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合时宜的阅读者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连清川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合时宜的阅读者》作者连清川,思虑深远,观点犀利非主流,文笔精湛老练,统观全书文风,难掩其追求“古茂、温柔、冲淡雍容的文学品格”之大志。

除个人造诣方面,作者借由本书,更主要的是传达新时代——电子时代的阅读观。中国正在遭遇阅读危机,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世界倒数,很多人似乎忘记了阅读的意义。爱书之人的情怀,对大环境的担忧,或许是本书出版的一点小私心。

内容推荐

连清川在FT中文网上的书评专栏“我是书虫”很受读者喜爱 ,《不合时宜的阅读者》正是该专栏的作品结集。作者笔触涉及人文历史诸多领域,因而所评书籍并无特定派别或特定风格。有情趣不随俗,有坚持不迎合——此乃作者的阅读观。

《不合时宜的阅读者》作者将阅读视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已超越了一般兴趣。当整个社会浸淫于GDP和暴富神话之中,阅读给人以富有温度的生命安慰。

目录

推荐序一/张力奋

推荐序二/陈菊红

自序

第一辑 民国是一扇窗

 民国,就是那扇窗

 谁是国民党的敌人

 如何阅读蒋介石

 百年辛亥之一:辛亥年,巨人死于感冒

 百年辛亥之二:没有人民的民国

 百年辛亥之三:与宪政擦肩而过

第二辑 不合时宜的人们

 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乌鸦的热血

 寂静的嘶喊

 原来流氓最正经

 恐惧道德

 中国专家的“三宗罪”

 重新审视“忠奸”之辩

 熊十力与《甄嬛传》

第三辑 历史的轮回

 历史在轮回

 中国企业为何失败了两千年

 如何跳出治乱循环

 刘香成眼中的中国

 如何摆脱地理决定论

 霸业何为

 美国在中国的一再失败

 如何理解日本

 中国不了解中东

 大革命革的是旧制度的命吗

第四辑 地下教育

 爱的教育为什么要在地下

 山寨力:中国人为何排队买《乔布斯传》

 中国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语文教科书的模样

 谁的卢浮宫

第五辑 正确的读书方法

 电子时代的传统阅读

 什么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阅读古典的十八个理由

 武侠世界的消失

 人人都爱鬼故事

 怀旧小儿书

第六辑 第四权力

 靠近权力顶峰的风景——谈新闻人的节操

 媒体人的越界

 新闻权力的边界

 媒体的进与退

 “方法”的错误方法

试读章节

乌鸦的热血

2012年底,突发两则极具娱乐性的新闻。一是地产大亨王石与“80后”女演员田朴珺恋情曝光,长江商学院成为热门词汇;二是专栏作家冯唐离婚,网传因为中央电视台才女记者柴静。

尽管这两个新闻都是疑窦重重,但这都无关怀有深刻八卦精神的人们对此津津乐道,以至于其他一些具有爆炸性的新闻迅速消失在人们的眼界之中。在这个资讯极度爆炸的时代里,娱乐和对于严肃世界的消解成为常态,人们习惯性地狂欢于无意义的小宇宙中,淡漠这个国度和这个世界中尚存大量忧伤与沉重的事实。又或者说,当那些忧伤与沉痛的存在超出了自我掌握的范围之时,人们选择以娱乐的方式得以避难脆弱无助的心灵?

自然,当现存的苦难都可以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历史上的那些更加惨烈与宏大的灾祸,也就更加轻易地失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唯有那些执着与严肃的人,才愿意去面对和挖掘这些与利益和快乐无关的忧伤和沉痛。

钱理群大约属于这个不合时宜的人群。

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在纸上结识了钱理群先生。他是我一个至交的老师,当年读他写给余杰的信时,心灵受到莫大的震撼。不过,因为他所热爱的鲁迅终究与我的精神有着一层隔膜,终于也没有下决心去读他的作品。

可是我在读《血是热的》的时候,方才知道我所曾经盲目尊崇的当代大师,原本乃是经过三昧真火所铸炼而成的。我们这些凡俗之人,往往遇着挫折,便觉得自己曾经历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磨难,但是钱先生原是遭遇了大悲痛的,反而入定成就宽容慈悲的大德。他少年之时,国共决战,他父亲,中国现代农业先驱者钱天鹤携同三哥远赴台湾,而母亲则与许多哥姐一同滞留大陆,遭逢骨肉分离;在他成年之后好不容易进入北京大学,却被发配到遥远的贵州安顺,一待十八年;改革开放后回到北大读研究生,圆了梦想当了老师,却处处受到阻滞,并且在1989年之后多次险遭驱逐。可以说,中国当代的悲剧与惨痛,在钱先生的身上刻画记号,无一遗漏。

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大悲伤,反而令钱先生得以在沉潜起伏的人生中珍视一切的美好与德行,修行出一副知行无碍的身躯。

在北大作为正式教师退休的最后一课中,钱先生说:“我也曾想,我在北大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我大概是一只乌鸦,北大的一只乌鸦。……我希望成为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大的生态环境中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为什么是一只乌鸦?因为当北大,甚或整个国家只能容许一种鸟鸣,也就是喜鹊的存在的时候,只有乌鸦的声音才是振聋发聩的。

