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储南君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储南君编著的长篇传记文学《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全面、生动、真实地叙写了老红军卢福贵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成长过程。他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后改番号为红四方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革命时期,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坚持献身革命、艰苦奋斗和浴血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内容推荐

《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是一部真实描写老红军卢福贵从放牛娃成长为公安总队政委的长篇传记文学。

卢福贵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革命时期。他长期从事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曾任连指导员、大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公安总队政委。他熟练地运用政治工作的各项主要原则和优良传统,例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教育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源泉、民主集中制、关心群众生活、支部建在连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等,在长达二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不畏艰苦,浴血奋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卢福贵亲历的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颂扬了可歌可泣的红军精神,为广大青年读者、政工干部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和学习资料。

《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由储南君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大山育雏鹰

 一、宁静的山村——河湾

 二、苦难的童年

 三、放牛娃子

 四、纸棚学艺

 五、赤卫队员

 六、参加共产党

 七、乡苏维埃主席

第二章 新兵之梦

 一、“当红军去”

 二、第一杆钢枪

 三、双桥大捷

 四、去新集报到

 五、电台“守护神”

 六、告别家乡

第三章 电台西移三千里

 一、遭敌袭击

 二、走进大洪山区

 三、暗渡漫川关

 四、夺回天线 再登秦岭

 五、渡汉水 跨越大巴山

第四章 川陕苏区架天线

 一、毛裕镇的电波

 二、大练兵

 三、偶遇老舅

 四、智取绥定府

 五、首长的赞扬

第五章 雪山草地上的盘桓

 一、嘉陵江上古渡口——塔子山湾

 二、电台进驻凤仪镇

 三、夹金山下的“天线”情结

 四、第一次北上 两过草地

 五、第九次过雪山

 六、第二次北上 三过草地

第六章 砸烂最后一部电台

 一、北上大会师

 二、七部电台进河西

 三、两进倪家营子

 四、走进祁连山

 五、最后一仗

第七章 红色军事技术学校“新兵营”

 一、聚集星星峡

 二、踏上新征程

 三、从学习文化知识开始

 四、学习机械化军事技术

 五、常抓不懈的政治课

 六、再见, 新疆

第八章 回归延安

 一、艰险的历程

 二、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政委

 三、在中央党校整风学习

 四、出征豫西

第九章 在皮旅

 一、初见1支队皮、徐首长

 二、荥阳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

 三、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四、中原东路千里大突围

 豫东政治整训

 突出重围

 休整吴家店

 毛坦厂再抓“思想领先”

 五、高邮整顿淮阴战

 六、新政委抓的第一件事

 七、贯彻大矿地会议精神 强化政治工作

八、孟良崮合围立头功 攻崮负重伤

第十章 华野特种兵纵队

 一、在医院 遇挚友

 二、喜结良缘

 三、“红色哥萨克”

 四、骑兵团政治委员

 上任张弓镇

 攻占宁陵城

 上蔡剿匪战

 汝南埠切断黄维补给线

 回师酇城集

 政治工作是“传家宝”

 殷楼歼敌

 骑兵打坦克

第十一章 三野教导师政委

 一、升调教导师

 二、渡江前的政治思想教育

 三、渡江

 四、在沪宁线上

 五、南京公安总队政委

后记

附 卢福贵简历

试读章节

部队在南化塘休整了三天。

南化塘是湖北东北边境地区的一个相当大的镇子,位于鄂、豫、陕三省的接合部。地处秦岭、大巴山东延余脉之间,北依丹江,南临汉水,滔河自北向南穿镇而过,地形较好,粮米颇丰。中央原拟在此建立“襄江上游之巩固苏区”。但是,无线电台侦听到敌情,敌3路追兵已逼近该镇,我军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仅西向入陕之路未被封锁。

11月5日,无线电台随主力部队离开南化塘,沿鄂陕边界,翻山越岭,向西突进。下午,到达漫川关东边的康家坪至任岭一条长达十余里的深山峡谷地区。原计划抢占漫川关,直插汉中,但杨虎城已派出三个团抢先一日堵住该关,阻我西进。部队在峡谷中停下,总指挥部仍决定以主力部队强攻漫川关。正在此时,无线电台收到中革军委发来的急电:敌军两个师已进至你们附近,对你们已形成包围态势,必须设法撤离。总指挥部首长看完电报后,马上改变部署,决定全军于当晚利用夜色掩护走山边小路“秘密突围”。徐向前总指挥决定从北山隘口突围,并调全军攻坚最强的红12师许世友34团和红73师韩良城219团作为前卫开路先锋。

根据总指挥部规定,卢福贵动员警卫通信班再次轻装,做好突围准备。每人首先把自带的不必需的东西丢弃;其次尽量将电台真空管等怕磕、怕撞、怕震动的部件装入小箱,由专人随身携带,绝对不能受损;然后清点运输班的物件,把可带可不带的零部件一律砸碎、毁坏,并指定李连富带人将一部充电机埋掉;最后叫首长警卫员将宋、蔡台长的两匹战马的马口用器具夹住,免其呜叫,四蹄裹上软垫,使其行走无声。总的要求是“钳马衔枚”,行军时听不到马的嘶鸣声和人的说话声。

淡淡的夜色笼罩着群山,四周万籁俱寂。大家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开路先锋的捷报。突然,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划破夜空,争夺北山隘口的战斗打响了!接着,枪声逐渐向北移至隘口前的阵地,一时间杀声响彻山谷,火光冲天。大约三个小时后,枪声渐渐稀疏下来。此时,卢福贵接到命令:迅速向北山隘口出发,并朝野狐岭急进。

