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玄奘西游记(精)/钱文忠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钱文忠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再现《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演讲盛况,钱文忠教授倾情讲述玄奘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代高僧的本来面目。

比《西游记》更精彩,比《大唐西域记》更生动。

于丹、梁文道等倾力推荐。

丰富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哲学思想,幽默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尽在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内容推荐

《玄奘西游记》是以钱文忠在《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为基础,加以改编而成,其主要内容是把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记》人物--唐僧,加以历史的还原,把这个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他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场景有何异同等问题,为读者一一讲解。

丰富的历史文化,深厚的哲学思想,幽默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尽在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目录

星 云 一步的慈悲

钱文忠 玄奘与时代精神

前 言

第一讲 玄奘身世

第二讲 皈依佛门

第三讲 求学之路

第四讲 潜往边关

第五讲 偷渡国境

第六讲 边关被擒

第七讲 险象环生

第八讲 身临绝境

第九讲 被困高昌

第十讲 异国传奇

第十一讲 龟兹辩经

第十二讲 一波三折

第十三讲 化敌为友

第十四讲 走进印度

第十五讲 佛影谜踪

第十六讲 巴印奇闻

第十七讲 真假女国

第十八讲 在劫难逃

第十九讲 绝处逢生

第二十讲 佛陀故乡

第二十一讲 情怯圣境

第二十二讲 求学奇缘

第二十三讲 雁塔传奇

第二十四讲 何去何从

第二十五讲 宗派之争

第二十六讲 论战因缘

第二十七讲 双雄斗法

第二十八讲 生死决战

第二十九讲 危机重重

第三十讲 东归轶事

第三十一讲 游子还乡

第三十二讲 会见太宗

第三十三讲 魂系真经

第三十四讲 弥勒真相

第三十五讲 晚年风波

第三十六讲 法师圆寂

附录一

 旧唐书·玄奘传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

附录二

 玄奘法师年表

附录三

 “读书应该是天经地的”

 “及门弟子”钱文忠揭秘季羡林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如果玄奘满足于此,他完全可以就此在这个天府之国安居下来,但玄奘毕竟是玄奘,他不甘心于此,决定离开四川重返长安。这其中想必也有几重考虑:第一,长安毕竟还是唐王朝的国都,于政治、文化乃至佛教,都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第二,要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僧人,仅仅扬名在吴、蜀、荆楚这些南方之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可反映出玄奘兄弟二人气度上的不同。他的哥哥在四川当地声名鹊起之后非常满足,不打算再回长安,并屡次劝阻玄奘,让他安心留在四川。但玄奘在二十四岁那一年,终于不顾兄长的劝阻,与商人结伴,泛舟而行,绕道往长安方向走去。

在历史上,佛教与商人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这不仅限于中国。首先,佛教基本上是根据商路传播的;其次,佛教徒也非常愿意和商人结伴而行,因为商人往往是以商队方式行进,在长途跋涉中,不但带有较为充足的给养,例如粮食、水、钱财等,还会带有一定的自卫武装,所以佛教徒出于便利和安全的考虑,往往喜欢与商队结伴而行。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叫《商人与佛教》,有十余万字之长,恰恰是从佛教的律藏中找到很多记载,揭示了僧人与商人之间非常微妙的关系。论地位,僧人是精神导师,地位自然比商人要高,但是实际上佛教戒律中有许多规定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譬如当僧人和商人一起出行的时候,僧人去取水必须后于商人;僧人方便之时必须处在商人的下风口,甚至僧人要“纵气”——当然这是一种文雅的说法,俗话就是放屁——为了防止熏到商人,也必须站在下风,僧人实在憋不住要纵气,还得先看看风向。

在佛教的律藏当中,还留下了许多类似的记载,例如因为僧人享有免税指标,所以结伴旅行的时候,僧人甚至会帮着商人来做一些越关的事,比如过关的时候将两匹缎子交给僧人来背,算是僧人自用的,便可免去关税。总之,从佛教史来看,僧人和商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与我们日常的想象迥然不同。

当时,玄奘便是和商人结伴,泛舟离开了四川。先到达荆州的天皇寺,在当地受到一个王爵的赞助,设坛开讲,讲授他从前所习得的《摄大乘论》和《阿毗昙论》等佛经,连讲三遍,听者如云,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讲经师的声望。

在二十五岁这一年,玄奘还得到了当时中土一位顶尖大师智琰法师的极高评价,对于年轻的他来说尤其显得重要。他见到了德高年劭的智琰法师,当时智琰法师已年逾六旬,在那时算是高寿,见到玄奘之后,据记载称“执礼甚恭”,即非常地恭敬。在与玄奘讨论佛法后,他感慨地泣叹道:“岂期以桑榆末光,得遇太阳初运晖。”意思是说,以我六十多岁的桑榆晚景、风烛残年,居然还有幸遇到初次散发万丈光芒的太阳。年轻的玄奘获得高僧这样崇高的赞誉之词,自然立刻就在佛教界传播开了。

