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到哈佛》编著者黄嫣梨。
这本散文的每一篇文字,都是我在不同的人生阅历中,用着同一的、真朴的、率性的、至诚的赤心,以“我手写我心”的存真点滴。这些文字,部分已在香港的报刊中刊登过,并已由香港的获益出版社于一九九五年和二○○五年分别结集在香港但我将永不会忘却那五花八门的建筑和美不胜收的园林;那雍容华贵的大街和五彩缤纷的商品;那庄严宏伟的圣院和典面世,感谢卢玮銮(小思)教授为我曾出版的这两本散文集撰序。此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选择其中十数篇配图辑集,付之剞劂,使拙文在祖国土壤中栽育,我内心的欢愉与感激,难以言喻!
《从剑桥到哈佛》编著者黄嫣梨。
《从剑桥到哈佛》内容提要:香港著名学者黄嫣梨女士,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人、富于才情的作家,更是一位善于感受生活、抒写人生体验的思考者。她用细腻的笔触、流丽的语言将三十余年游学海内外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悲欢离合,凝成一篇篇言简意赅、富有文采的游记、随感、抒怀短章,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她难得的学品和人品。这些散发着或淡或浓的学者风流余韵的散文,既记录了她求学历程的艰辛和坚持,也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对读者极富教育和启发意义,不失为人生倦旅的驿站和启路明灯。其文字典雅凝煉,感情真挚淳朴,堪称庸碌尘世的弦歌清音,必然在引领读者思考学术和人生的同时,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灵寝位于一片广阔草地的尽头,建筑甚为雄伟,米黄色坚固楼房的中央,竖立了一个金色圆顶的宏丽建筑物,四周围着一系列的古炮,分外显得庄严,可惜的是我们到达时可能太晚,安互里德已经关闭,未能一睹这个枭雄的灵柩。
我们返回巴黎市另一区享用晚膳时,已是华灯初上,置身于那巴黎市雍容华贵的大街、五色缤纷的商店及浪漫醉人的餐厅中,不禁使我从心底里发出赞颂。也感谢我的小叔及友人,在他们殷勤热切的招待及带领下,使我在一天之内,饱览了这花都繁华美好的一面。
第三天的清晨,我们已踏进巴黎罗浮博物馆。我们打算整天逗留在这里,其实,再花上几天,也不能尽览罗浮博物馆的珍藏。
……
从地铁站远观罗浮宫,已惊叹于它的雄奇宏伟。正宫与两侧的副官,组成了一个中世纪式典雅而庞大的建筑物,建筑摒弃了传统的尖顶、圆顶格式,采用平顶结构,上面站着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正宫大门则保留着一座宏高的大圆顶,门前有偌大的草地,草地上有喷泉,也有雕像。
刚进大门,步入长廊,即见几个雕刻精致的古米索不达米亚区式女神头部雕像。仰望楼梯顶端,著名的古希腊有翼胜利女神尼卡的雕像,屹立正中,振举两翼,姿态壮丽。宫内分多间大厅小室,无不金碧辉煌,楼顶装饰精巧雕塑,地面披盖名贵地毯,室中配以特等家具,陈设稀世古玩。在这些华贵的大厅小室中,我们参观了极其丰富的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的绘画及巧夺天工的希腊、罗马雕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及米罗的维纳斯女神雕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互相印证,面对这样伟大的杰作,真是赞叹不已,使人悠然忘返。
在巴黎最后一天的上午,我因为对美不胜收的罗浮宫艺术品有着无穷回味的兴致,终于踏上巴黎第七区的梵安街,在清幽的园林别墅内,参观了巴黎另一著名的艺术宝库—罗丹美术馆。
罗丹是法国最负盛名的雕刻家,他以千变万化的雕像,给我们看见生命的真实和艺术创造的意义。
美术馆是一座两层楼的华贵住宅式的建筑物,座落在一个栽满树木的园子内,园里立着罗丹的杰作《地狱之门》、《加莱义民》、《沉思者》……都是铜制,在露天之下给风雨侵蚀得斑斓不堪。陈列室可以看得出是住屋的形式,分有多间房间,房间内放着罗丹的雕塑,墙上挂着素描,除了罗丹的作品外,还有卡里叶、雷诺阿、莫奈、凡高等人的制作。
