐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选编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著作,分为“知止”、“临济偈语”、“淡泊宁静”、“心兵不动”等61题,阐述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生命智慧。南怀瑾先生认为,“心兵”是“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在我们的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 目录 知止 临济偈语 淡泊宁静 意的衍生 无情何必生斯世? 自欺欺人 诚中形外 心兵不动 人身难得 心能转身 诚意自谦 静的修养 人心惟危 克除妄念 无所住心 身非我有 做人为本 不逆诈 想得到、做不到 看得破,忍不过 质朴可贵 好人?坏人? 争也君子 看镖! 丧事前后 中庸之道 仁者境界 弋不射宿 德必有邻 不可欺也 仁者乐山 自我反省 改过自新 上善若水 阴功积德 恕道待人 光风霁月 不苟富贵 富贵可求吗? 富贵如浮云 性非罪? 悠美的情歌 贤贤易色? 欲无止境 矢上加尖 亢龙有悔 宠辱若惊 虚舟难覆 进退存亡 钱财聚散 贫而无怨 少私寡欲 有求吃苦,无欲则刚 自强自立 百尺竿头 平凡境界 英雄本色 诗可以怨 人生如水 从容就难 动之徐生 试读章节 心能转身 之一 我们现在不妨略知皮毛地说一点养生学的理论,如说,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 换言之,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俗话所说胆小怕事的人,便是肾气(与脑有关)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 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 之二 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之三 因此,曾子开头便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说,人人都会埋怨被别人骗了,其实,人不自骗,谁又能够骗了你呢? 相传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初到中原,将要人山面壁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师啊!你来中国的目的是做什么?达摩大师便对他说,我要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 达摩大师才是真大师,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诚意自谦 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 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实。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 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只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古人有一副对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看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狂妄。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上,它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 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到达如古人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静的修养 之一 对于思想,我们不要去控制它,譬如说我们想静下来,脑子里在想“我最好静下来”,这反而又多了一个念头,所以最好不要去作“我最好静下来”的想法。 许多人学佛、学道、打坐、练功夫,有意要把心静下来,这心怎么能静?有的两腿盘起来,闭眉闭眼,不言不语,耍把戏一样,这也可以,但不是真正“静”的境界。对生理的帮助则有之,如说这就是静,那就不通。这样坐在那里,心里的乱想会更多,这不是真正的“静”。 所谓“真正的静”,要有高度的修养,如前面所说,一面批改公文,一面听取报告,处理急务,日理万机的情形下,而心境始终是宁静的。 我们要想做到这一步修养,就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思想是这样不断的过去,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就可以做一个体会,我们对于前面过去的思想不理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譬如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在哪里?我们往往知道是无法挽回的,但硬是想要把它拉回来。所谓后悔,就是已经过去了的,想把它抓回来。对于未来的,又何必去想它? 之二 我们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去管,单说现在的,“现在”也没有,我们说一声“现在”,这“现在”就马上过去了。 慢慢从这一面去体会,永远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一个平静的心境,一直平静到甚至于今天被敌人抓住了要枪毙,下一个节目是什么?一颗子弹这里进去那边出来,一定倒下去,完了嘛!它还没有来,何必去怕?它来了,就是这么回事,怕也没有用,又何必去怕?现在还乐得享受,清静一点。 P10-14 序言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心尽力。其成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南怀瑾先生著述等身,不落窠臼,常以其亲身经历和独到见解,结合历史事实和先哲智慧,阐扬优秀传统、人生哲学,使现代人得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的精深奥秘,并帮助现代中国人进一步建立文化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选编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著作,分为“知止”、“临济偈语”、“淡泊宁静”、“心兵不动”等六十一题,阐述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生命智慧。南怀瑾先生认为,“心兵”是“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在我们的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 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现以简体字予以重排,以飨读者。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九年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