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守斌主编的《静心舍得放下(共3册)》是一本最通俗易读的佛教智慧书,紧张的工作之后,品读弘一、太虚、印光的清新小品文,安享“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的自在心境。本书让林语堂、张爱玲、朱光潜、丰子恺、夏丏尊、赵朴初、龙应台受益终生的灵魂大师,让文学小资、佛门学子、佛学爱好者不忍释卷的经典!本书写佛理与现代都市人心的完美对接,教你颐养身心、提升灵性的清凉智慧,让你的世界抛开浮华、远离纷争,回归内心的简单和宁静。本书是给大忙人看的修心枕边书,听三大高僧说佛讲禅解经,让你在红尘俗世中保持一颗清净透明的玲珑心,与佛结缘,心性光明!本书是写给所有忙碌疲惫、不知如何安顿心灵的现代都市人,用禅门公案故事浅解佛经,让你在轻松阅读之余,断掉烦恼,步步精进,步入诗意的栖居。
弘一法师、印光法师、太虚法师是民国时期的三位得道高僧,他们不仅参透了深彻的佛教禅理,还用最简白、最纯净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明媚的生命图景,教人去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虽然身在世俗却能不染一丝一毫的世俗尘嚣。教人了悟人生之时,还指引人寻觅到一条通达心灵深处的修行小径,让那些无法从世俗生活抽身的人,放下执著,沐浴清凉,舍得痴望,修达静心。
余守斌主编的《静心舍得放下(共3册)》(静心——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舍得——太虚法师的人生幸福课、放下——印光法师的人生幸福课)以弘一、太虚、印光三位法师说佛讲经的著作为母本,由庆裕、张丹娅两位编者为每一段凝练深刻的经文配上生活小故事,并编辑整理而成。《静心舍得放下(共3册)》力求给读者呈现出既通俗易懂又启迪心灵的精神美食,让读者轻松愉快地享受三位佛学大师的清凉智慧。
放下——印光法师的人生幸福课
放下惜财心,财物施他人
财施就是财富上的布施,把钱或者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等等施舍出去。把钱或者物施舍出去的时候,施舍的人也放下了心头的贪念,不起贪念就不会无事生非,也不会造恶。
明朝时候,有一位书生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后来他干脆放弃了科举,跟一些佛门信徒交朋友。这书生虽然算不上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家境也还过得去,所以他不必整日为生活奔波,因此常常和这些朋友去寺院里向法师们参拜请教。
有一次书生和几个朋友来到一座庙里拜访一位法师,进到庙里的大殿后,书生看到大殿残破不堪,便把身上带的十两银子全部拿出来给了寺庙的主持,他对主持说:“大师,这大殿已经残破,该休整一下了,这十两银子就请用来休整大殿吧。”
主持大师感激地说:“施主实在是好心,但十两银子不够修正大殿的费用啊。”说完合掌念佛。
书生听了之后,就让身后的小书童把木箱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捐给寺庙。木箱里面有一件衣服非常昂贵,而且一次也没有穿过。小书童拿到这件衣服的时候犹豫了一下问:“公子,这件衣服还是留着吧,总得留一件衣服替换才行啊!”