罗丹的雕塑大致可分两种,一为雄强而带悲剧性的铜制雕像;一为细腻柔和的大理石雕像。前者有著名的《青铜时代》、《加莱义民》、《行走的人》、《雨果胸像》等。后者有《达娜哀》、《吻》、《神之手》、《沉思者》等。最令我神往的是石雕的《吻》及铜铸的《神的使者》。
《吻》表现的是男女爱情的优美性及绝缘性。《神的使者》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表现了罗丹创新大胆的精神,一个体育式的运动旋律,将两腿辟开的女子青铜雕像中,罗丹打破一切因袭的禁忌,扫荡一切掩饰与遮拦,赤裸裸地坦敞了阴性的形象。把俗世的所谓邪渎和丑陋,升华为美的象征。
离开罗丹美术馆时,已届中午,匆匆用过午膳后,便与弟弟收拾行装,准备回程。莱特车站依然是人烟混杂、一片喧哗。过去三日多以来朦胧美妙的梦境,也随着疾驰的火车而趋向终结。
P43-P45
岁月悠悠,思绪千万,从少就爱思爱想的我,在庸碌尘世的人生路途上,总是以我心去细味人事,以我手去书写感受,作为我自娱自乐、反思反省或抒发愁绪的方法。这样,我的一篇一篇散文,就在我沉重的教研工作的缝隙中逼取出来了,且先后一再结集成书面世。
其实,出生在五十年代初期的女性,能够选择的生活道路仍是相当狭窄的,更何况出生后数月就永别了母亲的我。缺少了亲母的提命,加上祖母的溺爱,性格潇洒率真,在十多岁的时候就爱恋上老师,不足二十岁的我就和老师结婚生子了。那个年代,阶级观念仍然强烈,人情世故对我来说,却是漠然。小女儿出生了,和她寄居在夫婿的大家庭中,因为我仍是年轻,在传统的旧家庭里,饱受白眼。那满怀抑郁、苦涩傍徨、忿忿不甘的情绪,如何抒发呢?自我肯定和人生价值的困惑,又如何阐释呢?当时颇有度日如年、生无可恋的感受,该怎么办呢?想起辍学结婚,甚有悔意,倒不如再选择回到校园!下了决心,上学去吧!上学,就这样,我得到了夫婿的支持,也得到了父亲和继母的帮助,终于不理会夫家的反对,将女儿交托给继母之后,就考入香港浸会学院。起初,上学是逃避性的,不过无论如何,我开始逐渐将哀痛转化为力量,也开始踏上了我的人生理想历程。
犹记得,我高中毕业即向父亲提出结婚时,父亲听罢,如晴天霹雳,震惊不已。痛心地责骂道:“作为女子,你的选择已经有限;作为妻母,你的一生就此完了,”
到底,我还是要感谢父亲,他思想开通、尊重女权,最终还是接受了我的想法。我要证明给父亲看的是,我的一生不仅仅是侍奉翁姑,嫁夫随夫,生儿育女!有了婚姻、家庭,仍然是可以创立一片自己天地的。女儿出世后,我上大学,教中学,入研究院,往外国进修,完成硕士、博士课程,展开了三十多年的教研专业工作。可惜的是,我至爱的父亲只看到我大学毕业,并肯定了我在高中执教的能力,而未及看到我修读硕士就溘然弃养了。不过,永远护守在我身旁的父亲,对他女儿一贯的坚持率真、奋斗到底的顽强态度,自然是看到的。我深深地感悟着!相信着!
八十年代初,我开始在浸会学院教书,同时也开始修读研究院,继而前往英国进修外语,多次往返内地和英、美、澳洲等国从事学习和研究等工作。备课、撰写论文、宣读研究成果的报告和专题的讲演等,都是沉重的工作,心力销磨,情怀孤怆,常感落寞苦涩、幽怀难写。先师刘家驹教授建议我在资料的搜集和论文的写作之余,尝试以朗诵诗词、书写散文以图张弛地调协,并推荐我在《香港时报》、《东方日报》等报刊作专栏写作;自此之后,幸得《华侨日报》、《明报》、《文汇报》、《星岛日报》、《信报》等也给予我涂鸦的机会。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于平步青云、少年得志的士人,绝不会领略到晏殊说的这种带着苍凉而幽谧的生活意境。我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无论在感情、学业或事业方面,走的都绝非坦途,对那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尔虞我诈、锦花雪炭的滋味,有着无比的感受!但在多如恒河沙数不得志于时的读书人中,我自觉又已是相当幸运的一员了。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瞧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默默耕耘,“衣带渐宽”的心劳力瘁,我是坚持不懈的,当然,如上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滋味,更是切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