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平主编的这本《蝴蝶立在秋千上》是一部中国散文精选集,共收作品三十九篇,包括透透的《飘着橘香的记忆》、周苇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印林的《南华宫的老电影》、帕蒂古丽的《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等,内容涉及童年、乡村、自然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增强中学生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蝴蝶立在秋千上(散文中国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献平主编的这本《蝴蝶立在秋千上》是一部中国散文精选集,共收作品三十九篇,包括透透的《飘着橘香的记忆》、周苇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印林的《南华宫的老电影》、帕蒂古丽的《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等,内容涉及童年、乡村、自然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增强中学生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推荐 杨献平主编的《散文中国精选:蝴蝶立在秋千上》是一本关于童年、乡村、自然的散文集。作者大都有着乡村童年生活经历,书中多篇记述了随着现代文明的侵蚀而在乡村消逝的一些人和事,比如石磨、野马豌、露天电影和乡村行艺人等。还有篇章写到了父母亲人,写到了儿时虽然家庭拮据、但无比快乐的乡村生活。在城市浮躁的现实中,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年消失了,只有无尽的补习班吞噬着他们的童年,或许只有乡村才有真正的童年,才能留住人生中的那一份纯真与温暖。 目录 飘着橘香的记忆 石磨 潋滟春芳 明月何时照我还 2001:故乡的早晨和黄昏 故乡课 空村 草木恩典 不旧的旧房子 过年与寻根 水田 南华宫的老电影 野马豌 三叔 杯中杂记 水色小镇 乡村行艺人 空村 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 黑驴记 天堂的棉花 消失的田野 寂静流光 曾经的几棵树 小青 行云散板 旋风泪 河流 溪水的回眸 小院磨道 头枕庙山 母亲的舞台 我所知道的过去 卖花流泪与水中月 童年的旋律 鸽子 风吹花开 冬天 弹指花开的日子 试读章节 石磨 吴垠康 “酸不溜唧,酸不溜唧……”循环的节律像博林的口技“萝卜剁吧剁吧切了”,又像五月杨梅树下怀春少女灿烂无拘的娇嗔,如果不是耳听为实,你一定想不到这是石磨喊出的开工号子。虽然石头的原始歌谣,不一定婉转,不一定缠绵,但每每挑逗起味觉的敏感,在收获季节,或者腊月的年味里,它总在慢条斯理地咀嚼着乡村的幸福时光。 作为鲁班的杰作之一,石磨在烟火之上转动了两千多年。在我孤陋寡闻的记忆里,北方石磨笨拙厚朴,像剽悍壮实的山东大汉;南方石磨灵秀小巧,如玲珑赢弱的江南女子。蒙着双眼的公驴,在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征途上,昏天黑地地为抵达而前进,这是在影视剧里偶尔一见的场景。只是我不生活在北方,更熟悉而感到亲切的是不便使用畜力的南方石磨。 上下两片扁柱形石块儿组成的家乡石磨,下片用木闩固定在比板凳更厚实的磨架上,上片伸出的一只不足尺长的木把末端凿一小孔,再将系在梁上的“上”字形推杆插入小孔内,人按顺时针方向推拉推杆,动力经木把传到上片磨石上,石磨就哼着小调上路了。家乡石磨的主要作用是对细粮进行碾粉、打浆等。我很小的时候就会推磨,这并不是因为家里有多少细粮,而是全屋场一架最灵巧的石磨就架在我家门口的弄堂里。那是一个不足两米宽的弄堂,开磨时,从弄堂进出的人得闪身而过,但越是开磨了,弄堂里人气越旺。