书生听完说道:“不用留,只要能为诸佛菩萨修整这残破的大殿,我就光着身子也没关系。”
主持大师听了书生的话,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施主的财物有限,但是施主这份心实在是让人感佩啊。”说完接了钱和衣服,然后和寺庙里的师父们一起为书生诵经祈福。
书生虽然不是极为有钱的富贵公子,但是却有一颗不惜财的施舍之心。主持大师和寺庙的师父们一起为书生诵经祈福,不仅仅是因为书生捐了钱物,更是因为他有一颗施舍的心,有一颗能放得下的心。
印光法师也说:“凡夫的心态总是先顾自己,不想布施是因为对方并非自己的亲眷或好友,以致觉得事不关己。仁者应该有一颗布施之心,不分亲疏,扩展心量行舍他人。”
冷淡的态度是滋养孤独的温床,令我们的生活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封闭,贪婪和自私只会让我们更加吝啬。放开心量将财富施舍给需要的人,我们的内心也是快乐和温暖的。
隋朝有个姓李的人,父亲早逝,被母亲和舅舅抚养成人,后来因为博学多才,被朝廷重用,家境渐渐好起来。他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拿出来借给贫穷的百姓,人们都叫他李善人。
有一年遇上大旱灾,百姓们几乎没有收成,他召集了很多贫穷的百姓到他家门外,当着众人的面把所有借据全部烧掉,他对大家说:“从今以后就没人欠我米面了。”然后他又拿出家里的米面分给众人,而且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吃的东西了,可以随时来找他。那一年,他救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
第二年春天,他拿出粮种送给耕种的农人们。有人说李善人是积阴德,他说阴德是人们都不知道的,既然知道了就不是阴德,他只是觉得大灾之年大家需要帮助而已。
后来有一个托钵乞食的和尚来到此地,李善人就想供养这个和尚,让他为当地的百姓诵经说法,免去荒年之灾。
和尚笑笑说:“当地百姓是有荒年之灾,不是被你救助了吗?不是我诵经说法免去荒年之灾,是你广施财物帮大家度过了荒年之灾。本来今年你命中有灾祸降临,但是因为你广行布施,帮助了很多人,所以你的灾祸也被你自己的善行免了。”
在这场自然灾害中,李善人没有顾惜自己的财物,一心想着帮他人渡过难关,表面上看是舍才,实际上是他心里有一个“舍”字,他能舍下自己的私欲,毫无杂念地为他人着想。
施财的人把财物给予他人的同时,也将贪妄的杂念放下,使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变得至纯至善。
布施当中,财施对人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法施是怎么回事儿呢,它又能对接受施舍者起到什么作用昵?P8-11
舍得——太虚法师的人生幸福课
舍中有得,得中有舍,舍是得之因,得是舍之果。舍掉烦恼,我们得到了快乐;舍掉妄念,我们得到了宁静;舍掉贪心,我们开阔了心境;舍掉执着,我们学会了圆融圆满。
从小到大,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想着得。得是与生俱来的渴求,未满周岁的时候,我们想得到糖果:稍稍长大的时候,我们想得到新玩具;几岁到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最想得到老师父母的注意:青春蓬勃的时候,我们想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人到中年的时候,我们想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知道了平安是福,健康是宝,于是想得到平安健康;人到老年的时候,我们想着儿孙美满。
每时每刻,每个年龄阶段,我们都憧憬着、希望着,盼着外界的转变能与我们想要的相对应。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往往不为得到的那十分之一二感到庆幸,反而因为自己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失落,于是烦恼的枝枝叶叶开始蔓延和生长。
舍是智慧,智慧是后天修得的。当失落来的时候,当烦恼来的时候,智慧像一把剪刀,把蔓延的枝枝叶叶修剪掉,于是我们开始懂得,舍比得更自在。
舍是放下,放下让我们迷失方向的执著,我们会变得清醒,放下牵动内心的纠结,我们会坦然优雅。
舍的含义不是孤立的,舍掉之后要提起。太虚法师放下红尘俗世,继而在佛道上勇猛精进,惠利群生。法师提倡人间佛教,他教人应该对于国家、社会知恩报恩,提倡每一个人都要谋正当职业,如农、工、商、学、政、法等。法师的倡导中,体现着积极进取,体现着无限感恩。他教人舍掉的是红尘世俗中的纷争,提起的是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他教人舍掉的是妄自尊大的自我膨胀,提起的是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质。
有放下就有提起,有舍就有得,太虚法师的放下,让人们走出了狭隘的自我情绪,而他的提起,又为人们铺就了一条谁都可以走的坦途。法师引导众生认识舍与得,将人们引向善心、善言、善行、善道,使有缘人的人生不断激进,一路花开。
本书以太虚法师的舍得智慧为核心,以八大人觉经的步步精进为结构、以佛门、禅宗的公案为素材,引领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找到平衡,在人生之路上找到幸福快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