但是在一个喜鹊的国度里,做一只乌鸦是极其艰辛的事情。他的先师王瑶的文章《从麻木中挤出的回忆》,读来催人泪下。王瑶是那种原本有着大天赋、大才能和大志向,也对自己有着大期待的人,但是在历史的种种局限之中,终于也未能够如愿以偿,以至于虽然约束着自我,并且总是在学生面前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但他内心中终于是有着不甘的大失望、大寂寞与大悲痛。这种心中的热血沸腾与表面的压抑自制,几乎便是对生命的一种大摧残。然而,王先生却一再提醒钱理群要记住鲁迅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种看似传统型犬儒主义的思维中,却包含着中国式知识分子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在生存哲学与安身立命的风骨之中的动态平衡。

我们生存的时代中,无法否认的现实是娱乐与交易成为整个社会逃避责任的犬儒主义方式。这种逃避一方面乃是面对卧室里的大象的无能和无力感,另一方面乃是整个社会大溃败时期的末世狂欢。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之中,知识分子与此时期往往便承担薪尽火传的职责。

然而,中国传统时代的变动,仅仅止于精英层面的重组,整体社会秩序的根基并未动摇。而今天中国的变动,乃是深入到整个社会底座的根本性剧烈变化。社会秩序与伦理颠覆,利益分配机制重设,权力安排方式重置,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最应当变革的政治治理结构方式未曾发生改变。上层结构岿然不动,而下层结构天翻地覆。于是整体社会摇动,向心力丧失,知识分子惶惶不可终日。本来,此时知识分子的群体乃是整个社会稳定与否的中流砥柱。例如,“9·11”之后,虽然美国社会总体都处在一种亢奋的爱国主义狂热之中,但是知识分子却多数头脑清醒,批判之声不绝于耳。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却恰逢此时整体失落,大分裂因此而生。融入娱乐与交易成为普遍性的选择。出卖自我仅仅是最肮脏的一种形式,多样性的与社会切割才是主流的反应。放纵自我,逃避责任是本能的选择。他们蹬进浑浊的伦理失序大潮之中,与全民共同享受无约束的社会欲望翕张,拒绝发言,拒绝对抗,拒绝独立,以清醒之态游离在知识责任之外;佯狂沽名,售卖媚俗又是一种姿态。他们深切地明白这个失序的世界中,那些浅薄快销的文化产品可以多少抚慰人们仓皇的心理,于是大量生产一些毫无营养、扭曲赝造的理论与解读,迎合夸张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恐惧,以求自我生活的富足与声名;睚眦狭隘,排异独尊又是另外一个面相。他们迷信于自我想象的乌托邦,罔顾这个国家转型与变革所需要的宽容、耐心与多元,一意以单向、暴力的方式营销自我主张,以同样残暴的形式消灭于排除异己的存在和宣扬,从而把整个社会推导向更加浮躁与狂躁的精神紧张中。

而钱理群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型病灶中是免疫的。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血是热的,那么对应的是什么呢?心是冷的,还是身是冷的?我猜想两者都有吧。心是冷的,说的乃是冷静,因为有着对于这个时世保存冷静的观察。他在回忆王瑶的文章中说,王瑶乃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分析家,但恰恰因为对于现实有着过深的纠葛,反而耽误了对于学术终极的思索。而身是冷的,应当是与这个现实中“火热的生活”保持距离,游离在媚俗的公众需求之外,方才能有一问完全属于自我的小屋,也才能真的回到安顺他的第二故乡之中,与所谓现实之外的现实保持真实的接触。因此我想,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与悲痛之后,钱理群成了一只成熟的乌鸦,保持着对于生命温润体验的热血,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脉的热血,却冷静远离社会的虚假纷繁与荣耀。

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不把自己出卖给政权仅仅是一个基本的底线要求。虽然喜鹊在任何时代都不稀缺,但知识分子原本的形象,本来就该是乌鸦。

而检视我自己行进至今的卑琐而庸碌的生命,大抵也是一只乌鸦的情状。只是我这只乌鸦,微小而干枯,叫声是细小而黯哑的,比不得钱理群这只老大乌鸦那么洪亮而深远。但是,但凡是乌鸦的呜叫,多少都会扰攘那些自鸣得意、遮天蔽日的喜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也算略有贡献。值此我的职业生涯即将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我读到了钱理群先生的作品,便期望能够把这种乌鸦的精神和修炼一直持续下去,把这份热血修炼下去。

毕竟,这个世界还是喜鹊居多,乌鸦稀缺。

P36-39

序言

这是一篇想了很久的文章,原本打算作为我的微信公众账号“清川书房”的完美开篇。

大约两个月以前,我的一位朋友劝谕我:你既然读了那么多书,也写了那么多文章,为什么不开一个公号,分享你的阅读?许多年以前,我路过香港的时候,我的另一位朋友几乎以责备的方式,督促我开设博客。我对于自媒体或者公民写作向来反应迟钝:一来或者我怀疑这种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改变新闻写作的状态;二来我深知对我而言,经常性的方式就是半途而废,就像后来我的博客的遭遇一样。