推磨的大都是女人,待她添料之际,我就会见缝插针抢过推把。别看大人推磨身子扭动自如,轻松似燕,其实,这磨一开始并不听使唤,如转弯时不可用力往前推,要顺势挪动推把把上片磨石牵过来;又如推反了,磨不吞料子,再怎么使劲儿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还有下料多少要适度,多了磨跑得快,出来的不是粉,不是浆,料子倒像从炼丹炉走了一遭的齐天大圣,毫发无损地又跳出来了:倘下料少,磨空磨又易伤磨齿。所以,大人一般不轻易让小孩推磨。只是磨在我家门口,她们多少要给几分面子,这样我的磨技就有点儿与年龄不相称了。 因为家乡习俗的缘故,石磨总要挨到端午节前才开始忙碌。端午是传统节日,不但家家要裹外婆脚一样尖的粽子,赶巧了麦收时节,岂能不趁机尝个新鲜。所以家乡比别的地方多一样叫“小麦粑”的节日食品。我想,屈原若知道这事,估计会在皖江多逗留几天吧。香甜的小麦粑作为节日主要馈赠的礼品之一,除了亲戚家送些,邻居走得近的都要借此作为友谊使者,沟通一下感情,节日之后,各家灶台上就堆满了或大或小或黑或白的麦粑。那做得白的,因麦磨得细,吃起来筋道,黑的则因麸皮多,口感粗糙。那年,旺婶家做麦粑给亲家母送节礼,一担黑粑把个热火朝天的姻亲弄黄了。旺婶很后悔,就因面粉少过了一遍细筛,但有什么办法呢,要是粮多,是胖子还要打什么肿脸啊。 过了端午节,剩下的麦子大都储存起来,一般来说很少有人家去磨小麦,想打牙祭时,就舀几升出来找面匠兑那又长又细的咸面。例外的是的香哥家。的香哥比我大不了几岁,家里人口多,又因两个嫂子相继进门,稻子被这双喜临门透支一空,幸好有小麦续上,这样他家除了早上吃一顿能见人影的稀饭,中午和晚上都是洋芋擀面了。我家门口的石磨因为的香哥天天要磨面粉,每天都在“酸不溜唧”地叫唤。的香哥虽是男孩,却磨得一手好磨。他先把麦粒拢在磨孔周围,然后推两圈磨,顺手用竹鞭轻挠一下麦团,一小撮麦粒便滚入磨孔了,那白花花的面粉,积在竹匾里,像连绵的山峦把中间围出一块儿“盆地”来。在撞见哥嫂打情骂俏的时候,他也想罢磨,但想想不磨晚上就要饿肚子,每每又说服了自己。现在的香哥也泡上了媳妇,有了儿女,楼房做得比谁家都高,但落下一个坏毛病,再也不吃手擀面了。 磨了小麦,磨荞麦,磨米粉,磨辣酱,随着农作物的相继收获,要上磨的食物一茬接一茬,等到磨黄豆浆时,就进入了瑞雪飘舞的腊月。这个时候。一年的农活忙到了头,一年的收成都人了仓,哪怕这一年不一定顺,但过了年关,就有了新的盼头,穷也好,富也好,磨豆腐都是家家必做的年事,压豆干、制腐乳、炸豆条、炒豆渣,人像石磨一样忙得团团转。我家往往是母亲在灶下煮豆浆,父亲在升斗里研冲浆用的熟石膏粉,哥嫂在弄间磨泡涨的黄豆,母亲喊停一下磨时,我几个蹦子跳到灶台,端起热气腾腾的嫩豆腐,三下两下便见底了,母亲说,读书有这么麻利就好了!我做个鬼脸,母亲就又给我盛了一碗,还网开一面添了半勺红糖。由于家家要长时间开磨,屋场里另几架不怎么好使的石磨也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酸不溜唧”、“唧里忽悠”、“狗啼鸭喵”等等石磨的个性独唱合成一曲安详的交响,为乡村的年味平添了一层喜庆。到了晚上,母亲将石磨的上片取下,压在包裹豆浆的包袱上,第二天早上,方正结实的豆腐干一定让邻居夸得没够。 现在偶尔回乡下转悠,石磨及它的个性独唱已难觅影踪,乡下老人推不动磨,年轻人外出打工推不上磨,再说磨粉、磨浆已有现代机械代劳,这石磨真的得下岗休息了。于是磨架劈了柴火,磨石屈就为粪桶的垫脚石,那“酸不溜唧”的鸣唱只能苏醒在甜蜜的梦乡。偌大的乡村。容不下一架石磨,文明在更文明的阳光下,像一块渐融渐消的冰。令人振奋的是,我在网上浏览到一则消息,因石磨既方便家庭食品小加工,又能健身,已成为都市工薪阶层的新宠,一位打工的江西老表发现这一商机后,几年下来,摇身一变为家财万贯的石磨王。世事沧桑,估计这是鲁班始料未及的吧。 再推一回石磨,再喝一碗母亲盛的热豆浆,这一原本很平常的乡村生活已变得遥不可及。万物并作,吾以复观,根据老子的哲学,被城市人宠幸的石磨一定会荣归故里,我期待着这一天,为那无法释怀的原始乡村。 P6-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