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韬编著的《图说论语》是“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之一。本书是一部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注译解读、图文并茂的国学读物。全书以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保持原有20章分章结构,对每章内容精心遴选,进行注释翻译和解读。书中插配了近200张与孔子生平相关的图片以及山水人物画,有力地提升了该书的阅读性和艺术品位。该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反映了孔子推崇的治学、为人、处事、修身的思想。该书条目清楚,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论语/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方韬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韬编著的《图说论语》是“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之一。本书是一部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注译解读、图文并茂的国学读物。全书以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保持原有20章分章结构,对每章内容精心遴选,进行注释翻译和解读。书中插配了近200张与孔子生平相关的图片以及山水人物画,有力地提升了该书的阅读性和艺术品位。该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反映了孔子推崇的治学、为人、处事、修身的思想。该书条目清楚,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读物。 内容推荐 “子不语怪力论神”“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这位后世无比尊崇的先师,以他积极的人世精神,博大的包容情怀,“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理念,“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人生理念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在列国跋涉,推行自己终生秉持的“仁道”和“仁政”,宣扬礼乐之道。失败与挫折,光荣和梦想,交织成了一曲响彻寰宇的赞歌。阅读《论语》,倾听一位远古哲人发自肺腑、直指人心的教诲,无需更多的理论,明明白白,坦坦荡荡地做就是了…… 《图说论语》一书对《论语》原著进行了图文并茂地注译解读。条目清楚,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 《图说论语》由方韬编著。 目录 壹 学而篇 贰 为政篇 叁 八佾篇 肆 里仁篇 伍 公冶长篇 陆 雍也篇 柒 述而篇 捌 泰伯篇 玖 子罕篇 拾 乡党篇 拾壹 先进篇 拾贰 颜渊篇 拾叁 子路篇 拾肆 宪问篇 拾伍 卫灵公篇 拾陆 季氏篇 拾柒 阳货篇 拾捌 微子篇 拾玖 子张篇 贰拾 尧曰篇 试读章节 圣人的智慧 知己知人,《论语》中已多次提到。孔子教人的巾心,都在这个思想,他说只怕自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换句话说,只要求自己,充实自己。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则又是一个大问题。司马迁写《史记》,在《伯夷列传》中,特别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孔子说,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历史上无名,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在历史上留有功绩的人物,文天祥、岳飞,也是少数。至于其他留下姓名的历史人物,又有几人?从这里看人生,多渺小!在目前很短暂的一段当中去争名,上台在镜头里亮一下,有什么用?求名当求万世名。人谁不好名?看好在哪里。一个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对社会真有贡献。要历史留名实在太不容易,可是三代以后,未有不好名者,所以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好名看好什么名。遗臭万年也是名,但有什么用?真的大名,要对历史有贡献,就太难了。求利之道也是一样,几十年来,看到那么多朋友,发那样大的财,最后怎样?所以名利之道要看通的。真了解了人生,确定自己究竟走哪条路才是最重要的,如若不然就一生老实本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分地企求。一个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学问也好,事业也好,只问自己,具备了多少?充实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赖别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内省的修养方面,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而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 圣人的智慧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生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孑L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看别人处理一件事情,常会有觉得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尖锋锐利,等于后世禅门中一个故事:唐末诗僧贯休作了两句很得意的诗,“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他拿给一位禅门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问他:“如何是此心呢?”贯休反而答不出来了。老和尚便笑说:“无人知此心。”这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便同此一样隽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全新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现代社会的团体生活中,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前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便会坏了大事。 勾践尝粪降夫差和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没有他们当年的“小不忍”,何来名留青史的越王勾践和汉代大将韩信?小忍,是以暂时的忍气吞声换得青山在,是以退一步来换取海阔天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环节导致的。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圣人的智慧 前面《子路》篇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可与此章互相参看。孔子认为大家都讨厌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的人,也一定要去考察,不要人云亦云,轻易下判断。 这是从毁誉的问题讲下来,一直讲到这里。孔子又说,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都喜欢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如果我们以这两句话来印证个人的经历,对于小的事情,每人都会遇到很多,有些学者、文人,学问都很高,但也最容易受情感的蒙蔽,容易情感冲动,于是在观察方面、判断方面,往往会发生错误。这两句话,扩充起来,可以引证很多历史的事实。 现在我们退回来讲个人修养方面,作为一个领导,了解自己的下属,不要完全受别人的影响,自己要观察得清楚,如王莽,当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篡位以前,上下左右,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好,后来哪晓得一变而成这样。这段历史,就是很好的证明。 P174-178 序言 大众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在现代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越来越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食粮。尽管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依然可以找到共性的东西——经典和品位。经典是被大众公认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品位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形象,影响和指导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两者的结合,正是一切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的精神旨归。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这个套系就是按照经典和品位的标准来打造的一套大众文化读物。先来说说经典,在这个套系中,所遴选的都是大众公认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读物:《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诗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史记》、《资治通鉴》……反映着中华民族思想、个性、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 再说“品位”,这套“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对“品位”的塑造,不仅从传统的注释,翻译和解读去体现,而且将其精神内涵和由之演绎出来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和流传于世的书法、绘画、雕塑、瓷玉杂玩等艺术品相结合,因为这些东西的精神实质就是从经典中获得的,是对经典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化。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印刷工艺,对经典进行“图解”和“图说”,营造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视野,满足大众高品位的阅读需求。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作为一套全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出版物,带给读者的享受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可以满足典藏需要、满足精神需求的大众读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