很快,玄奘进入了长安,在那里,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在佛教界已经得到的崇高声望,而是继续学习佛典。根据当时流传下来的记载,玄奘在二十六七岁时已经获得一片赞誉之词,凭苦学成为了一个“释门伟器”,当年郑善果对他的预言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唐朝时候的长安,它的国际化程度,老实说是我们今天的北京、上海,甚至香港都无法比拟的。长安完全是一个多民族、多国籍游子的云集之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有突厥人、鲜卑人和印欧白人的存在,而且还有黑人,例如在陕西出土的许多唐代墓葬可以证明,当时的好多官家小姐,例如裴氏小娘子,也就是裴家丞相的女儿,身边就用了大量的黑奴。当时酒店的女服务员,也有大量是来自中亚的,有句著名的诗就叫“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当时所奏的音乐,也有很多是来自新疆甚或境外更远地区的。

玄奘来到长安时,恰逢一位名叫波罗频迦罗蜜多罗的印度名僧在当地讲经,好学如玄奘者,当然马上前去听讲。唐代时候的印度佛教虽不能算处于完全的高峰,已经有点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很多佛教的精微学说,由印度的僧人带进中国。玄奘的这次听讲,用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放眼看世界”,从佛教发源地的名僧那里,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度作为宗教圣地的魅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令眼前敞开了一片新的佛学园地。于是他立刻结侣陈表,召集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准备结伴向西方印度而行,并立即递上申请表——但是,“有诏不许”。P30-32

序言

我谨将在《百家讲坛》上为大家讲述的三十六集《玄奘西游记》,以书的形式奉献给大家。我的心情是喜悦和惶恐交加。节目讲完了,书也出版了,那么,我所能做的就是恭候大家的批评和指教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百家讲坛》实在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邂逅。2006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的电话。她语气优雅,问我是否可以到《百家讲坛》讲一次,题目是否可以和《西游记》有关。

我和王咏琴女士素不相识,接到这个电话确实有点意外。虽然我平时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也基本不上网,但是,对《百家讲坛》的盛况,对主讲人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先生的大名以及著作,却总还是知道的;他们的著作,有的还购藏拜读过。不过,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过,自己也会登上《百家讲坛》,成为又一名主讲人。我并没有问王咏琴女士,她是怎么会找到我的。

11月间,我略微做了一些准备,利用一次赴京探友的机会,来到国宏宾馆参加试讲拍摄。结束后就返回上海,并没有过多地在意结果。很快,我又接到王咏琴女士的电话,希望我再次赴京,具体商量拍摄事宜。这多少让我有点惊讶,但还是没有多问什么,遵嘱赶到北京,蒙《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总策划解如光先生接谈,从此开始了我和《百家讲坛》的这一份因缘。

准备、拍摄、制作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百家讲坛》对主讲人的讲稿思路、环节设置、叙述风格都有独特而严格的要求。尽管不用等到事后就已经证明,《百家讲坛》的这些似乎很苛刻的要求,绝对是有的放矢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想,没有哪一位主讲人会从一开始就感到习惯。感谢《百家讲坛》的主创人员,他们以高超的专业素养、高度的敬业精神,指点我、帮助我克服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终于,《玄奘西游记》循着上升的轨迹,画上了大致可以说是圆满的句号。我固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却更多地感受到了《百家讲坛》主创人员给我的教益和情谊的沉重。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如今,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认同《百家讲坛》的基本理念。根据我自己的感受,我将它总结为:为电视观众提供亲近文化精神的平台,为学院教师提供传播文化精神的讲台。《百家讲坛》的全体创作人员和主讲人共同努力,正在尝试并且成就着一项卓有成效的文化事业。或许,这还是一个美丽的梦想。然而,却绝不会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伯峻先生的权威译文是:“(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意思很清楚。倒过来看也同样清楚:“以它为乐”和“喜爱它”乃是“懂得它”的前提或必经之路。那么,虽说当下正在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恐怕谁都不能否认,电视仍然是解决“如何以它为乐”“如何使人喜欢它”这些问题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和媒介。学者是已经“懂得它”,更多的是正在努力“懂得它”的专业人员,如果有意或立志使非专业人员“喜爱它”“以它为乐”,迄今为止,电视终究还是最接近于理想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赞同易中天先生的意见,他认为,倘若春秋时代就有电视,那么,孔子也应该不会拒绝的。

使更多的人“以它为乐”“喜爱它”,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和普及的努力过程。传播且不论,普及又岂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深入浅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话了,“深入”正是对“浅出”的要求、希望,或许也可以说,“深入”正是“浅出”的门槛和资格。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要给人一碗水,自己最好有一桶水,无非也就是这个意思而已。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普及不仅绝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它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在《百家讲坛》这个中央电视台的栏目上讲《玄奘西游记》的时候,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虽说这个题目处于我本人的专业领域之内,但是,我却没有把握说,自己对这个题目已经足够“深入”了。因此,在努力“浅出”的时候,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恪守有来历、不妄语、不做无根游谈、不为悬想虚语。我努力了,可是,我究竟做到了多少呢?那只有恭候大家的评判了。

本书是在《百家讲坛》的《玄奘西游记》讲稿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而成的。增补的部分主要是由于时间和电视节目特点的限制而没有完全讲述出来的内容,此外书后所附“参考书目”,意在为有进一步兴趣的读者提供最初步的导引。

钱文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2:13:38