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济金融经验,很多人重新认识了“经济”的概念。同时,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二次理财”的重要性,继而争先恐后地开始学习有关“二次理财”的知识。书市上推出了诸多相关的书籍,而“恭喜发财”这样的日常问候语也早已深入人心。要想避免在一次谈话中遭到冷落,似乎至少要对MMF或CMA有所了解。可是,与此相比,我们对健康的关注又有多少呢?每当我看到人们在大型超市抢购促销食品,或毫无顾忌地把一块饼干放进孩子的嘴里时,我便觉得“健康第一”这句话顿时黯然失色了。
经济学里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在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过去,恩格尔系数高的阶层,将被划入低收入阶层。因为食品开销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恩格尔系数越高,则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收入越低。但是最近,这个法则已经不再适用了。因为越是高收入群体,越可能购买那些价格高昂却有益于健康的食品,所以高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反而经常超过低收入阶层。这种倾向也不仅局限在饮食方面。高收入群体更热衷于运动,也更懂得休息。他们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把金钱和时间投入到“身体理财”上,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吃饱穿暖已经是很久以前的生活理念了。
可是仔细一想,这似乎并非是金钱问题。因为那些对健康并无益处的事物,其价格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只要稍微用点心,完全可以用同样的价钱,甚至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健康美味。运动也是如此。
很多女性只顾着把精力和金钱投入整容或减肥等外貌调整方面,而完全忽视了它们对自己身体的危害。等到后来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这才把更多的钱花到治疗上。这说明她们根本没想过“身体理财”,或即使知道,也未能加以实践。如果一定要找出个中缘由,那么是否就是因为“讨厌”呢?
我很想问问这些女孩子,为什么恐惧贫困?为什么在渴望自己变得更加美丽的同时,反而不担忧自己会失去健康呢?也许在体验到那种病痛之前,很多人以为那种事情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吧——正如我以前所想。
不妨把倾注到“二次理财”和美容方面的一般精力转而投入到“身体理财”上。“身体理财”不需要像学习“二次理财”那样埋头苦学,也不像减肥过程那样需要忍受什么痛苦。“身体理财”就是我们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生活;“身体理财”从开始那一刻就有收益,且也不存在什么风险。刚开始的时候,“身体理财”的效果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越发显著。这种情况好比《二次理财》过程中所说的福利魔术。如果把福利概念适用到为了应对养老的长期投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有利息持续贴到本金上来,并一直这样利滚利,最终变成一个“大雪球”。“身体理财”一旦变成习惯,我们将会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超强的成果。
身体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资产。房地产或股份之类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一旦失去了健康,身体就变成了一个承载痛苦的躯壳。如此一来,不仅生活本身变成了痛苦,同时还要花费更多的钱来打理。不过,只要我们稍微用心加以管理,就会产生无限的附加值。世上没有任何资产具有如此之高的投资价值。
一位上了年纪的智者向我展示自己的“年轻的蝈蝈论”(来自于一则童话,意指消费和储蓄一样重要)时称:在年轻的时候,他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勤恳恳地工作,而到了晚年,则把年轻时辛苦挣来的钱用于医疗费。他几乎每天都要去一趟药店或医院,他自称自己的周围有很多和他一样度日的老年人。他总是对人说,只要能回到年轻时代,即使少成就几件事情,也一定会让自己过得更悠闲一些。因为他明白如果那样做了,肯定现在更感到幸福。虽说这是一个略带调侃和感慨意味的故事,可我们为什么会对此产生共鸣呢?
“身体理财”已经不是什么可选可不选的问题了。对于那些“80后”的人来说,尤其应立刻着手。据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低平均寿命是80岁,年龄超过三位数的日子也不再那么遥远了。也就是说,我们将要度过的日子,要比已经度过的日子至少多出两倍以上。如果我们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苦于和疾病作斗争,这能说是一种幸福的人生吗?
人们常说,为了幸福要进行“二次理财”。
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说:为了幸福,我们必须进行“身体理财”。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特别的健康观也还能维持生活,但往后却不可能了。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