一向被称为“大山之子”的卢福贵,对崇山峻岭有着特殊的感情和适应能力,是翻山越岭的高手,不怕攀悬崖、走峭壁,凭着一双“铁脚板”,即便摸黑前进,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行走,都能如履平地。这次突围,他走在前头,手持木棍,背着一箱电子真空管,带领“守护神”的健儿们,借着微弱的月光、星光,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向山脊挺进。山脊似刀削斧劈,巍峨险峻,地形狭窄,最狭处仅容一人通过,两侧都是深不见底的渊谷,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好在跟着卢福贵这位有经验的班长,同志们心中踏实了许多。他不时地提醒大家,要巧拽树枝、植被,脚下踩实再抬腿,要胆大心细,容不得半点儿疏忽大意。黎明时分,无线电台快速地走过山脊小道,穿过隘15阵地,冲破敌军马家湾、张家庄防线,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出事,成功地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1月6日夜,部队进至野狐岭。野狐岭是秦岭余脉,也是一条天险之路,山高谷深,山路均为崎岖不平、荒僻的小山路,险峻异常。一侧是陡壁悬崖,古松倒挂;一侧是万丈深渊,云遮雾罩。山路越走越窄,谷沟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龙盘卧在崇山峻岭之间。前方小道迢迢,路途遥遥;后面还有敌军肖之楚44师、42师从大路打着火把衔尾追来。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次13中午,终于到达陕南重镇山阳县高坝店地区,把追兵甩在野狐岭之南。13日,电台进至竹林关。

P44-45

序言

散发着墨香的《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问世了。作者全面、生动、真实地叙写了老红军、工农干部卢福贵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成长过程。卢福贵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革命时期。在长达二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坚持艰苦奋斗、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卢福贵曾任连指导员、大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和公安总队政委,工作范围一直没有离开政治圈,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地从事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这也是本书叙写的重点内容。卢福贵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政治工作的各项主要原则、内容和优良传统,包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教育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源泉、“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党内民主集中制、关心群众生活、支部建在连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等等,均详细体现在各章各节之中。作者在表述时,又突出重点,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卢福贵和相关人物的实践活动,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其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这部作品,是一部真实的革命史、生动的传记文学,富有时代特色和感染力,语言通顺流畅,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明,文学和史料交融,是作者尽心竭力献给社会的一首大风之歌,为广大青年读者、政工干部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提供了珍贵的学习材料。

后记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公安部政治部(含人事局)办公室工作,后调至卢老身边当秘书。与首长共处四年,首长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使我崇拜、敬仰。我同他在机关业余文化学校读书时,为了写好作文,听他讲了很多长征、西路军和解放战争时的故事,并和他一起研究确定每次作文的题目和结构,还多次陪他去公安部幼儿园、地方中小学校宣讲红军故事、弘扬红军精神。当时我感到这些故事十分动人、特别新鲜、异常珍贵,就想帮他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推向社会。但是,1954年组织上决定将卢老调任公安部警卫局副局长,我即与他分别,从此,写故事的事便搁置了下来。

2005年,在卢老逝世十多年后,张莹亚大姐送来卢老生前亲笔书写的一段回忆资料,要求我为他写传。写长篇传记文学我还是第一次,心里没底,于是答应看看资料再定。而后,为了我与卢老的情谊,为了不忘过去,我最后还是答应了。

传记即是历史。写史最主要的是要有充分真实的史料素材。然而,仔细阅读资料后,我感到材料不全,连我知道的那许多故事都没有列入。据张莹亚大姐说,卢老原先有一个较详细的回忆资料,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丢”了。真是可惜,却也无奈。为了使作品真实可信、个性鲜明,人书的重要章节都做到有实可依、有据可查,于是,我就用了较长的时间,采取多种办法,有重点地抓资料汇集工作:一是我年事已高,不便出门远行,就拜托好友帮忙代为访问。比如关于迪化“新兵营”的具体情况,我请公安部边防局的麻丽新找新疆边防总队的同志向自治区史志办了解情况,得到了一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的资料汇编,非常珍贵。关于延安八路军荣军学校的来龙去脉,我请新华通讯社陕西分社的老记者侯嘉荫向旬邑县史志办征集资料,得到了荣校很多珍藏的素材。关于卢福贵任荥阳县县委书记的情况,我请公安部边防局副参谋长马双龙找河南边防总队派人赴荥阳史志办摸底,很快解决了问题。二是直接打电话给各地史志办,寻求有关红四方面军的资料。其中从阿坝州史志办买到了其所属各县的县志。卢老的大儿子陆新宁也从家乡金寨县史志办取来好些资料。三是我自己在北京市区内走访有关人员和单位,并经常去新华社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各大书店等地查找。新华社图书馆报刊齐全,为本书提供了所需的很多实况报道素材。另外,出版社也是我关注的地方,并在那里获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内部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全套)、《通信兵回忆史料》(全套),军事科学出版社发行量很小的《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史》(上、下卷),还有解放军原政治学院1984年出版的《军队政治工作史》(讲义)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还为本书无偿提供了有关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图片。周末,我还常去潘家园旧书市场转一转,也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文艺分社易孟林社长在本书成书过程中多次登门指导,提出修改方案,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边防局原政委傅宏裕和武警总部创作室原主任刘秉荣、公安部副局级调研员徐良志、新华社译审陆琴娣等,都给予了多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在这里,我还要提及的是,在成书的这两年中,我的夫人贺若碹(译审、资深翻译家)承担了全部家务,无论酷暑严寒,总要出门采购、做饭烧菜、料理家务,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还对稿子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书稿的后期工作默默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对以上好友和同志们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特别是知情的老同志,予以批评斧正。

2013年10月19日

于北京东城芹安漪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