但我还是决定开设一个公号。我无法确定真的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然而阅读确实是我一生所好,而分享好书应当不只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责任。但我在注册之后却一直没有填充内容进去:既然我认同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就希望寻找一个完美的开局。

然后有一天,我读到了南京大学周海燕老师的作品《记忆的政治》后记,平淡无奇地叙述她如何青灯古佛般地在南京、香港和北京的旧报纸中寻找线索,以及如何孤独地在陕北高原令人绝望的黄土中行走。于是我在公号里写下了第一篇文章:“我一直试图寻找一个完美的方式,为我的这个公号做一个告白。周老师告诉我的是,没有完美的告白,只有寂寞的深夜……”

可是无论高亢或者卑微,我一直试图回答自己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全民全世界全人类高歌猛进的时代里,为什么阅读?知识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阅读。学习乃是一件现实主义的事情,它的结果是运用;而阅读乃是对时代的反动,它的结果是无用。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进化论信奉者。美国伟大的进化论学者、达尔文的忠实信徒斯蒂芬·古尔德曾经在《自然史沉思录自达尔文以来》中这样写道:“达尔文提出,进化没有目的……其次,他坚持认为进化没有方向,进化并不必然导致更高生物的出现。”

翻译成普通语言,就是说,人类并不是朝着一个高尚的目标行进,历史的演化也不必然推导出一种更好的人类,无论是生物意义上的,还是道德意义上的。这种思想运用在社会理论之上,也就是说,高尚未必得到报偿,而卑鄙并不必然受到惩罚。

古尔德还非常残酷地指出,达尔文的终极意义是告诉我们,宗教是不存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最终所能够凭靠的,无非是人类自己而已。也就是说,任何作恶的人,只要你能够逃脱人类的惩罚,没有上帝、佛陀或真主来审判你。

这个理论非常毁三观。任何一种道德主义的说教到最后是一句话,是三尺之上有神明,或者套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进化论社会版:所有的信仰都消失了,只剩下赤裸裸的自己。经过多年来政治、暴力和经济的摧毁,宗教早就已经失落,剩下的不过是虚假的崇拜,或者与满天神佛的讨价还价。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端的政治信仰,无论左右,在多年来日夜赶工的GDP崇拜和成功哲学的双重挤压之下,也已经荡然无存。“左派”与权力联盟,兜售的居然是阴魂不散的各种遗风,视而不见的乃是累累白骨;“右派”在各种风吹草动之中日益下行,与中国民间惯性的会道门思维结合,充满了暴戾与血色的想象。仅有的几个头脑清醒的人,在谷俊山们的暴富神话中,如同江海一苇,湮没在互联网泛滥的巨量信息之中,连他们溺水时发出的呐喊声,我们都听不太见。

可是古尔德到最后都是乐观主义的。他说,达尔文并不是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进化论反而使他更加相信,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其实就是人自己,因为他可以选择。

真的吗?奥斯维辛就不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甚至我想说,连那些贪官污吏都不是自己选择的。进化论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环境促使生物改变进化的策略。

整个社会在GDP和暴富神话中,都已经无法找到安身立命的土壤。亡命的攫取,才是最后的安全。土壤,环境,进化。这就是今天。

所以,人们学习,而不是阅读。  那么,问题还在那里,为什么要阅读?

阅读从来就无法成为一种救赎,它当然无法提供一种信仰。只是对我来说,它的确提供了一种生活或者生存的质量。

我毕业于复旦大学。从这个学校里出来的人,经常半是自矜半是自嘲地称自己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阅读大致就提供这么个东西。

阅读能够产生一种吐故纳新的力量,它创造面对世界的方法,或者,到最后,它可能仅仅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因为阅读,我们可以不被现实的种种假象和宣传所欺骗,也不被满城的繁华和霓虹所迷惑,也不致被速度与激情所带来的瞬间快感所牵引。

阅读使自己成为自己。因为阅读,所以可以找到立场,而不是站在多数人或者他人的立场;可以发现真实,而不是在教科书的蒙蔽中迷失;可以享受艺术,而不是在票房的虚幻中下沉;可以建立宽容,而不是在愤怒中自我摧毁。

这一切的确不具有任何的实用性。只是学习所代表的禾稼之术,永远都无法加重灵魂的重量,相反,它不断在挥发人性最后的光芒。如果我们还能够有这种奢侈能够享受些无用的乐趣,我们就不必被进化的力量所主导。地狱虽然并不存在,但审判终究会到来。

或者说,阅读乃是对抗GDP和暴富神话最后的防线,当我们还拥有阅读,我们就拥有这个社会、这个文化和这个国家最后的尊严。

在我看来,阅读就是一门功课,用以应对生活永不间断的考试。就算它无法为我们找到任何的信仰,以对抗社会进化无目的无方向的碾压,但是,它仍然给我们以富有温度的生命安慰。

这只是一篇个人的呓语,但我多么希望,在这个无信仰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能找到阅读的狂喜。

连清川

2014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